大青龍湯

Da Qing Lo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1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9%
胃經 20%
脾經 17%
心經 11%
膀胱經 9%
肝經 4%
腎經 4%
大腸經 4%
肺經
胃經
脾經
心經
膀胱經
肝經
腎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8

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脈象浮脈,緊脈

舌象舌苔淡薄白

疼痛全身酸痛,咽喉痛,四肢關節疼痛,腰痛,頭痛

症狀黃痰,黃鼻涕,氣喘,發燒,心胸煩熱,咳嗽,流鼻血,睡眠障礙,口乾口渴,皮膚搔癢,身體沉重,怕冷,心情煩燥,腹瀉,不易流汗,四肢浮腫發脹

現代疾病肺炎,感冒,尿道炎,肺癌,腹水,腎炎,蕁麻疹,麻疹,腎絲球腎炎,腦動脈阻塞,腦內出血,高血壓性心臟病,四肢麻痺癱瘓,痲風 [漢生氏病],肺氣腫

方劑組成解釋

大青龍湯中加入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發汗解表: 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之功。大青龍湯主治外感風寒,寒邪束表,症狀為發熱惡寒、無汗、鼻塞、喘咳等。麻黃通過發汗,可將寒邪從體內驅散,達到解表的效果,緩解患者的表寒症狀。
  2. 宣肺止咳: 麻黃能宣通肺氣,利氣道,故可止咳化痰。大青龍湯中常與石膏、甘草等藥物配伍,共同發揮宣肺止咳的作用,幫助患者緩解肺氣不宣、咳嗽痰多的症狀。

總之,大青龍湯中加入麻黃,是為了發揮其發汗解表、宣肺止咳的功效,治療外感風寒、寒邪束表等症狀。

大青龍湯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 桂枝性溫,味辛,具有溫陽散寒、發表透邪的作用,能夠溫通經脈,促進血液循環,緩解風寒束表所致的寒邪入侵。
  2. 調和營衛: 桂枝可以調和營衛之氣,使陽氣得以宣發,陰氣得以收斂,從而使機體抵抗力增強,更好地抵禦外邪入侵。

大青龍湯的組成方中,桂枝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作用,有效緩解風寒感冒的症狀。

大青龍湯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宣肺止咳:杏仁性味苦甘,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降氣平喘之功效。大青龍湯用於治療外感風寒,肺氣閉塞,症見發熱惡寒、咳嗽氣喘等。杏仁可宣通肺氣,使邪氣得以宣泄,從而達到止咳平喘之效。

2. 潤肺化痰:杏仁具有潤肺化痰的作用,可幫助緩解風寒所致的痰多粘稠症狀。大青龍湯中加入杏仁,可增強其清熱化痰的功效,使治療效果更加全面。

大青龍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性:大青龍湯藥性偏寒涼,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諸藥,緩解藥物對脾胃的刺激,避免寒涼傷脾胃。
  2. 增強藥效,協同作用:甘草具有解毒、抗炎、緩解疼痛的作用,與其他藥物配合,能更有效地發揮驅寒解表、宣肺止咳的功效,達到治療外感風寒的療效。

總之,甘草在中藥方劑中常被用作調和藥性、增強藥效的藥材,在大青龍湯中也扮演著重要角色。

大青龍湯中包含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解表散寒,助陽化氣: 生薑辛溫,能發散風寒,溫肺止咳,並可助藥力透達肌膚,促進氣血運行,以達解表散寒之效。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大青龍湯中藥物多寒涼,如麻黃、石膏等,而生薑的溫性可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性傷及脾胃,同時也能增強藥物的療效,使之更有效地發揮解表散寒的功效。

大青龍湯中加入大棗,主要原因如下:

一、 甘溫解表: 大棗味甘性溫,具有補中益氣、和脾胃、緩和藥性之效。與麻黃、桂枝等辛溫解表藥配伍,可緩解其燥烈之性,防止藥性過於猛烈,避免傷津耗氣,有利於溫解寒邪,使藥力溫和且更易於發揮。

二、 調和營衛: 大棗可補益氣血,與其他藥物配合,可使營衛氣血調和,促進人體正氣恢復,進一步加強解表功效,促進疾病康復。

大青龍湯中加入石膏,主要是因為石膏具有以下功效:

  1. 清熱解表: 大青龍湯主治風寒束表,兼有裡熱證。石膏性寒,能清熱解表,使外感風寒之邪得以疏散,解除表證。
  2. 清熱瀉火: 石膏能清肺熱,瀉心火,並能降肺氣,對於風寒束表,兼有裡熱的症狀,石膏能夠起到清熱瀉火,調節肺氣的作用,幫助患者恢復健康。

方劑介紹


大青龍湯

大青龍湯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中藥方劑,但是翻遍現代中藥方劑學教科書,卻幾乎不看到詳細介紹。此方總在瘟疫、肺炎流行的時候,就會有專家再度提出。

大青龍湯源自於漢朝的《傷寒雜病論》,原方的內容如下:

  •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此為逆也。 (38)
  •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39)
  • 治溢飲:「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病溢飲者,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

這些條文指出,大青龍湯的主要症狀是:發熱惡寒、全身疼痛、沒有出汗、脈浮緊。這是風寒在表,衛氣被束,典型的「太陽病」症狀。

當傷寒入侵體內,外寒將陽氣緊閉起來,陽氣鬱在體內為發熱,汗流不出來全身痛,而出現「煩躁」。

內熱被外寒抑制,則形成外寒裡熱證,俗稱「寒包火」。所以一定要趕快發汗,以解除這種緊閉的狀態,因此也被稱為「太陽表寒裡熱證」。

由於「煩躁」不屬於太陽病的範疇,因此運用「石膏」來清除體內鬱熱。這種鬱熱之成因,是由於風寒外束,陽氣無法宣瀉所造成,因此轉變成為火氣。所以「不汗出而煩躁」是大青龍湯證的關鍵。

這種「寒包火」的現象,會造成煩躁,因此通常容易失眠。有些人長期失眠,透過服用一次「大青龍湯」之後竟然可以快速改善,就是體內蘊熱所致。

有些人胸部發熱、疼痛而久久不去,也是服用一次「大青龍湯」之後快速緩解。尤其運用此方緩解「發燒」與「嚴重咳嗽、氣喘」可謂神效!

多數中醫師不會運用大青龍湯,更可以說是不敢運用,因為此方是一種「發汗瀉熱利水峻猛之劑」!也因為這是峻劑,所以效果神速,可力挽狂瀾。

此方由麻黃湯倍重麻黃,減杏仁劑量加大量石膏、生薑、大棗而成。本方麻黃六兩,與桂枝成3:1之比例,更有生薑為伍,則發汗之力峻猛,超越其他方劑!

當代經方大師郝萬山就曾經提到,大青龍湯發汗力量最強,一旦吃了第一次以後,如果已經出了汗了,即使病情有輕度的反復也不要再用。

大青龍湯可以說是「麻黃湯」+「越婢湯」的合方,患者既有麻黃湯的症狀,也有越婢湯的症狀,治療兩方的合併證。

方中麻黃湯重用麻黃加生薑,辛溫發汗,以散表實之邪。石膏辛寒,以清裡熱。甘草以和中。生薑、大棗調和營衛,杏仁平喘。之所以命名為「大青龍」,是因為其服藥後汗出邪去,猶如龍升雨降之象,鬱熱頓除故名。

大青龍湯象徵龍升雨降,鬱熱頓除之象
大青龍湯象徵龍升雨降,鬱熱頓除之象

古人相當注意「汗法」的禁忌,這種「峻汗之法」,必須配合炙甘草、大棗調理中焦,資助汗源,則無後顧之憂。

這種煩躁是太陽煩躁,是一種實證。少陰病寒證也會煩躁,可視為虛證。不汗出煩躁為實,汗出煩躁為虛。實者可服本方,虛者不可服。

太陽病之煩躁用大青龍湯,陽明病之煩躁用白虎湯,少陰病之煩躁用真武湯。

現代常用於發汗退熱,抗菌消炎,增強肺的換氣功能。用於流鼻血,汗腺閉塞,感冒、流感、肺炎、支氣管炎、麻疹、風疹、蕁麻疹、急性腎炎、結膜炎,關節炎、丹毒、皮膚癢、腦膜炎等。

傳統服藥法


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2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3升,去滓,溫服1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撲之。服汗者,停後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服後大汗出,則不宜再服!本方發表力道很強,故一服得汗者,應停後服,以防過劑。少陰陽虛、中風表虛證,以及有汗而煩,均應禁用。 風寒在表而里飲重者,亦不宜使用 脈弱汗出,脈不浮緊數,無惡風、惡寒身疼者禁用。

相關證候


相同名稱方劑


大青龍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麻黃6兩(去節),桂枝2兩(去皮),甘草2兩(炙),杏仁40枚(去皮尖),生薑3兩(切),大棗12枚(擘),石膏如雞子大(碎)。 功效:風寒兩解。發汗定喘,解熱除煩,利小便以驅除水氣。 主治:風寒兩解。發汗定喘,解熱除煩,利小便以驅除水氣。主治:外感風寒,內有鬱熱,發熱惡寒俱重,頭痛身疼,無汗煩躁,脈浮緊;或咳嗽氣喘;或溢飲有表證兼裏熱者。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 病溢飲者。喘及咳嗽,渴欲飲水,上衝,或身疼,惡風寒者。用於急性熱病之初起高熱者,如上呼吸道感染、流感、急性支氣管炎(風寒型)、哮喘性支氣管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等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