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陽湯

SAN YA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偏熱 (1.4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8%
脾經 21%
胃經 17%
心經 15%
膀胱經 6%
肝經 6%
大腸經 4%
肺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膀胱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三陽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溫通經絡:當歸味甘辛,性溫,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溫通經絡的功效。三陽湯用於治療陽虛寒凝,氣血運行不暢之症,而當歸可以補益血氣,促進血液循環,溫通經絡,改善陽虛寒凝的病症。
  2. 與其他藥材相配,協調藥性:三陽湯中其他藥材如桂枝、白芍等,均有溫經散寒、調和氣血的作用,與當歸的補血活血、溫通經絡之效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作用。

三陽湯中包含生薑,乃因其性溫散,可發散風寒,溫通經絡,用以驅散寒邪,助陽氣回升。

生薑辛溫,能開腠理,使寒邪透達外解,並可溫中和胃,助脾胃運化,恢復陽氣之不足。

此外,生薑還可解表止嘔,緩解因風寒入侵所致的嘔吐、惡心等症狀。因此,在三陽湯中加入生薑,有助於溫陽散寒,改善體表陽氣不足,緩解風寒襲表所致的諸多症狀。

三陽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三陽湯由多味藥材組成,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可以緩解其他藥材的燥烈或寒涼之性,使藥性協調,避免藥物相剋,更利於藥效發揮。
  2. 緩解藥物毒性: 甘草本身具有一定的解毒功效,可以減輕其他藥材對人體的毒副作用,保護臟腑,提升藥物的安全性。

三陽湯中包含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發汗解表: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之功效。三陽湯用於治療太陽、陽明、少陽三經風邪,麻黃可促進汗液排出,驅散外邪,解除表證。

2. 宣肺利氣:麻黃亦可宣肺利氣,通暢氣道,改善呼吸系統功能。三陽湯中常配伍其他藥物,如桂枝、白芍等,共同發揮宣肺利氣之效,緩解風邪導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狀。

三陽湯中加入杏仁,主要原因在於其「降氣止咳」之功效。

  1. 宣肺止咳: 杏仁味苦性溫,入肺經,具有宣肺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三陽湯用於治療外感風寒,肺氣鬱閉,咳嗽氣喘等症,杏仁有助於宣通肺氣,化解痰濁,緩解咳喘症狀。
  2. 降氣平喘: 杏仁能降氣平喘,適用於氣逆上衝、咳喘不止的症狀。三陽湯中加入杏仁,可起到降氣平喘的作用,緩解因肺氣不降而引起的呼吸困難。

因此,三陽湯中加入杏仁,能夠協同其他藥材,有效緩解外感風寒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症狀。

三陽湯中包含石膏,主要是因為石膏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功效。

三陽湯主要用於治療陽明經熱證,症狀包括高熱、口渴、煩躁、脈洪大等。石膏性質寒涼,能清解陽明經的熱邪,降低體溫,緩解口渴、煩躁等症狀。此外,石膏還能利小便,幫助排出體內熱毒,進一步達到清熱解毒的目的。

因此,石膏在三陽湯中扮演著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重要角色,是治療陽明經熱證不可或缺的藥材。

主治功效


三陽湯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外臺祕要》記載,三陽湯由當歸、生薑、甘草、麻黃、杏仁、石膏組成,主治「中風發三夏,脈沉緊,惡寒不汗,煩」。此症狀描述,可從寒邪、氣滯、血瘀等方面進行分析,而三陽湯的組方正是針對這些病理因素而設。

治療原理:

方中麻黃與石膏為君藥,一寒一熱,寒熱並用,此為三陽湯的核心。

  • 麻黃: 發汗解表,宣肺平喘。中風發病,多因外邪侵襲,導致肺氣失宣,氣機阻滯。麻黃辛溫發散,能宣通肺氣,驅散寒邪,使鬱遏之氣得以宣洩,這是治療惡寒不汗的關鍵。

  • 石膏: 清熱瀉火,除煩止渴。此症雖有寒象,但「煩」症提示體內有熱邪蘊結。石膏甘寒清熱,能瀉肺經實熱,清泄內熱,緩解煩躁不安之症。麻黃與石膏的配伍,體現了寒熱並用的治療策略,既能散寒解表,又能清熱瀉火,平衡陰陽。

臣藥則以補血活血,調和氣血為主:

  • 當歸: 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中風常伴有氣血瘀阻,導致血行不暢。當歸具有補血活血之功,能改善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 甘草: 益氣補中,緩急止痛。甘草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並能益氣補中,緩解疼痛,協調諸藥功效。

佐藥則以潤肺止咳,宣通肺氣:

  • 杏仁: 止咳平喘,潤腸通便。杏仁能潤肺止咳,平喘,協助麻黃宣肺。

  • 生薑: 溫中散寒,解表止嘔。生薑辛溫,能溫中散寒,並能解表,輔助麻黃發汗,且能和胃止嘔,避免因服藥引起的嘔吐。

綜上所述,三陽湯通過麻黃、石膏寒熱並用的方法,疏通氣機,調和陰陽;並佐以當歸、甘草、杏仁、生薑補益氣血,潤肺止咳,從而達到治療「中風發三夏,脈沉緊,惡寒不汗,煩」的目的。 方中藥物配合精妙,既能驅邪,又能扶正,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

傳統服藥法


當歸1兩,生薑2兩,甘草5分(炙),麻黃5兩(去節),杏仁40枚(去尖皮兩仁,碎),石膏2兩(碎,綿裹)。
上切。
以水6升,煮取3升,再服。
忌海藻、菘菜等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原發性高血壓四肢麻痺癱瘓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怕冷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三陽湯, 出處:《元戎》。 組成:羌活、防風、荊芥、升麻、葛根、白芷、柴胡、川芎、芍藥、細辛、蔥白(連須)。 主治:三陽頭痛。

三陽湯, 出處:《外台》卷十四引《古今錄驗》。 組成:當歸1兩,生薑2兩,甘草5分(炙),麻黃5兩(去節),杏仁40枚(去尖皮兩仁,碎),石膏2兩(碎,綿裹)。 主治:中風發三夏,脈沉緊,惡寒不汗,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