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越婢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越婢湯以麻黃、石膏為君藥,性寒涼,易傷脾胃。甘草性甘平,味甘,能緩解麻黃、石膏的寒涼之性,保護脾胃,使藥物更易於服用。
- 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解毒、調和氣血、緩解藥物毒性的作用。在越婢湯中,甘草能減輕麻黃的發汗作用,使藥物療效更顯著,同時能降低石膏的寒涼之性,避免過於寒涼而傷及正氣。
越婢湯中包含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宣肺解表,利水消腫:麻黃性溫,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利水之功效。越婢湯用於治療水腫,其病機多為外寒濕邪侵襲,阻遏肺氣,導致水液停滯。麻黃在此發揮宣肺解表之功,使水氣宣散,利水消腫。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越婢湯中其他藥物如石膏、澤瀉、茯苓等,具有清熱利濕、滲濕利尿的作用。麻黃與這些藥物相配,可共同發揮利水消腫的作用,使藥效更強。
越婢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越婢湯以麻黃、石膏為主,性寒涼,容易傷脾胃。生薑性溫,能中和麻黃、石膏的寒性,避免藥性過寒損傷脾胃。
- 助麻黃發汗: 生薑具有發汗作用,能促進麻黃的發汗功效,使汗出得更順暢,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同時,生薑還能溫中散寒,減輕麻黃引起的寒邪外襲。
因此,生薑在越婢湯中起到調和藥性、助麻黃發汗的重要作用,使藥效更加協調,更利於治療疾病。
越婢湯中加入大棗,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越婢湯以麻黃、石膏為主藥,性寒涼,容易傷及脾胃,大棗性溫和,能緩解藥物的寒涼之性,避免藥性過於峻猛,保護脾胃,使藥物更易於吸收和發揮效力。
- 補益氣血: 大棗具有補益氣血、養血安神的作用,可緩解麻黃、石膏等藥物可能引起的氣血虛弱、津液不足等副作用,使患者更易於恢復健康。
越婢湯中包含石膏,主要是為了清熱解表,止渴生津。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之功效。
越婢湯主治外感風熱,肺熱壅盛,發熱無汗,胸悶喘促,咳嗽痰稠,口渴咽乾等症。石膏可以清熱解表,瀉肺熱,同時也能止渴生津,緩解患者的口渴咽乾症狀,因此被列為方劑組成之一。
主治功效
越婢湯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越婢湯,中醫經典方劑,具有宣肺泄熱,散水消腫之功效。
主治病症分析
綜合多部古籍的記載,越婢湯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病症:
風水:
- 《本經逢原》、《類證治裁》、《本經疏證》、《血證論》、《外臺秘要》等多部著作均指出越婢湯可用於治療風水。
- 風水,即水腫病的一種,症狀表現為: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
- 《皇漢醫學》進一步說明,風水病症下的汗出,與桂枝湯證的自汗不同,前者因伏熱而榨出,黏稠帶臭。
腳氣:
- 《諸病源候論》、《太平聖惠方》提到,在腳氣緩弱的病症中,若病人出現「風盛」的狀況,可使用越婢湯,並加白朮。
咳嗽:
- 《類證治裁》、《本經疏證》、《血證論》均提及越婢湯可治咳嗽,特別是與水氣相關的咳嗽,如因熱邪激動水氣,導致水上沖肺,咳逆不得臥,或面目浮腫等症狀。
肉極實熱:
- 《外臺秘要》、《聖濟總錄》指出越婢湯可治肉極實熱,症狀包括身體津液脫、腠理開、汗大泄等。
傷寒內熱:
- 《皇漢醫學》指出,對於傷寒患者多汗憎寒,且內熱甚重,脫衣則寒加劇的情況,可使用越婢湯。
治療原理分析
越婢湯的組成包括:麻黃、石膏、甘草、生薑、大棗。其治療原理基於以下幾個方面:
麻黃: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 在越婢湯中,麻黃是君藥,主要起到發越水氣的作用,使其從表而散。
- 《本經逢原》指出麻黃用於「發越水氣」。
- 《本經疏證》進一步解釋了麻黃在治療黃疸中的作用,認為其能夠宣通體內鬱遏之氣,解決因火氣不宣導致的水濕停滯。
石膏:清熱解毒,涼血止渴
- 石膏與麻黃配伍,起到清泄肺熱的作用,防止麻黃發汗過多而傷陰。
- 《本經逢原》認為石膏用於「化導胃熱」。
- 《本經疏證》通過比較白虎湯,強調了石膏在不同方劑中的應用特點,特別是與麻黃的配伍。
甘草:調和諸藥,補中益氣
- 甘草在方中起到調和諸藥的作用,並能補益中氣。
生薑:散寒止痛,和胃止噁
- 生薑協助麻黃發散風寒,並能溫胃止嘔。
大棗:補脾益氣,養血安神
- 大棗補益脾胃,防止發汗、清熱過度而傷正氣。
綜合而言,越婢湯通過麻黃宣肺發汗,石膏清熱泄火,兩者相輔相成,達到宣肺泄熱、散水消腫的功效。生薑、甘草、大棗則起到調和、扶正的作用,使方劑既能祛邪,又不傷正。
此外,根據不同病症,越婢湯還可以進行加減:
- 風盛加白朮:《諸病源候論》、《外臺秘要》、《太平聖惠方》均提到此加減法,白朮健脾燥濕,增強利水消腫之效。
- 惡風加附子:《外臺秘要》提到此加減法,附子溫陽散寒,適用於兼有陽虛惡風的患者。
- 加半夏:《類證治裁》、《皇漢醫學》提到越婢加半夏湯,半夏燥濕化痰,用於治療咳嗽、痰多等症狀。
總結
越婢湯是一個經典的表裡雙解方劑,既能宣肺發汗以祛表邪,又能清熱泄火以清裡熱,還能散水消腫以除水濕。其主治病症廣泛,涵蓋風水、腳氣、咳嗽、肉極實熱、傷寒內熱等多種疾病。通過對麻黃、石膏等藥物的精妙配伍,以及根據不同病症進行靈活加減,越婢湯在臨床上發揮著重要的治療作用。
傳統服藥法
上藥以水1.2升(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600毫升(三升),分溫三服。惡風者加附子一枚炮;風水加朮12g(四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越婢湯, 出處:《金匱》卷中。 組成:麻黃6兩,石膏半斤,生薑3兩,大棗15枚,甘草2兩。 主治: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者。
越婢湯, 出處:《千金》卷七。 組成:麻黃6兩,石膏半升,白朮4兩,大附子1枚,生薑3兩,甘草2兩,大棗15枚。 主治:風濕毒邪侵襲,津液耗傷,筋脈攣痹,腳膝痿弱,行立不便。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