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薑的傳統功效
1. 發汗解表
生薑,味辛性溫,歷代醫家皆認為其具有顯著的發汗解表功效。其作用機理,古籍中已有精闢論述。
《傷寒明理論》中,成無己認為生薑味辛甘,能運行脾胃津液,調和營衛,其作用並非單純發散。此觀點指出生薑發汗解表,並非僅僅是表面的驅散寒邪,更能調節人體內在的氣血運行,使之趨於平衡。
《神農本草經疏》則強調生薑在發汗、散風、祛寒方面的功效優於乾薑,更能消痰、止嘔、止洩、疏肝、導滯。此處著重於生薑的多重功效,並非僅限於發汗解表,也包含了其他調理臟腑的功能。
《本草綱目》記載生薑「生用發散,熟用和中」,說明其生薑的應用方式與功效有所不同。生薑發汗解表,在預防風寒侵襲方面亦有作用,例如「凡早行、山行宜含一塊,不犯霧露清濕之氣」。 李時珍更進一步指出生薑的應用廣泛,可食可藥,並佐以許多臨牀實例。
《本草新編》則提出生薑發汗解表雖有效,但不宜過量,過量則傷正氣。同時,該書也提及生薑在治療手足厥逆等陰寒內傷的應用,以其溫熱之性祛除內寒。
綜上所述,古籍中對生薑發汗解表功效的記載,不僅著重其驅散外邪的能力,更強調其調節人體內在氣血、臟腑功能的作用,使其發汗解表功效更為全面且深入。 古代醫家對生薑的運用,已展現出對其藥性的深入理解與豐富的臨牀經驗。 其辛溫之性,配合其他藥物,更能發揮更大的療效,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
2. 散風寒
生薑,味辛性溫,自古以來就被廣泛運用於中醫治療,其散風寒的功效更是受到歷代醫家推崇。多部經典醫籍都記載了生薑驅散風寒的藥理作用及其機制。
《神農本草經》簡潔地指出生薑「去臭氣,通神明」,暗示其具有驅除體內寒邪,恢復機體正常功能的功效。《本草經集註》的陶弘景則更進一步闡述:「歸五臟,去痰下氣,止嘔吐,除風濕寒熱。」說明生薑不僅能散風寒,還能調理臟腑,化痰止嘔。
《傷寒明理論》的成無己認為生薑「味辛甘,專行脾之津液而和營衛」,說明生薑能調和人體的氣血運行,而營衛調和,則風邪自然難以侵犯。《蘭室祕藏》的李東垣則引述孫真人之言:「薑為嘔家聖藥」,指出其辛散之性可有效化解氣逆不暢所引起的嘔吐,這也與散風寒的機理相通,因為風寒之邪往往也會造成氣機阻滯。
《本草新編》更直接地指出:「生薑性散,能散風邪,傷風小恙,何必用桂枝」,並建議以生薑配伍薄荷治療風寒感冒。這說明在古代,生薑就被單獨或配伍使用於治療風寒表證。 諸如《藥品化義》、《本草綱目》等典籍,也從不同角度論述了生薑散風寒、解表邪的功效,並提及其與其他藥材配伍的應用。 總而言之,生薑散風寒的功效,並非單純的發汗,而是透過辛溫之性,促進氣血運行,驅除風寒邪氣,最終達到調理臟腑,恢復人體正氣的作用。
3. 健脾胃
生薑,其健脾胃功效在歷代醫家論著中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值得深入探討。
從多部醫籍記載來看,生薑健脾胃的作用並非單一,而是體現出多方面的功效。首先,生薑味辛性溫,具有開胃的作用。如《蘭室祕藏》中李東垣引孫真人所言“薑為嘔家聖藥”,指出其辛散之性可解氣逆,佐以“上牀蘿蔔下牀薑”的俗語,說明其開胃助消化的功效深入民心。《藥品化義》則更進一步說明,生薑能「開胃補脾,止洩瀉」,直接點明其健脾胃的功效。
其次,生薑能溫中和胃。《本草綱目》提到“生用發散,熟用和中”,說明生薑的炮製方法也會影響其功效,熟用更偏向於溫中和胃。《本草從新》也指出煨薑“和中止嘔”,與大棗同用,則能“和脾胃之津液而和營衛”,此處強調了生薑協同其他藥物,共同調理脾胃的功能。 《傷寒明理論》中成無己認為薑、棗“專行脾之津液而和營衛”,亦從津液運行角度說明其作用機制。
再者,生薑還具有化濕的功能。許多醫籍記載生薑可治濕邪導致的嘔吐、泄瀉等症狀,例如《神農本草經疏》中提到生薑“止嘔、止洩”,《醫學啓源》也提及「溫中去濕」。 這說明生薑的健脾胃作用,也與其化解脾胃濕邪的能力相關。
總而言之,生薑健脾胃的功效,並非單純的「開胃」,而是通過其辛溫之性,以及行氣、化濕、溫中的多重作用,來調理脾胃,促進消化吸收,改善脾胃功能。 不同醫籍的論述,從不同角度闡明瞭生薑健脾胃的機理,為我們理解這味常用中藥提供了豐富的參考。
4. 止嘔
生薑,辛溫之品,自古以來就被廣泛應用於治療嘔吐。其止嘔功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且各有側重。
《神農本草經》簡潔地指出生薑「去臭氣,通神明」,說明其具有化解穢濁,振奮心神的作用。而嘔吐,往往與胃氣不和、氣機逆亂相關,生薑的這種特性,恰能從根本上緩解症狀。《本草經集註》的陶弘景則更進一步,認為生薑「歸五臟,去痰下氣,止嘔吐,除風濕寒熱」,說明其作用不僅限於止嘔,更具有多方面的療效。
李東垣在《蘭室祕藏》中引用孫真人觀點,稱生薑為「嘔家聖藥」,認為其辛味能散氣,而嘔吐本為氣逆不散,故生薑能藉由行陽散氣以止嘔。此說法與《藥品化義》中「生薑辛竄,藥用善豁痰利竅,止寒嘔」的觀點相呼應,皆強調其辛散之性對治療寒邪客胃引起的嘔吐有效。
《傷寒明理論》中的成無己則從氣血津液的角度闡述生薑的作用,認為其「專行脾之津液而和營衛」,說明生薑能調和氣血,平衡津液,從而達到止嘔的目的。《本草新編》則指出生薑「性散,能散風邪」,並強調其四時皆可服用,但不可多服,說明生薑的運用需適度。
綜上所述,古代醫家對生薑止嘔功效的理解,從其辛散之性、行氣化痰、調和營衛等多個方面進行闡述,並強調用量及用法需根據病情調整。 生薑止嘔,並非單純的針對某一病因,而是通過其多方面的功效,改善機體狀態,從而達到止嘔的目的。
5. 活血化瘀
古籍中對生薑的藥性記載豐富,其活血化瘀功效雖非主要作用,卻可從多個角度推測。許多古籍並未直接點明生薑「活血化瘀」,但其記載的藥理作用間接說明瞭此功效的可能性。
《本草綱目》言「薑,辛而不葷,去邪辟惡」,並記載薑汁可治赤眼、風濕痛,這些病症都與氣血瘀滯相關。其「解食野禽中毒成喉痹」的記載,也暗示了生薑具有疏通經絡、改善氣血循環的作用。文中更提到「凡中風、中暑、中氣……用薑汁與童便服,立可解散」,中風、中暑等症狀都與氣血運行受阻有關,生薑能使其解散,間接佐證其活血之效。
《傷寒明理論》中成無己認為「薑、棗味辛甘,專行脾之津液而和營衛」,營衛運行順暢,則氣血得以正常流通,瘀滯自然減輕。 《藥品化義》提到生薑「善豁痰利竅」,痰濁瘀滯,阻礙氣血運行,生薑能豁痰,則可間接促進氣血流通。 《本草經集註》記載生薑「歸五臟,去痰下氣,止嘔吐,除風濕寒熱」,「下氣」有助於氣血運行,而風濕寒熱也常與氣血瘀滯相關。
《醫學入門》更直接指出「薑,產後必用者,以其能破血逐瘀也」,這明確指出生薑在產後破血逐瘀的應用。然而,需注意此處指的「破血」是在產後惡露排出之必要,與一般瘀血情況的處理有所不同,需謹慎理解。
綜上所述,雖然古籍中鮮有直接提及生薑「活血化瘀」,但透過其記載的散寒、解表、行氣、活血等功效,以及在治療相關疾病中的應用,可以推斷生薑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潛力。 其活血化瘀功效可能並非其主要藥效,而是其整體藥性中的一部分,在特定情況下發揮作用。 需注意的是,以上分析僅基於古籍記載,並非現代醫學研究結論。
6. 祛風除濕
生薑,其祛風除濕之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從古籍記載中,可見其功效並非單純的「發散」,而是多層次的。
《傷寒明理論》成無己言:「薑、棗味辛甘,專行脾之津液而和營衛」,指出生薑不僅發散,更能調和人體氣血。 《神農本草經疏》更直接點明生薑「散風、祛寒」的功效,且其效力優於乾薑。 《藥品化義》則詳細描述生薑「豁痰利竅,止寒嘔,去穢氣,通神明」,並指出其可與其他藥物配合,治療風寒濕熱等表邪。
《本草綱目》李時珍則總結生薑「辛而不葷,去邪辟惡」,無論生食、熟食,皆有益處,並提及其可預防山嵐濕氣侵襲。 文中更引述方廣《心法附餘》的記載,說明薑汁可治療中風、中暑等急症,顯見其迅速化解邪氣之效。 《本草新編》也強調生薑「能散風邪」,並說明其四時皆可服用,但需注意用量,避免過度散氣傷及正氣。
此外,《本草經集註》陶弘景提及生薑「除風濕寒熱」,《珍珠囊藥性賦》則言其「散風寒」,這些都從不同角度佐證了生薑祛風除濕的功效。 綜觀古籍記載,生薑祛風除濕的機理,並非單純的物理性發汗,而是通過其辛溫之性,促進氣血運行,驅散體內風寒濕邪,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其作用機制,可能與現代醫學中對薑辣素等成分的藥理研究結果相呼應,但需進一步研究驗證。
7. 解毒
生薑,其解毒功效在眾多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並非單純的「解毒」,而是透過其特殊的藥性,達到祛除邪氣、恢復人體正氣平衡的效果。
《神農本草經》簡潔地指出生薑「去臭氣,通神明」,此處的「臭氣」可以理解為體內積聚的病邪之氣,而「通神明」則指恢復機體的正常功能。 《本草拾遺》更進一步說明生薑「汁解毒藥」,說明其汁液具有解毒功效,能化解某些毒物對人體造成的傷害。 《日用本草》則明確指出生薑「解菌蕈諸物毒」,這與現代某些研究發現生薑具有抗菌、抗炎作用不謀而合。
然而,生薑的解毒並非單純的直接拮抗毒素,而是通過多種途徑實現。 《傷寒明理論》中成無己認為生薑「專行脾之津液而和營衛」,說明它能調節脾胃功能,平衡體內陰陽,從而增強人體自身的抗邪能力,間接達到解毒的效果。《藥品化義》則指出其「豁痰利竅,止寒嘔,去穢氣,通神明」,說明生薑能祛除痰濁、寒邪等致病因素,從根本上解決中毒症狀。《本草綱目》更進一步闡述,生薑無論生食、熟食,甚至佐以其他調料,都具有其獨特功效,並記載了薑汁童便治療各種中毒的偏方,說明其在應對緊急中毒情況下的特殊作用。 《本草新編》則強調生薑的「性散」,能散風邪,並指出用量要適度,避免損傷正氣。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中關於生薑解毒功效的論述,並非單指其直接中和毒素的能力,而是體現了古人對其調節人體機能、增強抗病能力,從而間接達到解毒效果的深刻理解。 生薑解毒的機理,需要從多個層面,結合現代藥理學研究來深入探討。
8. 補陽
生薑,其補陽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非單純的發散之品。其補陽機制主要體現在溫中散寒、行氣活血、通絡止痛等方面。
《傷寒明理論》中成無己提到生薑「專行脾之津液而和營衛」,說明其能調理脾胃,使津液運行通暢,進而調節人體的營衛之氣,達到平衡陰陽的效果。營衛之氣是人體陽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調和代表著整體陽氣的提升。
《蘭室祕藏》李東垣引用孫真人言論,認為生薑是「嘔家聖藥」,因其「行陽而散氣」,能有效治療因氣逆不散導致的嘔吐。這說明生薑的補陽作用能舒暢氣機,恢復臟腑功能。
《神農本草經疏》更詳細地列舉了生薑的諸多功效,包括「消痰、止嘔、出汗、散風、祛寒、止洩、疏肝、導滯」等,這些功效都與溫陽、化寒、通絡密切相關。 例如祛寒,就是針對陽氣不足、寒邪入侵的狀況。
《本草綱目》中提到生薑「辛而不葷,去邪辟惡」,說明其能抵禦外邪入侵,保護人體陽氣。文中也記載了生薑在治療中風、中暑等陽氣虛衰的急症中的應用,佐證其具有迅速回陽的功效。
《本草新編》則指出生薑「通神明」,但需配合其他藥物才能發揮最佳效果。這說明生薑的補陽作用需要與其他藥物配合,才能更好地調節人體陰陽平衡。 同時也強調了生薑雖可四時服用,但不可過量,以免傷及正氣。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中對生薑補陽功效的描述,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其溫中散寒、行氣活血、調和營衛等作用機制,說明生薑作為一味補陽藥物,在中醫臨牀應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其補陽方式並非單純的燥烈,而是溫和而有效。
9. 降氣
生薑,其「降氣」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非單純指降低體表之氣,而是涵蓋多層面的調節作用。
《傷寒明理論》中成無己指出,生薑味辛甘,「專行脾之津液而和營衛」,說明生薑能調和脾胃運化功能,並協調人體陰陽平衡。此「降氣」非單純的瀉氣,而是調理氣機的紊亂,使之趨於平和。
李東垣在《蘭室祕藏》中引述孫真人觀點:「薑為嘔家聖藥」,因「嘔乃氣逆不散,此藥行陽而散氣」。此處「降氣」指疏通因氣逆而導致的嘔吐,透過辛散之性,使氣機得以暢達。
《神農本草經疏》則更全面地闡述生薑功效:「消痰、止嘔、出汗、散風、祛寒、止洩、疏肝、導滯」,這些作用都與氣機的順暢息息相關。例如止嘔,是通過調和胃氣來實現;止洩,則是通過溫運脾陽來達到目的。
《本草綱目》更進一步指出生薑「開痰下氣」,並提到薑汁與童便同服可治療多種急症,此處「降氣」更強調其迅速疏通氣機、解除病邪的能力。 《本草新編》也提及生薑「能散風邪」,但強調「不宜多服散氣」,說明生薑降氣需掌握劑量,避免損傷正氣。
綜上所述,生薑的「降氣」功效並非單一作用,而是通過其辛溫發散之性,調節臟腑氣機,疏通經絡,從而達到治療多種疾病的目的,包括調理脾胃、止嘔、止瀉、散寒等,其作用的深層機理,仍需現代藥理學進一步研究闡明。
10. 止咳化痰
古籍中屢屢提及生薑具有止咳化痰的功效,其作用機理並非單一,而是多方面協同作用的結果。
《神農本草經》簡潔地指出生薑「去臭氣,通神明」,《本草經集註》陶弘景進一步闡述其「歸五臟,去痰下氣,止嘔吐,除風濕寒熱」。 這說明生薑的功效不僅限於肺部,而是整體性的調理作用。 其「去痰」的功效,並非直接作用於痰液本身,而是通過疏通經絡,調和氣血來實現。
《神農本草經疏》認為生薑「消痰」功效優於乾薑,這暗示了生薑在化痰方面的獨特之處,可能與其辛溫發散的特性相關。 《藥品化義》則強調生薑「辛竄,藥用善豁痰利竅」,指出其辛辣之性可以宣通肺氣,利於痰液的排出。 《本草綱目》更進一步說明:「生用發散,熟用和中」,暗示生薑的炮製方法也會影響其功效,生薑偏於發散外邪,而熟薑則偏於溫中和胃。
《傷寒明理論》成無己認為生薑「專行脾之津液而和營衛」,說明生薑能調節體內水液代謝,而痰液的形成與體內水液代謝失衡密切相關。 《本草新編》則指出生薑「能散風邪」,對於因風寒引起的咳嗽痰多,生薑能有效發揮作用。 多部典籍提及生薑可配伍其他藥材,如與大棗合用(《神農本草經讀》),可以更好地發揮其止咳化痰的功效,說明單味生薑在臨牀應用中,常常會根據病情需要配合其他藥材使用,以達到最佳療效。
總之,生薑止咳化痰的功效,源於其辛溫發散的特性,以及對肺氣、脾胃、營衛等多個方面的調節作用。 古籍記載中,生薑的應用方法也多樣,從單味使用到複方配伍,都體現了其在治療咳嗽痰多方面的臨牀價值。
生薑的現代功效
1. 抗腫瘤
生薑乙醇提取物展現了對多種腫瘤細胞和癌細胞的直接抑制作用。具體表現在:
- 抑制淋巴細胞生長: 生薑乙醇提取物能顯著抑制 Datlon`s 淋巴腹水瘤細胞和人淋巴細胞的生長。這暗示其可能具有針對淋巴系統腫瘤的潛力。
- 抑制卵巢細胞和Vero細胞生長: 該提取物也能明顯抑制中國大田鼠卵巢細胞和Vero細胞的生長,顯示其可能具有廣泛的抗細胞增殖活性。
- 抑制DNA合成: 生薑乙醇提取物能明顯抑制DNA對胸腺嘧啶核苷酸的攝取。胸腺嘧啶核苷酸是DNA合成的重要原料,抑制其攝取表明生薑可能通過阻斷DNA合成來抑制細胞增殖,達到抗腫瘤的目的。
- 阻斷亞硝化反應: 生薑在模擬胃液條件下對亞硝化反應有明顯阻斷作用。亞硝化反應可能產生致癌物質,因此生薑的此一作用可能具有預防腫瘤發生的作用。其抑制亞硝酸合成的有效成分對熱穩定,表明其化學性質穩定,有利於藥物開發應用。
2. 解熱作用
生薑本身不影響正常體溫。但是,對於因注射酵母而引起發熱的大鼠,生薑展現出了解熱的功效。
- 有效成分及劑量: 生薑揮發油以0.375ml/kg的劑量,以及其有效成分6-生薑酚或6-姜烯酮以1.75~3.5mg/kg的劑量,均能有效降低發熱大鼠的體溫。
這表示生薑中的揮發油,特別是6-生薑酚和6-姜烯酮,在病理性發熱狀態下,可能通過某種藥理機制來調節體溫,從而達到解熱的效果。具體機制尚需更多研究闡明,但已證實其在動物模型中的解熱活性。
3. 保肝利膽
根據研究,中藥生薑對於保肝利膽具有以下藥理作用:
- 改善四氯化碳性肝損傷: 研究顯示,生薑蜂蜜封存液和生薑油能夠治療大鼠因四氯化碳 (CCl4) 引起的肝損傷,其作用機制包括降低血清中的SGPT(麩丙酮酸轉胺酶,一種肝損傷指標),並減輕肝細胞的脂肪變性和壞死程度。生薑油也具有預防四氯化碳引起的小鼠肝損傷的效果。
- 抑制其他肝損傷: 生薑中的有效成分,如生薑酚和姜烯酮,能夠抑制CCl4和半乳糖胺引起的肝損傷。
- 利膽作用: 生薑丙酮提取液以及生薑酚,均能明顯促進大鼠的膽汁分泌,具有利膽效果。
4. 其他功效
促進胃液分泌:
- 生薑煎劑能顯著增加幽門結扎大鼠的胃液分泌量、胃液總酸度及總酸排出量。
- 無論是沖洗巴甫洛夫小胃犬口腔,還是胃內灌注生薑煎劑,均能促進胃液分泌。
影響胃腸道運動:
- 生薑乙醇提取液靜脈注射可導致家兔皮層腦電圖的變化,表現為由低幅快波轉為高幅慢波,並短暫抑制家兔在體胃運動。
- 生薑液對離體大鼠胃底條的運動幅度有先興奮後抑製作用,同時降低胃底條運動的頻率。
對離體豚鼠回腸的影響:
- 生薑液能引起離體豚鼠回腸的收縮,但這種收縮效應具有快速耐受性。
- 六烴季銨、5-HT 預處理對生薑引起的收縮效應沒有影響。
- 冷凍、東莨菪鹼、嗎啡、苯海拉明、異丙嗪及P物質脫敏預處理可以抑制生薑引起的收縮效應。
- 生薑液對離體豚鼠回腸Ach(乙醯膽鹼)、組胺的量效關係呈現非競爭性拮抗。
- 實驗提示生薑可能通過P物質介導,興奮M(毒蕈鹼型乙醯膽鹼受體)和H(組織胺受體)受體,然後對M和H受體產生先興奮後抑製的作用。
抗運動病 (Motion Sickness) 作用:
- 生薑可能通過中樞及外周的抗膽鹼和抗組織胺效應,發揮抗運動病的作用。
- 宇航員和海軍學員服用姜粉,能明顯減輕眩暈症狀。
5. 鎮靜
生薑油、生薑酚或姜烯酮(均為生薑的有效成分),透過腹腔注射、靜脈注射或灌胃等給藥方式,可以減少小鼠的自發活動次數。這表明生薑及其有效成分具有抑制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性的作用。
此外,生薑酚可以顯著延長戊巴比妥鈉或環己烯巴比妥誘導的睡眠時間。戊巴比妥鈉和環己烯巴比妥都是巴比妥類藥物,屬於中樞神經系統抑制劑,常用於誘導睡眠。生薑酚能延長這些藥物的睡眠時間,提示其可能具有與巴比妥類藥物協同作用,增強其鎮靜催眠效果。
更進一步,生薑酚能夠對抗甲基苯丙胺(俗稱冰毒)所導致的小鼠中樞興奮。甲基苯丙胺是一種強烈的興奮劑,能刺激中樞神經系統。生薑酚能拮抗其興奮作用,再次證實了生薑及其有效成分具有抑制中樞興奮、發揮鎮靜作用的潛力。
6. 抗潰瘍
中藥生薑抗潰瘍功效之現代藥理分析
基於現有研究,中藥生薑在抗潰瘍方面展現出以下藥理機制:
抑制胃粘膜損傷: 生薑煎劑(-10%)通過灌胃方式給藥於大鼠,可以顯著抑制鹽酸性和應激性因素引起的胃粘膜損傷。這表明生薑具有直接保護胃粘膜的潛力,使其免受酸性物質和壓力刺激的損害。
促進內源性前列腺素(PG)釋放: 消炎痛(一種非選擇性環氧合酶抑制劑,阻斷前列腺素合成)能夠消除生薑的胃粘膜保護作用。這強烈暗示生薑的保護機制與促進胃粘膜釋放內源性前列腺素有關。前列腺素在胃黏膜保護中扮演重要角色,例如促進黏液和碳酸氫鹽的分泌、增加胃黏膜血流量等,從而維持胃黏膜的完整性。
活性成分的貢獻: 生薑丙酮提取物以及其中的活性成分姜烯和6-生薑酚,同樣表現出對鹽酸-乙醇誘導的胃粘膜損傷的顯著抑制作用。這說明生薑中這些特定的化合物可能是其抗潰瘍活性的主要貢獻者。這些成分可能通過不同的機制參與胃粘膜的保護。
預防應激性潰瘍: 通過灌胃方式給予小鼠生薑提取物,可以有效預防應激性潰瘍的發生。這再次驗證了生薑在預防壓力相關的胃部疾病方面的潛力,可能與其調節壓力反應、降低胃酸分泌或增強胃粘膜抵抗力有關。
7. 鎮痛
生薑的鎮痛效果已在多項動物實驗中得到驗證。
- 生薑油:實驗顯示,生薑油具有明顯的鎮痛作用,能夠抑制醋酸引起的小鼠扭體反應,這表明其可能通過影響疼痛傳導通路或抑制炎症反應來達到鎮痛效果。同時,生薑油還能顯著延長小鼠熱板法舔足時間,這意味著它可以提高小鼠對熱刺激的耐受性,表明其具有中樞性鎮痛作用。
- 鮮姜注射液:腹腔注射鮮姜注射液,以5g或10g生藥/kg的劑量,能顯著提高熱板法中小鼠的痛閾值。這進一步證實了生薑具有提高機體對疼痛刺激的耐受能力,具有鎮痛效果。
- 生薑酚和姜烯酮:作為生薑的有效成分,生薑酚和姜烯酮也表現出顯著的鎮痛活性。通過大鼠Randall - Selitto 法和小鼠扭體法研究發現,靜脈注射1.75mg/kg或灌胃70~140mg/kg的生薑酚或姜烯酮,均能產生明顯的鎮痛效果。這表明生薑的鎮痛作用可能與這些特定的活性成分直接相關。這些成分可能通過作用於特定的疼痛受體、神經遞質或炎症介質來發揮鎮痛效果。
8. 消炎抗菌
根據研究,中藥生薑的消炎抗菌功效,主要體現在其對多種致病菌的抑制作用上。具體來說:
- 抗菌譜廣泛: 生薑的水浸劑和提取物在體外實驗中,展現出對包括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等多種致病菌的顯著抑制效果。這意味著生薑並非只針對特定類型的細菌,而是具有較廣泛的抗菌活性。
- 有效成分: 生薑的抗菌活性主要歸功於其所含有的姜烯酮和姜油酮。這兩種成分是生薑中主要的活性化合物,它們在抑制細菌生長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
- 姜油酮的作用更強: 研究顯示,相較於姜烯酮,姜油酮的抗菌作用更為強大。這提示我們,姜油酮可能是生薑發揮抗菌效果的主要驅動力。
總體而言,生薑通過其所含的姜烯酮和姜油酮等活性成分,能有效抑制多種致病菌的生長,從而展現其消炎抗菌的藥理特性。姜油酮在其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9. 抗炎鎮痛
生薑的抗炎鎮痛作用,從現代藥理角度分析,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抑制足腫脹: 鮮姜注射液(劑量為5g和10g生藥/kg)腹腔注射,能顯著抑制大鼠由蛋清或甲醛引起的足部腫脹。
- 抑制炎症反應: 生薑油灌胃給藥同樣能抑制大鼠蛋清性足腫脹和棉球肉芽腫,表明其具備廣泛的抗炎作用。
- 影響內分泌系統: 生薑油可能通過興奮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來發揮抗炎作用,表現為胸腺萎縮和腎上腺增重。這暗示生薑可能通過調節體內激素水平來影響炎症反應。
- 抑制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 生薑油能抑制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廓腫脹,並對抗組胺或醋酸引起的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這表明生薑具有穩定血管、減少炎症介質釋放的作用。
- 有效成分的抗炎活性: 生薑中的有效成分姜烯酮,在280mg/kg灌胃劑量下,能抑制大鼠角叉菜膠引起的足部腫脹,進一步證實了生薑成分本身具有抗炎作用。
10. 抗真菌
生薑的水浸劑在體外實驗中,展現出抑制多種致病真菌生長的作用。 具體來說,生薑的水浸液能夠抑制這些致病真菌的活性,表明其含有可干擾真菌代謝或結構的活性成分。 此外,生薑中的提取物,例如生薑酚,也具有殺死陰道滴蟲的能力。 這種殺滅滴蟲的作用與其抗真菌活性可能存在相似的作用機制,例如破壞細胞膜的完整性或干擾細胞內的重要酶活性。 雖然參考資料沒有明確指出具體抑制或殺滅的真菌種類,但可以確定的是,生薑具備針對某些致病性真菌的潛在藥理活性。
11. 鎮咳作用
生薑中的有效成分姜烯酮具有鎮咳作用。藥理實驗數據顯示,姜烯酮通過靜脈注射給藥的有效劑量(ED50)為1.75 mg/kg。這意味著,對於實驗動物,每公斤體重注射1.75毫克的姜烯酮,可以達到50%的鎮咳效果。 簡而言之,現代藥理研究證實了生薑中提取的姜烯酮具有鎮咳的活性,並且量化了該活性成分的有效劑量範圍。
12. 抗驚厥
生薑及其活性成分在抗驚厥方面展現出一定的潛力,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 對特定類型驚厥的抑制作用:
- 戊四氮驚厥: 研究顯示,腹腔注射生薑油(劑量為 0.24 ml/kg 和 0.3 ml/kg)能顯著對抗戊四氮 (Pentylenetetrazol, PTZ) 引起的驚厥。這表明生薑油可能通過影響 GABAergic 神經傳遞系統或其他相關途徑,來抑制戊四氮誘發的驚厥活動。
- 生薑酚和姜烯酮的保護作用: 生薑中的兩種活性成分,生薑酚 (Gingerol) 和姜烯酮 (Zingerone),已被證實可以延長由馬錢子鹼 (Strychnine) 和戊四氮所致的小鼠驚厥死亡時間。這提示這兩種成分可能具有神經保護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驚厥對中樞神經系統的損害。
2. 對特定驚厥類型無效:
- 印防己毒素和士的寧驚厥: 研究表明,生薑油對印防己毒素 (Picrotoxin) 和士的寧 (Strychnine) 引起的驚厥沒有明顯的對抗作用。這表明生薑油的抗驚厥機制可能具有選擇性,其作用靶點並非涉及印防己毒素和士的寧的主要作用途徑。
詳細藥理機制推測:
由於研究資料有限,生薑抗驚厥的具體藥理機制尚未完全闡明。然而,根據其對戊四氮驚厥的抑制作用,以及生薑酚和姜烯酮的保護作用,可以推測以下可能的藥理機制:
- 調節 GABAergic 神經傳遞: 戊四氮是一種 GABAA 受體拮抗劑,能抑制 GABA 的抑制性神經傳遞,從而誘發驚厥。生薑油對戊四氮驚厥的對抗作用可能與增強 GABA 能神經傳遞有關,例如,通過促進 GABA 的釋放,抑制 GABA 的降解,或直接作用於 GABAA 受體。
- 抗氧化和抗炎作用: 驚厥活動會引起氧化應激和炎症反應,進而加劇神經損傷。生薑酚和姜烯酮具有抗氧化和抗炎活性,可以通過清除自由基,抑制炎症介質的釋放,來減輕驚厥引起的神經毒性。
- 其他潛在機制: 除了上述機制外,生薑及其活性成分可能還通過其他途徑發揮抗驚厥作用,例如調節谷氨酸能神經傳遞,影響鈣離子通道活性,或改變神經元的興奮性。
總結:
研究表明,生薑及其活性成分具有抗驚厥的潛力,尤其是在對抗戊四氮引起的驚厥方面。生薑油、生薑酚和姜烯酮可能通過調節 GABAergic 神經傳遞、抗氧化和抗炎等多種機制,來發揮抗驚厥作用。然而,生薑油對印防己毒素和士的寧引起的驚厥無效,提示其作用機制具有選擇性。更深入的研究對於全面了解生薑抗驚厥的藥理機制,以及開發相關藥物至關重要。
13. 促進血液循環
生薑向來被視為傳統藥食同源的天然食材,其促進血液循環的藥理功效主要歸因於一系列活性化合物,其中尤以薑酚(Gingerols)最為關鍵。薑酚不僅賦予生薑獨特的辛辣風味,更扮演著血管健康的守護者。
薑酚具有顯著的抗凝血活性,能有效抑制血小板的過度聚集,從而大大降低血栓形成的風險。維持血液暢通無阻是良好循環的基石,而薑酚恰能維繫此重要動態平衡。此外,薑酚亦能促進血管適度擴張,增加血流量,改善末梢循環,這便是許多人食用生薑後手腳感到溫暖舒適的原因。
生薑的抗炎作用也對血液循環產生莫大助益。長期或慢性炎症可能導致血管壁損傷,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薑酚能夠抑制體內炎症物質的釋放,減輕血管內壁的炎症反應,進而保護血管的彈性和完整性,確保血液得以順暢無礙地流動。
值得一提的是,薑酚也被發現有助於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水平。過高的膽固醇是血管硬化的主要元兇之一,健康的血脂環境有助於防止血管斑塊的形成,進一步保障心血管系統的健康運作,從根本上鞏固血液循環的通暢性。
綜合來看,生薑藉由薑酚等多重活性成分的協同作用,從抑制血栓產生、促進血管舒張、抵抗炎症反應及調節血脂等多方面入手,全面改善人體循環效率,讓氧氣與養分能有效輸送至各個組織器官,同時加速代謝廢物的排出。
14. 降血壓
生薑的藥理研究揭示其對降血壓的潛在功效,主要歸因於其豐富的活性化合物,尤其是薑辣素(Gingerol)。現代藥理學發現,薑辣素在體內能展現顯著的血管擴張作用。這種作用機制涉及對血管內皮細胞的影響,促使血管平滑肌舒張,從而增加血管腔徑,降低外周血管阻力。當動脈阻力減小時,心臟泵血所需的壓力隨之降低,直接有助於舒緩血管壁的張力,進而達到降低血壓的效用。此種改善血管彈性和血流動力學的特性,對維護整體心血管健康至關重要。
此外,生薑中另一系列活性成分,如薑烯酚(Shogaol,亦為薑辣素衍生物之一),亦扮演關鍵角色。薑烯酚被證明具有優異的抗血小板聚集能力。它能夠抑制血小板的活化與凝集,有效阻止血栓的形成。血栓是引發多種心血管事件,如心肌梗塞和缺血性腦中風的元兇之一。透過降低血栓形成的風險,生薑不僅能預防血管阻塞,也間接支援了血壓的穩定,減少高血壓併發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這些藥理作用共同構築了生薑在輔助降血壓及預防心血管疾病方面的科學基礎。
15. 改善消化系統
生薑在傳統上即被譽為「溫中止嘔」之藥食同源佳品,其對消化系統的正面作用,主要歸因於所含的薑辣素、薑烯酚等活性成分。這些化合物能夠多方面地影響胃腸道生理功能,從而顯著改善消化系統的運作。
薑辣素是生薑中最主要的生物活性成分,它能有效刺激消化腺體,促進唾液、胃液以及腸液的分泌,尤其重要的是,它能增強消化酶,如澱粉酶、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活性。這使得食物在體內分解更為徹底,有助於提高營養物質的吸收效率。同時,消化液的充分分泌也能間接提升食慾,對因消化功能減退而引起的食慾不振具有改善作用。
生薑的溫熱特性,有助於溫暖中焦,驅散胃部因受寒引起的痙攣或不適,對於改善胃寒型消化不良尤為有效。此外,薑辣素還能促進腸胃蠕動,加速食物殘渣在消化道內的推進,減少其滯留時間,從而有助於消除腸胃內積聚的過多氣體,顯著緩解胃脹、腹部脹滿和消化不良等常見症狀。對於噁心、嘔吐等胃部不適,生薑同樣展現出良好的鎮逆止嘔作用,能有效緩解各種原因引起的消化道逆行反應。整體而言,生薑透過促進消化液分泌、增強酶活性、溫暖腸胃及加速蠕動等多重機制,全面優化消化系統功能,提升消化的順暢與舒適度。
16. 提升免疫力
生薑,歷來為中華傳統醫學所推崇,其在藥理層面對於提升人體免疫力具顯著功效。現代科學研究揭示,生薑富含多種生物活性成分與天然抗氧化物質,包括獨特的姜黃素、賦予其辛辣風味的薑辣素,以及豐富的維生素C。這些關鍵成分並非單一作用,而是協同運作,精準調控並激活身體的免疫系統,為機體建立起堅實的防禦屏障。
薑辣素,作為生薑中最具代表性的活性化合物之一,其在免疫中的作用尤為核心。它能顯著提升免疫細胞,特別是巨噬細胞和T淋巴細胞的活性與增殖能力,增強其識別和清除病毒、細菌及其他病原體的效率。同時,薑辣素展現出強效的抗炎特性,能有效抑制體內炎症因子的過度活化,減少細胞和組織的損害,從而維持免疫系統的穩態,避免因慢性炎症而導致的免疫力低下。維生素C則作為卓越的自由基清除劑,保護免疫細胞免受氧化應激的傷害,確保其功能完整性。
此外,生薑對人體血液循環系統的正面影響,間接而有力地支持了免疫功能的提升。其溫熱性質能促進末梢血管擴張,加速血液流動,確保氧氣、營養物質以及關鍵免疫細胞(如白血球)能迅速輸送到身體各個部位,尤其是在感染或修復過程中。這種優化的新陳代謝和物質運輸,有助於細胞層面的新生與修復,賦予細胞更強的活力與抵抗力。透過這些綜合性的藥理機制,生薑有助於提升細胞的抗病毒、抗菌能力,顯著降低病原體感染的風險,進一步鞏固身體的整體防禦機制,有效預防多種疾病的侵襲。
17. 減肥減重
生薑在傳統藥學中常被用於溫經散寒,其藥理功效遠不止於此,它亦能健胃消食、通氣醒脾。從現代醫學角度分析,生薑是促進減重的重要天然食材,主要歸因於其中富含的薑辣素與薑黃素。這些活性成分能顯著促進人體新陳代謝,加速身體能量消耗,有助於提升整體燃脂效率。同時,它們能增強消化功能,優化腸道吸收,有效降低食物中脂肪的吸收率,從而減少體內多餘脂肪的積聚。
生薑獨特的溫熱特性,能提高核心體溫並刺激汗液排泄,這不僅有助於排出體內多餘水分,更重要的是能促使身體消耗更多熱量,進一步加速脂肪的燃燒。尤其關鍵的是,生薑中的薑辣素能夠刺激腦部,進而激活棕色脂肪細胞。棕色脂肪以其高效燃燒脂肪產熱的特性著稱,當被薑辣素激活時,它會分解白色脂肪細胞中的脂肪,將其轉化為熱能消散。這種獨特的生理機制對於從根本上預防脂肪堆積、達到長期體重管理具有重要意義,使其成為體重控制策略中不可或缺的天然輔助。
18. 防癌抗腫瘤
生薑因富含薑辣素和薑烯酚等強效抗氧化物質,在防癌抗腫瘤方面展現潛力。這些活性成分能增強免疫力,幫助身體辨識並清除異常細胞。研究顯示,生薑能預防結腸癌腫瘤形成,並抑制乳癌、大腸癌、肝癌、肺癌、前列腺癌、胰臟癌、皮膚癌和黑色素瘤等多種人類癌症發展。
其抗腫瘤機制多元,包含誘導癌細胞凋亡、抑制癌細胞增殖、阻斷腫瘤血管新生,以及降低炎症反應。薑辣素和薑烯酚的抗氧化作用能保護DNA免受損害,進一步強化防癌功效。更多資訊可參考生薑抗癌能力及相關研究發現。
19. 抗發炎
生薑以其卓越的抗發炎功效,在傳統與現代藥理中均獲重視。其主要活性成分「薑辣素」能有效緩解膝蓋疼痛,並展現顯著的抗發炎作用。生薑中所含的「薑黃素」更是強效的抗氧化劑與抗發炎劑,能從根源抑制細胞損傷及發炎反應的發生。
薑黃素的藥理作用在於顯著減少細胞受損,並透過抑制發炎所引起的細胞與組織傷害,有效緩解疼痛與不適感。同時,生薑還能協助減輕發炎引起的腫脹,並促進身體的自然修復過程。這些綜合作用使生薑廣泛應用於治療多種疼痛及發炎相關疾病。
具體而言,生薑對於關節炎、肌肉疼痛、頭痛及牙痛等症狀均有助益。此外,它也能用於治療消化系統的發炎病症,例如胃潰瘍和腸炎。生薑富含抗氧化劑、抗發炎及抗菌化學物質。研究亦指出,生薑有助於緩解類風濕性關節炎相關的嚴重發炎反應,進一步驗證其在抗炎領域的廣泛潛力。
20. 抗潰瘍作用
生薑,自古以來即被視為溫中止嘔、散寒發汗、止咳化痰之良藥,其藥理效用在於改善多種身體機能,尤其在胃腸道健康方面展現出顯著的抗潰瘍潛力。研究指出,生薑能有效增強胃液分泌,這並非單純地助長胃酸,而是透過優化消化液的構成與量,促進食物更有效率地分解,從而減少胃部消化負擔,預防因消化不良或食物殘留引發的刺激與炎症。同時,生薑具備促進胃腸蠕動的能力,能夠加速胃內容物的排空,有效避免食品在胃中長時間滯留,進而降低潛在刺激物積聚的風險,並利於消化道的暢通。
這兩種核心作用——對消化液分泌的優化與對胃腸動力的強化——協同運作,共同構成了生薑改善胃炎及消化性潰瘍症狀的藥理基礎。透過平衡且高效的消化過程,胃壁受到的壓力得以減輕,整體胃腸道機能亦隨之提升。最終,這些複合效益有助於維持胃腸道的健康微環境,顯著降低胃潰瘍及十二指腸潰瘍發生的機率。生薑中富含的活性成分,諸如薑辣素(gingerols)與薑烯酚(shogaols),被認為是賦予生薑這些保護與修復作用的關鍵。其多面向的調節功能,使得生薑在維護消化系統健康、預防潰瘍發展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21. 抗菌抗病毒
生薑擁有顯著的抗菌和抗病毒功效,主要歸因於其活性成分生薑素。生薑素賦予生薑廣譜的抗菌能力,能有效抑制多種細菌和真菌,例如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白色念珠菌等。體外試驗也證實,生薑水浸劑對堇色毛癬菌有抑制作用,並能殺滅陰道滴蟲,顯示其對病原微生物的廣泛拮抗潛力。
生薑的抗菌特性使其在「解毒殺菌」方面發揮作用。在烹飪中加入生薑,能有效減少細菌污染導致的食物變質機會,從而降低食物中毒的風險。對於因食物不潔或對海鮮過敏引起的腹瀉、嘔吐等症狀,食用生薑也有助於緩解。此外,生薑能增強身體免疫力,提升人體對抗細菌與病毒侵襲的能力,進而發揮協同的抗病毒效應,為身體提供多重保護。更多關於生薑解毒殺菌的資訊,可以參考此連結:解毒殺菌。
22. 抗氧化
生薑的抗氧化功效主要源於其所含的薑辣素。研究顯示,薑辣素在體內能產生類似超氧化物的抗衰老物質,其抗氧化效力極高,甚至超越大多數蔬果。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生薑液能有效清除超氧陰離子和羥自由基,這歸功於其豐富的姜酚、姜酮和姜烯酮等成分,這些成分的酚羥基結構賦予了清除自由基的能力。
生薑水提取液不僅能清除超氧自由基,還能抑制小鼠肝臟的脂質過氧化反應,並減輕超氧自由基誘導的透明質酸解聚作用。姜汁能顯著提升小鼠離體血清和肝勻漿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同時降低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顯示其具備超氧自由基清除作用。
生薑石油醚提取物經測定證實能明顯對抗超氧自由基對紅血球的氧化作用,並增加紅血球膜的流動性。它對羥自由基也具有強大的清除能力,在特定濃度下抑制率和清除率可高達92.41%和97.39%,並能抑制小鼠肝微粒體的脂質過氧化作用,被認為是一種高效的抗氧化劑。
動物實驗顯示,生薑能顯著提高家兔腦缺血再灌注損傷時的大腦組織總抗氧活性,並對人紅細胞膜具有明顯保護作用。微量的生薑揮發油也能抑制黃腐酸刺激軟骨細胞產生過氧化氫。
許多研究發現生薑中的薑辣素,在體內能產生一種抗衰老物質超氧化物,抗氧化效力很高,比起多數的蔬菜水果都還高。
此外,還可以抗細菌感染、降低血糖、降低膽固醇、減少罹患心臟病的風險、輔助治療及預防癌症、預防阿茲海默症、減輕肌肉疼痛和酸痛、改善關節炎、減輕月經痛、改善孕吐與嘔吐。
生薑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10g;或搗汁衝。外用:適量,搗敷;或炒熱熨;或絞汁調搽搽
生薑的炮製
生薑的處理方式
- 生薑:
- 揀去雜質
- 洗淨泥土
- 用時切片
- 鮮薑粉:
- 取鮮生薑
- 洗淨
- 搗爛
- 壓榨取汁
- 静置,分取沈澱的粉質
- 曬乾,或低溫乾燥
- 煨薑:
- 取淨生薑
- 用紙六、七層包裹
- 水中浸透
- 置火灰中煨至紙色焦黃
- 去紙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中藥「生薑」注意事項重點
- 陰虛內熱及實熱證禁服:生薑性溫,陰虛內熱者服用會加重熱證,實熱證患者服用會助長火勢,故不宜服用。
- 傷陰助火:生薑味辛,容易損耗陰液,加重火熱,故陰虛內熱者忌服。
- 積熱患目:長期食用生薑會積熱,引起眼睛發紅、疼痛等症狀。
- 久服損陰傷目:久服生薑會損傷陰液,導致眼目受損。
- 陰虛咳嗽吐血、自汗盜汗等症狀:生薑會加重這些症狀,故不宜服用。
- 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生薑會促進胃液分泌,加重潰瘍部位疼痛和出血。
- 血液疾病:生薑會促進血液循環,增加出血風險,故血友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血液疾病患者應避免食用。
- 孕婦:過量食用生薑可能會引起子宮收縮,增加流產風險。
- 藥物禁忌:生薑與抗凝血劑、降血糖藥物、降血壓藥物等藥物併用會產生相互作用,影響藥物療效。
生薑相關的方劑
生薑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生薑含有的化學成分
α-薑烯(α-zingiberene), β-檀香萜醇(β-santalol), β-水芹烯(β-phellandrene), β-甜沒藥烯(β-bisabolene), α-薑黃烯(α-curcumene), 薑醇(zingiberol), 紫蘇醛(perillaldehyde), 橙花醛(neral), 牻牛兒醛(geranial), 2-蒈醇(2-caraneol), 3-蒈醇(3-caraneol), 樟烯(camphene), β-羅勒烯(β-ocimene), α-香柑油烯(α-bergamotene), β-金合歡烯(β-farnesene), 月桂烯(myrcene), β-蒎烯(β-pinene), 2-龍腦(2-borneol), 檸檬醛(citral), 7-孟烯(7-menthene), 異小茴香醇(isofenchyl alcohol), α-金合歡烯(α-farnesene), 2,6-二甲基-6-(4-甲基-3-戊烯基)-二環[3.1.1]-2-庚烷(2,6-dimethyl-6-(4-methyl-3-pentenyl)-bicyclo[3.1.1]-2-heptene), 1,3,3-三甲基-2-氧雜二環[2.2.2]辛烷(1,3,3-trimethyl-2-oxabicyclo[2.2.2]octane), 高良薑萜內酯(galanolactone), 6-薑辣醇(6-gingerol), 3-薑辣醇(3-gingerol), 4-薑辣醇(4-gingerol), 5-薑辣醇(5-gingerol), 8-薑辣醇(8-gingerol), 10-薑辣醇(10-gingerol), 12-薑辣醇(12-gingerol), 6-薑辣二醇(6-gingediol), 4-薑辣二醇(4-gingediol), 8-薑辣二醇(8-gingediol), 10-薑辣二醇(10-gingediol), 6-甲基薑辣二醇(6-methylgingediol), 4-薑辣二醇雙乙酸酯(4-gingediacetate), 6-薑辣二醇雙乙酸酯(6-gingediacetate), 6-甲基薑二醇雙乙酸(6-methylgingediacetate), 6-薑辣二酮(6-gingerdione), 10-薑辣二酮(10-gingerdione), 6-去氫薑辣二酮(6-dehydrogingerdione), 10-去氫薑辣二酮(10-dehydrogingerdione), 6-乙酰薑辣醇(6-acetylgingerol), 6-薑辣烯酮(6-shogaol), 呋喃大牻牛兒酮(furanogermenone), 2-哌啶酸(pipecolic acid), 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 穀氨酸(glutamic acid), 絲氨酸(serin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