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芍藥二兩、生薑三兩(切)、炙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餘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
白芍性苦、酸、微寒。主治平肝止痛、斂陰止汗、養血和營。治療月經不調、經行腹痛、崩漏、自汗、盜汗、脅肋脘腹疼痛、四肢攣痛、頭痛、眩暈等症。
麻黃性辛微苦溫。主治宣肺氣、散風寒、發汗解表、平喘止咳、利水消腫。可治療風濕痹痛關節痛、頭痛鼻塞、咳嗽氣喘、風疹瘙癢...等等。
桂枝性辛甘溫、主治發汗解表、調和營衞、溫經通脈止痛、助心陽且通陽利水、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
甘草性甘、平。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生薑性味辛、溫。主治主風寒感冒、惡寒發熱、頭痛鼻塞、嘔吐、痰飲喘咳、脹滿、泄瀉。
大棗性甘、溫。主治補中益氣、解藥毒、養血安神。用於脾虛食少、乏力便溏、婦人臟躁、氣管炎、腸炎、痢疾、崩漏、外用治外傷出血。
葛根性甘、辛、平。主治主升陽明之氣、鼓舞胃氣上行、多用於外感表證邪氣、項背強痛證、又可清熱生津而止渴。降血壓﹐治高血壓腦病(眩暈、項緊、頭痛)等症狀。
本方由桂枝湯減輕桂、芍劑量,加麻黃、葛根而成。其方以葛根為主藥,性味甘辛微涼,有解肌退熱之功,常與解表劑發揮協同效應。能升津液,舒經脈,治療項背拘急,能入脾胃,升發清陽而止瀉利。
桂枝湯中減少桂、芍而加麻黃者,一則調和營衛,以利太陽經氣運行,再則欲其發汗解表,以治惡風無汗之表實,然則經脈既巳受阻,津液難以升達,故不能峻汗,此即麻、桂二方運用,依據病情差異,而產生新法,亦即以桂枝湯為基礎,加葛根、麻黃,而不是麻黃湯加葛根。
本方與「桂枝加葛根湯」均治太陽病項背強几几,蓋前者之項強,見於汗出惡風等表虛證中,故以桂枝湯原方加葛根治之,意在調和營衛,解肌祛風,升津液,舒經脈。本證項強見於無汗惡風之表實證中,故組方原理異於上,意欲辛溫發汗,解散風寒,升津液,舒經脈,而無峻汗傷津之弊。
葛根湯, 出處:《痘疹傳心錄》卷十八。 組成:葛根、麻黃、赤芍、豆豉、蔥白。 主治:剛柔痙,無汗惡寒。
葛根湯, 出處:《保嬰撮要》卷四。 組成:葛根4兩,麻黃3錢,桂1兩。 主治:太陽病,項強幾幾,惡風無汗,及惡寒剛痙。
葛根湯, 出處:《痘疹仁端錄》卷七。 組成:石膏2錢,花粉2錢,人參1錢,防風1錢,葛根2錢,甘草7分。 主治:痘疹後大渴。
葛根湯, 出處:《不知醫必要》卷一。 組成:柴胡1錢5分,葛根2錢,黨參(生,去蘆)1錢5分,防風1錢5分,荊芥1錢5分,甘草6分,生薑2片。 主治:外感風邪,發熱兼渴。
葛根湯, 出處:《本事》卷七。 組成:葛根半兩,桔梗(炒)1兩,防風(去叉股)1兩,白芍藥1兩,甘草(炙)1兩,訶子(去核)1兩,川芎(洗)1兩,白朮1兩,枳殼1兩(去瓤,麸炒黃)。 主治:脅肋下痛,不美食者。
葛根湯, 出處:《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三。 組成:葛根、防風、歸、芎、甘草、獨活、茯神、杏仁、白朮、人參、陳皮、黃芩、竹瀝、防己、麻黃、天蟲、升麻、白芍。 主治:祛風導痰,養血安胎。主治:妊娠風痙,因體虛受邪,已傷太陽經絡,復遇風寒,新舊相搏,其發則口噤背僵,昏悶忽不識人,須臾復醒,良久又作,甚則有口吐涎沫,角弓反張,其症尤重,多致損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