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二麻黃一湯

GUI ZHI ER MA HUANG E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3%
脾經 20%
心經 13%
胃經 13%
膀胱經 9%
肝經 9%
腎經 6%
大腸經 3%
肺經
脾經
心經
胃經
膀胱經
肝經
腎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7-27

方劑組成解釋

桂枝二麻黃一湯中包含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發汗解表: 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之功效。搭配桂枝,可增強發汗之力,疏散風邪,用於治療外感風寒、發熱頭痛、惡寒無汗等症。
  2. 宣肺平喘: 麻黃還能宣肺通竅,平喘止咳。對於風寒襲肺、喘咳氣促的患者,麻黃可協助宣通肺氣,緩解呼吸道阻塞。

因此,桂枝二麻黃一湯中加入麻黃,既可發汗解表,又可宣肺平喘,起到雙重功效,治療外感風寒、肺氣不宣的症狀。

桂枝二麻黃一湯的組成中包含桂枝,主要原因有二:

  1. 溫陽散寒,解表發汗:桂枝性溫,味辛甘,具有溫經散寒、解表發汗的功效,與麻黃配伍,能有效驅散寒邪,緩解風寒感冒引起的發熱、頭痛、鼻塞、咳嗽等症狀。
  2. 調和營衛,促進氣血運行:桂枝入營分,麻黃入衛分,兩者相配,可調節營衛之間的平衡,促進氣血運行,使寒邪更容易排出體外,達到溫陽解表的效果。

桂枝二麻黃一湯為《傷寒論》中的經典方劑之一,此方主要用於治療外感風寒輕症,症見發熱、惡風、汗出等。其組成包括桂枝、芍藥、炙甘草、生薑、大棗及少量之麻黃與杏仁。其中,杏仁在此方中擔任重要角色。

杏仁性味苦、溫,歸肺、大腸經,具有降氣平喘、止咳化痰的功效。在桂枝二麻黃一湯中加入杏仁,主要是為了調和肺氣,以應對因風寒侵襲所導致的肺氣不宣,進而引發的咳嗽或喘息症狀。此外,杏仁還能協同麻黃的作用,既可使腠理開闔適度,防止表邪內傳,又能避免麻黃發汗過猛而耗傷正氣。

總體來說,杏仁在桂枝二麻黃一湯中的應用,旨在輔助調節肺部功能,增強整體療效,使其更適合於風寒表證伴有輕微喘咳者的治療。

桂枝二麻黃一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桂枝、麻黃性溫熱,容易傷陰耗氣。甘草性甘平,能緩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烈,保護脾胃,防止藥物對人體造成過大的負擔。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解毒、抗炎、止痛等作用,與桂枝、麻黃搭配,能增強藥物的療效。甘草能解麻黃的毒性,使藥效更溫和、持久,也更利於患者的恢復。

桂枝二麻黃一湯方劑中包含生薑,主要有以下原因:

  1. 解表散寒,溫中和胃: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解表散寒、溫中和胃的功效,能協調桂枝與麻黃的藥性,避免過於寒涼,減輕麻黃發汗之弊。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生薑能調和桂枝與麻黃的藥性,使之相輔相成,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同時,生薑也能促進藥物吸收,增強藥效。

桂枝二麻黃一湯中的大棗,是為了緩解麻黃的燥烈之性。

麻黃性溫,善於發汗,但易耗傷津液,導致口乾舌燥、咽喉不利等症。大棗甘溫,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解燥熱的作用。

加入大棗,可以中和麻黃的燥烈,防止過度發汗,避免損傷津液,同時也能補充氣血,增強身體抵抗力,使藥性更加平和,利於患者康復。

桂枝二麻黃一湯為《金匱要略》中的經典方劑之一,用於治療表虛兼有表寒之證。本方由桂枝湯與麻黃湯兩方相配而成,其中比例為桂枝湯兩份、麻黃湯一份,故名桂枝二麻黃一湯。方中所含白芍(芍藥),主要起調和營衛、養血柔肝的作用。

根據傳統中醫理論,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經、脾經。在桂枝二麻黃一湯中,白芍能緩急止痛,協同桂枝調和營衛,使腠理開合適度,達到發汗解表而不傷正氣的效果。此外,白芍還具有養血柔肝之效,能夠補充陰血,防止因發汗過猛而導致津液耗損,從而維護體內陰陽平衡。

綜合而言,白芍在桂枝二麻黃一湯中的應用,既有助於增強方劑整體的調和作用,又能保護體內陰血,確保治療過程中的安全性與有效性。

主治功效


桂枝二麻黃一湯為中醫的經典方劑之一,主要由麻黃、桂枝、杏仁、甘草、生薑、大棗、白芍等藥材組成,具有發汗解表、宣肺止咳、益氣養陰、平肝息風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咳嗽氣喘、陰虛內熱等疾病。

《本經疏證》中提到:「「如果得了太陽病,從得到這種病開始算起,經過了八九天,症狀類似瘧疾,會發燒又怕冷,其中熱的時候比冷的時候多,一天裡會反覆發作兩到三次,身體還會感到癢,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桂枝麻黃各半湯]。

服用[桂枝]製成的藥之後,如果症狀還是像瘧疾一樣,一天裡會發作兩次,並且能出汗的話,那麼病情應該就會有所緩解,這種情況下適合用[桂枝二麻黃一湯]。

這些治療方法在《傷寒論》裡都有提及,它們都能幫助去除邪氣,調理身體的陰陽平衡。另外,[柴胡去半夏加栝蔞根湯]可以用來治療瘧疾時感到口渴的情形,也可以用來治療因過度勞累而引起的瘧疾。」」

《皇漢醫學》中提到:「「如果服用桂枝之後出了大量的汗,而且脈象顯示為洪大的,就應當按照先前的方法再服用桂枝湯。假如病人的症狀類似瘧疾,每天發作兩次的,一旦出汗症狀就會緩解,這種情況適合使用桂枝二麻黃一湯。(出自《傷寒論》)」」

《皇漢醫學》中提到:「對於瘧疾,如果症狀表現為發熱多而發冷少,且伴有肢體痠痛,在發病五到七次後,可以選擇使用「桂枝二麻黃一湯」或是「桂枝麻黃各半湯」。在預計發作前,服用這些藥湯並保持身體溫暖,促使大量出汗,通常一次出汗就能痊癒。如果病人感到口渴,則適合使用「桂枝二越婢一湯」。這三種藥方都是治療瘧疾的好方法。

簡單來說,這段文字是在描述治療某種特定類型瘧疾的方法,根據病人的不同症狀選擇不同的藥方,並且強調了發汗的重要性。」

《成方切用》中提到:「「對於使用桂枝湯治療後出現大量出汗,並且脈象呈現洪大的患者,應當按照先前的方法再次使用桂枝湯。如果患者症狀類似瘧疾,每天發作兩次,那麼汗出之後症狀必定會得到緩解。

(喻嘉言解釋說:這也是風邪較多而寒邪較少的情況。服用桂枝湯後,只針對風邪進行治療而忽略了寒邪,結果反而導致大量的出汗,脈象也變得洪大,似乎是風邪再度侵襲,因此再次使用桂枝湯來探查病情。如果真的是風邪所致,應該馬上就能見效。)

對於這種情況,我們還可以使用一個混合方劑,將桂枝湯的比例設為二分,加上麻黃湯的比例為一分,這個混合方劑被稱為『桂枝二麻黃一湯』。」

請注意,這裡提到的「桂枝湯」和「麻黃湯」是中醫裡的經典方劑,而「桂枝二麻黃一湯」則是由兩者按比例混合而成的新方劑。」

《傷寒論條辨》中提到:「治療風邪和寒邪,主要的療法不離桂枝湯和麻黃湯這兩種。但是,在使用桂枝湯時要避免加入麻黃,在使用麻黃湯時反而會加入一些桂枝。這種做法背後有著非常深奧的道理,不是簡單的文字可以完全表達清楚的,需要人們用心去領會。

所謂「大青龍湯」,就是由桂枝湯和麻黃湯混合製成的一種變化配方,因此它適用於同時患有風邪和寒邪的情況。如果將它與「桂枝麻黃各半湯」及「桂枝二麻黃一湯」相比較,會發現「大青龍湯」少了芍藥卻多了石膏。」

傳統服藥法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瘧疾

相同名稱方劑


桂枝二麻黃一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桂枝1兩17铢(去皮),芍藥1兩6铢,麻黃16铢(去節),生薑1兩6铢(切),杏仁16個(去皮尖),甘草1兩2铢(炙),大棗5枚(擘)。 主治:解散營衛之邪。小發營衛之汗。主治:太陽病,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形似瘧,1日再發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