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圖表

桂枝加芍藥湯

Gui Zhi Sao Yao Tang

出處典籍: 傷寒雜病論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5

複方歸經比例學習使用方法

脾經 26%
肺經 23%
胃經 20%
心經 14%
膀胱經 8%
肝經 5%
最後更新日:2022-01-02

主治功效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煩,脈浮數,無硬滿狀者;腹滿寒下,或惡寒。 劉渡舟認為:在臨床上,對胸悶、心悸、咳逆等證,凡屬陰寒邪盛,胸陽不振者,用桂枝去芍藥湯或再加附子頗有療效。如冠心病患者、心絞痛夜發較重,多屬陽虛陰盛,用本方助陽祛陰,每可取效。但桂枝湯去芍藥,均辛甘之品,如非陽虛陰盛之證,誤用則劫奪津液,故不可不慎。 陳亦人介紹:治療心律不齊心陽虛證用桂枝去芍藥湯;陽虛轉甚者加附子。用此方治茄氣(腹股溝茄)。陽虛外感咳嗽,用本方加杏仁。 根據14 例醫案統計,桂枝去芍藥湯用於治療呃逆、水腫、咳嗽、嘔吐、哮喘、痔證、心悸、服脹、心痹、脅痛等多種內科雜病,在現代醫學領域中還用此方治療胃下垂、支氣管哮喘伴肺心病等。運用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治療產後痹痛,傷寒漏汗、太陰太陽合病均有報道。

傳統服藥法

桂枝15 白芍30 生甘草5 生薑15 紅棗20g

方劑組成解釋

白芍性苦、酸、微寒。主治平肝止痛、斂陰止汗、養血和營。治療月經不調、經行腹痛、崩漏、自汗、盜汗、脅肋脘腹疼痛、四肢攣痛、頭痛、眩暈等症。

桂枝性辛甘溫、主治發汗解表、調和營衞、溫經通脈止痛、助心陽且通陽利水、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

甘草性甘、平。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生薑性味辛、溫。主治主風寒感冒、惡寒發熱、頭痛鼻塞、嘔吐、痰飲喘咳、脹滿、泄瀉。

大棗性甘、溫。主治補中益氣、解藥毒、養血安神。用於脾虛食少、乏力便溏、婦人臟躁、氣管炎、腸炎、痢疾、崩漏、外用治外傷出血。

陳恭溥:桂枝去芍藥,保胸陽,宣衛陽之方也。凡下利虛其胃陽,而致胸滿者用之。夫下之則虛其中胃矣,中胃虛不能制下焦濁陰之氣,以致濁陰乾上,而胸為之滿,太陽之氣格於外,而不能入,故脈見促。桂枝、甘草,能保心陽,以開胸陽,則太陽之氣出入無乖而脈平。生薑、大棗,宣補胃陽,以制濁陰之氣,則胸滿愈。去芍藥者,為其陰藥,恐益陰而桂枝無力也。 桂枝加芍藥湯即桂枝湯倍用芍藥。對於本方的治法,歷代注家見解也不一致如陸淵雷氏(《傷寒論今釋))認為本證是太陽病未解,由於誤下邪陷而形成太陰兼表證門故用桂枝湯以解外,倍用芍藥和中緩急止痛。 本方是以桂枝湯和脾通陽,倍用芍藥以益陰和血,緩急止痛臨床上,但證見腹滿時痛,脈弦細,舌質變化不大,舌苦薄白者,多屬脾家氣血不和,脈絡不暢,使用本方治療每能奏效。因此,本方並非表裡雙解之劑。本證的特點是「腹滿時痛」,病「屬太陰」,乃脾家氣血不和,脈絡不暢砒,故理中、四逆諸方均非所宜。

相關疾病

左下腹側部痛胃腸脹氣上腹胃脘痛下腹部痛(小腹痛)右下腹側部痛下腹脹氣怕冷怕吹到風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流感)頭痛發熱(發燒)汗出(身體易出汗)乾嘔腹痛

相同名稱方劑

桂枝加芍藥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桂枝3兩(去皮),芍藥6兩,甘草2兩(炙),大棗12枚(擘),生薑3兩(切)。 主治:外解太陽之表,內調太陰之裏虛。調和營衛,兼緩急止痛。主治: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煩,脈浮數,無硬滿狀者;腹滿寒下,或惡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桂枝湯

相似度 100%

桂枝加桂湯

相似度 100%

桂枝加大黃湯

相似度 90%

瓜蔞桂枝湯

相似度 90%

桂枝加附子湯

相似度 90%

桂枝加葛根湯

相似度 90%

當歸建中湯

相似度 90%

小建中湯

相似度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