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桂枝加芍藥湯中添加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緩解桂枝湯的辛溫燥烈之性:桂枝湯以桂枝為君藥,性溫燥,長期服用易傷陰耗津。白芍性微寒,能緩解桂枝的燥烈之性,防止傷陰,使藥性更平和,適合體質偏燥熱者服用。
- 補益氣血,緩解肌肉疼痛:白芍具養血柔肝、斂陰止痛之效。桂枝湯主要治療風寒表證,白芍的加入可補充氣血,緩解因風寒侵襲引起的肌肉疼痛,提高藥效。
桂枝加芍藥湯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溫陽散寒: 桂枝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作用。方中加入桂枝,可溫煦陽氣,驅散寒邪,改善寒邪阻滯經絡所致的肢體疼痛、發熱等症狀。
- 調和營衛: 桂枝可調和營衛,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寒邪引起的氣血運行不暢,使寒邪得以排出體外,緩解寒邪對機體的影響。
桂枝加芍藥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緩解副作用: 桂枝性溫,芍藥性微寒,甘草性甘平,加入甘草可以調和藥性,避免桂枝過於溫燥,芍藥過於寒涼,使藥性更平和,減少副作用。
- 增強療效,協同作用: 甘草味甘,入脾經,具有補氣益脾、緩解疼痛、解毒的功效。它可以增強桂枝和芍藥的藥效,協同作用,使治療效果更顯著。
桂枝加芍藥湯中加入生薑,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陽散寒: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解表發汗之功效,可助桂枝溫陽散寒,加強解表之力,更有效地治療寒邪客表所致的風寒感冒。
- 和中止嘔: 生薑能和胃止嘔,可防止桂枝辛溫之性容易導致的嘔吐反應,提升藥效,使患者更好地接受治療。
因此,生薑在桂枝加芍藥湯中起着重要的輔助作用,有助於提升藥效,使患者更快恢復健康。
桂枝加芍藥湯中加入大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調和藥性: 桂枝性辛溫,芍藥性微寒,二者合用,容易出現偏寒或偏熱的情況。大棗味甘性平,能夠中和藥性,使藥力緩和,更易於人體吸收。
二、益氣養血: 大棗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功效,能增強人體正氣,提高機體免疫力,輔助桂枝和芍藥發揮治療作用。同時,大棗還能緩解桂枝和芍藥可能帶來的副作用,如燥熱、腹瀉等。
主治功效
桂枝加芍藥湯出自古書《傷寒論》。
組成成分包括:
- 桂枝 9克(去皮)
- 芍藥 18克
- 甘草 6克(炒過)
- 大棗 12顆(撕開)
- 生薑 9克(切成片)
這帖藥的主要功效是:
- 從外面調理身體表面的問題(如風寒侵襲);
- 從內部調理脾胃的虛弱狀態;
- 幫助身體的營養物質和防禦系統達到平衡;
- 可以緩解緊張和疼痛。
適用於原本是太陽病(初期感冒類型的病症),但被錯誤地用瀉下法治療,導致腹部時常脹滿並且伴有疼痛的情況。另外,如果患者感到煩躁不安,脈搏浮而快,但沒有腹部硬滿的症狀;或是腹部脹滿、怕冷,這帖藥也可以適用。
《本經疏證》中提到:「桂枝加芍藥湯,其實就是小建中湯,只是少了麥芽糖而已。病邪在體內發展後造成腹部脹滿和疼痛,這是實證的情況;而體虛勞損或產後引起的腹部疼痛,則屬於虛證。僅僅因為有無麥芽糖這一味藥的不同,治療的效果就區分為實證與虛證,從這點就能看出麥芽糖對於補益虛弱狀態有多麼重要了吧?桂枝湯在治療風寒感冒方面,可以應對許多不同的症狀。但這裡提到的呼吸短淺、咽喉乾燥、腹部緊急疼痛、腹部內部刺痛、小腹部緊縮抽痛等症狀,都不是傳統桂枝湯所能直接處理的。由此可知,這些效果正是因為加入了麥芽糖的緣故。」
《皇漢醫學》中提到:「如果是太陽病的情況,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但醫生卻錯誤地使用了瀉下的方法,導致患者腹部脹滿,甚至時常感到腹痛,這種情況已經轉變為太陰病,適用「桂枝加芍藥湯」來治療。然而,如果不僅僅是腹部脹滿,而且腹部內部有實結並伴有劇烈疼痛,那麼就應該用「桂枝加大黃湯」來治療。這裡所說的太陰病,就是指像前面提到的那樣,有嘔吐、腹瀉和腹痛等症狀。所謂“屬”就是附隨的意思。也就是說,雖然因為治療失當,病情變為太陰病,但是還沒有完全轉變為典型的太陰病狀態。
桂枝加芍藥湯方:
此處並未給出具體的藥方內容,通常來說,這個方劑是在基礎的桂枝湯方上增加芍藥的比例或劑量來製成。桂枝湯一般包括桂枝、甘草、生薑、大棗和芍藥等成分,而「桂枝加芍藥湯」則會根據具體情況調整芍藥的用量。」
《長沙方歌括》中提到:「本來是太陽病,醫生卻誤用了攻下的方法治療。之後如果出現腹部脹滿並且時有疼痛的情況,這屬於太陰病的症狀。這種情況應該使用「桂枝加芍藥湯」來治療。如果疼痛非常劇烈,則應使用「桂枝加大黃湯」來治療。這裏說的是因爲誤用攻下法而導致病情轉變的情況。
另外還提到,如果是太陰病症,脈象會比較虛弱。如果病人持續腹瀉,即使應該使用「大黃」和「芍藥」這類藥物,也應該減少用量。這是因爲病人脾胃虛弱容易受到傷害的緣故。這是承接上面所說的,脾胃實證時,適合使用芍藥和大黃來清除體內的穢物。但如果脈象虛弱且持續腹瀉,則應該減少芍藥和大黃的用量,以保護脾胃的功能。由此可見,在治療傷寒時,保護脾胃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退思集類方歌注》中提到:「治療太陽病腹瀉後,而出現腹部劇烈疼痛者,則屬於陽明之病。桂枝加芍藥湯中再加入大黃二兩。」
《幼幼新書》中提到:「《活人書》中說,治療傷寒時,無論小兒還是大人,藥物劑量都應該小而涼爽。如果問,腹痛的患者怎麼辦?那麼,這是因為原本是太陽病,醫生卻用了瀉下的方法治療,因此導致腹部脹滿疼痛。這時,患者既有表症,又有裡症,所以仲景選用了桂枝加芍藥湯來治療。如果疼痛比較嚴重,可以加大黃的劑量。(桂枝加芍藥湯,其實是縮小的建中湯。如果太陰脈虛弱而腹瀉,應該用大黃、芍藥,但劑量要減少。這是因為患者的胃部虛弱,陽氣容易浮動。)」
《醫法圓通》中提到:「在太陰篇中有『桂枝加芍藥湯』及『桂枝加大黃湯』,這兩種處方都是用來處理原本太陽病被錯誤治療後,導致病邪深入太陰的情況,不能直接稱之為治療太陰病的主要處方。學習時應注意這一點。」
傳統服藥法
桂枝15 白芍30 生甘草5 生薑15 紅棗20g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桂枝加芍藥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桂枝3兩(去皮),芍藥6兩,甘草2兩(炙),大棗12枚(擘),生薑3兩(切)。 主治:外解太陽之表,內調太陰之裏虛。調和營衛,兼緩急止痛。主治: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煩,脈浮數,無硬滿狀者;腹滿寒下,或惡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