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加芍藥湯

Gui Zhi Sao Yao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3.8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4%
肺經 19%
胃經 18%
心經 12%
肝經 12%
膀胱經 6%
腎經 6%
脾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膀胱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桂枝加芍藥湯中添加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緩解桂枝湯的辛溫燥烈之性:桂枝湯以桂枝為君藥,性溫燥,長期服用易傷陰耗津。白芍性微寒,能緩解桂枝的燥烈之性,防止傷陰,使藥性更平和,適合體質偏燥熱者服用。
  2. 補益氣血,緩解肌肉疼痛:白芍具養血柔肝、斂陰止痛之效。桂枝湯主要治療風寒表證,白芍的加入可補充氣血,緩解因風寒侵襲引起的肌肉疼痛,提高藥效。

桂枝加芍藥湯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溫陽散寒: 桂枝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作用。方中加入桂枝,可溫煦陽氣,驅散寒邪,改善寒邪阻滯經絡所致的肢體疼痛、發熱等症狀。
  2. 調和營衛: 桂枝可調和營衛,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寒邪引起的氣血運行不暢,使寒邪得以排出體外,緩解寒邪對機體的影響。

桂枝加芍藥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緩解副作用: 桂枝性溫,芍藥性微寒,甘草性甘平,加入甘草可以調和藥性,避免桂枝過於溫燥,芍藥過於寒涼,使藥性更平和,減少副作用。
  2. 增強療效,協同作用: 甘草味甘,入脾經,具有補氣益脾、緩解疼痛、解毒的功效。它可以增強桂枝和芍藥的藥效,協同作用,使治療效果更顯著。

桂枝加芍藥湯中加入生薑,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陽散寒: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解表發汗之功效,可助桂枝溫陽散寒,加強解表之力,更有效地治療寒邪客表所致的風寒感冒。
  2. 和中止嘔: 生薑能和胃止嘔,可防止桂枝辛溫之性容易導致的嘔吐反應,提升藥效,使患者更好地接受治療。

因此,生薑在桂枝加芍藥湯中起着重要的輔助作用,有助於提升藥效,使患者更快恢復健康。

桂枝加芍藥湯中加入大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調和藥性: 桂枝性辛溫,芍藥性微寒,二者合用,容易出現偏寒或偏熱的情況。大棗味甘性平,能夠中和藥性,使藥力緩和,更易於人體吸收。

二、益氣養血: 大棗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功效,能增強人體正氣,提高機體免疫力,輔助桂枝和芍藥發揮治療作用。同時,大棗還能緩解桂枝和芍藥可能帶來的副作用,如燥熱、腹瀉等。

主治功效


桂枝加芍藥湯主治功效分析

藥物組成

  • 白芍:養血緩急,調經止痛。
  • 桂枝:發汗解表,溫通心陽。
  • 甘草:調和諸藥,益氣和中。
  • 生薑:發散風寒,暖胃止噯。
  • 大棗:補脾益氣,安神養心。

主治病症

桂枝加芍藥湯主要用於治療太陽病誤下後,邪氣內陷太陰,導致的腹滿時痛。症狀可見:

  • 腹滿時痛:腹部脹滿,時有疼痛發作,按之有鼓音,腹肌攣急,但腹內空虛,痛處不固定。
  • 吸吸少氣:呼吸短促,氣息微弱。
  • 咽乾口燥:咽喉乾燥,口乾舌燥。
  • 裡急腹痛:腹部拘急疼痛。
  • 腹中刺痛:腹內刺痛。
  • 少腹急攣:下腹部拘急攣痛。
  • 心下痞硬,時嘔,身疼痛:胃脘部脹滿,按之有抵抗感,時有噁心嘔吐,身體疼痛。
  • 肺瘧:令人心寒,寒甚熱,善驚。
  • 心瘧:令人煩心,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熱。

治療原理

桂枝加芍藥湯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加重芍藥用量而成。其治療原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理解:

  1. 調和營衛,緩急止痛:桂枝湯本身具有調和營衛的作用。加重芍藥用量,可以增強其養血柔肝、緩急止痛的功效,針對太陰脾虛、肝木乘脾所致的腹滿時痛。

  2.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桂枝溫通經脈,散寒止痛;生薑溫中散寒,和胃止嘔;甘草、大棗益氣和中,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可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緩解腹滿時痛的症狀。

  3. 兼顧表裡:雖然病位主要在太陰,但仍有部分表證未解,桂枝在此仍可起到一定的解表作用。

  4. 針對誤治:太陽病誤用下法,導致邪氣內陷,損傷脾陽,氣血運行不暢。桂枝加芍藥湯可溫補脾陽,調和氣血,糾正誤治後的病理狀態。

  5. 芍藥的雙重作用:芍藥在方中既有「斂」的作用,能攝衛氣就營氣,又有「破」的作用,能行血中之滯。針對腹滿時痛,芍藥既能收斂過度耗散的氣血,又能疏通氣機,緩解疼痛。

  6. 與小建中湯的區別:桂枝加芍藥湯與小建中湯的主要區別在於是否含有飴糖。飴糖甘溫,補益脾胃,主要用於脾胃虛寒較甚者。桂枝加芍藥湯則適用於脾虛程度較輕,或兼有實邪內阻的情況。

總結

桂枝加芍藥湯通過調和營衛、緩急止痛、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等作用,有效治療太陽病誤下後,邪氣內陷太陰所致的腹滿時痛。其配伍精妙,寒溫並用,攻補兼施,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通過調整方中芍藥的用量,使其既能收斂氣血,又能疏通氣機,有效緩解腹滿時痛的症狀。與小建中湯相比,桂枝加芍藥湯更適用於脾虛程度較輕或兼有實邪內阻的情況。


傳統服藥法


桂枝15 白芍30 生甘草5 生薑15 紅棗20g

相關疾病


左下腹側部痛胃腸脹氣上腹胃脘痛下腹部痛右下腹側部痛下腹脹氣怕冷怕吹到風感冒頭痛發燒身體容易出汗乾嘔腹痛

相同名稱方劑


桂枝加芍藥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桂枝3兩(去皮),芍藥6兩,甘草2兩(炙),大棗12枚(擘),生薑3兩(切)。 主治:外解太陽之表,內調太陰之裏虛。調和營衛,兼緩急止痛。主治: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煩,脈浮數,無硬滿狀者;腹滿寒下,或惡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