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性苦、酸、微寒。主治平肝止痛、斂陰止汗、養血和營。治療月經不調、經行腹痛、崩漏、自汗、盜汗、脅肋脘腹疼痛、四肢攣痛、頭痛、眩暈等症。
桂枝性辛甘溫、主治發汗解表、調和營衞、溫經通脈止痛、助心陽且通陽利水、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
甘草性甘、平。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生薑性味辛、溫。主治主風寒感冒、惡寒發熱、頭痛鼻塞、嘔吐、痰飲喘咳、脹滿、泄瀉。
大棗性甘、溫。主治補中益氣、解藥毒、養血安神。用於脾虛食少、乏力便溏、婦人臟躁、氣管炎、腸炎、痢疾、崩漏、外用治外傷出血。
陳恭溥:桂枝去芍藥,保胸陽,宣衛陽之方也。凡下利虛其胃陽,而致胸滿者用之。夫下之則虛其中胃矣,中胃虛不能制下焦濁陰之氣,以致濁陰乾上,而胸為之滿,太陽之氣格於外,而不能入,故脈見促。桂枝、甘草,能保心陽,以開胸陽,則太陽之氣出入無乖而脈平。生薑、大棗,宣補胃陽,以制濁陰之氣,則胸滿愈。去芍藥者,為其陰藥,恐益陰而桂枝無力也。
桂枝加芍藥湯即桂枝湯倍用芍藥。對於本方的治法,歷代注家見解也不一致如陸淵雷氏(《傷寒論今釋))認為本證是太陽病未解,由於誤下邪陷而形成太陰兼表證門故用桂枝湯以解外,倍用芍藥和中緩急止痛。
本方是以桂枝湯和脾通陽,倍用芍藥以益陰和血,緩急止痛臨床上,但證見腹滿時痛,脈弦細,舌質變化不大,舌苦薄白者,多屬脾家氣血不和,脈絡不暢,使用本方治療每能奏效。因此,本方並非表裡雙解之劑。本證的特點是「腹滿時痛」,病「屬太陰」,乃脾家氣血不和,脈絡不暢砒,故理中、四逆諸方均非所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