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代醫學觀點看消化不良
現代醫學稱消化不良為「功能性消化不良症」,嚴格說起來不能算是一種疾病,是指在用餐期間或用餐後,上腹部、胸部下方感到不適的症狀,這是十分常見的,發生在各種年齡層。
消化不良常出現的症狀,包含:噁心與嘔吐、肚子脹氣、容易吃飽、容易放屁、 厭食和灼熱感...等等,現代醫學定義要連續三個月以上才算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症。
消化不良經常是某種疾病的症狀,例如:消化性潰瘍、胃食道逆流、膽結石、胰臟炎、 糖尿病、甲狀腺功能異常、尿毒症、自體免疫性疾病、 胃癌和胰臟癌...等等。一些藥物的副作用也會造成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可能的原因,包含:過度焦慮、精神緊張、心情憂鬱、工作壓力大、飲食過量、暴飲暴食、三餐不定時、胃腸道蠕動收縮功能異常、胃腸道感覺耐受力異常、內臟神經過於敏感、胃酸分泌異常、胃部黏膜發炎...等等。
有些食物容易引起胃酸分泌過多,例如:巧克力、薄荷類、甜食、茶、咖啡、酸的水果、洋蔥、辛辣食物等,這些高油脂及刺激性食物,也容易造成消化不良。
另外,有些人會因特定的食物而產生消化不良,常見者如糯米製品(湯圓、年糕、米糕、飯糰、麻糬、粽子)、玉米、麵粉發酵製品、肉、甜食、油膩食物、寒涼食物...等等。
基於上述,消化不良並沒有確定的答案,所以也沒有根治的標準方法,現代醫療只能依照症狀給予治療。例如:腹痛就用制酸劑、黏膜保護劑...等等,並要求改變食物或生活習慣。
既然沒有明確原因,面對這種常見症狀時,也可以運用中醫的理論來加以改善,效果通常會出奇的好,而卻不一定要運用化學藥物!
從中醫的觀點看消化不良
中國古代並沒有「消化不良」這個名詞,但是這卻是困擾中國人千年以上的症狀,中醫稱之為「積滯」或「食積」,尤其在兒科經常運用。
古人觀察,當食物入口之後,胃會有腐熟食物的功能,這就像烹煮食物時,將食物煮爛一樣。
沒有水(胃陰)時,食物容易燒焦,沒有火(胃陽)時,則食物無法煮熟。由於陰陽化氣,胃陰胃陽合而成為胃氣,可以腐熟食物。
同時,消化還必須透過脾臟來運化水榖,因此不論脾或胃,都需要「陽氣」的火來溫煦,幫助腐熟食物。
當脾胃陽氣不足或失調時,胃的腐熟水榖和脾的運化水榖功能不佳,就會開始產生食積,中醫分析消化不良常見有以下幾種類型:
1.飲食不節制
千年前的古人就已經發現,暴飲暴食容易造成消化不良,與現代人的經驗差異不大。尤其是現代有一大堆吃到飽的餐廳,聚餐時食用比平時還要多熱量的食物,往往是導致消化不良的主因。
古人稱這種為「傷食」,症狀是:肚子脹滿、吐酸水、食慾不佳、噁心嘔吐不消化食物,舌苔厚膩,脈滑。
面對這種狀況時,古人設計出一種中藥叫做「神曲」(神麴),運用一些中藥加上麵粉使其發酵,專門用來改善消化不良。
現代研究發現,神曲裡面含有酵母菌、澱粉酶、麥角甾醇、揮髮油、脂肪、蛋白質及維生素B等成分,所有有極好的消食導滯,增加食慾,促進代謝的作用。運用這類中藥就可以快速改善消化不良。
2.脾虛痰濕、脾胃虛寒
中醫經常要求人不要喝冰水及實用寒涼食物,原因就在於寒冷的物質,會造成體內脾胃虛弱,讓痰濕滯留在肚子,當脾氣不升,胃氣不降後,氣機逆亂就會出現消化不良。
現代醫學也發現,進入秋冬之後,外在的寒氣逐漸深重,許多人自然就會出現消化不良。
症狀是:胃脹氣,肚子感覺滿滿的,餐後更明顯,噯氣、食慾不佳、口淡無味、四肢無力沈重、舌苔白膩、脈沈濡緩。
從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也可以發現,進入秋冬之後代表腹部虛寒的三焦經與大腸經虛證現象,機率快速升高,因此進入秋冬之後許多人都會自然消化不良。不相信的人,在夏天大量喝冰水,也可以實際驗證這種現象。
3.肝氣犯胃
現代人由於工作與學習壓力太大,容易精神緊張,情志抑鬱,導致肝氣鬱結,基於五行原理,肝膽屬木,脾胃屬土,木太強會去剋土,所以肝氣橫逆犯胃,脾胃受傷,受納和運化水谷功能障礙,導致胃腸功能紊亂。
這種肝氣犯胃的現象,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症狀是:胃脘脹氣、胸悶、胸痛、食慾不佳、噯氣、喜歡嘆息、煩躁易怒、焦慮、失眠、舌苔薄白、脈弦...等等。
雲端中醫大量會員都曾經實驗過,只要熬夜當下或隔天進行經絡檢測,幾乎都會出現所謂的「鐵三角經絡現象」,其中有一種變化型很容易出現「肝氣犯胃」,印證了千年來的中醫理論。
4. 寒熱夾雜
中醫的經典《傷寒論》中提到,當體內寒熱互結錯雜之後,在「心下」部位,也就是消化不良最不舒服的部位,會出現「痞證」。
症狀是:胃脘脹痛、灼熱、胃酸逆流、噯氣、嘔吐、大便秘結、口苦、腸鳴、腹瀉、舌苔薄黃而膩、脈弦數...等等。
既然是寒熱夾雜,中醫就會運用寒熱混雜的中藥來加以治療。近代運用「半夏瀉心湯」這種中藥來治療各種消化疾病,例如:各種胃炎、幽門梗阻、賁門痙攣、十二指腸炎、胃十二指腸潰瘍...等等,效果非常好,甚至還可以改善精神疾病。
從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發現,現代人體質幾乎都落於這種經絡現象,因此現代人普遍腸胃狀況不佳,因為體內又寒又熱,這是非常複雜的,如果沒有解除,最終更會演變至更多難治的疾病。
相關的5個中醫證候與中藥方劑
可能經絡型態或現象
關於「消化不良」的相關經絡型態分析,在上文已經提出詳細解說,在此列出幾種常見的經絡型態:
改善消化不良的28個中藥方劑清單
與消化不良的相關症狀或疾病
關於消化不良之相關中醫典籍
- 《壽世保元》「萬物滋生,人之一元,三焦之氣,五臟六腑之脈,統宗於胃,故人以胃氣為本也。凡善調脾胃者,當惜其氣,氣健則升降不失其度,氣弱則稽滯矣」
- 《小兒藥證直訣.腹中有癖》:「小兒病癖,由乳食不消,伏在腹中,乍涼乍熱,飲水或喘嗽,與潮熱相類,不早治,必成疳。以其有癖,則令兒不食,致脾胃虛而熱發,故引飲水過多,即蕩滌腸胃,亡失津液,脾胃不能傳化水榖,其脈沉細,益不食,脾胃虛衰,四肢不舉,諸邪遂生,鮮不瘦而成疳矣。」
- 《嬰童百問.積滯》:「小兒有積滯,面目黃腫,肚熱脹痛,復睡多困,酷啼不食,或大腸閉澀,小便如油,或便利無禁,糞白酸臭,此皆積滯也。然有乳積、食積,須當明辨之。吐乳、瀉乳,其氣酸臭,此由啼叫未己,使用乳兒,停滯不化而得之,是為乳積。肚硬帶熱,渴瀉或嘔,此由飲食無度,多餐過飽,飽後即睡得之,是為食積。腹痛啼叫,利如蟹渤,此由觸忤其氣,榮衛不和,淹延日久得之,是為氣積。合用木香丸主之,檳榔丸亦可用,大小便閉者、神芎丸妙甚,更用推氣丸佳,冷症下積丸,五珍丸亦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