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連湯

黃連湯

Huang Lia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2.7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心經 17%
肺經 17%
胃經 17%
肝經 10%
腎經 7%
膀胱經 3%
大腸經 3%
膽經 3%
脾經
心經
肺經
胃經
肝經
腎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10-19

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舌象舌頭腫大

疼痛腹痛,眼睛紅痛,舌頭痛,肚臍周圍腹痛,右下腹側部痛,下腹部痛,上腹胃脘痛

症狀乾眼症,胃腸出血,口瘡嘴破口角炎,消化不良,肛門裂,嘔吐,幼兒痿證,腦鳴,發燒,手心腳心發熱,手腳冰冷,痔瘡,身體發熱四肢冰冷,大便出血,心胸煩熱

現代疾病結膜炎,乾眼症,骨質疏鬆症,黃熱病,胃下垂,腸炎,膽囊炎,慢性肝炎,慢性肝硬化,瘧疾,角膜炎,胃及十二指腸炎,低血壓,肺氣腫,舌炎

方劑組成解釋

黃連湯中運用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陽散寒,治療腹中冷痛: 桂枝辛溫,能夠溫通經脈,助陽化氣,與方中的乾薑一同溫暖中焦(胃),以治療黃連湯證中的腹中痛(屬於中焦虛寒)。
  2. 調和寒熱,升降陰陽: 桂枝的溫陽作用,與黃連的苦寒清熱作用相配,有助於交通心腎,調和上下寒熱(胸中熱與胃中寒),達到升降陰陽,和解寒熱的目的。

黃連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調和藥性:黃連苦寒,性烈,容易傷脾胃。甘草性甘溫,能緩解黃連的寒性,保護脾胃,避免藥性過於峻猛,造成副作用。

二、增強藥效:甘草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能使黃連的清熱瀉火之效更加顯著。同時,甘草還可減輕黃連的苦味,使藥物更容易被患者接受。

總之,甘草在黃連湯中起著調和藥性、增強藥效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黃連湯中加入大棗,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緩和藥性: 黃連味苦寒,性寒涼,容易傷脾胃。大棗性甘溫,味甘甜,能補中益氣,和胃健脾,可緩解黃連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而損傷脾胃。
  2. 調和藥性: 黃連善於清熱瀉火,但容易導致脾胃虛弱。大棗則能補脾益氣,與黃連相配,可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使藥效更加平和,不易損傷脾胃,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黃連湯中加入半夏,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化痰: 半夏味辛性溫,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能有效去除濕痰,而黃連苦寒,能清熱瀉火,二者相配,可更有效地清熱燥濕,化痰止咳。
  2. 調和脾胃: 半夏善於和胃降逆,能緩解黃連對脾胃的寒性刺激,使其藥性更平和,避免寒涼之性損傷脾胃。

黃連湯中加入乾薑,是為了調和寒性。黃連味苦寒,性寒涼,擅長清熱瀉火,但過於寒涼容易傷及脾胃陽氣,導致脾胃虛寒,出現腹痛、腹瀉等症狀。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的作用,可以溫暖脾胃,調和黃連的寒性,防止藥物過寒傷及脾胃,達到寒熱平衡的效果,使藥物更安全有效地治療疾病。

黃連湯中運用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瀉胸中之熱,治療上焦煩熱欲嘔: 黃連味苦性寒,歸心、胃等經,擅長清熱瀉火。黃連湯證的病機為「胸中有熱」,黃連作為君藥,直清胸中、上焦的熱邪,解除熱邪擾心所致的心煩欲嘔吐等症狀。
  2. 燥濕止嘔,解除胃中邪氣: 黃連具有燥濕的功效,能清理上腹部(胃中)因濕熱或邪氣壅滯而引起的痞滿、嘔吐、噁心等症狀,使胃氣得以和降。

簡而言之,黃連在黃連湯中的核心作用是清上焦熱,降胃中逆,用以治療寒熱夾雜證的上熱症狀。

黃連湯中運用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益氣補中,扶助脾胃正氣: 黃連湯證是「寒熱錯雜」於中焦,且多發生在虛弱體質(如消瘦、易瀉、食慾差)的患者。人參大補元氣,能夠補益脾胃,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以扶助正氣,對抗疾病,並防止寒熱藥物(黃連、乾薑)對脾胃的損傷。
  2. 佐助溫中藥,增強止痛效果: 人參與乾薑相配,具有補氣溫中的作用。在方中,人參佐助乾薑溫散中焦寒邪,能更有效地消除腹中痛(因寒邪和脾胃虛弱所致)。有醫家認為人參「補中」,「佐乾薑腹痛可除」。
  3. 溫陽散寒,治療腹中冷痛: 桂枝辛溫,能夠溫通經脈,助陽化氣,與方中的乾薑一同溫暖中焦(胃),以治療黃連湯證中的腹中痛(屬於中焦虛寒)。
  4. 調和寒熱,升降陰陽: 桂枝的溫陽作用,與黃連的苦寒清熱作用相配,有助於交通心腎,調和上下寒熱(胸中熱與胃中寒),達到升降陰陽,和解寒熱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方劑介紹


黃連湯

中藥方劑「黃連湯」主治功效是「清上溫下,和胃降逆」,主要用來改善上熱下寒,腹痛欲嘔吐之相關的證候。

依照《傷寒論》原文173條指出:「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它精確地描述了黃連湯的適應病症,即一種上熱下寒、寒熱夾雜的複雜病機。

然而,後人質疑此方並非張仲景的方子,原因是其他古書與註解,如《玉函》卷八、《千金翼》卷九、《注解傷寒論》卷四都沒有提到這個方劑。

而事實上,不論這是不是《傷寒論》的方劑並不重要,關鍵就在於要研究此方的組成,是不是符合傷寒論組方的思路邏輯,只要是符合的就可以沿用。

這條文主要講的是一種「上熱下寒」的現象,常見症狀是腹痛、想嘔吐。所說的「胸中」和「胃中」,其實是指身體的上、下兩個部分。

古代中國人發現胸中熱,腹中寒的現象
古代中國人發現胸中熱,腹中寒的現象

上半部(胸口到胃脘一帶)偏熱,所以說「胸中有熱」,而「胃中有邪氣」這裡的「邪氣」是指寒氣,主要在下部的腸胃之間。

因為上部有熱、熱氣往上衝,就容易出現氣逆、想吐;下部有寒、寒氣讓氣機不順,就會腹中疼痛。當「腹痛」和「想嘔吐」這兩個症狀同時出現時,就是典型的「上熱下寒」表現。

造成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是陰陽升降失常。陽氣應該要下降與陰氣交融,結果陽氣只停留在上面,所以下部就變冷;陰氣本該上升與陽氣交合,但被阻隔在下,所以上部就發熱。

除了腹痛、想吐之外,病人還可能會出現心煩、胸悶脹滿、腹瀉等症狀。

清代知名醫家柯韻伯提出,這種病是因為胃中有寒邪阻隔,讓胸中的熱氣無法下降,所以熱氣往上衝,就出現嘔吐的現象;而胃脘裡的陽氣被寒邪困住、不能外散,所以會腹痛。

因為這股熱氣不是在身體表面,所以不會發燒;同樣地,寒氣也不在身體表面,所以不會怕冷。

「胸中」屬於身體內部的「外層」,「腹中」則是內部更深的一層。所以這個病不是在身體外層(像感冒那樣的表證),而是在內臟之間、介於表裡之間的一種病變,也就是「半表半裡」的狀態。

所以,此證介於太陰病與少陽病之間,運用此方兼顧「瀉心湯」與「理中湯」的概念。

既然這個人體內「又熱又寒」,所以改善的方法一定要有策略。黃連湯的組成藥材通過相互協作,達到「調理寒熱」和「和胃降逆」的整體功效。其邏輯如下:

  • 寒熱並調:方中同時使用清熱藥(黃連)和溫中藥(乾薑、桂枝),以平衡身體的寒熱失調。黃連性質寒涼,能清上焦之熱(如胸中煩熱),而乾薑和桂枝性質溫熱,能溫中焦之寒(如胃寒腹痛)。這種組合使方劑能同時處理熱邪和寒邪,避免單一治法導致的偏頗。
  • 胃氣調和:半夏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能直接針對胃氣上逆引起的嘔吐、噁心等症狀。同時,人參、大棗、甘草通過補益中氣,增強脾胃功能,使胃氣得以正常下降,從而支持半夏的降逆效果。
  • 整體協同:甘草和大棗還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使寒熱藥性不致衝突,並緩和黃連的苦寒與乾薑的辛燥,減少對脾胃的刺激。人參的補氣作用能防止清熱和溫中藥耗傷正氣,確保治療的穩定性。
運用中藥改善體內胸熱腹寒的現象
運用中藥改善體內胸熱腹寒的現象

根據藥材在方中的主要作用,可以分為以下四類:

  • 清熱燥濕類: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主要負責清除上焦或中焦的熱邪,緩解心煩、口苦等熱象。
  • 溫中散寒類:乾薑主要溫暖中焦,驅散胃寒,改善腹痛、腹瀉等寒象。桂枝發汗解肌,溫通經脈。輔助乾薑溫中散寒,同時促進氣血循環,緩解寒凝引起的疼痛。
  • 降逆止嘔類:半夏直接針對胃氣上逆,抑制嘔吐、噁心,並化解痰濕。
  • 補益中氣類:人參大補元氣,固脫生津。大棗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甘草調和諸藥,益氣和中。

整體而言,黃連湯的組方邏輯是通過「清熱與溫中並用」、「降逆與補益結合」,創造一個陰陽平衡的內環境。

本方其實就是「半夏瀉心湯」去黃芩加桂枝,因為腹痛,代表腹部寒邪凝聚較嚴重,所以移除黃芩,加桂枝以交通陰陽、溫散寒邪、降逆衝氣。

黃連湯證和「半夏瀉心湯證」一樣,都是寒熱夾雜、氣機升降不順所造成的,但兩者的病理機制並不相同。

「半夏瀉心湯證」是寒與熱互相糾結在一起,堵在身體的中焦(胃腸之間),所以病人主要表現為心下痞滿,胸口悶、胃脘脹、不舒暢。

而「黃連湯證」則不同,它是寒歸寒、熱歸熱,彼此分開但互相阻礙。上半身的胃部偏熱,氣往上衝就會想嘔吐;
下半身的腸道偏寒,氣機被困住就會腹中疼痛。

所以,這個證的主要症狀就是想吐與腹痛並見,這正是上下寒熱不通、氣機錯亂的表現。全方寒溫並用,辛開苦降,清上溫下,能平調寒熱、和胃降逆、升降陰陽。

當代經方名家黃煌教授,還特別針對「黃連湯」來定位一種體質(方病人),主要有以下特徵:

  1. 形體特徵:這類人身體偏瘦、臉色發黃或暗黃,常見於成年男性。整體氣血不足、體質偏虛。
  2. 腹部特徵:腹部多數扁平、腹肌薄弱、缺乏彈性;有的人下腹按起來會覺得發緊拘急,也有人呈現空軟無力的感覺。這反映出中下焦虛寒、腸胃功能不協調的特點。
  3. 舌脈特徵:舌苔多為白苔或厚膩苔,舌根部尤為明顯;脈象多細弱、虛緩、沉遲,或是空大無力。這顯示身體內有寒、有濕,氣血運行不足。
  4. 上有熱的表現:上半身容易出現虛熱或鬱熱的症狀,例如心煩、心悸、反覆口腔潰瘍、口乾、口苦、口臭、自汗、焦慮、抑鬱、失眠等。這是因為陽氣被困於上,陰陽失調,熱氣無法下降。
  5. 下有寒的表現:下半身則多寒象,例如腹痛喜暖、腹瀉、腹脹、小便清長或無力、夜尿多、下肢冰冷、乏力、麻木等。男性常見陽痿、早洩。這是因為下焦陽氣虛弱,寒氣內盛(註1)。

近代中醫對於黃連湯的應用相當廣泛,若分析超過1000篇以上的期刊論文,可以歸納出以下常見疾病:

高血壓病、糖尿病、高血脂症、動脈粥樣硬化、代謝綜合征、肥胖、高尿酸血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衰、病毒性心肌炎、胃痛(急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潰瘍)、急慢性腸胃炎、消化性潰瘍、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糜爛性胃炎、慢性非萎縮性胃炎、幽門螺桿菌感染、反流性食管炎、膽汁反流性胃炎、胃輕癱、胃痞、功能性消化不良、嘔吐、泄瀉、腹瀉、便秘、潰瘍性結腸炎、急性腸梗阻、慢性膽囊炎膽石症、急性胰腺炎、胃寒胸熱、胃熱胸寒、肝郁嘔吐或腹瀉、眩暈症、失眠、焦慮症、抑鬱症、精神分裂症、抽動障礙、兒童多動症、老年痴呆、輕度認知障礙、中風後認知功能下降、慢性酒精中毒性腦病、酒精戒斷綜合征、糖尿病腎病、慢性腎臟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症、多囊卵巢綜合征、圍絕經期綜合征、痛经、盆腔炎性疾病、妊娠劇吐、胎動不安、胃癌、乳腺癌、胰腺癌、神志病、膿毒症相關獲得性衰弱、中枢性高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急性化膿性腮腺炎、急性宮頸炎、結膜炎、牙周炎、外耳道炎、霰粒腫、分泌性中耳炎...等等。


註1:台光耀.“方—病—人”經方思維下黃煌教授運用黃連湯的臨床經驗[J].醫學理論與實踐,2025

傳統服藥法


  • 黃連三兩,甘草三兩(炙),乾薑三兩,桂枝三兩(去皮),人參二兩,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溫服,晝三夜二。
  • 本方則「只煎一次」,取其各自功效,晝三夜二,小量頻服,可免藥後嘔吐,有利療效。

相關證候


相同名稱方劑


黃連湯, 出處:《廣嗣紀要》卷十三。 組成:黃連3錢,甘草1錢。 主治:妊婦兒在腹中哭。

黃連湯, 出處:《誠書》卷十一。 組成:黃連、烏梅、天花粉、杏仁、蓮肉、茯苓。 主治:疳渴。

黃連湯, 出處:《痘疹全書》卷下。 組成:黃連、麥冬、當歸、黃柏、黃芩、黃耆、生地黃。 主治:痘疹發熱,自汗多。

黃連湯, 出處:《痘疹全書》卷下。 組成:黃芩、黃連、赤芍、生地、木通、枳殼、甘草、當歸梢、人參。 主治:疹毒發熱滯下。

黃連湯, 出處:《保命集》卷中。 組成:黃連(去須)半兩,當歸半兩,甘草2錢(炙)。 主治:濕毒下血,大便後下血,腹中不痛。濕毒便血,不痛,血色不鮮,或紫黑如豆汁。

黃連湯, 出處:《回春》卷二。 組成:黃連1錢,山梔1錢,生地黃1錢,麥門冬(去心)1錢,當歸1錢,芍藥1錢,薄荷5分,犀角5分,甘草5分。 主治:心火舌上生瘡,或舌上腫,燥裂,或舌尖出血,或舌硬。木舌。由心脾熱壅,舌腫粗大,漸漸硬塞滿口,氣不得吐,如木之不和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