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mhealthlogo

基本資訊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8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1%
心經 19%
肺經 19%
胃經 18%
肝經 8%
膀胱經 4%
膽經 4%
大腸經 4%
脾經
心經
肺經
胃經
肝經
膀胱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09

主治功效

黃連苦寒,以清在上之熱;乾薑辛熱,以溫在下之寒;桂枝辛溫,既可溫散下寒,又可交通上下之陽氣,共為本方主藥

配人參、甘草、大棗之甘溫,補脾益氣和胃安中、以復中住升降之職;半夏辛溫和胃,降逆止嘔、全方寒溫並用,辛開苦降,清上溫下,有平調寒熱、和胃降逆、升降陰陽的作用。 本方即半夏瀉心湯去黃芩加桂枝。

腹痛提示寒邪葫聚比較明顯,所以去黃芩;加桂枝交通陰陽以溫寒邪,降衝逆。半夏瀉心湯偏於苦降,以消心下寒熱之瘡

本方則偏重於辛開、治寒熱之邪分踞於上下之腹中痛、欲嘔吐。在煎服法上,二方也有所不同:半夏瀉心湯去滓再煎,取其藥性和合,每日三服,溫服一升。

本方只煎一次,取其各自功利於提高療效。

調理寒熱、和胃降逆 現代用於慢性膽囊炎,腹瀉胃痛胎動不安

傳統服藥法

鷹爪黃連7莖(去毛節),杏仁7粒(去皮尖),北棗7枚(大棗)。上用新瓦盆存貯,入水八分,以紙覆蓋,慢火熬,存三分,放地上去火毒,候冷,存在湯瓶上,蒸溫不要熱。
病者仰臥,令人滴藥汁在眼尖角近鼻者,候口中有苦味,即是藥透。如未知苦,則一面滴數次即安。

相關疾病

在晚上或夜間會發熱
心胸煩熱
大便出血
下腹部痛(小腹痛)
右下腹側部痛
身體發熱四肢冰冷
手心腳心發熱
腦鳴
幼兒痿證
嘔吐
肛門裂
肺結核
胰臟炎
結膜炎

相同名稱方劑

黃連湯, 出處:《廣嗣紀要》卷十三。 組成:黃連3錢,甘草1錢。 主治:妊婦兒在腹中哭。

黃連湯, 出處:《誠書》卷十一。 組成:黃連、烏梅、天花粉、杏仁、蓮肉、茯苓。 主治:疳渴。

黃連湯, 出處:《痘疹全書》卷下。 組成:黃連、麥冬、當歸、黃柏、黃芩、黃耆、生地黃。 主治:痘疹發熱,自汗多。

黃連湯, 出處:《痘疹全書》卷下。 組成:黃芩、黃連、赤芍、生地、木通、枳殼、甘草、當歸梢、人參。 主治:疹毒發熱滯下。

黃連湯, 出處:《保命集》卷中。 組成:黃連(去須)半兩,當歸半兩,甘草2錢(炙)。 主治:濕毒下血,大便後下血,腹中不痛。濕毒便血,不痛,血色不鮮,或紫黑如豆汁。

黃連湯, 出處:《回春》卷二。 組成:黃連1錢,山梔1錢,生地黃1錢,麥門冬(去心)1錢,當歸1錢,芍藥1錢,薄荷5分,犀角5分,甘草5分。 主治:心火舌上生瘡,或舌上腫,燥裂,或舌尖出血,或舌硬。木舌。由心脾熱壅,舌腫粗大,漸漸硬塞滿口,氣不得吐,如木之不和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進退黃連湯

相似度 92%

半夏瀉心湯

相似度 85%

甘草瀉心湯

相似度 85%

生薑瀉心湯

相似度 80%

六物黃芩湯

相似度 76%

黃連進退湯

相似度 66%

桂枝人參湯

相似度 66%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新增討論留言

搜尋

中藥分類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