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代醫學觀點看手腳冰冷
如果你因為「手腳冰冷」這個症狀去看醫生,第一個會遇到不知道要掛什麼科?第二個會找不出來這是什麼病?因為現代醫學似乎沒有單純把這個症狀當成是一種病,也似乎沒有治療的必要性!
現代醫學普遍認為,這應該是生活壓力過大、睡眠不足、生活不規律所造成的一種「自律神經失調」症狀。或是因為沒有運動,血液循環不佳,或是身體過為虛弱,食用太多冰品...等等所造成。
有一些疾病明顯會出現手腳冰冷,主要是自體免疫系統相關疾病,例如:「紅斑性狼瘡」在手腳接觸冷空氣或冰水時,手會由蒼白轉紫。「雷諾氏症候群」或「硬皮症」會出現手腳麻木、發紫或蒼白。
最常見的手腳冰冷就是「貧血」,這是因為紅血球數量不足,導致血液攜氧量不夠,所以容易手腳冰冷。其他疾病如:甲狀腺機能低下時會全身發冷,心血管疾病或閉塞性動脈硬化會出現腿部會發冷或發麻。
由於這些疾病發生的機率較低,如果你真的去Google 相關手腳冰冷的資料,會發現幾乎全部都是中醫理論。可見改善手腳冰冷是「替代醫學」的領域,現代醫學並沒有特別針對此深入研究,此刻運用中醫的理念是一個好的方向!
從中醫的觀點看手腳冰冷
手腳四肢冰冷,是上千年前中醫探討的重點症狀之一,《傷寒論》提到「厥」,指的就是手腳冰冷不溫暖的現象,四肢從手腳冷至手肘、膝蓋的症狀。
「厥冷」類似的名稱很多,後世醫家都是根據《傷寒論》的論述而進行辨證的。「厥」在古代中醫有很多涵義,一般就是指手腳冰冷,但是如果一個人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也屬於厥證。
一、體內陽氣衰微(陽虛)
《傷寒論》提到「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傷寒論六經辨證的最後一個階段,也就是最陰寒的「厥陰」階段,最容易出現「手足厥冷」,甚則「厥逆」也就是瀕臨死亡的狀態。
若從陰陽的概念來理解,寒冷是一種陰性的現象,當一個人四肢感到寒冷,那就是「陰盛」,當陰氣很盛時,就會「陽衰」。所以當一個人體內的陽氣嚴重不足時,就會出現陽虛現象,出現手腳冰冷。
現代人面對這種抽象的理論,講一千遍也聽不懂?或是理論上懂了,卻不知道這與自己身體究竟有什麼關聯?而今運用經絡檢測,直接告訴你,體內屬於陽性的經絡沒有能量時,就是一種「陽虛現象」,直接用數據呈現,這樣不是很簡單嗎?
只要觀察北半球人類的陽經能量,就可以清楚觀察這個現象。人體中的「少陽經」與「陽明經」,進到寒冬之後能量都明顯低下呈現虛證(見下圖)。人體的肝經與腎經,也是到了冬天能量特別低下。(註1)
當體內陽經都沒有能量時,體內陰寒內盛,經常屬於《傷寒論》中所論述的「少陰病」與「腎陽虛」類似。除了手腳冰冷之外,還會面色蒼白,精神不佳,腹瀉、四肢關節疼痛、舌質淡薄白、脈沉微細。
2021年11月,某會女性會員就透過FB粉絲頁回報說,進入冬天之後她的手腳開始冰冷,整天頻尿,結果真的如雲端中醫許多文章說的,膽經、胃經與腎經虛證。有一天她在服用「八味地黃丸」沒多久之後,手腳果然就開始發熱了!
二、陽氣虛+血虛
中醫經常提到的「氣血」,永遠是一起運作的,氣不足時血就會不足,一個人陽氣不足時,自然會血虛,導致全身經脈氣血運行不順暢,四肢末梢就會發冷。
此刻一定不會只有手腳冰冷,還會出現其他症狀如:全身各部位疼痛(頭痛、背痛、腰痛、膝蓋腳踝痛...等等),皮膚青白、肚子冷痛、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等等。這時候除了要溫陽去寒,還要補氣、補血。
《傷寒論》中只要提到改善手腳冰冷的藥物,經常都會出現「四逆」兩個字,例如「四逆湯」、「當歸四逆湯」都有這些字,一看就知道可以讓手腳溫暖。
《傷寒論》中還提到一種叫做「蛔厥」,古人觀察體內陰寒的人,肚子很容易長蛔蟲。某會員就分享,幾年前的他經常會肛門搔癢,常常要服用驅蟲藥,他心想:「這不是小孩子的病嗎?我都已經超過50歲了,怎麼還會有蛔蟲啊?」
後來他幫自己進行經絡檢測,果然陽經長期沒有能量,他開始經常食用溫熱的中藥與食物,漸漸地肚子的蛔蟲就不見了,之後連續兩年肛門也不會經常發癢。
三、腹部陰寒
以上兩種原因,是被中國人運用數千年的概念,而在西元1834年「冰箱」被發明之後,出現了另外一種原因,源自於腹部太陰寒。
有了冰箱之後,現代人動不動就把冰箱的食物拿來直接吃,整個肚子都變寒而不自知。要知道通往肚子的經絡非常多,肚子變寒之後,腹部脾胃的陽氣不足,自然全身經絡阻塞,百病叢生。
知名中醫師倪海廈在文章與演講中不斷指出體內火的重要性:「心臟」與「小腸」屬於火,小腸可以算是第二個心臟,心臟的火往下導至小腸,如果心臟的火不足了,手就是冷的。小腸的火不足了,腳也會冷。
除了心臟之外,腹部影響腳部溫度的重要臟腑就是「小腸」,要保持小腸火的能量,持續讓腹部不寒,就是改善手腳冰冷的好方法!
四、熱邪內鬱
手腳冰冷,是體內太寒,這是連小學生都能理解的概念!但是體內太熱,也會手腳冰冷,這就很難令人理解了!
中醫提到所謂的「熱厥」手腳冰冷,這是指因為體內太熱,陽氣鬱閉不能達於四肢所造成。《傷寒論》提到「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這時候雖然手腳冰冷,但是卻會出現:怕熱、口乾舌燥、口苦、口渴、大便秘結、肋痛、脈數有力、苔黃乾燥...等症狀。
《傷寒論》也有一種稱為「四逆」的方劑,裡面一點熱性藥物都沒有,稱之為「四逆散」,目的只是疏通體內的鬱阻,之後四肢就會溫暖。
現代人長期坐在辦公室,工作壓力大且心情鬱悶,體內很容鬱熱,就有機會出現這種手腳冰冷。真正體內很熱的手腳冰冷,在這個現代社會很難看到的,是要服用非常寒的中藥(例如白虎湯)才能解決。
註1: 太陽經的能量趨勢與少陽經、陽明經完全相反,天氣愈冷能量愈高,這依然是一個未解之謎,值得更多人加入研究行列!
相關的7個中醫證候與中藥方劑
可能經絡型態或現象
手腳四肢冰冷的經絡型態,主要見於體內陽經虛證的經絡型態,常見於秋冬期間的經絡型態。夏季常見的經絡型態,也有機會出現「熱厥」的手腳冰冷。
以下列出常見的幾種經絡型態如下:
改善手腳冰冷的50個中藥方劑清單
與手腳冰冷的相關症狀或疾病
關於手腳冰冷之相關中醫典籍
- 《衛生寶鑒.厥逆》:「陽厥手足雖冷,有時或溫,手足心必暖,脈雖沉伏,按之則滑,其證或畏熱,或渴欲飲水,或揚手擲足,煩躁不得眠,大便秘,小便赤。此名熱厥,古人所謂陽極發厥也。治用白虎湯、大承氣湯、雙解散、涼膈散四方,…。陰厥四肢冷,身不熱,惡心,踡足臥,或引衣被自覆,不渴或下利,或大便如常,脈沉微不數,或雖沉實,按之則遲弱,此名冷厥。治用通脈四逆湯,或當歸四逆湯,或白通加豬膽汁湯。」
- 《類證治裁.厥症》:「氣自下逆上,手足冷為厥。厥者盡也,危候也。經日:下虛則厥,故陽衰於下,則為寒厥。陰衰於下,則為熱厥,陰陽之氣不相順接,則病厥逆。…寒厥者,身寒面青,四肢厥冷,指甲冷,踡臥不渴,便利,脈微遲,即陰厥也。熱厥者,身熱面赤,四肢厥逆,指甲暖,煩渴昏冒,便短澀脈滑數,即陽厥也。」
- 《傷寒論》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藏厥,非為蚘厥也。蚘厥者,其人當吐蚘。令病者靜,而復時煩,此為藏寒。蚘上入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蚘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蚘。蚘厥者,烏梅圓主之。又主久利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