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通湯

BAI TO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熱性指數

38

寒性指數

3

熱/寒比例

極熱 (12.67)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8%
腎經 18%
脾經 18%
胃經 17%
肺經 17%
肝經 9%
心經
腎經
脾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白通湯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之功效。白通湯本身偏寒涼,用於治療寒邪客於腸胃所致的腹痛、泄瀉等症,加入乾薑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促進腸胃功能恢復。
  • 化濕止瀉:乾薑除了溫中散寒外,還具有化濕止瀉的作用。白通湯中加入乾薑,可幫助化解脾胃濕邪,減少腹瀉的發生。

因此,白通湯中加入乾薑,既能溫中散寒,又能化濕止瀉,對於寒濕所致的腹痛、泄瀉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白通湯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附子性溫,味辛甘,入心、腎、脾經,具有回陽救逆、溫腎壯陽、散寒止痛之功效。白通湯主治陽虛寒凝,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寒性腹痛、四肢厥冷、面色蒼白等症。附子溫陽散寒,可促進氣血流通,緩解疼痛,改善患者寒性症狀。
  2. 扶正祛邪:白通湯以溫陽散寒為主,而附子作為溫陽藥,能增強機體抗病能力,提高陽氣,從而抵抗外邪入侵,達到扶正祛邪之效。

白通湯中包含蔥白,主要原因有二:

  1. 解表散寒:蔥白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散寒止痛的功效。白通湯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而蔥白可以疏散風邪,緩解鼻塞、流涕、咳嗽等症狀,幫助患者恢復健康。
  2. 宣肺通竅:蔥白能宣肺通竅,幫助氣機運行,解除因風寒侵襲導致的肺氣鬱閉,促進痰液排出,緩解呼吸不暢等症狀。此外,蔥白還具有解毒作用,可以緩解因風寒感冒引起的頭昏腦脹、四肢痠痛等症狀。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白通湯 深入解析

組成與方解

白通湯出自於東漢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為治療少陰病寒證的基礎方劑,其組成簡潔而效宏:

  • 乾薑:辛熱,歸脾、胃、肺經。功能溫中散寒,健胃消食,止痛止瀉。在方中主要作用為溫暖脾胃,祛除中焦寒邪,並協助附子回陽救逆。
  • 附子:辛甘大熱,有毒,歸心、脾、腎經。功能回陽救逆,散寒止痛,壯陽助火。為方中主藥,能峻補元陽,溫散裏寒,通行十二經,力挽垂絕之陽氣。
  • 蔥白:辛溫,歸肺、胃經。功能解表散寒,通陽解毒,利尿退熱。在方中不僅能發散表寒,更重要的是通達上下陽氣,引藥入裏,並能振奮欲脫之陽。

治療原理

白通湯主要治療少陰病陽虛寒盛證。少陰為裏,主一身之陽氣,少陰陽虛則寒邪內盛,出現一系列陽虛陰盛的症狀,如:

  • 下利清穀:脾陽虛衰,運化失司,寒濕內盛,導致大便清稀,甚至完穀不化。
  • 脈微欲絕:陽氣虛衰,無力鼓動血脈,脈象細微,甚至將要消失。
  • 身反不惡寒,面赤:此為陰盛格陽之象。陰寒內盛,格拒陽氣於外,導致虛陽上浮,出現面色反赤,但身體卻不惡寒,反而可能感覺發熱。

白通湯的治療原理,即是以辛熱之品,峻補少陰之陽,溫散內寒,並通達上下陽氣,以達回陽救逆之功

  • 附子為君藥,峻補元陽,溫散裏寒,力挽垂絕之陽氣。
  • 乾薑為臣藥,溫中散寒,助附子溫陽散寒之力,並能健脾胃,防止寒涼傷胃。
  • 蔥白為佐使藥,通陽解表,引藥入裏,並能振奮欲脫之陽,使陽氣得以恢復。

三藥合用,共奏回陽救逆,溫中散寒之功。

古籍論述與觀點比較

古籍中對白通湯及其中藥材的論述頗多,各家觀點有所側重,亦有相互補充之處:

1. 附子的應用與變化

  • 《本經逢原》/張璐 詳細闡述了附子的功效與應用,強調其辛烈通行十二經,能補命門、救陽虛、除寒痛、療傷寒呃逆等。並指出附子為陰證要藥,凡傷寒陰證厥逆,非此不治。 張璐亦強調附子配伍之妙,與不同藥材配伍可治療不同病症,如與乾薑、炙甘草配伍為四逆湯,與桂枝、甘草、薑、棗配伍為桂枝附子湯等。
  • 張璐特別提到附子生熟應用的區別,生附子峻溫散寒,用於急救,熟附子溫補之力較緩,用於久病體虛。趙嗣真則認為生附配乾薑補中有發,熟附配麻黃發中有補,各有妙用。
  • 《本經疏證》/鄒澍 則從脈象的角度分析白通湯的應用,認為白通湯證的脈象是“脈微,下利”,若出現“反厥逆,無脈,乾嘔而煩”則是陽氣浮越,需要配合溫劑來生火。

2. 蔥白通陽之功

  • 《本經逢原》/張璐 指出蔥莖辛溫,能發散以通上下陽氣,故傷寒頭痛可用蔥白治療。少陰病下利清穀,裡寒外熱,厥逆脈微者,白通湯內用蔥白,正是取其辛溫通陽之氣。
  • 《滇南本草》/蘭茂 亦強調蔥白辛溫,能引諸藥遊於四經,專主發散,以通上下陰陽之氣。
  • 《本草綱目》/李時珍 引元素之言,認為蔥白味辛而甘平,氣厚味薄,升也,陽也。專主發散,以通上下陽氣。並引用成無己的觀點,認為蔥白辛溫以通陽氣,符合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的原理。
  • 《本經疏證》/鄒澍 則從蔥的特性來闡述其通陽之功,認為蔥至難死,任憑藏弆,但置陰處,未曾浥爛,具有生陽之氣,故能用於白通湯中,扶助陽氣。

3. 豬膽汁的應用與爭議

  • 《本草綱目》/李時珍 記載了白通湯加豬膽汁的用法,用於治療少陰下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者。並解釋說這是利用豬膽汁的鹹苦寒性,來調和附子、乾薑的熱性,使其氣相從,而無拒格之患。李時珍還引用成無己的觀點,認為豬膽汁能益陰潤燥而瀉便。
  • 《本經疏證》/鄒澍 則對白通湯加豬膽汁的用法表示質疑,認為加豬膽汁是為了治療頭痛、溫氣類病症,是利用浮陽來生火,並非用於治療下焦陰虛。

4. 白通湯與人參的關係

  • 《本經疏證》/鄒澍 認為白通湯證的下利是陰氣內盛,格陽於外,與中陽自衰不同,故一般不用人參。若利止,則可以加人參。若早用人參,恐其入陰,化陰中之陽為津,反而不利。鄒澍亦強調人參的宣通之功,在傷寒論中多用於通脈,而非用於白通湯證的下利。

加減變化

白通湯亦可根據病情加減變化:

  • 加減白通湯(《衛生寶鑒》):治形寒飲冷,大便自利,完穀不化,臍腹冷痛,足胻寒而逆。方中可能加入溫中散寒,健脾止瀉之品,如人參、白朮等。
  • 白通加豬膽汁湯(《傷寒論》):治少陰下利不止,厥逆無脈,乾嘔煩者。方中加入豬膽汁,取其苦寒降逆,清熱除煩之功。
  • 面色赤者,可加蔥白,以增強通陽之力。
  • 腹中痛者,可去蔥白,以免辛散耗氣。

注意事項

  • 白通湯為辛熱峻劑,僅適用於陽虛寒盛證,陰虛內熱,或實熱證禁用。
  • 方中附子有毒,必須炮製後使用,且用量需嚴格掌握,不可過量。
  • 孕婦、體虛者慎用。
  • 服藥期間應忌食生冷、油膩、辛辣之物。
  • 若服藥後出現不適,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現代應用

白通湯在現代臨牀中仍有廣泛應用,可用於治療以下疾病:

  • 感染性休克:特別是寒濕型感染性休克,可配合西藥升壓藥使用,以回陽救逆,改善微循環。
  • 急性腸胃炎:屬於寒濕型者,可見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
  • 慢性腹瀉:屬於脾腎陽虛者,可見大便溏薄,甚至完穀不化,畏寒肢冷等症狀。
  • 痛經:屬於寒凝血瘀型者,可見經期腹痛,喜溫喜按,經血量少,色暗有塊等症狀。
  • 其他陽虛寒盛證:如風濕性關節炎、雷諾氏病等。

傳統服藥法


上三味,以水600毫升(三升),煮取200毫升(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心情煩燥手腳冰冷心胸煩熱痲風 [漢生氏病]腹瀉口乾口渴發燒乾嘔

相同名稱方劑


白通湯, 出處:《易簡》。 組成:乾薑2兩,附子(生用)2兩。 主治:傷寒發熱,大便自利。

白通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蔥白4莖,乾薑1兩,附子1枚(生,去皮,破8片)。 主治:溫裏散寒,復陽通脈。主治:少陰病,下利脈微者。

白通湯, 出處:《解圍元薮》卷四。 組成:白朮、木通、木瓜、前胡、柴胡、羌活、獨活、花粉、金銀花、風藤、牛膝、甘草、陳皮、角針、蒺藜、薄荷、米仁、蒼耳子、皂角子各等分。 主治:風癩。

白通湯, 出處:《外台》卷二引《肘後方》。 組成:大附子1枚(生,削去黑皮,破8片),乾薑半兩(炮),甘草半兩(炙),蔥白14莖(一方有犀角半兩)。 主治:傷寒泄痢不已,口渴不得下食,虛而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