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mhealthlogo

基本資訊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熱性指數

38

寒性指數

3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1%
脾經 21%
肺經 17%
胃經 17%
腎經 10%
肝經 10%
心經
脾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3-08-16

主治功效

破陰回陽,宣通上下 少陰病下利,四肢厥逆,面赤脈微之戴陽證 

治白通湯由蔥白、乾薑、附子組成。就其藥物組成,可以說是四逆湯去甘草加蔥白,也可以說是乾薑附子湯加蔥白。

方中薑附辛熱,溫經散寒,蔥白辛溫而善通陽,能使被格於上之陽氣得以下達,而起宣通上下之用。全方有破陰回陽,宣通上下之功。

現代應用於:心力衰竭,見四肢厥逆,下利,面赤但欲寐,脈微者。陽虛造成之高血壓、雷諾氏病、眼科疾病頭痛

傳統服藥法

上三味,以水600毫升(三升),煮取200毫升(一升),去滓,分溫再服

相關證候

少陰寒化證

少陰寒化證

四逆湯證,理中湯證,少陰陽虛寒化證

相關疾病

心胸煩熱
痲風 [漢生氏病]

相同名稱方劑

白通湯, 出處:《易簡》。 組成:乾薑2兩,附子(生用)2兩。 主治:傷寒發熱,大便自利。

白通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蔥白4莖,乾薑1兩,附子1枚(生,去皮,破8片)。 主治:溫裏散寒,復陽通脈。主治:少陰病,下利脈微者。

白通湯, 出處:《解圍元薮》卷四。 組成:白朮、木通、木瓜、前胡、柴胡、羌活、獨活、花粉、金銀花、風藤、牛膝、甘草、陳皮、角針、蒺藜、薄荷、米仁、蒼耳子、皂角子各等分。 主治:風癩。

白通湯, 出處:《外台》卷二引《肘後方》。 組成:大附子1枚(生,削去黑皮,破8片),乾薑半兩(炮),甘草半兩(炙),蔥白14莖(一方有犀角半兩)。 主治:傷寒泄痢不已,口渴不得下食,虛而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附薑白通湯

相似度 85%

通白四逆湯

相似度 85%

附子粥

相似度 80%

附薑湯

相似度 80%

乾薑附子湯

相似度 80%

椒附白通湯

相似度 75%

華佗救脫陽方

相似度 75%

辰砂一粒金丹

相似度 66%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新增討論留言

搜尋

中藥分類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