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

附子

FU ZI

  • 英文名稱: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 Radix Aconiti Carmichaeli Prepared Aconitum Root, Prepared Aconitum Daughter Root
  • 別名:淡附片,熟附片,附片,厚附片,黑附片,制附片,生附片,川附片
  • 來源: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烏頭的子根的加工品。6月下旬至8月上旬採收。加工炮製為鹽附子、黑附片(黑順片)、白附片、淡附片、炮附片。
  • 道地藥材:甘肅, 陝西, 雲南, 四川, 廣東, 廣西, 遼寧, 山東, 河南, 安徽, 江蘇, 浙江, 江西, 湖南, 湖北, 貴州, 東北地區
  • 生長環境:灌木叢, 山地, 草坡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附子的傳統功效


1. 補陽

附子,作為一味辛溫大熱的中藥,其補陽功效在歷代醫家論述中多有記載,並被賦予高度的評價。其補陽之效,並非單純的溫熱,而是多方面、多層次的。

《本草衍義》指出附子與烏頭等藥材同出一源,但以附子用於補虛寒,並強調選擇大小適中的附子,其藥力方能充分發揮。《潔古本草》則認為附子配白朮,能有效除寒濕,是治療寒濕證的良藥,更點明其「益火之原,以消陰翳」的功效,使人體陰陽平衡。

《湯液本草》將附子定位為「入手少陽三焦、命門之劑」,認為其藥力能遍達全身,是「陽中之陽」,具有強大的溫陽之力。《神農本草經讀》更進一步闡述附子「火性迅發,無所不到」,是回陽救逆的第一品藥,能溫通臟腑經絡,無論上焦、中焦或下焦的寒邪,皆可治療。

《本草正義》則深入分析附子的藥性,認為其「善走」,能通行十二經,無論表裡寒證皆可應用,尤其強調生附子在治療危急重症時,其峻猛的回陽之力更為顯著。 然而,各家對於附子用量和炮製方法均有不同見解,例如《本草綱目》就提到附子的毒性,並指出應根據病情和體質謹慎使用。 李東垣的《蘭室祕藏》則強調附子在治療臟腑沉寒、三陰厥逆等方面的應用。

綜觀以上古代醫籍記載,附子的補陽功效主要體現在溫通經絡、回陽救逆、溫補脾腎等方面,其藥力強大,但使用需謹慎,需根據病情和體質,選擇恰當的劑量和炮製方法。

2. 活絡止痛

附子,作為一味辛溫大熱的中藥,其活絡止痛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機理主要在於溫通經絡、驅散寒邪。

《湯液本草》稱附子「入手少陽三焦、命門之劑,浮中沈,無所不至」,說明其藥性強勁,能深入臟腑,溫煦全身,對於寒邪凝滯經絡所致的疼痛,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本草正》更進一步指出附子「善走諸經」,能除表裡沈寒,溫中強陰,這也解釋了其為何能有效治療各種寒邪引起的疼痛,如腰脊風寒、心腹冷痛等(《名醫別錄》)。

《本草衍義》記載了附子與烏頭等藥材的區別,認為附子更適合補虛寒,其圓大者藥力更足。而《潔古本草》則強調附子配白朮可除寒濕,這也說明附子活絡止痛的功效,常與其他藥材配合使用,以達到最佳效果。

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指出,附子「走而不守」,其作用在於推動其他藥物,而非單純的補益之品。這點在《本草書名》(虞摶語)中也有體現,虞摶認為附子能「引補氣藥行十二經」,說明附子能作為引經藥,幫助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從而達到活絡止痛的效果。

總而言之,古籍中關於附子活絡止痛的記載,多從其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藥性出發,並結合不同病症和體質,闡述了附子的應用方法和配伍原則。 其強大的藥力,使其成為治療寒邪導致的疼痛的重要藥物,但其用法用量需謹慎,需根據病情和體質進行調整。

3. 補腎

附子,作為一味辛溫大熱的中藥,歷代醫家皆肯定其溫補腎陽的功效,其作用機理與現代醫學對腎臟功能的理解也有部分契合之處。

從古代醫籍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附子補腎的幾個面向。首先,《本草衍義》指出附子可用於補虛寒,尤其強調選擇圓大且重量足夠的附子,認為其藥力較強。《湯液本草》則更進一步說明附子「入手少陽三焦、命門之劑」,認為其能溫補命門之火,命門為腎陽的根本,此說法與現代醫學中腎臟的溫煦作用相符。

《潔古本草》張元素提到附子配白朮,能除寒濕,並指出其「益火之原,以消陰翳」,這說明附子可以通過溫補腎陽來改善因腎陽不足導致的陰寒內盛、水濕停滯等情況,從而達到調理腎臟功能的目的。

然而,古籍中也存在不同的觀點。《丹溪心法》朱震亨則認為,後世將附子誤認為補藥,實際上附子性走而不守,其主要作用是「行經」,即促進藥物運行,而非單純的滋補。他認為附子在八味丸中主要作用是引導地黃,而非直接補腎。

《本草正》則提到附子「溫中強陰,暖五臟,回陽氣」,指出其能溫補腎陽,並能治療因腎陽不足導致的陽虛症狀,例如二便不通等。

總體而言,古籍對附子補腎功效的描述並非完全一致,部分醫家更側重其「引經」或「回陽」的作用,而非單純的「補腎」。但無論何種觀點,都肯定了附子在治療腎陽不足相關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其溫補腎陽的功效在古代醫學中得到廣泛認可。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醫家對附子用量及炮製方法亦有不同見解,需謹慎參考。

4. 溫裡溫中

附子,作為一味辛溫大熱的中藥,其溫裡溫中之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其作用機理也值得探討。

《神農本草經》稱附子“主風寒咳逆邪氣,溫中”,已點明其溫中之功,並指出其可治療由寒邪導致的多種疾病。《本草綱目》更進一步指出附子“性重滯,溫脾逐寒”,說明其溫暖脾胃,驅除寒邪的作用。而《本草正義》則認為附子“善走”,能通行十二經,達表裡而除寒,其溫中之效實乃其走而不守,溫煦臟腑的結果。

《湯液本草》謂附子“入手少陽三焦、命門之劑”,說明其能溫補命門之火,從而溫煦全身。《潔古本草》張元素則認為附子配白朮,為除寒濕之聖藥,可“益火之原,以消陰翳”,說明其能溫補陽氣,消除陰寒,使臟腑功能恢復正常。《本草匯言》則直接指出附子為“回陽氣,散陰寒,逐冷痰”的猛藥,尤其針對真陽不足,陰寒內盛的疾病,有起死回生的功效。

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提到,氣虛熱盛者宜少用附子,並指出附子“走而不守”,其作用在於推動其他藥物,而非單純的溫補。這一點與《本草正》的觀點相呼應,其認為附子“善走諸經”,能除表裡沈寒,但更強調其需配合其他藥物,才能發揮最佳療效。

總而言之,歷代醫家對附子溫裡溫中功效的理解,從單純的溫中散寒,發展到認識其通行經絡,溫補命門,以及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的複雜機制。其溫裡溫中的作用,是通過溫補陽氣,驅除寒邪,恢復臟腑功能來實現的。但需注意的是,附子為峻猛之品,使用需謹慎,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應用。

5. 散風寒

附子,作為一味辛溫大熱的中藥,其散風寒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且應用廣泛。其作用機理並非單純驅逐表邪,更深層地關乎溫補陽氣,從而達到散寒的目的。

《湯液本草》認為附子「入手少陽三焦、命門之劑」,其溫熱之性深入臟腑,並非僅止於肌表,故能有效治療「身表涼而四肢厥」等寒邪深入之證。此處的「散風寒」並非單純的表邪祛除,而是通過溫補陽氣,使陽氣充盈,從而達到祛除寒邪的目的。 《本草書名》中虞摶的論述更進一步指出附子「引發散藥開腠理,以驅逐在表之風寒」,說明附子可以引導其他發散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協同散寒。

《本草衍義》則比較了烏頭、附子等藥物,指出附子更適合補虛寒,而天雄則因其「尖角多熱性,不肯就下,故取敷散也」,更善於散表寒。這說明不同種類的烏頭類藥物,其散風寒的側重點有所不同,附子更偏向於溫補陽氣,再配合其他藥物以達到散寒效果。

《傷寒蘊要》強調附子在治療陰證傷寒中的作用:「凡傷寒傳變三陰及中寒夾陰,雖身大熱而脈沈者必用之」,說明即使外在症狀表現為發熱,但若脈象沉弱,內裡寒邪未除,仍需用附子溫陽散寒。 這表明附子的散風寒並非僅限於表證,也適用於寒邪深入,陽氣衰微的陰證。

綜上所述,附子的散風寒功效,並非單純的驅逐寒邪於肌表,而是通過溫補陽氣,促進氣血運行,從而達到祛除寒邪,恢復臟腑功能的目的。其作用機理更為深層,也更符合現代醫學對疾病的認識。 不同醫家對其使用也有不同的理解和側重,需結合患者具體情況,辨證施治。

6. 溫經散寒

附子,為溫經散寒要藥,其功效自古以來為醫家所重視。多部古代醫學典籍皆有記載,其溫經散寒之效,體現於多個層面。

《湯液本草》謂附子「入手少陽三焦、命門之劑」,說明其能溫煦人體陽氣,尤其針對少陽、命門等部位的虛寒。《本草衍義》則指出,選用附子需「端平而圓大及半兩以上者,其力全」,強調藥材品質的重要性,並說明其不同形態(烏頭、天雄等)的運用差異,與藥性強弱相關。《潔古本草》中張元素認為,附子配伍白朮,為「除寒濕之聖藥」,說明其能驅除體內寒濕之邪。

《傷寒蘊要》更明確指出附子為「陰證要藥」,適用於陽氣衰弱的寒症,即使外在表現為發熱,但脈象沉弱,亦需使用附子以「退陰回陽」。《本草綱目》則提到附子性重滯,溫脾逐寒,並闡述了「熱因寒用」的治療理念,說明在某些寒邪深入的情況下,反以熱藥治療,能取得更好的療效。《本草匯言》則將附子稱為「回陽氣,散陰寒,逐冷痰,通關節之猛藥」,強調其藥力之強悍,能治療陽虛陰寒等症。

綜觀諸家論述,附子溫經散寒的功效,並非僅僅侷限於驅除表面的寒邪,而是能深入臟腑經絡,溫煦臟腑陽氣,從根本上改善體內寒象,故而成為治療各種寒邪侵襲所致疾病的重要藥物。 諸如《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等經典文獻,更列舉了附子治療多種寒症的功效,足見其在中醫臨牀上的重要地位。 然而,附子藥性峻烈,需謹慎使用,劑量及配伍需由專業醫師判斷。

附子的古代典籍


附子的現代功效


1. 其他功效

1. 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

  • 抗心肌缺血和抗心律失常: 附子注射液能顯著對抗垂體後葉素引起的大鼠急性實驗性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烏頭鹼也能抑制垂體後葉素所致的心電圖ST段升高。
  • 改善心肌血流量: 去甲烏藥鹼具有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心肌營養性血流量的作用。實驗證明去甲烏藥鹼能顯著提高大鼠心肌對169鐿的攝取率,表明其能改善心肌的血液供應。
  • 正性肌力作用: 去甲烏藥鹼可以提高心排出量,降低外周阻力,降低舒張壓,改善心收縮功能,類似於異丙腎上腺素的作用,提示其具有正性肌力作用。
  • 治療心功能障礙: 附子可用於治療心陽衰微及亡陽證,這與現代醫學中的心力衰竭、緩慢型心律失常及休克類同。四逆湯、參附湯等以附子為主的方劑治療各種休克有肯定療效。

2. 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

  • 鎮靜作用: 附子冷浸液能延長環己巴比妥引起的睡眠時間,減少動物自主活動,提示具有一定的鎮靜作用。
  • 改善腦代謝: 烏頭鹼能促進腦灰白質的呼吸,促進腦皮質的葡萄糖氧化,促進由葡萄糖生成為乳酸以及增加耗氧量等,提示其能改善腦細胞的代謝功能。
  • 促進蛋白質合成: 附子能促進小鼠肝臟中蛋白質的合成,可能也對腦組織的蛋白質合成有促進作用,有助於維持或增強神經細胞的功能。
  • 調節神經遞質: 附子、乾姜復方能調整虛寒證大鼠腦組織中神經遞質的含量,使興奮性遞質(NA、DA)含量升高,抑制性遞質(5-HT)含量降低,有助於恢復機體的功能平衡。

3. 對能量代謝的影響:

  • 抗寒作用: 附子冷浸液和水煎液均能抑制寒冷引起的動物體溫下降,甚至使降低的體溫恢復,延長生存時間,降低死亡數,表明其具有明顯的抗寒作用。
  • 改善新陳代謝: 附子能增強虛寒證患者衰弱的新陳代謝功能。
  • 對抗甲狀腺機能減退的影響: 附子肉桂能減少陽虛證甲減模型小鼠腦內M受體數和降低cGMP系統的反應性並使之趨於正常,這可能與加快腦M受體的生成速率和更新速率常數有關。

4. 對缺氧的影響:

  • 抗缺氧作用: 附子注射液能顯著提高動物對常壓缺氧的耐受能力,延長動物在缺氧條件下的存活時間。

2. 強心作用

附子及其製劑能夠增強心肌收縮力、加快心率、增加心排出量,以及增加心肌耗氧量。 在動物實驗中,附子水溶部分靜脈注射給予正常麻醉狗,可顯著增加左心室收縮壓(LVP)和左心室壓力最大速率(Lvdp/dtmax)。在貓的實驗中也觀察到類似的LVP和Lvdp/dtmax的增加,且作用維持時間較長。

在心力衰竭模型中,使用戊巴比妥鈉使麻醉貓心臟接近停跳、血壓驟降,呈現“脈微欲絕”狀態。此時靜脈注射川附子水煎液,可見心臟搏動逐步增強、心肌收縮有力、收縮幅度顯著增大,同時血壓顯著升高,心率略有增快。 使用附子水溶部分可使心衰貓的LVP和Lvdp/dtmax顯著回升,表明附子具有改善心衰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附子水溶部分對正常麻醉狗和貓的心率影響不明顯,但能明顯加快實驗性貓“脈微欲絕”時的心率。

在內毒素性休克模型中,附子水溶部分能減緩LVP和Lvdp/dtmax的下降速度和程度,甚至在給藥後一段時間內維持在給藥前的水平,顯示出附子在抵抗內毒素引起的的心功能抑制方面的潛力。

去甲烏藥鹼是附子強心作用的主要成分之一,已能人工合成。即使在極低濃度下,去甲烏藥鹼仍對離體蟾蜍心臟有明顯的收縮力增強作用,並能增加心排出量。靜脈注射去甲烏藥鹼可增加正常麻醉家兔的心收縮力,並增加麻醉狗和豚鼠的LVSP和Lvdp/dtmax,並使麻醉狗心率增加。在戊巴比妥鈉造成的心力衰竭動物模型中,去甲烏藥鹼能使Lvdp/dtmax恢復到心衰前水平。此外,去甲烏藥鹼可直接作用於離體培養的心肌細胞,使其搏動加強。

去甲烏藥鹼的強心作用可被β受體阻滯劑心得安所拮抗,提示其可能通過部分激動β受體發揮作用。附子中含有的去甲豬毛菜鹼也能興奮心臟、加快心率、升高血壓,並對β-受體和α-受體均有興奮作用。氯化甲基多巴胺則通過激動α-受體起到強心、升壓作用。

3. 鎮痛

以下針對中藥附子的鎮痛功效進行現代藥理分析:

生附子具有鎮痛效果,能夠提高小鼠的痛閾值。具體而言,使用尾根部加壓致痛法,生附子可以使小鼠的痛閾值提高30%至40%。通過熱板法試驗,腹腔注射附子液15g/kg劑量,顯示出顯著的鎮痛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去除生物鹼後的附子,其鎮痛作用明顯減弱,表明生物鹼在附子的鎮痛機制中扮演重要角色。

附子水煎醇沈液同樣展現出鎮痛效果,且呈現劑量依賴性。對小鼠進行腹腔注射,劑量分別為15、10、5、2.5、1.25g/kg時,利用熱板法測得小鼠痛閾值分別提高231.5%、171.9%、112.3%、43.5%和27.4%。此鎮痛效應的半衰期約為11.05小時。

此外,附子還具有抗炎作用。對大鼠腹腔注射附子水煎醇沈液,劑量分別為10、7、4.9、3.43、2.40、1.68g/kg,對蛋清性關節腫脹的抑制率分別達到85.4%、75.2%、68.2%、47.8%、40.6%和30.2%。此抗炎作用的半衰期約為8.11小時。

4. 抗休克

附子及其復方製劑,如參附注射液等,對於多種休克模型動物,包括失血性休克、內毒素性休克和心源性休克,均顯示出治療作用。這些作用主要體現在提升休克動物的動脈血壓,延長其存活時間,並提高存活率。

在內毒素性休克貓模型中,靜脈注射內毒素後,對照組血壓迅速下降,而附子治療組則能顯著減緩血壓的下降速度。給予附子水溶部分後,休克貓的血壓能在一定時間內維持在給藥前的水平,且死亡時間也顯著延長。附子水溶部分30mg/kg靜脈注射的療效與恆速靜脈滴注給藥的效果相似。

從附子中分離得到的尿嘧啶也具有抗休克作用。在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中,靜脈注射尿嘧啶能顯著提高血壓回升幅度,並且不引起頸交感神經活動的改變。尿嘧啶的主要抗休克機制被認為是增強心肌收縮力,提高心輸出量與平均動脈血壓,從而提高休克大鼠的存活率。尿嘧啶的升壓效應並非通過交感神經中樞介導。

5. 抗炎鎮痛

中藥附子在抗炎鎮痛方面展現出顯著的現代藥理活性:

  • 抑制炎症腫脹: 附子的水煎液,以1g/kg的劑量腹腔注射給予小鼠,能有效抑制巴豆油引發的耳廓炎症腫脹,抑制率高達54%。對於大鼠的甲醛性足腫脹,附子水煎液在致炎後的1、3、5小時均顯示出顯著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別為67%、60%和61%。即便是在切除雙側腎上腺的大鼠模型中,附子依然能抑制甲醛性關節炎腫脹,在致炎後1、3、5小時的抑制率分別為64%、56%和53%,顯示其抗炎作用可能不完全依賴腎上腺功能。
  • 降低腎上腺抗壞血酸含量: 附子中的主要活性成分烏頭鹼,無論透過口服、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等途徑給藥,都能顯著降低大鼠腎上腺內的抗壞血酸含量。這種作用不受巴比妥和氯丙嗪等藥物的阻斷,提示其作用機制可能獨特。
  • 抑制角叉菜膠足浮腫和肉芽形成: 低劑量的烏頭鹼能抑制大鼠和小鼠的角叉菜膠足浮腫,同時也能抑制受精雞胚尿囊膜上的肉芽形成,表明其具有廣泛的抗炎活性。預先30分鐘灌胃烏頭鹼0.1mg/kg,對角叉菜膠注射引起的大鼠炎症有預防作用。
  • 抑制滲出性炎症和白細胞滲出: 烏頭鹼對滲出性炎症具有抑製作用,其作用持續長達5.5小時,並且能夠同時抑制滲出液中白細胞的滲出,說明其抗炎機制可能與調節炎症細胞的浸潤有關。

6. 提升免疫力

附子注射液經現代藥理研究證實,能顯著提升免疫力。在動物實驗中,其能增強體液免疫,表現為顯著增加血清IgM、IgG抗體滴度及脾臟抗體形成細胞數,並提高血清補體含量。同時,附子亦能增強細胞免疫功能,提升T淋巴細胞的玫瑰花環形成細胞數百分率、轉化率及白細胞介素-2 (IL-2) 分泌量。這些結果表明,附子透過促進抗體產生、補體活化及T淋巴細胞活性等多重途徑,展現其卓越的免疫增強作用。

7. 止痛功效

附子止痛功效,現代藥理分析指出其主要因含生物鹼。這些生物鹼類似麻黃素,能直接刺激神經末梢,從而減輕痛感。實驗證實附子能提高小鼠痛閾值達30%至40%,且透過熱板法試驗亦顯示顯著鎮痛作用。其對環己巴比妥睡眠時間的延長及抑制小鼠自發活動,或亦間接輔助緩解疼痛。移除生物鹼後,鎮痛效果顯著減弱,進一步確認其為主要活性成分。

8. 抗發炎

附子水煎液腹腔注射對小鼠巴豆油耳廓炎症腫脹抑制率達54%,顯示其顯著的急性抗炎活性。其核心活性成分烏頭鹼能降低大鼠腎上腺內抗壞血酸含量,提示可能透過刺激腎上腺皮質,促進內源性醣皮質激素釋放,從而發揮抗炎作用,且此效應不受巴比妥或氯丙嗪影響。低劑量烏頭鹼亦有效抑制大鼠、小鼠角叉菜膠足浮腫,並能抑制受精雞胚尿囊膜上的肉芽形成,表明其抗炎作用涵蓋急性炎症反應與慢性組織增生。

9. 抗潰瘍作用

附子水煎液經證實具顯著抗潰瘍作用,能有效抑制小鼠水浸應激型及大鼠鹽酸損傷性潰瘍的形成。現代藥理學分析此功效,指向其多重機制:一方面,附子可能透過增強胃黏膜屏障功能、促進黏液及碳酸氫鹽分泌,或改善局部血流,以抵禦胃酸侵蝕;另一方面,對於應激性潰瘍,其作用可能與抗炎、抗氧化或調節胃腸道運動有關。儘管文中提及生附子興奮迷走神經可致離體回腸收縮,此作用與抗潰瘍的整體藥理機制可能並非直接因果關係,或涉及更複雜的胃腸生理調節。

10. 提高耐缺氧能力

附子的生物鹼成分,被認為是其顯著提高機體耐缺氧能力的核心物質。研究發現,給予小鼠附子注射液後,其在常壓缺氧條件下的存活時間可延長達120%。然而,一旦去除附子中的生物鹼,這種抗缺氧作用便完全消失,明確指出其特殊功效來自於生物鹼。現代藥理學分析推測,附子生物鹼的作用機制可能包含多個層面:其一,改善細胞能量代謝,可能透過影響線粒體功能,優化氧氣利用效率,以維持缺氧狀態下的三磷酸腺苷(ATP)穩定供應,支持細胞基本生命活動;其二,保護細胞膜完整性,減少缺氧導致的細胞損傷與凋亡,特別是對氧敏感的神經及心血管細胞;再者,可能透過調節離子通道或訊息傳導路徑,增強機體對缺氧應激的適應能力。這些作用共同促成了附子對缺氧應激的保護效果,有助於維持關鍵器官的生理功能穩定性。

11. 升高血壓

附子對血壓的影響複雜,其升高血壓的機制涉及多種活性成分。藥理分析顯示,附子中含有能促進血壓升高的有效成分,主要包括氯化甲基多巴胺和去甲豬毛菜鹼。這些成分可能透過影響血管張力或心臟收縮力等途徑,導致血壓升高。

儘管附子整體對血壓的作用具備多樣性,如表現為降壓作用,或呈現先降壓後升壓的雙相反應,甚至出現先短暫降壓、隨即升壓、最終較長時間降壓的三相效應,但其確實含有能引起升壓反應的物質基礎。這種複雜性可能與附子不同炮製品、劑量以及用藥個體的生理狀態差異有關,使得升壓效果在特定條件下顯著。相對地,附子中的消旋去甲烏藥鹼則被確認為主要的降壓成分,能迅速引發血壓下降、心率加快等反應。因此,附子的升壓作用是其多種生物活性成分綜合作用的體現,受升壓與降壓成分的動態平衡所影響。

12. 抗心律失常

附子中的生物鹼類化合物,通過刺激心臟神經系統和心臟肌肉,發揮調節心律的作用,具體表現在促進心臟的收縮和舒張。 附子的水溶部分或其活性成分去甲烏藥鹼,在藥理學上已被證實具有對抗烏頭鹼引起的大鼠心律失常的效用。此外,去甲烏藥鹼對多種實驗性過緩型心律失常展現出預防和治療潛力。

更具體地說,去甲烏藥鹼能加快由尿酯誘導的心動過緩,並使異搏定引起的心動過緩或房室傳導阻滯恢復正常。它同時能對抗硫酸鎂和光翠雀鹼所引起的小鼠實驗性心動過緩。

在動物實驗中,利用甲醛破壞動物竇房結,造成心律減慢、P波消失、ST段偏移、T波改變、血壓下降以及竇性心動過緩等現象後,靜脈滴注去甲烏藥鹼能使上述指標恢復至正常水平。

在離體家兔心臟實驗中,針對N2和高氯化鉀對竇房結細胞膜電位的抑制,以及對竇房結與心肌細胞之間衝動傳導的部分或完全阻滯,研究顯示,濃度為2.5ug/ml的去甲烏藥鹼能使動作電位幅度增加12%,90%的動作電位的間期縮短13.4%,竇房結周長縮短51.2%。此外,去甲烏藥鹼還能輕度加快竇房結頻率,並顯著改善心房細胞間的傳導。

附子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 內服:煎湯,3-9g(炮製品),回陽球逆可用18-30g;或入丸、散。
  • 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切成薄片蓋在患處或穴位上,用艾炷炙之。內服宜制用,宜久煎;外用多用生品。

附子的炮製


附子炮製方法

  1. 淡附片

    • 取鹽附子,用清水浸漂,每日換水2-3次,至鹽分漂淨。
    • 置鍋內與甘草、黑豆加水同煮透,至切開後口嘗稍有麻辣感為度。
    • 取出,去甘草、黑豆,刮去皮,切為兩瓣。
    • 置鍋內加水煮約2小時,取出,曬晾。
    • 反復悶潤數次,潤透後切片,曬乾。
    • 每鹽附子100斤,用甘草5斤,黑豆10斤。
  2. 炮附片

    • 取鹽附子洗淨,清水浸泡一夜。
    • 除去皮臍,切片。
    • 再加水泡至口嘗稍有麻辣感為度。
    • 取出,用薑湯浸1-3天。
    • 然後蒸熟,再焙至七成乾。
    • 倒入鍋內用武火急炒至煙起,微鼓裂為度。
    • 取出放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附子的注意事項重點

  1. 陰虛陽盛、真熱假寒及孕婦均禁服。
  2. 本品辛熱燥烈,凡陰虛陽亢及孕婦忌用。
  3. 反半夏、瓜蔞、貝母、白蘞、白芨。
  4. 因有毒,內服須經炮製。若內服過量,或炮製、煎煮方法不當,可引起中毒。
  5. 生附子和生川烏為有毒中藥,其毒性主要由烏頭鹼類生物鹼引起。
  6. 正常人口服烏頭鹼 0.2mg 即可發生中毒反應,3-5mg 可致死亡。
  7. 中毒症狀以神經系統和循環系統的為主,其次是消化系統症狀。
  8. 中毒症狀為噁心、嘔吐、腹痛、腹瀉、頭昏眼花、四肢及周身發麻、畏寒,繼之瞳孔放大,視覺模糊,呼吸困難,手足抽撞,血壓及體溫下降。
  9. 烏頭鹼可直接毒害心肌細胞,故其心臟毒性的致命性最為嚴重,中毒時極易造成心房纖顫。
  10. 附子中毒可用 1%~2%鞣酸洗胃,服活性炭,靜脈注射葡萄糖鹽水,注意保溫,必要時給氧或進行人工呼吸。

附子相關的方劑


附子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扁桃腺炎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鏈球菌性咽喉炎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男性勃起障礙月經稀少閉經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頭痛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感冒腹痛癲癇腦中風動脈休克損傷慢驚大便溏疼痛背痛霍亂

附子含有的化學成分


烏頭鹼(aconitine), 中烏頭鹼(mesaconitine), 次烏頭鹼(hypaconitine), 塔拉烏頭胺(talatisamine), 烏胺 (消旋去甲基衡州烏藥鹼)(higeramine (demethylcoclaurine)), 棍掌鹼氯化物(coryneine chloride), 異飛燕草鹼(isodelphinine), 苯甲酰中烏頭鹼(benzoyl mesaconitine), 新烏寧鹼(neoline), 附子寧鹼(fuziline), 北烏頭鹼(beiwutine), 多根烏頭鹼(karakoline), 去氧烏頭鹼(deoxyaconitine), 附子亭鹼(fuzitine), 準葛爾烏頭鹼(songorine), 尿嘧啶(Uracil), 江油烏頭鹼(jiangyouaconitine), 新江油烏頭鹼(neojiangyouaconitine), 去甲豬毛菜鹼(salsolinol)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