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加人參湯

SI NI JIA REN SHE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熱性指數

36

寒性指數

3

熱/寒比例

極熱 (12.0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4%
脾經 24%
肺經 18%
胃經 13%
腎經 12%
肝經 6%
心經
脾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四逆加人參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藥性、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四逆加人參湯中含有附子、乾薑等溫熱藥性較強的藥物,甘草可以調和這些藥物的燥熱之性,防止藥物對人體造成過度刺激。
  2. 補脾益氣: 甘草性甘,入脾經,有補脾益氣、緩解疲勞的作用。四逆加人參湯主要用於治療陽虛寒症,而人參也具有補氣益陽的功效,甘草可以協同人參,增強補氣益陽之效,使治療效果更佳。

四逆加人參湯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陽散寒: 四逆加人參湯主要用於治療陽氣虛衰,寒邪入侵所致的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等症。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的作用,能溫煦脾胃,驅散寒邪,恢復陽氣。
  2. 助人參補氣: 人參補氣,但單獨服用,寒氣未除,補氣效果不易顯著。乾薑溫陽散寒,能助人參補氣,使補氣效果更佳,且溫陽散寒,能防止人參補氣過於滋膩,造成痰溼內生。

四逆加人參湯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救逆: 四逆加人參湯主要用於治療陽氣虛衰,寒邪內侵所致的四逆證。附子性溫熱,具有回陽救逆、溫通經脈的作用,可溫暖脾胃,振奮陽氣,驅散寒邪,從根本上治療四逆證。
  2. 配合人參: 人參性甘溫,補氣益血,但偏於滋補,單用難以溫陽救逆。附子性溫熱,能助人參溫陽補氣,相輔相成,增強其救逆功效,使藥效更顯著。

四逆加人參湯中的「人參」乃因其補氣固脫之效,與方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用以增強救逆回陽之效力。

方中「四逆」指四肢厥逆、脈微欲絕,乃陽氣衰微之象;而人參能補氣益血,振奮心陽,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回陽救逆。

此外,人參亦能健脾益氣,改善脾胃功能,有助於藥物吸收和消化,提高療效。故人參之加入,可謂相得益彰,使救逆回陽之效力更為顯著。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四逆加人參湯 深度解析

方劑組成

四逆加人參湯由以下四味藥材組成:

  • 甘草 (4.8克):調和諸藥、解毒止痛
  • 乾薑 (3.6克):溫胃散寒、暖脾止瀉
  • 附子 (7克):回陽救逆、散寒止痛
  • 人參 (7克):補氣養血、益壽延年

淵源與主治

四逆加人參湯源於東漢張仲景《傷寒論》,為治療**「惡寒脈微而復利,利止亡血」**之證的經典方劑。本方是在四逆湯(甘草、乾薑、附子)的基礎上加入人參而成,主治陽虛陰傷,寒厥亡陽之證。

治療原理

四逆加人參湯的治療原理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1. 回陽救逆,溫中散寒: 方中附子、乾薑辛熱,具有峻猛的回陽救逆之力,能祛除體內陰寒,溫中散寒,使陽氣得以恢復,從而改善四肢厥逆、惡寒等症狀。
  2. 益氣養血,生津固脫: 方中人參大補元氣,能補充因吐瀉、出血等原因造成的氣血虧虛,同時具有生津止渴之效,防止津液耗傷,固護陰液。甘草則能益氣補中,調和諸藥,增強人參補益之力。
  3. 調和陰陽,標本兼顧: 本方既能回陽救逆以治其標,又能益氣養血以固其本,體現了中醫「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治療原則。通過扶陽益陰,達到陰陽調和,使機體恢復正常功能。

古籍觀點與爭議

歷代醫家對四逆加人參湯的理解和運用存在一些不同的觀點與爭議:

  • 關於「利止亡血」的理解: 《傷寒論》原文為「利止亡血」,後世醫家對此有不同解讀。

    • 湯本求真引用《金鑒》的觀點,認為「利止」應為「利不止」,「亡血」應為「亡陽」,即認為四逆加人參湯用於治療陽虛導致的吐瀉不止。
    • 陳念祖則認為「亡血」並非指脫血,而是指下利導致的陰津耗傷,即「水竭則無血」。他強調人參在此方中的作用是救陰,而非回陽。
    • 周巖認為「利止脈不出者加人參」,強調人參用於治療脈微,而非單純為「利止亡血」。
    • 總體而言,多數醫家認同「亡血」是指陰津耗傷,人參用於救陰,與附子、乾薑的溫陽作用相輔相成。
  • 關於人參的使用: 部分醫家認為回陽方劑中不宜使用人參,恐其陰柔之性會減弱薑附之力。

    • 陳念祖明確指出仲景在回陽方中很少使用人參,即使使用也是為了制約熱藥的峻烈。
    • 周巖則認為四逆加人參湯中,人參用於治療脈微,是基於「脈生於營,營屬心」的理論,認為人參能補心營,故脈微者必用。
    • 從現代藥理研究來看,人參具有強心、抗休克、調節免疫等作用,有助於改善陽虛患者的循環功能和免疫力,與附子、乾薑合用,更能提高療效。
  • 關於茯苓四逆湯: 茯苓四逆湯是在四逆加人參湯的基礎上加入茯苓,用於治療陽虛兼有水飲內停之證。

    • 湯本求真認為茯苓四逆湯主治四逆加人參湯證而有茯苓證者,即兼有小便不利、心下悸、煩躁等症狀。
    • 陳念祖認為茯苓四逆湯中的人參用於治療汗下之後的煩躁。
    • 周巖認為茯苓四逆湯證是少陰陽虛,上擾其心,故見煩躁,茯苓入腎抑陰,人參與四逆扶陽,共同達到平躁的目的。
    • 茯苓的加入,體現了中醫治病求本的原則,在回陽益氣的基礎上,兼顧利水滲濕,使陽氣得以恢復,水飲得以祛除。

臨牀應用

四逆加人參湯臨牀應用廣泛,不僅用於治療傷寒、霍亂等外感疾病引起的陽虛陰傷證,也可用於治療內傷雜病,如:

  • 心力衰竭: 本方可改善心臟功能,緩解心悸、氣短、肢冷等症狀。
  • 休克: 本方能提高血壓,改善微循環,用於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休克。
  • 消化系統疾病: 本方可溫中散寒,益氣健脾,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引起的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
  • 出血性疾病: 本方能益氣攝血,用於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出血,如崩漏、便血等。

注意事項

  • 四逆加人參湯為溫熱峻劑,僅適用於陽虛陰傷之證,陰虛火旺者禁用。
  • 使用本方時應注意煎煮方法,附子宜先煎30-60分鐘,以降低毒性。
  • 本方劑量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調整,並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服藥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忌食生冷油膩之品。

總結

四逆加人參湯是中醫臨牀常用的經典方劑,具有回陽救逆、益氣養血、生津固脫的功效。通過對歷代醫家觀點的分析,可以看出,該方劑的運用關鍵在於準確辨證,把握陽虛陰傷的核心病機,並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靈活加減。在現代臨牀應用中,本方劑仍有重要的價值,對於改善危重症患者的預後,提高生活質量具有積極作用。

傳統服藥法


附子(15克),乾薑(25克),人參(15克),炙甘草(30克)。上四味,以水三升(600mL),煮取一升二合(240mL),去滓,分溫再服。 甘草2兩(炙),附子1枚(生,去皮,破8片),乾薑1兩半,人參1兩。
以水3升,煮取1升2合,去滓,分溫再服。
忌海藻、菘菜、豬肉。
"1.傷寒虛陽外浮:徐國楨傷寒六七日,身熱目赤,索水到前,復置不飲,異常大躁,將門牖洞啓,身臥地上,輾轉不快,更求入井。一醫洶洶,急以承氣與服。余診其脈,洪大無倫,重按無力。謂曰:此用人參、附子、乾薑之證,奈何以為下證耶?於是以附子、乾薑各五錢,人參三錢,甘草二錢,煎成冷服。服後寒戰。戛齒有聲,以重綿和頭覆之,縮手不肯與診,陽微之狀如著,再與前藥一劑,微汗熱退而安。

相關疾病


舌苔乾燥(舌乾)腹瀉大腸激擾綜合症心肌梗塞低血壓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手腳冰冷怕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