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吳茱萸四逆湯方中以吳茱萸為君藥,原因如下:
- 溫經散寒止痛: 吳茱萸性溫,入肝腎經,能溫經散寒,止痛,尤其擅長治療寒邪凝滯所致的腹痛、嘔吐、肢冷等症狀。四逆湯證為陽虛寒凝,四肢厥冷,腹痛,嘔吐,吳茱萸能溫陽散寒,緩解這些症狀。
- 配合其他藥物: 吳茱萸與其他藥物配合,相輔相成,發揮更佳的療效。例如,與附子、幹薑等溫陽藥配伍,能加強溫陽散寒之力,與芍藥、甘草等和緩藥配伍,能緩解寒邪凝滯所致的疼痛。
吳茱四逆湯中加入人參,乃因其溫補脾胃、扶正固本之效。
方中桂枝、附子溫陽散寒,但寒邪入裡,陽氣虛衰,若不佐以人參補氣,則溫散之力不足以達病所。人參能補益元氣,使陽氣充沛,更能助桂枝、附子溫陽散寒,從而達到扶正祛邪之功。
此外,人參亦能益氣生津,緩解四肢厥冷、口渴等症狀,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故人參在吳茱四逆湯中不可或缺,其與其他藥材相互配合,共奏溫陽散寒、扶正固本之功效。
吳茱四逆湯中加入乾薑,是因其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與方劑主治寒邪客於陽明經,致使陽氣衰微,出現四肢厥冷、面色蒼白、脈微欲絕等症狀相吻合。
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溫脾胃、散寒邪,並能回陽救逆,振奮陽氣,與吳茱四逆湯中其他藥物如吳茱萸、附子等溫陽散寒藥物協同作用,共同達到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效果,從而解除寒邪對陽明的侵襲,恢復陽氣的正常運作。
吳茱四逆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 調和藥性: 甘草性甘平,味甘,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之功效。吳茱四逆湯中其他藥物如附子、乾薑等藥性較烈,甘草可中和其燥烈之性,避免傷脾胃。
- 增強藥效: 甘草能增強其他藥物之效力,與附子、乾薑等藥物配伍,可更有效地溫經散寒、回陽救逆。同時,甘草能益氣補脾,有利於整體藥力的吸收和利用。
吳茱四逆湯中包含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附子性溫熱,具有回陽救逆、溫經散寒之功效。四逆證為陽氣衰微,寒邪內侵,導致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的危重病症。附子可溫補陽氣,驅散寒邪,恢復陽氣的溫煦作用,從而回陽救逆。
-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吳茱四逆湯中包含吳茱萸、乾薑等溫熱藥物,但亦有桂枝、甘草等較平和的藥物。附子性溫熱,可調和藥性,使各藥物發揮最佳療效,並避免溫熱藥物過於燥烈而傷陰。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吳茱四逆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寒中厥陰」,即寒邪直中厥陰肝經,導致陰寒內盛、陽氣衰微之證。臨床表現為「吐利厥冷」(嘔吐下利、四肢厥逆)、「舌卷囊縮」(舌體蜷縮、陰囊收縮)、「脈遲微」(脈搏沉遲微弱),此為陰寒內侵、真陽欲脫之危候。厥陰肝經循行環繞陰器,寒邪侵襲則經脈拘急,故見囊縮;寒凝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故吐利並作;陽氣不能溫煦四末,則肢冷脈微。
組成邏輯推理及治療原理:
君藥:吳茱萸
- 性味辛熱,入肝經,善散厥陰寒邪,降逆止嘔。《神農本草經》謂其「溫中下氣,止痛」,針對寒中肝經之腹痛、嘔逆。醋泡增強其入肝散寒之效。
臣藥:附子、乾薑
- 附子大辛大熱,補命門火、回陽救逆;乾薑溫中散寒,助附子振奮脾腎陽氣。二者共奏「補火崇土」之功,溫先天(腎陽)與後天(脾陽),化解陰寒內盛。
佐藥:人參、炙甘草
- 人參益氣固脫,防陽氣暴脫;炙甘草補脾和中,調和諸藥。二者助正氣以抗寒邪,亦防薑、附燥烈傷陰。
加減法:
- 腹痛加白朮:白朮健脾燥濕,增強溫中除濕之力,緩解寒濕凝滯之腹痛。
- 轉筋加木瓜:木瓜舒筋活絡,酸溫歸肝脾,針對寒性收引所致的筋脈拘急。
全方作用機理:
- 溫中逐寒:吳茱萸散肝寒,薑、附溫脾腎,直擊三陰寒邪。
- 補火崇土:通過附子補腎陽、乾薑溫脾陽,恢復火生土(腎陽暖脾土)的生理循環,使中焦得溫、吐利自止。
- 標本兼治:既急散寒邪治標(吳茱萸),又溫補元陽治本(薑、附、參),契合「寒者熱之」「虛則補之」之法。
總結:
此方以厥陰肝寒為核心,結合四逆湯(附子、乾薑、甘草)回陽基礎,加入吳茱萸、人參,形成溫肝、溫脾、溫腎三層布局,針對陰寒內盛、陽氣衰微之重證,體現中醫「異病同治」思維——凡屬寒邪內侵、陽氣不振者,無論吐利或囊縮,皆可循此溫陽散寒之法化解。
傳統服藥法
吳茱萸1錢半(醋泡),人參1錢半,乾薑1錢半(炒),甘草1錢半(炙),附子1錢半(炮)。
腹痛,加白朮;轉筋,加木瓜。
溫中逐寒,補火崇土。
水煎,去滓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慎用。
- 本方有溫熱燥烈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吳茱四逆湯, 出處:《醫略六書》卷十八。 組成:吳茱萸1錢半(醋泡),人參1錢半,乾薑1錢半(炒),甘草1錢半(炙),附子1錢半(炮)。 主治:溫中逐寒,補火崇土。主治:寒中厥陰,吐利厥冷,舌卷囊縮,脈遲微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