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薑

乾薑

GAN JIANG

  • 英文名稱:Zingiber officinale Rose. Rhizoma Zingiberis Officinalis Dried Ginger Rhizome
  • 別名:白薑,煨薑,乾生薑,均薑,炮薑,幹生薑,黑薑,乾姜
  • 來源:本品為薑科植物薑的乾燥根莖。冬季採挖,除去鬚根及泥沙,曬乾或低溫乾燥。趁鮮切片曬乾或低溫乾燥者稱為「乾薑片」。
  • 道地藥材:四川, 貴州, 西南地區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乾薑的傳統功效


1. 溫裡溫中

乾薑溫裡溫中之功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其作用機理與炮製方法密切相關。

《神農本草經》已記載乾薑能「溫中」,說明其溫暖中焦的功效自古以來即被重視。《潔古本草》張元素認為乾薑「止而不移」,能治裡寒,與附子有所不同,更強調其回陽作用,在理中湯中發揮重要功效。《蘭室祕藏》李東垣則進一步區分生薑與炮薑:生薑辛散,炮薑苦守,生用可逐寒邪發表,炮製後則除胃冷而溫中。他指出過量使用乾薑會耗散元氣,需用生甘草緩和。

多部本草更深入探討乾薑溫裡溫中的機制。《本草綱目》認為乾薑能「引血藥入血分、氣藥入氣分」,並具有「去惡養新,有陽生陰長之意」,故可應用於血虛症狀。《本草經疏》則強調炮薑的辛溫作用能散邪理結,除寒通氣,並說明其止血功效源於溫陽補血,從而使血不妄行。《藥品化義》則將生薑與乾薑區分為「散」與「守」,乾薑比生薑辛熱更強,更能專散裏寒。

《本草正》則根據不同病症,建議採用不同炮製方法的乾薑:下元虛冷的腹痛瀉痢用炒黃乾薑溫補;產後虛熱的唾血、痢血則用炒焦乾薑;而陰盛格陽等症狀則用炒熟的乾薑止血。《金匱要略》及後世醫家也提到炮薑的應用,但強調炮製過度會損失藥性。

綜上所述,乾薑溫裡溫中的功效,體現在其辛溫之性,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並根據炮製方法的不同,發揮溫補或散寒止血等多樣作用。其應用需根據病症的寒熱虛實,選擇適當的炮製方法,才能發揮最佳療效。

2. 溫經

乾薑溫經之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其機理與應用,可從多個角度分析。

《神農本草經》即已記載乾薑「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僻下痢」,涵蓋了其溫經散寒、溫中止痛、活血止血等多方面功效。其溫經作用,主要體現在溫煦臟腑,驅散寒邪,恢復經脈運行之通暢。

張元素《潔古本草》指出乾薑「能治裏寒」,並強調其「止而不移」的特性,與附子「行而不止」形成對比,說明乾薑溫經之力較為溫和持久。李東垣《蘭室祕藏》則進一步闡明乾薑生用辛散,炮用則苦溫守中,生薑偏於散寒,乾薑則偏於溫中,但過量則耗散元氣。

《本草綱目》則強調乾薑能「引血藥入血分、氣藥入氣分」,說明其具有引導藥物到達特定部位的作用,有助於治療因寒邪凝滯導致的血虛症狀。 《本草正》更詳細地說明瞭乾薑不同炮製方法(生薑、炒黃、炒焦、炒黑)在溫經止血方面的不同應用,指出炮製過度反而會降低藥效。

諸多醫籍都記載乾薑能治療因寒邪導致的腹痛、泄瀉、痛經等症。其溫經作用,並非單純的升高體溫,而是通過溫煦經脈,改善氣血運行,從而達到溫經止痛、散寒止瀉的效果。 例如,《藥品化義》中提到乾薑配伍甘草,取其辛甘合化之理,增強溫中之力。總而言之,乾薑溫經之效,源於其辛溫之性,並通過不同的炮製方法,達到不同的治療效果,在治療寒邪所致的各種經脈不通、氣血瘀滯等病症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3. 健脾胃

乾薑,性味辛溫,是常用於溫中散寒的中藥,其健脾胃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作用機制並非單純的「溫熱」,而是複雜且多層面的。

《潔古本草》張元素指出乾薑「止而不移」,能治療裡寒,與附子有所不同。其「回陽」之功,在理中湯中得以體現。此處強調乾薑溫中之效,並非猛烈驅散,而是溫和地改善脾胃虛寒。

《蘭室祕藏》李東垣則更進一步闡述乾薑生用與炮製後的不同。生薑辛散,逐寒發表;炮薑則苦溫,除胃冷而守中。他指出過量使用易耗散元氣,需用生甘草緩解。這說明乾薑雖溫中,但需注意用量及配伍,避免過度耗氣傷陰。 李東垣又提到乾薑能與五味子溫肺,與人參溫胃,說明其溫補脾胃的功效,可通過配伍增強。

《本草綱目》則認為乾薑能「引血藥入血分、氣藥入氣分」,並「去惡養新」,說明其能改善氣血運行,尤其在血虛的情況下,能促進氣血生化,治療因寒邪導致的各種出血症狀。

綜上所述,乾薑健脾胃的功效並非單純依靠其辛溫之性,而是通過溫中散寒、理氣和血,以及其獨特的引經作用,來改善脾胃虛寒、氣滯血瘀等病證。其用法用量及炮製方法,皆需根據病機和患者體質而定,才能發揮其最佳療效。 不同典籍對其炮製方法及功效也有不同描述,例如《本草正》中詳細說明瞭不同炮製程度的乾薑在治療不同病症上的應用。 理解這些差異,才能更好地運用乾薑治療脾胃相關疾病。

4. 活絡止痛

乾薑,其「活絡止痛」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機理與辛溫走竄、溫經散寒的藥性密切相關。

《神農本草經》最早記載乾薑「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僻下痢」,已點明其溫中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 《潔古本草》張元素認為乾薑「止而不移」,能治裏寒,與溫經止痛的機理相符,其辛溫之力能驅散寒邪,解除經絡阻滯,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李東垣在《蘭室祕藏》中指出乾薑生用散寒發表,炮製則除胃冷而守中,說明其用法用量及炮製方法影響著其藥效的發揮,也暗示著其止痛的作用與溫中散寒密切相關。

《本草綱目》則強調乾薑「能引血藥入血分、氣藥入氣分」,這說明乾薑不僅能溫經通絡,還能促進氣血運行,從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本草正》更進一步指出,乾薑不同炮製方法適用於不同症狀,例如炒黃用於下元虛冷腹痛瀉痢,炒焦則用於產後虛熱唾血痢血,其止痛作用與溫補或清熱兼顧。 《神農本草經疏》則認為乾薑止血的作用源於「血虛則發熱,熱則血妄行」,乾薑能溫經止血,這也是一種活絡止痛的機制。

綜上所述,乾薑的活絡止痛功效主要來自其辛溫之性,能溫通經絡,驅散寒邪,改善氣血運行,從而達到止痛的目的。 其具體應用需根據病症寒熱虛實,選擇不同的炮製方法,才能發揮最佳的療效。 各家醫籍論述角度不同,但都從不同側面印證了乾薑溫經散寒、活絡止痛的功效。

5. 溫化寒痰

乾薑溫化寒痰之功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其作用機理與炮製方法密切相關。

《神農本草經》即記載乾薑「主胸滿咳逆上氣」,點明其治療寒痰咳嗽的功效。 《潔古本草》張元素認為乾薑「能治裏寒」,並指出其與附子不同,乾薑「止而不移」,溫煦之力較為溫和持久,適合溫化寒邪。李東垣在《蘭室祕藏》中則進一步區分生薑與炮薑的功效,認為生薑「逐寒邪而發表」,炮薑「除胃冷而守中」。這說明乾薑溫化寒痰,既能祛除寒邪,又能溫煦脾胃,防止寒邪再犯,從而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本草綱目》指出乾薑「能引血藥入血分、氣藥入氣分」,這與其溫化寒痰的功效也相關聯。寒痰阻滯,往往伴隨氣血瘀阻,乾薑能溫通經脈,促進氣血運行,從而有利於痰液的排出。 《本草正》則詳細說明瞭不同炮製方法下乾薑的止血功效,並指出其止血作用與溫化寒邪密切相關,例如寒邪導致的吐血、衄血等症狀,皆可用乾薑溫化寒邪而止血。 《藥品化義》則將生薑與乾薑的功效做了比較,認為生薑「主散」,乾薑「主守」,更突顯乾薑溫化寒痰的持久性與溫和性。

總之,乾薑溫化寒痰的功效,是基於其辛溫之性,能溫中散寒,溫通經脈,並根據不同的炮製方法,發揮不同的治療作用。其溫和持久的特性,使其成為治療寒痰的重要藥物。 各家論述雖著眼點不同,但都印證了乾薑在溫化寒痰方面的獨特價值。

6. 破血消癥

乾薑,歷代醫家皆視為溫中散寒要藥,其破血消癥之功,雖非其主要功效,卻在諸多古籍中有所提及,其機理值得探討。

《本草綱目》指出乾薑「能引血藥入血分、氣藥入氣分」,並認為其「有陽生陰長之意,故血虛者用之」。這說明乾薑並非直接破血,而是藉由溫陽之力,促進氣血運行,解決因寒凝血瘀所致的癥狀。 若血虛導致寒凝血瘀,則乾薑溫陽,可使氣血運行暢達,達到消癥的目的。此與《本草經疏》中「血虛則發熱,熱則血妄行,乾薑炒黑,能引諸補血藥入陰分,血得補則陰生而熱退,血不妄行矣」的觀點相呼應,說明乾薑的止血作用,是建立在溫陽補血的基礎之上,而非直接收斂止血。

《藥性論》更直接指出乾薑「破血」,但需結合其餘論述理解。 乾薑的破血,並非像桃仁、紅花那樣直接破散已凝固的血塊,而是針對寒凝血瘀,以其辛溫之性,溫通經絡,促進瘀血的消散。這也與《醫學入門》記載其能治療「崩漏」等症相符,說明其破血作用,主要針對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病理狀態。

綜上所述,乾薑的破血消癥功效,並非其直接作用,而是通過溫陽散寒,促進氣血運行,從而間接達到消散瘀血、改善癥狀的目的。其使用需根據病情,並結合其他藥物,才能發揮最佳療效。 不同的炮製方法,如生薑、乾薑、炮薑,其溫散之力及作用有所不同,也影響其破血消癥的效力,需仔細斟酌。

7. 止血

乾薑,其止血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但其機制並非單純的收斂止血,而是與其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的特性密切相關。

《神農本草經》即已記載乾薑「止血」,後世醫家多從其溫陽散寒的角度闡述其止血機理。《本草經疏》指出:「血虛則發熱,熱則血妄行,乾薑炒黑,能引諸補血藥入陰分,血得補則陰生而熱退,血不妄行矣。」此觀點認為,許多出血癥狀源於陰虛或陽虛,導致血不歸經。乾薑辛溫,能溫補陽氣,並能引導補血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從而達到止血的目的。 《本草綱目》則進一步說明乾薑「能引血藥入血分、氣藥入氣分」,意指其能更好地協助其他藥物發揮作用,並能「去惡養新」,促進機體恢復。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炮製方法對乾薑的止血功效亦有影響。《本草正》指出,對於下元虛冷引起的出血,宜用炒黃的乾薑溫補;而產後虛熱、虛火盛引起的出血,則宜用炒焦的乾薑,利用其“黑澀”之性止血。 然而,炮製過度則會影響其藥性。《金匱要略》及相關注釋也提到,炮製過度的“薑炭”藥效不足。

綜上所述,乾薑的止血功效並非直接收斂止血,而是通過溫陽散寒,調理臟腑陰陽平衡,輔助其他藥物,最終達到止血效果。其炮製方法的差異也會影響其藥效,應根據病情和臨牀表現,選擇合適的炮製方法。 不同醫家對其止血機制的理解略有不同,但都與其溫陽特性緊密相連,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的思想。

8. 止瀉

乾薑,為姜科植物薑的乾燥根莖,歷來被中醫應用於治療多種疾病,其中止瀉功效尤為顯著。其止瀉機理,古籍中多有論述,並非單純止瀉,而是與溫中散寒、回陽等作用密切相關。

《潔古本草》張元素認為乾薑「止而不移」,能治「裏寒」,與附子相比,其止瀉作用更為持久且溫和,並指出理中湯用乾薑乃因其「回陽」之功。這說明乾薑止瀉的根本,在於其溫中散寒的能力。裏寒導致腸胃功能失調,腹瀉不止,乾薑溫暖脾胃,驅散寒邪,從而達到止瀉的目的。

《蘭室祕藏》李東垣則更進一步闡述了生薑與炮薑的不同作用。生薑辛溫,善於發散寒邪;而炮薑則偏於溫中和胃,守中而不走散。 他強調過量使用乾薑會耗散元氣,需以生甘草緩和。這點提醒我們,乾薑雖能止瀉,但用量需根據病情調整,避免過度溫燥。

《本草經疏》則指出炮薑「辛可散邪理結,溫可除寒通氣」,能治「下痢因於寒冷,止腹痛」。此處也強調了乾薑止瀉的關鍵在於散寒通氣,將積滯的寒邪排出體外,使腸胃恢復正常功能。

綜上所述,古代醫家對乾薑止瀉功效的認識,多指向其溫中散寒、回陽的作用。乾薑並非直接止瀉,而是通過改善腸胃功能,驅散寒邪,從根本上解決腹瀉問題。不同炮製方法(生薑、炮薑、黑薑等)也影響其藥性,適用於不同的病症。 需注意的是,各家醫籍記載的乾薑用量與炮製方法有所不同,其止瀉效果也因人而異,需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9. 補陽

乾薑,其補陽功效在歷代醫家論著中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也頗為豐富。

《潔古本草》中,張元素認為乾薑“止而不移”,能治療裡寒,與附子相比,其溫陽之力更為溫和持久。 《蘭室祕藏》的李東垣則進一步闡述,乾薑生用辛散,炮用苦溫,生薑辛散寒邪,炮薑則溫中除胃寒。 他指出大量使用會耗散元氣,故需用生甘草緩解。 其溫陽作用體現在溫肺、溫胃等方面,可配合五味子、人參等藥物增強效果。

《本草綱目》認為乾薑能“引血藥入血分、氣藥入氣分”,並有“陽生陰長之意”,故可用於血虛者。即使在吐血、衄血等出血症狀中,如屬陰虛陽衰的情況,也可使用,這是“熱因熱用”的治則體現。 《神農本草經疏》則強調炮薑的辛溫散寒作用,能治諸多寒邪導致的病症,其止血功效,則是因其能引補血藥入陰分,從而達到止血的目的。

《藥品化義》將生薑與乾薑區分開來,認為生薑主散,乾薑主守,乾薑的辛熱之力比生薑更甚,更善於溫補治療裡寒證。 其他典籍,如《本草正》、《本草求真》等,也多從不同角度論述乾薑溫中補陽、回陽救逆的作用,並根據炮製方法的不同,說明其在治療不同病症上的側重。例如,《本草正》指出,不同炮製程度的乾薑適用於不同症狀,如炒黃用於下元虛冷,炒焦用於產後虛熱。

總而言之,歷代醫家對乾薑補陽功效的認識,從其辛溫之性出發,並根據炮製方法的不同,以及與其他藥物配伍的不同,闡述了其溫中、散寒、回陽、止血等多方面的作用,展現了乾薑作為一味溫陽要藥的臨牀價值。

乾薑的現代功效


1. 止痛功效

乾薑作為一種普遍應用於食療與傳統醫學的食材,其所具備的止痛藥理功效已逐步獲得現代科學的證實。這項特性主要歸因於其含有的活性成分,特別是薑酚等類化合物。

在藥理實驗層面,研究透過建立動物疼痛模型來評估乾薑的鎮痛潛力。例如,對小鼠進行口服灌服乾薑提物後,觀察到因刺激引發的扭體反應次數顯著減少。此「扭體反應」是評估實驗性疼痛的一項可靠指標,其頻率的降低直接印證了乾薑確能發揮緩解疼痛的作用。實驗結果進一步揭示,相較於醇提物,乾薑的水提物在小鼠體內展現出更優異的鎮痛效果。這或暗示乾薑中與止痛相關的有效成分在水溶液中更易於釋放、吸收或具備更高的生物利用度,從而能在體內更好地發揮鎮痛作用。此藥理學觀察為乾薑用於緩解某些類型疼痛提供了科學依據,顯示其能有效干預身體的痛覺反應,而非僅止於感官層面的溫熱效應。

2. 抗血栓

以下針對中藥乾薑的抗血栓功效進行現代藥理分析:

乾薑在體外實驗中顯示出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在人血漿中加入不同濃度的乾薑 (2mg/ml, 1.6mg/ml,0.8mg/ml),可以明顯抑制去甲腎上腺素 (Norepinephrine) 誘導的血小板聚集。這種抑制作用呈現濃度依賴性,即乾薑濃度越高,抑制效果越強。當乾薑濃度達到2mg/ml時,可以完全 (100%) 抑制去甲腎上腺素對血小板的聚集作用。

在大鼠體內實驗中,乾薑水提物和乾薑揮發油均能延遲實驗性血栓的形成。研究顯示,灌胃給予大鼠乾薑水提物 (10g/kg 和 20g/kg,劑量相當於LD50的1/10~1/5) 或乾薑揮發油 (0.75ml/kg 和 1.5ml/kg,劑量相當於LD50的1/10~1/5) 都可以觀察到血栓形成時間的延長。

比濁法實驗進一步證實了乾薑水提物對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研究表明,乾薑水提物可以顯著抑制由二磷酸腺苷 (ADP) 和膠原酶誘導的血小板聚集。

此外,乾薑揮發油顯示出延長白陶土凝血活酶時間 (Kaolin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KPTT) 的能力。這暗示著乾薑揮發油抑制血栓形成的機制可能與凝血系統有關,特別是通過增強內源性凝血功能來實現抗血栓效果。具體而言,可能是影響了內源性凝血途徑中的某些凝血因子。

3. 保護心血管

現代藥理分析顯示,中藥乾薑對心血管系統可能具有保護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乾薑能直接鬆弛小鼠離體腸系膜靜脈。前列腺素F2α (PGF2α) 具有收縮血管的作用,會導致血管壓力升高。乾薑能一過性地直接鬆弛 PGF2α 引起的小鼠離體腸系膜靜脈收縮,並且能夠抑制PGF2α 對腸系膜靜脈的最大收縮反應,這表明乾薑可能具有舒張血管,降低血壓的效果。

乾薑的主要成分姜烯酚能夠抑制去甲腎上腺素 (NA) 對腸系膜靜脈的收縮作用。去甲腎上腺素是一種強效的血管收縮劑,能使血管收縮,導致血壓升高。姜烯酚對去甲腎上腺素收縮作用的抑制,進一步佐證了乾薑具有舒張血管的潛力,從而可能有助於保護心血管。

4. 其他功效

乾薑的現代藥理研究顯示,其針對特定類型腹瀉具有緩解作用,且其提取物展現出抗炎及滅螺的潛力。

具體而言,乾薑石油醚提取物可以拮抗蓖麻油誘導的腹瀉,但對番瀉葉誘導的腹瀉無效。然而,乾薑的水提物則能夠對抗番瀉葉引起的腹瀉。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石油醚提取物還是水提物,都未能觀察到對小鼠胃腸推進運動的影響。這提示乾薑的抗腹瀉機制並非透過抑制腸道蠕動來實現。

考慮到炎症在腹瀉發病機制中的重要作用,而乾薑的石油醚提取物和水提物均具有抗炎活性,因此抗炎作用可能是乾薑發揮抗腹瀉效用的主要機制。

此外,乾薑乙醇提取物中所含的姜辣素和姜烯酮,已被證實具有顯著的滅螺活性。

5. 抗過敏

乾薑油在特定劑量下(0.2ml/kg)對豚鼠顯示出一定的抗過敏作用,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保護過敏性支氣管痙攣: 乾薑油能夠對抗過敏反應引起的支氣管痙攣,這暗示它可能具有舒張支氣管平滑肌,或抑制炎症介質釋放的作用,從而緩解呼吸道的過敏症狀。
  2. 抑制過敏性腸肌收縮: 乾薑油能夠抑制由卵白蛋白引起的過敏性腸肌收縮。這表明它可能通過抑制免疫反應或直接影響腸道平滑肌,來減輕過敏引起的腸道不適。
  3. 拮抗組胺和乙酰膽鹼: 乾薑油能夠拮抗組胺和乙酰膽鹼引起的豚鼠回腸收縮反應,且作用強度隨劑量增加而增強。這說明乾薑油可能具有阻斷這些炎症介質或神經遞質受體的能力,從而減輕過敏反應中組胺和乙酰膽鹼所引發的相關症狀。

總結: 乾薑油可能通過多種途徑發揮抗過敏作用,包括舒張支氣管平滑肌、抑制腸道平滑肌收縮、以及拮抗組胺和乙酰膽鹼等炎症介質。

6. 強心作用

乾薑的強心作用,從現代藥理角度分析,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增強心肌收縮力與加快收縮頻率: 乾薑中的主要活性成分姜辣素,在 1×10⁻⁸ 至 3×10⁻⁶ mol/L 的濃度範圍內,能增強豚鼠左右心房的收縮力,並且加快心房的收縮頻率。
  • 促進心肌漿網鈣離子攝取: 姜辣素具有加速狗心肌漿網對鈣離子(Ca²⁺)攝取的作用。可以認為姜辣素是一種心肌漿網 Ca²⁺ 泵三磷酸酰苷(ATPase)的激活因子。
  • 提高心肌收縮率: 給狗靜脈注射 0.3mg/kg 的 10-姜酚,能夠使心肌的收縮率增加 30%。
  • 離體心房自主運動增強: 乾薑的甲醇提取液在 10⁻⁵ g/ml 濃度下,可以增強離體豚鼠心房的自主運動,而其強心作用的活性成分主要為姜酚和姜烯酮。
  • 保護心肌細胞: 含有不同劑量乾薑的大鼠血清(濃度分別為1%、2%、4%)在保護培養的乳鼠心肌細胞,使其免受缺氧缺糖性損傷的實驗中,發現各個劑量組的乳酸脫氫酶(LDH)含量均顯著低於模型組。這表明乾薑具有保護心肌細胞的功效,減少細胞因缺氧缺糖造成的損傷。乳酸脫氫酶是細胞損傷的指標,當心肌細胞受損時,胞內的乳酸脫氫酶會大量釋放。乾薑血清能減少乳酸脫氫酶的釋放,代表細胞損傷程度減輕。

7. 抗潰瘍

乾薑的抗潰瘍功效,從現代藥理角度分析,體現於以下幾個方面:

  1. 廣譜的抗潰瘍活性: 乾薑的石油醚提取物顯示出廣泛的抗潰瘍能力,能夠有效對抗多種實驗誘導的胃潰瘍模型,包括水浸應激性潰瘍、吲哚美辛加乙醇性潰瘍、鹽酸性潰瘍以及結扎幽門性潰瘍。這表明乾薑可能作用於多個不同的潰瘍形成機制,而非單一途徑。
  2. 脂溶性活性成分: 乾薑的水提物僅能對抗幽門性潰瘍,而石油醚提取物則能對抗多種潰瘍模型,暗示乾薑中具有抗潰瘍活性的成分很可能是脂溶性的。這提示研究方向應集中於分離和鑑定乾薑中的脂溶性化合物,進一步闡明其抗潰瘍作用。
  3. 非前列腺素依賴機制: 乾薑醚提取物的抗潰瘍作用不受吲哚美辛的影響。吲哚美辛是一種非甾體抗炎藥,其主要作用機制是抑制環氧合酶(COX),進而減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乾薑的抗潰瘍作用不受吲哚美辛影響,意味著其抗潰瘍機制很可能與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釋放無關。這表示乾薑可能通過其他途徑,例如保護胃黏膜、抑制胃酸分泌、促進胃黏膜修復、抗氧化或抗炎等方式發揮抗潰瘍作用。

總結來說,乾薑具有廣譜抗潰瘍活性,其脂溶性成分可能通過非前列腺素依賴的機制發揮作用。

8. 鎮痛

乾薑的鎮痛作用主要體現在對化學性和熱刺激引起的疼痛反應的抑制。具體而言,乾薑的醚提物和水提物均表現出鎮痛效果。在乙酸引起的小鼠扭體實驗中,灌服乾薑醚提物(1.5 ml/kg 和 3.0 ml/kg)可顯著減少扭體反應次數,鎮痛抑制率分別達到 67.4% 和 78.4%,且呈現出劑量-效應關係。同樣,灌服乾薑水提物(20 g/kg)也能降低扭體反應次數,鎮痛抑制率為 31.2%。此外,乾薑也能延長小鼠對熱刺激的反應潛伏期,顯示其具有提高痛閾的效果。

乾薑醇提物中包含姜酚和揮發油兩種成分。姜酚能引起豚鼠離體回腸的收縮,這種效應可以被毒蕈鹼受體拮抗劑東莨菪鹼和抗組織胺藥異丙嗪所抑制,提示姜酚的作用可能與膽鹼能受體和組胺受體有關。乾薑揮發油則表現出競爭性拮抗乙酰膽鹼和組織胺誘導的離體回腸收縮的作用,進一步支持了乾薑的藥理效應與膽鹼能受體和組胺受體相關的假設。

9. 抗炎鎮痛

乾薑的抗炎鎮痛功效,在現代藥理研究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對於炎症反應的抑制:

  • 耳廓腫脹抑制: 乾薑的醚提物和水提物均具有抑制炎症反應的能力。給予小鼠乾薑醚提物(3.0ml/kg)或水提物(20g/kg)灌胃,能有效抑制由二甲苯誘導的小鼠耳廓腫脹,其腫脹抑制率分別達到63.9%和68.2%。這表明乾薑提取物能夠減輕炎症引起的局部水腫。
  • 足跖腫脹拮抗: 在大鼠實驗中,連續三天灌胃乾薑醚提物(1.5ml/kg)或水提物(10g/kg),均能有效拮抗由角叉菜膠引起的大鼠足跖腫脹。其中,乾薑醚提物的抗炎作用持續時間較長,能持續抑制腫脹約6小時。而乾姜水提物的效果則與皮下注射25mg/kg氫化可的松(一種糖皮質激素)的效果相當,顯示出其顯著的抗炎潛力。

2. 對腎上腺功能的影響:

  • 降低腎上腺維生素C含量: 給大鼠灌服乾薑水提物(20g/kg)或10%乾薑揮發油(20ml/kg)或20%乾薑酚酸性部位(20ml/kg),研究發現乾薑水提物能顯著降低大鼠腎上腺中維生素C的含量,降至對照組的60.75%。乾薑揮發油及乾薑酚酸性部位同樣也能顯著降低腎上腺中維生素C的含量。這提示乾薑的抗炎作用可能與其對腎上腺皮質功能的調節有關,這意味著乾薑可能通過影響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分泌來發揮抗炎作用。

10. 防癌抗腫瘤

乾薑被認為是一種天然的環氧合酶(COX-2)抑制劑,在預防癌症和對抗腫瘤方面展現出獨特的藥理作用。COX-2在身體組織受到創傷或感染時會被活化,導致發炎和疼痛。乾薑能有效減輕這些炎症反應和疼痛症狀。

更重要的是,研究指出COX-2不僅與炎症反應相關,還被認為具有致癌性。它會加速癌細胞增殖、促進腫瘤血管新生並抑制癌細胞凋亡,為癌症的發生發展創造有利條件。許多癌症,如結腸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都與COX-2的異常活化密切相關,高表達的COX-2會助長癌細胞的快速擴散。

由於COX-2在腫瘤的形成和惡化中扮演關鍵角色,乾薑作為其天然抑制劑,便展現出預防癌症的潛力。透過有效抑制COX-2活性,乾薑能直接干預癌細胞的異常增殖,減緩腫瘤生長,甚至誘導癌細胞凋亡。這種作用機制不僅有助於預防癌症的發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已存在腫瘤的發展。此外,乾薑的抗炎特性也能間接降低慢性炎症轉化為惡性腫瘤的風險,為身體築起一道天然的防癌屏障。

11. 抗凝血

乾薑展現出顯著的抗凝血活性,透過多重機制發揮作用。研究顯示,在人體血漿中加入乾薑,能有效抑制由去甲腎上腺素誘導的血小板聚集,且此抑制效果隨乾薑濃度增加而增強,甚至在2mg/ml濃度下可達100%的抑制率,這突顯了乾薑強大的血小板活性抑制能力。此外,乾薑水提物對二磷酸腺苷(ADP)及膠原酶誘導的血小板聚集也表現出顯著抑制,顯示其能干預不同途徑引起的血小板活化。

動物實驗進一步證實,無論是灌胃乾薑水提物或其揮發油,都能有效延遲大鼠體內實驗性血栓的形成,這表明乾薑的水溶性和脂溶性成分均能有效阻止血栓形成。在凝血機制方面,乾薑揮發油能顯著延長白陶土凝血活酶時間,這表示乾薑對內源性凝血途徑有抑制作用,進而影響血液凝固速度。綜合來看,乾薑透過抑制血小板聚集及影響凝血路徑等多重機制,發揮其抗凝血功效

12. 提高耐缺氧能力

乾薑的抗缺氧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延長缺氧存活時間: 乾薑醚提取物能顯著延長常壓密閉缺氧小鼠的存活時間。這表明乾薑具有抵抗低氧環境的能力,可以幫助機體在缺氧狀態下維持更長時間的生命活動。
  • 延長中毒模型存活時間: 乾薑醚提取物能延長氰化鉀中毒小鼠的存活時間。氰化鉀中毒會阻斷細胞的氧化呼吸,造成組織缺氧。乾薑能延長此類中毒模型的存活時間,進一步佐證了其抗缺氧作用。
  • 延長斷頭小鼠張口動作持續時間: 乾薑醚提取物能延長斷頭小鼠的張口動作持續時間。斷頭後,腦組織迅速缺氧,張口動作的持續時間可以反映腦組織對缺氧的耐受程度。乾薑的延長作用提示其可能具有保護腦組織免受缺氧損害的能力。
  • 減緩機體耗氧速度: 乾薑的抗缺氧作用可能與其減緩機體耗氧速度有關。在缺氧環境下,降低耗氧量可以減少氧氣需求,從而延長機體存活時間。
  • 有效成分: 乾薑的揮發油中含有檸檬醛,而檸檬醛已知具有抗常壓密閉缺氧作用。因此,檸檬醛很可能是乾薑醚提取物中發揮抗缺氧作用的有效成分之一。

總體而言,乾薑的抗缺氧作用可能涉及多個環節,包括延長缺氧和中毒模型的存活時間、延長斷頭小鼠反應、減緩機體耗氧速度,而檸檬醛可能是其主要活性成分之一。

13. 升高血壓

薑烯酚靜脈注射後,在大鼠實驗中觀察到血壓呈現三相變化,初期短暫下降後,血壓會上升,最終趨於持續下降。其中,血壓的上升階段,主要歸因於薑烯酚對末梢血管的收縮作用,以及對交感神經的興奮作用。這兩種作用機制共同導致了血壓的升高。

14. 保肝利膽

乾薑在傳統應用與現代研究中,展現其保肝利膽的藥理潛力。其活性成分有助於促進肝細胞的生長與再生,此為修復受損肝組織的關鍵。同時,乾薑能提升肝細胞的抗氧化能力,有效清除自由基,從而減輕氧化應激對肝臟造成的傷害,降低肝臟受損的整體風險。

此外,乾薑對於脂質代謝的調節亦具益處。研究顯示其有助於降低體內的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水平,這對於預防或減少脂肪在肝臟中的異常積聚至關重要,進而對維護肝臟健康產生積極作用,可視為對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一種潛在輔助手段。

在利膽方面,乾薑的石油醚提取物已被觀察到能促進麻醉大鼠的膽汁分泌,這表明它可能透過增加膽汁流量,協助消化與排泄體內多餘物質。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其具有上述多方面作用,相同的石油醚提取物在某些實驗模型中,如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損傷,卻未能有效降低谷丙轉氨酶(ALT)和穀草轉氨酶(AST)的顯著升高。這提示我們,乾薑的保肝機制可能更側重於細胞再生、抗氧化與脂質代謝調節,而非直接緩解急性毒性所致的特定酶指標升高。

15. 抗潰瘍作用

乾薑在傳統醫學中素有應用,其抗潰瘍藥理功效尤受現代科學關注。乾薑中的脂溶性成分為其關鍵作用物質,能有效促進胃液分泌。然而,此處所指胃液非指單純增加胃酸,而是指其有助於形成一層保護性黏液層,緊密附著於胃壁表面。此黏液層如同天然屏障,能顯著減少胃酸對胃黏膜的直接侵蝕,從而保護胃壁免受損害,並促進已形成潰瘍的癒合過程。

此外,乾薑的水提物亦展現出顯著的抗菌活性,特別是對抗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此細菌經證實是導致多數胃潰瘍的重要病原體之一。透過抑制幽門螺桿菌的生長,乾薑不僅能從根本上消除其對胃黏膜的持續性侵害,更能為潰瘍的修復創造有利環境。綜合而言,乾薑藉由形成物理性保護層並抑制致病菌,雙管齊下地發揮其抗潰瘍功效。

16. 抗發炎

乾薑被認為具有抗發炎功效,能減輕如關節炎、哮喘等炎症性疾病的症狀。其主要抗發炎成分為薑黃素,能抑制炎症細胞活化並減少炎症介質釋放。乾薑也具顯著的抗氧化能力,能清除自由基,減少炎症引起的氧化損傷。動物實驗顯示,乾薑的不同提取物均具抗炎潛力。例如,小鼠口服乾薑醚提取物或水提取物能抑制二甲苯引起的耳殼腫脹。在大鼠模型中,口服乾薑酪提取物能拮抗角叉菜膠引起的足拓腫脹,作用可持續約六小時。值得注意的是,乾薑水提取物的抗炎效果甚至與皮下注射氫化可的松(一種類固醇抗炎藥物)相當。更多關於乾薑抗炎作用的資訊可參考此連結:有抗炎作用

乾薑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湯洗;或研末調敷。

乾薑的炮製


乾薑和炮薑的製作方法

  • 乾薑:
    • 揀淨雜質。
    • 用水浸泡 3-6 小時。
    • 撈出,悶潤後切片或切成小方塊。
    • 曬乾。
  • 炮薑:
    • 取薑塊,置鍋內用武火急炒至發泡鼓起。
    • 外皮呈焦黃色,內呈黃色。
    • 噴淋清水少許。
    • 取出,曬乾。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乾薑注意事項

  1. 陰虛內熱、血熱妄行者禁服:乾薑性溫熱,陰虛內熱者服用易加重熱象。
  2. 孕婦慎服:乾薑可能活血化瘀,孕婦服用不當易導致流產。
  3. 久服損陰傷目:乾薑久服易耗陰傷目。
  4. 陰虛內熱、陰虛咳嗽吐血、表虛有熱汗出、臟毒下血、因熱嘔惡、火熱腹痛等症狀者慎用
  5. 患有胃炎、肝炎、高血壓等疾病者應避免食用:乾薑性溫熱,過量服用易加重病情。
  6. 大量食用易導致口腔潰瘍、口乾舌燥等不適
  7. 與抗凝血藥、某些抗生素等藥物可能產生相互作用,服用前應諮詢醫師或藥師。

乾薑相關的方劑


乾薑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胰臟炎霍亂子宮崩漏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嘔吐胃腸出血上吐下瀉噁心反胃吐血大便出血感冒咳嗽腹痛乾嘔冠狀動脈疾病心肌梗塞心臟病心絞痛損傷氣喘失眠腹瀉胃潰瘍腰痛疼痛食慾不振虛弱月經過多消化不良陰部感到寒冷大便溏陰囊濕冷腹中感到寒冷胸部發冷上腹胃脘痛腰部冷涼手腳冰冷怕冷白痰,白鼻涕怕吹到風頭部發冷唾液過多背部感覺冷

乾薑含有的化學成分


α-薑烯(α-zingiberene), 牻牛兒醇(Geraniol), β-甜沒藥烯(β-bisabolene), 橙花醇(Nerol), α-松油醇(α-terpineol), 龍腦(borneol), β-水芹烯(β-phellandrene), 芳樟醇(linalool), 甲基壬基酮(methylnonyl ketone), 樟烯(camphene), 檸檬烯(limonene), 倍半水芹烯(sesquiphellandrene), α-薑黃烯(α-curcumene), 乙酸孟酯(menthylacetate), 6-薑辣醇(6-gingerol), 6-薑辣酮(6-shogaol), 8-薑辣烯酮(8-gingereneone), 5-去氧-6-薑辣醇(6-paradol), 6-薑辣二醇(6-gingediol), 6-薑辣二醇-5-乙酸酯(6-gingediol-5-acetate), 6-薑辣二醇-3-乙酸酯(6-gingediol-3-acetate), 6-薑辣二醇雙乙酸酯(6-gingediacetate), 6-甲基薑辣二醇雙乙酸酯(6-methylgingediacetate), 薑烯酮A(gingerenone A), 薑烯酮B(gingerenone B), 薑烯酮C(gingerenone C), 異薑烯酮B(isogingerenone B), 六氫薑黃素(hexahydrocurcumin), ...(...), 6-薑辣磺酸(6-gingesulfonic acid), 5-外-羥基龍腦-2-O-β-D-吡喃葡萄糖甙(angelicoidenol-2-O-β-D-glucopyranoside), 薑糖脂A(gingerglycolipid A), 薑糖脂B(gingerglycolipid B), 薑糖脂C(gingerglycolipid C)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