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薑的傳統功效
1. 溫裡溫中
乾薑溫裡溫中之功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其作用機理與炮製方法密切相關。
《神農本草經》已記載乾薑能「溫中」,說明其溫暖中焦的功效自古以來即被重視。《潔古本草》張元素認為乾薑「止而不移」,能治裡寒,與附子有所不同,更強調其回陽作用,在理中湯中發揮重要功效。《蘭室祕藏》李東垣則進一步區分生薑與炮薑:生薑辛散,炮薑苦守,生用可逐寒邪發表,炮製後則除胃冷而溫中。他指出過量使用乾薑會耗散元氣,需用生甘草緩和。
多部本草更深入探討乾薑溫裡溫中的機制。《本草綱目》認為乾薑能「引血藥入血分、氣藥入氣分」,並具有「去惡養新,有陽生陰長之意」,故可應用於血虛症狀。《本草經疏》則強調炮薑的辛溫作用能散邪理結,除寒通氣,並說明其止血功效源於溫陽補血,從而使血不妄行。《藥品化義》則將生薑與乾薑區分為「散」與「守」,乾薑比生薑辛熱更強,更能專散裏寒。
《本草正》則根據不同病症,建議採用不同炮製方法的乾薑:下元虛冷的腹痛瀉痢用炒黃乾薑溫補;產後虛熱的唾血、痢血則用炒焦乾薑;而陰盛格陽等症狀則用炒熟的乾薑止血。《金匱要略》及後世醫家也提到炮薑的應用,但強調炮製過度會損失藥性。
綜上所述,乾薑溫裡溫中的功效,體現在其辛溫之性,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並根據炮製方法的不同,發揮溫補或散寒止血等多樣作用。其應用需根據病症的寒熱虛實,選擇適當的炮製方法,才能發揮最佳療效。
2. 溫經
乾薑溫經之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其機理與應用,可從多個角度分析。
《神農本草經》即已記載乾薑「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僻下痢」,涵蓋了其溫經散寒、溫中止痛、活血止血等多方面功效。其溫經作用,主要體現在溫煦臟腑,驅散寒邪,恢復經脈運行之通暢。
張元素《潔古本草》指出乾薑「能治裏寒」,並強調其「止而不移」的特性,與附子「行而不止」形成對比,說明乾薑溫經之力較為溫和持久。李東垣《蘭室祕藏》則進一步闡明乾薑生用辛散,炮用則苦溫守中,生薑偏於散寒,乾薑則偏於溫中,但過量則耗散元氣。
《本草綱目》則強調乾薑能「引血藥入血分、氣藥入氣分」,說明其具有引導藥物到達特定部位的作用,有助於治療因寒邪凝滯導致的血虛症狀。 《本草正》更詳細地說明瞭乾薑不同炮製方法(生薑、炒黃、炒焦、炒黑)在溫經止血方面的不同應用,指出炮製過度反而會降低藥效。
諸多醫籍都記載乾薑能治療因寒邪導致的腹痛、泄瀉、痛經等症。其溫經作用,並非單純的升高體溫,而是通過溫煦經脈,改善氣血運行,從而達到溫經止痛、散寒止瀉的效果。 例如,《藥品化義》中提到乾薑配伍甘草,取其辛甘合化之理,增強溫中之力。總而言之,乾薑溫經之效,源於其辛溫之性,並通過不同的炮製方法,達到不同的治療效果,在治療寒邪所致的各種經脈不通、氣血瘀滯等病症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3. 健脾胃
乾薑,性味辛溫,是常用於溫中散寒的中藥,其健脾胃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作用機制並非單純的「溫熱」,而是複雜且多層面的。
《潔古本草》張元素指出乾薑「止而不移」,能治療裡寒,與附子有所不同。其「回陽」之功,在理中湯中得以體現。此處強調乾薑溫中之效,並非猛烈驅散,而是溫和地改善脾胃虛寒。
《蘭室祕藏》李東垣則更進一步闡述乾薑生用與炮製後的不同。生薑辛散,逐寒發表;炮薑則苦溫,除胃冷而守中。他指出過量使用易耗散元氣,需用生甘草緩解。這說明乾薑雖溫中,但需注意用量及配伍,避免過度耗氣傷陰。 李東垣又提到乾薑能與五味子溫肺,與人參溫胃,說明其溫補脾胃的功效,可通過配伍增強。
《本草綱目》則認為乾薑能「引血藥入血分、氣藥入氣分」,並「去惡養新」,說明其能改善氣血運行,尤其在血虛的情況下,能促進氣血生化,治療因寒邪導致的各種出血症狀。
綜上所述,乾薑健脾胃的功效並非單純依靠其辛溫之性,而是通過溫中散寒、理氣和血,以及其獨特的引經作用,來改善脾胃虛寒、氣滯血瘀等病證。其用法用量及炮製方法,皆需根據病機和患者體質而定,才能發揮其最佳療效。 不同典籍對其炮製方法及功效也有不同描述,例如《本草正》中詳細說明瞭不同炮製程度的乾薑在治療不同病症上的應用。 理解這些差異,才能更好地運用乾薑治療脾胃相關疾病。
4. 活絡止痛
乾薑,其「活絡止痛」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機理與辛溫走竄、溫經散寒的藥性密切相關。
《神農本草經》最早記載乾薑「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僻下痢」,已點明其溫中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 《潔古本草》張元素認為乾薑「止而不移」,能治裏寒,與溫經止痛的機理相符,其辛溫之力能驅散寒邪,解除經絡阻滯,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李東垣在《蘭室祕藏》中指出乾薑生用散寒發表,炮製則除胃冷而守中,說明其用法用量及炮製方法影響著其藥效的發揮,也暗示著其止痛的作用與溫中散寒密切相關。
《本草綱目》則強調乾薑「能引血藥入血分、氣藥入氣分」,這說明乾薑不僅能溫經通絡,還能促進氣血運行,從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本草正》更進一步指出,乾薑不同炮製方法適用於不同症狀,例如炒黃用於下元虛冷腹痛瀉痢,炒焦則用於產後虛熱唾血痢血,其止痛作用與溫補或清熱兼顧。 《神農本草經疏》則認為乾薑止血的作用源於「血虛則發熱,熱則血妄行」,乾薑能溫經止血,這也是一種活絡止痛的機制。
綜上所述,乾薑的活絡止痛功效主要來自其辛溫之性,能溫通經絡,驅散寒邪,改善氣血運行,從而達到止痛的目的。 其具體應用需根據病症寒熱虛實,選擇不同的炮製方法,才能發揮最佳的療效。 各家醫籍論述角度不同,但都從不同側面印證了乾薑溫經散寒、活絡止痛的功效。
5. 溫化寒痰
乾薑溫化寒痰之功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其作用機理與炮製方法密切相關。
《神農本草經》即記載乾薑「主胸滿咳逆上氣」,點明其治療寒痰咳嗽的功效。 《潔古本草》張元素認為乾薑「能治裏寒」,並指出其與附子不同,乾薑「止而不移」,溫煦之力較為溫和持久,適合溫化寒邪。李東垣在《蘭室祕藏》中則進一步區分生薑與炮薑的功效,認為生薑「逐寒邪而發表」,炮薑「除胃冷而守中」。這說明乾薑溫化寒痰,既能祛除寒邪,又能溫煦脾胃,防止寒邪再犯,從而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本草綱目》指出乾薑「能引血藥入血分、氣藥入氣分」,這與其溫化寒痰的功效也相關聯。寒痰阻滯,往往伴隨氣血瘀阻,乾薑能溫通經脈,促進氣血運行,從而有利於痰液的排出。 《本草正》則詳細說明瞭不同炮製方法下乾薑的止血功效,並指出其止血作用與溫化寒邪密切相關,例如寒邪導致的吐血、衄血等症狀,皆可用乾薑溫化寒邪而止血。 《藥品化義》則將生薑與乾薑的功效做了比較,認為生薑「主散」,乾薑「主守」,更突顯乾薑溫化寒痰的持久性與溫和性。
總之,乾薑溫化寒痰的功效,是基於其辛溫之性,能溫中散寒,溫通經脈,並根據不同的炮製方法,發揮不同的治療作用。其溫和持久的特性,使其成為治療寒痰的重要藥物。 各家論述雖著眼點不同,但都印證了乾薑在溫化寒痰方面的獨特價值。
6. 破血消癥
乾薑,歷代醫家皆視為溫中散寒要藥,其破血消癥之功,雖非其主要功效,卻在諸多古籍中有所提及,其機理值得探討。
《本草綱目》指出乾薑「能引血藥入血分、氣藥入氣分」,並認為其「有陽生陰長之意,故血虛者用之」。這說明乾薑並非直接破血,而是藉由溫陽之力,促進氣血運行,解決因寒凝血瘀所致的癥狀。 若血虛導致寒凝血瘀,則乾薑溫陽,可使氣血運行暢達,達到消癥的目的。此與《本草經疏》中「血虛則發熱,熱則血妄行,乾薑炒黑,能引諸補血藥入陰分,血得補則陰生而熱退,血不妄行矣」的觀點相呼應,說明乾薑的止血作用,是建立在溫陽補血的基礎之上,而非直接收斂止血。
《藥性論》更直接指出乾薑「破血」,但需結合其餘論述理解。 乾薑的破血,並非像桃仁、紅花那樣直接破散已凝固的血塊,而是針對寒凝血瘀,以其辛溫之性,溫通經絡,促進瘀血的消散。這也與《醫學入門》記載其能治療「崩漏」等症相符,說明其破血作用,主要針對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病理狀態。
綜上所述,乾薑的破血消癥功效,並非其直接作用,而是通過溫陽散寒,促進氣血運行,從而間接達到消散瘀血、改善癥狀的目的。其使用需根據病情,並結合其他藥物,才能發揮最佳療效。 不同的炮製方法,如生薑、乾薑、炮薑,其溫散之力及作用有所不同,也影響其破血消癥的效力,需仔細斟酌。
7. 止血
乾薑,其止血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但其機制並非單純的收斂止血,而是與其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的特性密切相關。
《神農本草經》即已記載乾薑「止血」,後世醫家多從其溫陽散寒的角度闡述其止血機理。《本草經疏》指出:「血虛則發熱,熱則血妄行,乾薑炒黑,能引諸補血藥入陰分,血得補則陰生而熱退,血不妄行矣。」此觀點認為,許多出血癥狀源於陰虛或陽虛,導致血不歸經。乾薑辛溫,能溫補陽氣,並能引導補血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從而達到止血的目的。 《本草綱目》則進一步說明乾薑「能引血藥入血分、氣藥入氣分」,意指其能更好地協助其他藥物發揮作用,並能「去惡養新」,促進機體恢復。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炮製方法對乾薑的止血功效亦有影響。《本草正》指出,對於下元虛冷引起的出血,宜用炒黃的乾薑溫補;而產後虛熱、虛火盛引起的出血,則宜用炒焦的乾薑,利用其“黑澀”之性止血。 然而,炮製過度則會影響其藥性。《金匱要略》及相關注釋也提到,炮製過度的“薑炭”藥效不足。
綜上所述,乾薑的止血功效並非直接收斂止血,而是通過溫陽散寒,調理臟腑陰陽平衡,輔助其他藥物,最終達到止血效果。其炮製方法的差異也會影響其藥效,應根據病情和臨牀表現,選擇合適的炮製方法。 不同醫家對其止血機制的理解略有不同,但都與其溫陽特性緊密相連,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的思想。
8. 止瀉
乾薑,為姜科植物薑的乾燥根莖,歷來被中醫應用於治療多種疾病,其中止瀉功效尤為顯著。其止瀉機理,古籍中多有論述,並非單純止瀉,而是與溫中散寒、回陽等作用密切相關。
《潔古本草》張元素認為乾薑「止而不移」,能治「裏寒」,與附子相比,其止瀉作用更為持久且溫和,並指出理中湯用乾薑乃因其「回陽」之功。這說明乾薑止瀉的根本,在於其溫中散寒的能力。裏寒導致腸胃功能失調,腹瀉不止,乾薑溫暖脾胃,驅散寒邪,從而達到止瀉的目的。
《蘭室祕藏》李東垣則更進一步闡述了生薑與炮薑的不同作用。生薑辛溫,善於發散寒邪;而炮薑則偏於溫中和胃,守中而不走散。 他強調過量使用乾薑會耗散元氣,需以生甘草緩和。這點提醒我們,乾薑雖能止瀉,但用量需根據病情調整,避免過度溫燥。
《本草經疏》則指出炮薑「辛可散邪理結,溫可除寒通氣」,能治「下痢因於寒冷,止腹痛」。此處也強調了乾薑止瀉的關鍵在於散寒通氣,將積滯的寒邪排出體外,使腸胃恢復正常功能。
綜上所述,古代醫家對乾薑止瀉功效的認識,多指向其溫中散寒、回陽的作用。乾薑並非直接止瀉,而是通過改善腸胃功能,驅散寒邪,從根本上解決腹瀉問題。不同炮製方法(生薑、炮薑、黑薑等)也影響其藥性,適用於不同的病症。 需注意的是,各家醫籍記載的乾薑用量與炮製方法有所不同,其止瀉效果也因人而異,需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9. 補陽
乾薑,其補陽功效在歷代醫家論著中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也頗為豐富。
《潔古本草》中,張元素認為乾薑“止而不移”,能治療裡寒,與附子相比,其溫陽之力更為溫和持久。 《蘭室祕藏》的李東垣則進一步闡述,乾薑生用辛散,炮用苦溫,生薑辛散寒邪,炮薑則溫中除胃寒。 他指出大量使用會耗散元氣,故需用生甘草緩解。 其溫陽作用體現在溫肺、溫胃等方面,可配合五味子、人參等藥物增強效果。
《本草綱目》認為乾薑能“引血藥入血分、氣藥入氣分”,並有“陽生陰長之意”,故可用於血虛者。即使在吐血、衄血等出血症狀中,如屬陰虛陽衰的情況,也可使用,這是“熱因熱用”的治則體現。 《神農本草經疏》則強調炮薑的辛溫散寒作用,能治諸多寒邪導致的病症,其止血功效,則是因其能引補血藥入陰分,從而達到止血的目的。
《藥品化義》將生薑與乾薑區分開來,認為生薑主散,乾薑主守,乾薑的辛熱之力比生薑更甚,更善於溫補治療裡寒證。 其他典籍,如《本草正》、《本草求真》等,也多從不同角度論述乾薑溫中補陽、回陽救逆的作用,並根據炮製方法的不同,說明其在治療不同病症上的側重。例如,《本草正》指出,不同炮製程度的乾薑適用於不同症狀,如炒黃用於下元虛冷,炒焦用於產後虛熱。
總而言之,歷代醫家對乾薑補陽功效的認識,從其辛溫之性出發,並根據炮製方法的不同,以及與其他藥物配伍的不同,闡述了其溫中、散寒、回陽、止血等多方面的作用,展現了乾薑作為一味溫陽要藥的臨牀價值。
乾薑的古代典籍
乾薑的現代功效
1. 止痛功效
乾薑醇提物中之薑酚可使豚鼠離體迴腸收縮。酷提物或水提物經小鼠灌服,均能使扭體次數減少,以水提物鎮痛效果較佳。
2. 防癌抗腫瘤
薑是天然的環氧合酶(cyclooxygenase-2 COX-2)抑制劑,當身體組織受到某種刺激如外傷、感染等會活化環氧合酶,所以乾薑可以減輕炎症的疼痛症狀。
許多研究認為COX-2有致癌性質,它會使癌細胞加速生長,因此乾薑可以預防癌症的發生。
3. 抗凝血
乾薑具有抗凝血功效,在人血漿中加入乾薑可明顯抑制去甲腎上腺素對血小板的聚集作用,且抑制強度隨濃度增加而增加。當乾薑濃度為2mg/ml 時可達100 %的抑制率。
大鼠灌胃乾薑水提物或乾薑揮發油均能使實驗性血栓形成延遲。乾薑水提物對闕濃度二磷酸腺甘膠原酶誘導的血小板聚集有明顯的抑制作用。
乾薑揮發油能明顯延長白陶土凝血活酶時間。乾薑揮發油抑制血栓形成的機理可能與凝血系統有關,尤其是增強內源性的凝血功能有關。
4. 提高耐缺氧能力
乾薑醚提物可延長常壓密閉缺氧、氧化鉀中毒以及斷頭小鼠存活時間,推測其抗缺氧作用可能來自減緩機體耗氧速度。乾薑揮發油中含有擰檬醛,而擰檬醛具有抗常壓密閉缺氧的作用,因此可能為乾薑抗缺氧的有效成分之一。
5. 升高血壓
乾薑中的薑烯酚具有升高血壓的功能。靜脈注射薑烯酚後,會觀察到三相性的血壓變化:一過性降低、上升、又持續下降。一過性的降壓作用可能為切斷迷走神經抑制所致。薑烯酚對刺激傳導系的傳導有阻滯作用,可能與降壓作用相關。另外,興奮迷走神經及抑制心臟可引起降壓作用,而使末梢血管收縮作用和交感神經興奮作用則可引起升壓作用。
6. 保肝利膽
乾薑具保肝利膽之效。其成分能促進肝細胞生長再生,提升肝細胞抗氧化力,減低肝臟受損風險;另具降低膽固醇及三酸甘油酯之作用,可減少脂肪於肝臟沈積,護肝有益。然乾薑石油醚提取物雖能促進麻醉大鼠膽汁分泌,但對四氯化碳引起的谷丙轉氨酶和穀草轉氨酶升高無降低作用。
7. 抗潰瘍作用
乾薑中之脂溶性成分可增胃液分泌,形成保護胃壁的粘液層,減少胃酸侵蝕,並使潰瘍癒合。乾薑水提物亦可抗幽門螺桿菌,此細菌乃導致胃潰瘍之重要因素之一。故乾薑具抗潰瘍作用。
8. 抗發炎
乾薑具有一定的抗發炎作用,可以減輕關節炎、哮喘等炎症性疾病的症狀。乾薑中的姜黃素和薑黃素是其主要的抗發炎成分,具有抑制炎症細胞激活和減少炎症介質釋放的作用。此外,乾薑還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夠清除自由基,減少炎症反應所引起的氧化損傷。
乾薑醚提物、水提物都有抗炎作用。給小鼠灌胃乾薑醚提物或水提物,均能抑制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殼腫脹,
大鼠灌胃乾薑酪提物,能拮抗角叉菜膠引起的大鼠足拓腫脹,其中乾薑酪提物作用持續時間長,桔抗腫脹達6小時左右,而乾薑水提物的作用與皮下注射氫化可的松的作用相當 。
乾薑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湯洗;或研末調敷。
乾薑的炮製
- 乾薑:揀淨雜質,用水浸泡3-6小時,撈出,悶潤後切片或切成小方塊,曬乾。
- 炮薑:取薑塊,置鍋內用武火急炒至發泡鼓起,外皮呈焦黃色,內呈黃色,噴淋清水少許,取出,曬乾。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乾薑注意事項
- 陰虛內熱、血熱妄行者禁服:乾薑性溫熱,陰虛內熱者服用易加重熱象。
- 孕婦慎服:乾薑可能活血化瘀,孕婦服用不當易導致流產。
- 久服損陰傷目:乾薑久服易耗陰傷目。
- 陰虛內熱、陰虛咳嗽吐血、表虛有熱汗出、臟毒下血、因熱嘔惡、火熱腹痛等症狀者慎用。
- 患有胃炎、肝炎、高血壓等疾病者應避免食用:乾薑性溫熱,過量服用易加重病情。
- 大量食用易導致口腔潰瘍、口乾舌燥等不適。
- 與抗凝血藥、某些抗生素等藥物可能產生相互作用,服用前應諮詢醫師或藥師。
乾薑相關的方劑
乾薑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乾薑含有的化學成分
α-薑烯(α-zingiberene), 牻牛兒醇(Geraniol), β-甜沒藥烯(β-bisabolene), 橙花醇(Nerol), α-松油醇(α-terpineol), 龍腦(borneol), β-水芹烯(β-phellandrene), 芳樟醇(linalool), 甲基壬基酮(methylnonyl ketone), 樟烯(camphene), 檸檬烯(limonene), 倍半水芹烯(sesquiphellandrene), α-薑黃烯(α-curcumene), 乙酸孟酯(menthylacetate), 6-薑辣醇(6-gingerol), 6-薑辣酮(6-shogaol), 8-薑辣烯酮(8-gingereneone), 5-去氧-6-薑辣醇(6-paradol), 6-薑辣二醇(6-gingediol), 6-薑辣二醇-5-乙酸酯(6-gingediol-5-acetate), 6-薑辣二醇-3-乙酸酯(6-gingediol-3-acetate), 6-薑辣二醇雙乙酸酯(6-gingediacetate), 6-甲基薑辣二醇雙乙酸酯(6-methylgingediacetate), 薑烯酮A(gingerenone A), 薑烯酮B(gingerenone B), 薑烯酮C(gingerenone C), 異薑烯酮B(isogingerenone B), 六氫薑黃素(hexahydrocurcumin), ...(...), 6-薑辣磺酸(6-gingesulfonic acid), 5-外-羥基龍腦-2-O-β-D-吡喃葡萄糖甙(angelicoidenol-2-O-β-D-glucopyranoside), 薑糖脂A(gingerglycolipid A), 薑糖脂B(gingerglycolipid B), 薑糖脂C(gingerglycolipid C)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