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王不留行散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之一王不留行是一種具有多重藥用價值的中草藥。王不留行的主要功效包括行氣活血、消腫止痛,特別適用於月經不順、腹痛等婦科疾病。
王不留行之所以被選為該方劑的關鍵成分,主要是由於其獨特的藥理特性。首先,王不留行含有活血化瘀的成分,可以有效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腫脹和疼痛的情況。其次,它的消炎作用也有助於緩解因血瘀引起的相關症狀。此外,王不留行還能調節內分泌,對於女性的生理健康尤為重要。
因此,王不留行在王不留行散中的使用,不僅能增強方劑的療效,還能針對特定病症提供針對性的治療,使其在臨牀應用中具備了較高的有效性和實用性。
王不留行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王不留行性苦辛,偏寒,甘草性甘,味平,能緩和藥性,避免寒涼過甚,對脾胃造成負擔,同時亦可減輕藥物對身體的刺激。
- 增強功效:甘草具有補脾益氣、和中緩急、解毒生津之功效,與王不留行同用,可增強其活血通經、消腫止痛的功效,使藥效更為顯著。
總之,甘草在王不留行散中起到調和藥性和增強功效的作用,使藥物更加安全有效。
王不留行散中包含花椒,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散寒,活血止痛: 花椒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王不留行散主要用於治療婦女產後瘀血腹痛、乳汁不通等症,而花椒的溫熱之性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散寒止痛,有助於疏通經絡,改善乳腺的血液供應,促進乳汁分泌。
- 助藥力,增效作用: 花椒與其他藥物配伍,可以起到助藥力、增效的作用。例如,王不留行散中還含有當歸、川芎等藥物,花椒可以增強這些藥物的活血化瘀作用,提高藥效。
王不留行散中包含黃芩,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王不留行散主治乳癰,黃芩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效,可抑制乳房局部炎症,消散腫痛。
- 活血化瘀: 乳癰常伴有血瘀,黃芩可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乳房局部血液流通,促進炎症消退。
黃芩的加入,使王不留行散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效果更加明顯,有效治療乳癰,緩解患者痛苦。
王不留行散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經散寒,促進血液循環:乾薑性溫,具有溫經散寒、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改善因寒凝血瘀所致的經絡阻滯,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王不留行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功效。
-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王不留行偏於涼性,而乾薑則性溫,二者配伍,可相互協調藥性,避免過於寒涼,使藥效更加溫和,並能更好地發揮止痛、消腫、利尿的功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王不留行散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緩解疼痛,舒緩經絡: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具有養血柔肝、止痛的功效。方中加入白芍,可以緩解因氣血瘀滯、經絡不通所引起的腹痛、腰痛、乳房脹痛等症狀,與王不留行活血通絡的功效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 調和藥性,防止燥烈:王不留行性偏燥烈,容易耗傷陰血。白芍性涼,能滋陰養血,與王不留行搭配,可緩解其燥烈之性,防止損傷正氣,使藥效更平緩,更安全。
王不留行散為中醫方劑之一,用於治療胸脹滿、氣滯疼痛等症狀。其組方精妙,其中厚朴為關鍵成分。厚朴味苦、辛,性溫,歸脾、胃、肺經,具有行氣燥濕、消積健脾之功效。在方中,厚朴能夠寬中下氣,消除腹部脹滿,配合王不留行的活血通絡作用,共同達到行氣活血、散結止痛的目的。厚朴還能調理脾胃,增強消化功能,對因氣滯引起的食積不化亦有良好療效。因此,厚朴在王不留行散中扮演著調和氣機、助消化的重要角色,是整個方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主治功效
王不留行散主治功效分析
古籍記載與分析
王不留行散最早見於張仲景的《金匱要略》,被用於治療金瘡,也就是刀斧等金屬器具造成的創傷。後世醫家在此基礎上,逐漸擴展了其應用範圍,用於治療癰疽、發背、瘡腫、竹木刺傷、熱淋、血淋等疾病。
以下是根據古文內容,對王不留行散主治功效的詳細分析:
1. 金瘡
- 《皇漢醫學》、《金匱方歌括》:明確指出王不留行散主治“金瘡”,即刀斧等金屬器具造成的創傷。
- 《金匱方歌括》:尤在涇的注解中提到“金瘡經脈斬絕,營衛阻弛”,說明金瘡的病機是經脈損傷、氣血運行受阻。王不留行散可以“使經脈復行,營衛相貫”。
- 《金匱方歌括》:元犀的注解中進一步闡釋了藥物作用機理。“王不留行疾行脈絡之血灌溉周身,不使其湍激於傷處”,說明王不留行在本方中主要起到活血通絡的作用。其他藥物如桑根皮、蒴藋葉祛風利水,川椒、厚朴祛風燥濕,黃連、芍藥清熱涼血,乾薑、甘草溫中和營。
- 《本草綱目》:引述張仲景用王不留行散治療金瘡的經驗。
治療原理: 金瘡的治療重點在於止血、防止感染、促進傷口癒合。王不留行散中王不留行為主藥,活血通經,消腫止痛;桑根皮、蒴藋葉清熱利濕;川椒、厚朴溫中燥濕;黃連、芍藥清熱涼血,止痛;乾薑、甘草溫中和胃,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活血通絡、消腫止痛、燥濕生肌之效。
2. 癰疽、發背、瘡腫
- 《醫心方》、《外臺秘要》、《聖濟總錄》、《劉涓子鬼遺方》:均記載了王不留行散可用於治療癰疽、發背等瘡瘍腫毒。
- 《劉涓子鬼遺方》:更詳細描述了癰疽的診斷和治療,提到“熱手近不得者”,即熱痛明顯的癰疽,可以先內服王不留行散,再外敷其他藥膏。
治療原理: 癰疽、發背等屬於中醫外科範疇的熱毒壅盛證,治療原則是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王不留行散中王不留行活血通絡,有助於消散腫塊;黃芩、桑根皮、蒴藋葉清熱解毒;川椒、厚朴燥濕;芍藥涼血止痛;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可起到清熱解毒、活血消腫的作用。
3. 竹木刺傷
- 《聖濟總錄》:記載了王不留行散可用於治療“竹木刺,久在肉中不出”。
治療原理: 竹木刺入肉,屬於異物刺激,容易引起局部紅腫疼痛。王不留行散中王不留行活血消腫,可能有助於異物排出。
4. 熱淋、血淋
- 《奇效良方》、《太平聖惠方》:記載了王不留行散可用於治療熱淋、血淋等泌尿系統疾病。
- 《奇效良方》:記載王不留行散治療“虛勞小腸熱,小便淋瀝,莖中痛”。
- 《太平聖惠方》:記載王不留行散治療“石淋及血淋。下砂石兼碎血片。小腹結痛悶絕”,並解釋了石淋的病因病機為“腎主水。水結則化為石。故腎容砂石。腎虛為熱所乘。熱則成淋”。
治療原理: 熱淋、血淋多因濕熱下注膀胱所致,症見尿頻、尿急、尿痛,甚至尿中帶血或有砂石。王不留行散中王不留行可能通過活血通絡的作用,促進排尿,減輕疼痛。但從組方來看,此方並非治療淋證的專方,古籍中也常將其與其他利尿通淋藥物配伍使用。
5. 其他
- 《本草圖經》:記載“《正元廣利方》療諸風痙,有王不留行湯,最效”,說明王不留行湯可用於治療風痙。
- 《醫醫病書》:提到王不留行散和“瀉白散”的應用,認為王不留行散不宜用於外感風寒。
- 《冷廬醫話》:引用吳鞠通的觀點,認為桑根皮“由肺下走肝腎”,內傷可用,外感則引邪入陰,導致咳嗽久不愈。
總結
綜合以上分析,王不留行散的主要功效是活血通絡、消腫止痛、清熱燥濕。其主治病症以金瘡為主,並可擴展應用於癰疽、發背、瘡腫、竹木刺傷等外科疾病,以及熱淋、血淋等泌尿系統疾病。
王不留行散的治療原理主要是通過王不留行的活血通絡作用,配合其他藥物的清熱解毒、燥濕生肌、溫中和胃等作用,達到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的目的。在具體應用時,應根據病情的不同,靈活調整藥物的配伍和用量。
傳統服藥法
王不留行5兩。
上為散。
每服1錢匕,溫酒調下,空腹、日午、夜臥各1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王不留行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九。 組成:王不留行1兩,赤芍藥3分,木通3分(銼),當歸3分,滑石1兩,子芩半兩,生乾地黃1兩,榆白皮3分(銼)。 主治:虛勞小腸熱,小便淋瀝,莖中痛。
王不留行散, 出處:《千金》卷二十二引浩仲堪方。 組成:王不留行子3合,龍骨2兩,野葛皮半分,當歸2兩,乾薑1兩,桂心1兩,栝樓根6分。 主治:癰腫不能潰,困苦無聊賴。癰疽及諸雜腫已潰者。
王不留行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二。 組成:王不留行1兩,當歸3分(銼,微炒),亂發灰半兩,葵子3分,車前子3分,鯉魚齒1兩(細研),赤芍藥3分,枳實半兩(麸炒微黃)。 主治:婦人勞冷淋,小腹結痛。
王不留行散, 出處:《聖惠》卷五十八。 組成:王不留行1兩,甘遂半兩(煨微黃),葵子1兩半,車前子1兩,木通1兩(銼),滑石1兩半,赤芍藥半兩,桂心半兩,蒲黃半兩,當歸半兩(銼,微炒)。 主治:血淋疼痛不止。
王不留行散, 出處:《聖惠》卷五十八。 組成:王不留行1兩,甘遂3分(煨令微黃),石韋1兩(去毛),葵子1兩半,木通2兩半(銼),車前子2兩,滑石1兩,蒲黃1兩,赤芍藥1兩半,當歸1兩半(銼,微炒),桂心1兩。 主治:石淋及血淋,下砂石及碎血片,小腹結痛悶絕。
王不留行散, 出處:《金匱》卷中。 組成:王不留行10分(8月8日採),蒴藋細葉7分(7月7日採),桑東南根白皮10分(3月3日採),甘草18分,川椒3分(除目及閉口者,汗),黃芩2分,乾薑2分,芍藥2分,厚朴2分。 主治:出膿血,暖肌生肉。主治:金瘡。癰疽發背,一切瘡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