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芩

黃芩

HUANG QIN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黃芩的傳統功效


1. 清熱瀉火

黃芩,味苦性寒,自古以來就被廣泛運用於清熱瀉火。其功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並從不同角度加以闡釋。

《神農本草經》即指出黃芩「主諸熱黃疸,腸僻,洩利」,說明其能治療由濕熱引起的各種發熱症狀,如黃疸、腸胃炎症、腹瀉等。其「逐水、下血閉」的功效,則展現了其利水消腫、活血化瘀的作用,可見其清熱的同時,兼具利水和活血功效。 《名醫別錄》更進一步指出黃芩能「療痰熱,胃中熱,小腹絞痛」,說明其清熱範圍涵蓋了上焦、中焦與下焦,並能治療因熱邪導致的痰熱、胃熱、小腹疼痛等。

《本草圖經》記載張仲景應用黃芩於治療傷寒心下痞滿,以及太陽病下利不止等症,皆因其「主諸熱,利小腸」的特性。 《醫學啓源》則更全面地總結了黃芩的九大功效,涵蓋了肺熱、濕熱、婦科疾病,甚至安胎等方面,顯示其清熱作用的廣泛性。 《本草正》則更細緻地區分了枯芩與條芩,前者清上焦之火,後者涼下焦之熱,說明其清熱作用的部位有所不同,臨牀應用需加以區別。

《丹溪心法》的朱震亨則提到黃芩「降痰,假其降火也」,說明其清熱是通過降低體內火邪來達到消痰止咳的目的。 此外,多部典籍也提到黃芩在治療各種炎症和出血方面的功效,都與其清熱瀉火息息相關。總而言之,黃芩的清熱瀉火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得到充分的論證和應用,並因其應用範圍廣泛,而成為一味重要的清熱解毒藥物。

古代典籍

2. 燥濕

黃芩,味苦性寒,歷代醫家皆認為其具有顯著的燥濕功效,其作用機理主要體現在清熱除濕、利濕泄熱等方面。

從古代醫籍中可以看出,黃芩燥濕的應用十分廣泛。例如,《神農本草經》記載其“主諸熱黃疸,腸僻,洩利”,《名醫別錄》則提到“療痰熱,胃中熱,小腹絞痛”,這些都說明黃芩能治療由濕熱引起的諸多病症。黃疸、腸僻、洩利等,皆為濕熱蘊結於體內所致。黃芩苦寒之性,能清泄體內鬱積的濕熱之邪,使濕邪得以排出,達到燥濕的目的。

《醫學啓源》中提到黃芩“洽肺中濕熱,除上焦熱及脾濕”,說明其燥濕功效不僅限於下焦,也涵蓋上焦和中焦。上焦濕熱常表現為肺熱咳嗽、痰多、胸悶等症狀;中焦濕熱則可能導致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黃芩能清泄肺胃之熱,燥濕化痰,從而緩解這些症狀。

《本草正》更進一步區分了枯芩與條芩的燥濕作用,指出枯芩善清上焦之火,條芩則涼下焦之熱,說明黃芩的燥濕作用具有部位特異性。 《丹溪心法》中朱震亨也提到,使用黃芩去上焦濕熱時,宜用酒洗,並需注意肺虛者慎用。這也反映了古人對黃芩藥性及應用方法的深入認識,強調了辨證論治的重要性。

總而言之,古籍記載中黃芩燥濕功效的論述,從不同角度闡明瞭其清熱除濕、利濕泄熱的機制,並根據不同的病症和藥材性狀,提出了不同的應用方法,體現了中醫藥的精妙之處。 其燥濕功效的運用,也展現了中醫治病求本的思想。

古代典籍

3. 清熱解毒

黃芩,味苦性寒,自古以來即被視為重要的清熱解毒藥物。其功效在諸多古代醫籍中都有詳細記載,其清熱解毒作用,並非單純降溫,而是針對不同部位、不同病因的熱證,發揮多方面的作用。

《神農本草經》已記載黃芩「主諸熱黃疸,腸僻,洩利,逐水,下血閉,(治)惡瘡,疽蝕,火瘍」,說明其涵蓋了廣泛的熱證,從表證到裡證,從實熱到濕熱,都能有所涉及。《名醫別錄》則進一步指出其能「療痰熱,胃中熱,小腹絞痛」,說明黃芩的清熱範圍,包括了肺、胃、腸等臟腑的熱邪。

《本草圖經》中提到張仲景使用黃芩於治療傷寒心下痞滿及太陽病下利不止等症,說明其能清熱利濕,並能針對不同病症調整應用。《醫學啓源》更列舉了黃芩九大主治,包括瀉肺經熱、治上焦及皮膚熱、去諸熱、婦人產後諸證等,顯示其應用廣泛,且能針對不同體質和病理階段進行調整。

《本草正》則將黃芩區分為枯芩和實芩,指出枯芩偏於清上焦之火,而實芩則偏於清下焦之熱,反映了古人對藥物性味和功效的精細觀察。《丹溪心法》中朱震亨也指出黃芩降痰是藉由其降火作用實現的,並提示其用藥需注意肺虛者慎用。

綜觀諸多古籍記載,黃芩的清熱解毒功效並非單一,而是體現了其多層次的清熱機制,能清肺熱、胃熱、腸熱,並能利濕、解毒,應用範圍廣泛,是中醫臨牀常用的重要藥物。 其功效的發揮,也與劑型、炮製方法以及與其他藥物的配伍密切相關。

古代典籍

4. 解毒

黃芩,其解毒功效在歷代本草典籍中多有記載,並得到廣泛應用。其解毒機制主要體現在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等方面。

《神農本草經》已記載黃芩「主諸熱黃疸,腸僻,洩利」,說明其能治療由熱毒引起的諸多疾病,如黃疸、腸胃炎症等,這與其苦寒的藥性密切相關。《本草綱目》更進一步指出其可治「風熱濕熱頭痛」,以及各種失血癥狀。 《神農本草經疏》則深入闡述其解毒機理:「黃芩,其性清肅,所以除邪;味苦所以燥濕;陰寒所以勝熱,故主諸熱。」 此處將黃芩的解毒作用歸結為其苦寒的特性,能清熱燥濕,從而消除體內熱毒。

多部典籍也提及黃芩在治療各種感染性疾病中的應用。《潔古本草》中記載張元素用黃芩治療「下痢膿血稠粘,腹痛後重,身熱久不可者」,說明其在治療感染性腹瀉中的作用。《本草匯言》更指出黃芩為「諸科半表半里之首劑」,說明其在治療外感熱毒方面的重要性。《藥品化義》則區分了枯芩和條芩,認為枯芩清洩上焦熱毒,條芩清洩下焦熱毒,體現了其解毒作用的臟腑針對性。

此外,《本草圖經》提到張仲景在治療傷寒時廣泛使用黃芩,說明其在治療感染性疾病中的悠久歷史及臨牀經驗。《醫學啓源》則列舉了黃芩九大主治,其中多與熱毒相關,如「瀉肺經熱」、「去諸熱」、「除上焦熱及脾濕」等,展現了其廣泛的解毒功效。這些典籍共同佐證了黃芩在古代中醫解毒領域的應用與地位,其清熱解毒的功效得到了歷代醫家的認可和臨牀實踐的驗證。

5. 安胎

古籍記載中,黃芩具安胎功效的論述,並非單純倚賴某一典籍的單一記載,而是多部醫籍共同佐證的結果。其作用機理,主要源於其清熱涼血的特性。

《本草圖經》提及「主妊娠安胎散,亦多用黃芩」,說明在古代安胎方劑中,黃芩已是常見藥物。 《醫學啓源》更直接將「安胎」列為黃芩的九大功效之一。 這與《丹溪心法》朱震亨的觀點相符,他認為「黃芩、白朮乃安胎聖藥」,並強調「胎孕宜清熱涼血,血不妄行,乃能養胎」,點明黃芩安胎的關鍵在於其清熱涼血的特性,能使血行順暢,避免胎動不安。 《藥品化義》則進一步區分枯芩與條芩,指出條芩「專瀉大腸下焦之火,主治…胎漏下血」,暗示黃芩不同的炮製方法,可能在安胎方面也產生不同作用。

綜上所述,古代醫家認為黃芩能安胎,並非憑空臆想。其苦寒之性,能清泄上焦或下焦的熱邪,對於因濕熱或血熱而導致的胎動不安、胎漏下血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雖然單方應用黃芩安胎的記載相對較少,但其在許多複方安胎藥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充分體現了其在安胎方面的臨牀價值。 各家醫籍對黃芩的藥性、功效及使用方法的細微差異,也反映出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需根據不同病症、體質,謹慎選用。

6. 清熱利尿

黃芩,味苦性寒,自古以來就被廣泛應用於清熱利尿之劑。其清熱利尿的功效,從多部古代醫籍中皆可窺見一斑。

《神農本草經》已記載黃芩「主諸熱黃疸,腸僻,洩利,逐水,下血閉」,點明其清熱利尿的根本功效。 《名醫別錄》更進一步指出其能「利小腸」,直接說明其利尿的機制,並提及能治療因濕熱導致的小兒腹痛、女子血閉等症。 《本草綱目》則總結其可治「風熱濕熱頭疼」,說明其能清解上焦濕熱,而濕熱下注則可導致小便不利,此亦是利尿功效的間接體現。

《本草圖經》引述張仲景的臨牀經驗,指出黃芩用於治療傷寒心下痞滿及太陽病下利不止,皆因其「主諸熱,利小腸故也」。 《醫學啓源》則將黃芩的應用歸納為九點,其中包含「瀉肺經熱」、「除上焦熱及脾濕」、「利胸中氣」等,這些皆與濕熱的病理相關,而利尿是排除濕熱的重要途徑。 《潔古本草》提到黃芩可用於治療下痢膿血,這也與其清熱解毒、利濕通便的功效相關,而通便也是利尿的輔助作用。

《本草正》則更精細地區分了枯芩與條芩,指出枯芩清上焦之火,條芩涼下焦之熱,說明黃芩清熱利尿的作用,並非僅限於單一層面,而是涵蓋了上焦與下焦。 《丹溪心法》則提醒,肺虛者需慎用黃芩,說明即使是清熱利尿,也要考慮患者的整體狀況。 綜觀諸多古籍記載,黃芩清熱利尿之效,並非單純的利水消腫,而是通過清熱解毒,以達到疏通水道,排除體內濕熱的目的。

7. 排膿

黃芩,其排膿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非單純依靠單方作用,而是與其他藥物配合,發揮協同作用。

從提供的古代醫籍來看,《神農本草經》即記載黃芩「主諸熱黃疸,腸僻,洩利,…惡瘡,疽蝕,火瘍」,已點明其治療熱毒、瘡瘍膿腫的功效。《名醫別錄》更進一步指出其能治療「小腹絞痛」,這也與膿腫相關的腹痛症狀相符。

《本草圖經》提及張仲景使用黃芩治療傷寒心下痞滿,說明黃芩能清熱利濕,而濕熱積聚往往是膿腫形成的重要因素。《潔古本草》中,張元素則將黃芩與芍藥、甘草配伍治療「下痢膿血稠粘」等症狀,說明黃芩在此處的作用是清熱解毒,並輔助排膿。《藥品化義》更細緻地區分了枯芩和條芩,認為枯芩善清上焦之火,條芩善清下焦之火,這也暗示黃芩清熱解毒、促進排膿的作用可能因其炮製方法和藥材性狀而有所差異。

《本草正》則精闢地指出黃芩「枯者清上焦之火…治斑疹、鼠瘻,瘡瘍、赤眼;實者涼下焦之熱…除赤痢」。這說明黃芩的排膿功效與其清熱解毒的整體作用密切相關,並能根據炮製方法和病竈部位而有所側重。需注意的是,上述諸多典籍均提及黃芩的功效往往是在複方中體現,單用黃芩排膿的效果可能有限,其最佳應用仍需結合具體病情,由專業醫師判斷。

古代典籍

8. 降氣

黃芩,味苦性寒,歷代醫家皆認為其具有顯著的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而其「降氣」功效,則多體現在疏理氣機,消除因熱邪或濕熱導致的氣機阻滯上,並非直接作用於肺氣本身。

《本草圖經》記載張仲景使用黃芩於瀉心湯等方劑,治療傷寒心下痞滿,說明黃芩能清熱利濕,消除阻礙氣機通暢的熱邪,從而達到降氣的效果。此處的「降氣」,並非指直接降肺氣,而是指消除因熱邪導致的氣機鬱滯,使氣機得以順暢運行。

《醫學啓源》中提及黃芩「利胸中氣」,以及《藥品化義》中指出枯芩「專瀉肺胃上焦之火,主治胸中逆氣」,都暗示黃芩能通過清熱瀉火,解除上焦氣機壅塞的狀態,使之舒展下行,從而達到「降氣」的效果。這與現代醫學中,將某些炎症導致的胸悶氣短視為氣機阻滯的觀點相符。

《丹溪心法》則指出黃芩「降痰,假其降火也」,說明黃芩降氣的機制是通過清熱除濕,消除痰熱壅阻,從而使氣機得以宣通。 《本草正》也提到枯芩「消痰利氣」,進一步佐證了這一點。

總而言之,黃芩的「降氣」並非指直接降低肺氣的活動,而是通過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消除因熱邪或濕熱導致的氣機阻滯,使氣機得以順利運行,從而達到調理氣機,緩解胸悶、痞滿等症狀的效果。其作用機制更傾向於「疏通」,而非直接「下降」。

9. 清熱涼血

黃芩,味苦、性寒,自古以來即被廣泛應用於清熱涼血。其功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其作用機理也從不同角度加以闡釋。

《神農本草經》及《名醫別錄》已將黃芩列為主治「諸熱、黃疸、腸癖、洩利、血閉、惡瘡、疽蝕、火瘍」等症的藥物,並指出其能利小腸、消積等作用。此處「諸熱」泛指各種熱症,而黃疸、腸癖、洩利等,則皆與濕熱有關,說明黃芩具有清熱利濕之效,從而達到涼血的作用。

《本草圖經》記載張仲景使用黃芩於治療傷寒心下痞滿、下痢不止等,說明其在清解裡熱方面的應用。書中提到「以其主諸熱,利小腸故也」,點明瞭黃芩清熱的機理與其利小腸通腑的作用密切相關。 《醫學啓源》更進一步指出黃芩的九大用途,涵蓋肺熱、皮膚熱、婦產科疾病、痰熱等多個方面,再次印證其廣泛的清熱涼血功效。

《丹溪心法》朱震亨則認為黃芩「降痰,假其降火也」,說明黃芩清熱涼血的作用與其降火通絡的功效息息相關,並強調了在使用時需考慮患者肺氣虛實。 《本草正》更進一步區分了枯芩與條芩,前者善清上焦之火,後者擅涼下焦之熱,這也說明黃芩的清熱涼血作用並非單一,而是可以針對不同部位的熱證。

綜上所述,歷代醫家對黃芩清熱涼血功效的論述,體現了其多樣而全面的作用機制,並強調了其在不同病症及不同體質下的應用。 黃芩清熱涼血,並非單純降低體溫,而是通過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等多重途徑,達到調理臟腑、平衡陰陽的功效。

古代典籍

10. 止血

黃芩,味苦性寒,自古以來即被廣泛應用於止血。其止血功效,並非單純的凝血作用,而是透過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機制達到目的。

從古代醫籍來看,黃芩的止血作用與其清熱功效密切相關。《神農本草經》記載其「主諸熱…下血閉」,《名醫別錄》也提到其能治療「女子血閉,淋露下血」。這些記載說明,黃芩能治療因血熱妄行而導致的出血症狀。 《本草正》更進一步指出,黃芩分枯芩與實芩,枯芩擅長清泄上焦熱,止吐血、衄血等上部出血;實芩則清泄下焦熱,能止便血、崩漏等下部出血。這說明黃芩的止血作用,與其清熱的部位和強度有關。

《醫學啓源》提到酒炒黃芩「主上部積血」,說明炮製方法也會影響其療效。《丹溪心法》則指出,黃芩雖能涼血止血,但肺虛者需慎用,需配合其他藥物,如天門冬,以保護肺氣。此說明黃芩應用需考慮患者體質,避免單純倚賴其寒涼特性,造成其他副作用。

《本草綱目》中「治諸失血」更廣泛地概括了黃芩的止血功效,涵蓋了各種不同部位的出血。 而《潔古本草》中記載黃芩與芍藥、甘草同用,治療下痢膿血,則顯示黃芩常與其他藥物配伍,以增強療效,並降低寒涼之性對人體造成的負面影響。綜上所述,黃芩的止血作用,是其整體寒涼清熱功效在不同出血症狀上的體現,並非單一藥理作用。其臨牀應用需結合病症、體質、以及其他藥物的配伍,才能發揮最佳療效。

11. 瀉下

黃芩,味苦性寒,歷代醫家多論其清熱燥濕之功,而其瀉下之效則較少單獨提及,多見於方劑之中,且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發揮協同作用。其瀉下功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從多部本草典籍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黃芩具有清熱利濕的作用。《神農本草經》記載其“主諸熱黃疸,腸僻,洩利”,《名醫別錄》則提到“利小腸”。這些記載表明,黃芩能清瀉腸胃中的濕熱,從而達到通便的作用,尤其在濕熱引起的腹瀉、便祕等症狀中有所體現。 《本草正》更進一步區分枯芩與實芩,指出實芩能“涼下焦之熱,能除赤痢,熱蓄膀胱,五淋澀痛,大腸閉結,便血、漏血”,說明黃芩的瀉下作用與其清熱作用密切相關,針對下焦濕熱所致的便祕、血便等。

其次,《本草圖經》中提到張仲景在治療傷寒心下痞滿時使用黃芩,並指出其“利小腸故也”。這說明黃芩的瀉下作用,在某些特定病症的治療中,可以作為輔助手段,促進腸胃功能的恢復。 《潔古本草》中也記載了黃芩與芍藥、甘草同用,治療下痢膿血稠粘的案例,說明在某些腸胃炎症的情況下,黃芩能配合其他藥物,發揮瀉下通便的作用,但並非單獨以瀉下為主。

《藥品化義》更細緻地區分了枯芩和條芩,認為枯芩主瀉上焦,條芩主瀉下焦之火,從而提示黃芩瀉下的部位可能有所不同,需根據具體情況選擇。 總而言之,黃芩的瀉下功效並非其主要功效,而是其清熱利濕作用的延伸,多見於方劑中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以達到更好的療效。 單味使用黃芩瀉下的情況較少見,其瀉下作用的強度也遠不如專門的瀉下藥物。

黃芩的現代功效


1. 保肝利膽

黃芩具有保肝利膽之效。其乙醇提取物及黃芩素、黃芩苷可促進膽汁分泌,並能顯著抑制LPO所致實驗動物血清谷丙轉胺酶 (GPT) 及穀草轉胺酶 (GOT) 的升高。此外,黃芩還具有保護肝臟免受傷害的作用,預先給予黃芩可保護大鼠免受半乳糖胺所致的猛暴性肝炎。此外,黃芩素還能顯著降低血清穀氨酸-丙酮酸轉氨酶 (r-GTP)、丙氨酸轉氨酶 (GPT) 和三酸甘油脂 (TG),並使血清穀氨酸-草醋酸轉氨酶(GOT)和肝臟中的總膽固醇 (TC) 有所下降。黃芩苷能顯著降低血清中的r-GTP。

2. 抗菌抗病毒

黃芩有多種制劑,具有廣譜抗菌作用,能抑制多種細菌的生長,如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等。同時,黃芩對某些病毒也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如流感病毒、鼻病毒等。黃芩的抗菌、抗病毒作用主要歸因於其中所含的黃酮成分,如黃芩素、漢黃芩素等,這些成分對多種細菌、阿米巴原蟲等具有抑制作用。

3. 鎮靜

黃芩具有鎮靜作用,經動物實驗證實黃芩非經口給藥時能顯著減少實驗動物自發活動,抑制陽性條件反射,改善陰性條件反射,加強大腦皮質抑制過程。

此外,黃芩煎劑40g/kg灌服,可明顯增強闊下劑量戊巴比妥鈉的麻醉效果。因此,在俄國,黃芩酐常做鎮靜劑使用。

4. 防癌抗腫瘤

黃芩有一定抗腫瘤作用,黃芩乙酰提取物中有對黃芩新素抗癌增效的成分存在。對於體外培養的人肺腺癌細胞AGZY-83 株,黃芩有明顯抑制作用,並呈一定量-效關係,配伍白朮作用增強 。

黃芩中的一些化合物可能對抗癌有一定的作用,如白藜蘆醇、黃芩素等,但這些研究大多是在體外實驗或動物實驗中進行的,並且尚未進行足夠的臨床研究,因此其對人體的抗癌作用仍需進一步驗證。

5. 抗凝血

黃芩所含多種黃酮有強的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黃芩素、漢黃芩素、千層紙素、黃芩新素II及白楊素能抑制由膠原誘導的血小板聚集。

白楊素、黃芩素、漢黃芩素還能抑制由ADP或AA誘導的血小板聚集。黃芩素及黃芩苷能抑制由凝血酶誘導的纖維蛋白原轉化為纖維蛋白,對於由內毒素所致大鼠急性DIC,黃芩的醋酸乙酣、甲醇或水提物有一定對抗作用。

6. 降血脂

古文記載,黃芩具有降血脂的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證實,黃芩及其有效成分黃芩新素II和漢黃芩素均具有降血脂作用。

黃芩新素II能顯著降低餵飼玉米油-膽固醇-膽酸鈉所致高脂血症大鼠的血清總膽固醇和肝組織甘油三酯含量。漢黃芩素則降低肝組織甘油三酯並升高血清HDL水平。黃芩新素II還能抑制腎上腺素和ACTH的脂解作用,並抑制葡萄糖向脂肪的轉化。

7. 抗過敏

黃芩中含黃芩苷、黃芩素、芩苷等,具有抗炎、抗氧化、抗過敏的作用。可抑制過敏反應的發生,減輕過敏症狀。黃芩化學成分能抑制炎症反應,減少發炎細胞釋放,減輕症狀。可促進細胞免疫功能,增加人體抵抗力。

黃芩對I 型變態反應有明顯抑制作用,能抑制致敏豚鼠離體回腸及離體氣管對抗原激發所致過敏性收縮。黃芩素、黃芩苷可抑制組織胺和SRS-A 的釋放。口服黃芩苷對蛋清致敏豚鼠吸入抗原所致過敏性休克也有明顯保護效果。

8. 抗發炎

黃芩含有多種活性成分,如黃芩苷、黃芩素、芩苷等,能抑制炎症介質的釋放,減輕炎症反應,發揮抗發炎作用。

黃芩素、芩苷能降低炎症時小鼠耳毛細血管通透性亢進及低氣壓所致小鼠實驗性肺出血,並抑制炎症介質的合成和釋放。

黃芩水提液能灌服顯著抑制大鼠的酵母性腳腫脹。

9. 抗氧化

黃芩具有顯著的抗氧化作用,能抑制過氧化脂質的生成,清除自由基,有效成分為其所含多種黃酮,如黃芩苷、黃芩素、漢黃芩素、漢黃芩苷、黃芩新素II 。

黃芩苷在體外還可阻斷鄰苯三酚自氧化的自由基鏈反應。此外,黃芩苷及其銅、鋅配合物還能清除超氧自由基。

10. 降血糖

黃芩,性味苦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現代藥理研究表明,黃芩中蘊藏黃芩苷、黃芩素等諸多有效成分,能有效抑制糖之消化吸收,減緩血糖之攀升,且能促進胰島素 إف發,俾人體得以善用血糖,終得降血糖之效。

黃芩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9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調敷。

黃芩的炮製


  • 揀去雜質,除去殘莖,用涼水浸潤或置開水中稍浸撈出,潤透後切片曬乾(注意避免曝曬過度發紅)
  • 酒黃芩:取黃芥片噴淋黃酒,拌勻,用文火微炒,取出,晾乾。(每黃芩100斤,用黃酒10-15斤)
  • 炒黃芩:取黃芩片用文火炒至表面微焦為度,取出,放涼。黃芩炭:取黃芩片用武火炒至表面焦褐色、邊緣帶黑色為度,但須存性,噴淋清水,取出,曬乾。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黃芩注意事項:

  1. 忌蔥實、惡丹砂、牡丹、藜蘆:與這些藥物合用可能產生不良反應。
  2. 脾肺虛熱者忌之:體質虛寒者不宜服用。
  3. 中寒作洩、中寒腹痛、肝腎虛少腹痛、血虛腹痛、脾虛泄瀉、腎虛溏瀉、脾虛水腫、血枯經閉、氣虛小水不利、肺受寒邪喘咳、血虛胎不安、陰虛淋露:上述症狀不適用。
  4. 孕婦慎用:可能對胎兒造成影響。
  5. 哺乳期婦女慎用:可能透過乳汁影響嬰兒。
  6. 體虛便溏者不宜:可能加重症狀。
  7. 腹瀉、噁心、嘔吐者不宜:可能加重病情。
  8. 藥物過敏者不宜:可能引起過敏反應。

黃芩相關的方劑


黃芩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肺結核前列腺炎乳腺炎膀胱炎乳房腺體瘤原發性高血壓腎及輸尿管結石痢疾志賀桿菌病阿米巴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胃腸出血腎盂腎炎尿道膿傷背部膿瘡乾眼症忽冷忽熱小便疼痛氣從少腹起上衝咽喉皮膚顏色發黃大便出血胎動不安感冒咳嗽腹痛胸悶脹頭痛黃疸慢性肝炎膽囊炎高血脂牛皮癬腎炎休克傷寒肺炎脂肪肝嘔吐膽囊疾病舌苔黃膩

黃芩含有的化學成分


黃芩甙(baicalin), 漢黃芩素(wogonin), 白楊素(chrysin)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