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圖表

黃芩湯

Huang Qin Tang

出處典籍: 傷寒雜病論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27

複方歸經比例學習使用方法

肝經 19%
脾經 17%
胃經 17%
心經 13%
肺經 13%
膽經 9%
大腸經 9%
最後更新日:2022-09-03

主治功效

黃芩湯功用是「清熱止利,和中止痛」,主治熱瀉、熱痢,身熱口苦,腹痛下利,舌紅苔黃,脈數。

《傷寒論》172條提到:「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己」此處太陽與少陽同時發病,而以少陽為主。

《醫方集解·和解之劑》說:「二經合病,何以不用二經之藥,蓋合病而兼下利,是陽邪人里,則所重者在里。」

少陽樞機不利,邪鬱化火,循經上擾,則有身熱口苦,內迫陽明,下趨大腸,可見肛門灼熱,瀉下粘穢,腹痛,甚則里急後重等總之,其病機為少陽火鬱,內迫胃腸。

本方所治熱瀉熱痢的病機為少陽火鬱,內迫胃腸,故治以清里熱為主。方中黃芩苦寒,清少陽、陽明在里之熱,清熱燥濕,解毒止利為君。

芍藥酸寒,泄熱斂陰和營,並於土中瀉木而緩急止痛為臣,甘草、大棗調中和脾,益氣滋液,顧護正氣,共為佐使之用,四藥組合,共奏清熱止利,和中止痛之功。

本方現代常用於治療細茵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及急性腸炎等屬熱瀉熱痢者

傳統服藥法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3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方劑組成解釋

甘草性甘、平。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大棗性甘、溫。主治補中益氣、解藥毒、養血安神。用於脾虛食少、乏力便溏、婦人臟躁、氣管炎、腸炎、痢疾、崩漏、外用治外傷出血。

白芍性苦、酸、微寒。主治平肝止痛、斂陰止汗、養血和營。治療月經不調、經行腹痛、崩漏、自汗、盜汗、脅肋脘腹疼痛、四肢攣痛、頭痛、眩暈等症。

黃芩性味苦、寒。主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用於肺熱咳嗽、熱病高熱神昏、肝火頭痛、目赤腫痛、濕熱黃疸、瀉痢;熱淋;吐衄血;崩漏;胎熱不安;癰腫疔瘡

黃芩湯由黃芩、芍藥、甘草、大棗組成。以黃芩為主,苦寒堅陰而清里熱;芍藥味酸微苦,斂陰和營,緩急止痛;芩芍配伍,酸苦相濟,調中存陰以止利,是治熱利之要藥。甘草大棗益氣和中,調補正氣。諸藥合用,共奏清熱止利之功。若胃氣上逆而嘔吐者,則加半夏生薑,和胃降逆止嘔。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下利初起有表證及虛寒性下利,不宜使用本方。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噯氣汗疹經常放屁肛門灼熱感鼻子癢腹瀉腹瀉伴隨不消化食物下腹部痛(小腹痛)小便顏色偏黃忽冷忽熱肚子餓卻吃不下肚臍周圍腹痛大便出血氣喘貧血肺結核扁桃腺炎坐骨神經痛前列腺炎胰臟炎

相同名稱方劑

黃芩湯, 出處:《得效》卷十四。 組成:黃芩、白朮、縮砂、當歸各等分。 主治:胎孕不安。

黃芩湯, 出處:《赤水玄珠》卷二十。 組成:黃芩5分,川歸4分,側柏葉4分,蒲黃4分,艾葉1分,生地2錢半,伏龍肝2錢。 主治:經血不止。

黃芩湯, 出處:《回春》卷五。 組成:黃芩、山梔、桔梗、麥門冬(去心)、當歸、生地黃、乾葛、人參、天花粉、白芍各等分,烏梅1個。 主治:上焦渴症,飲水多而食少。

黃芩湯, 出處:《鎬京直指》卷二。 組成:炒黃芩2錢,葛根2錢,赤苓3錢,炒車前3錢,炒川連1錢,炒梔子2錢,通草1錢,澤瀉3錢。 主治:表邪轉裏,協熱下利,利色紅黃,糞似鴨溏。

黃芩湯, 出處:《痘疹全書》卷下。 組成:黃連、黃芩(條實者)、當歸、川芎、人參、木香、青皮、枳殼、檳榔、甘草。 主治:疹前曾有泄痢,未用清解,至疹後變爲休息痢,赤白,裏急後重,晝夜無度。

黃芩湯, 出處:《回春》卷二。 組成:黃芩1錢,山梔1錢,桔梗1錢,芍藥1錢,桑白皮1錢,麥門冬1錢,荊芥1錢,薄荷1錢,連翹1錢,甘草3分。 主治:肺火咳嗽,吐血、痰血、鼻血,咽喉腫痛乾燥生瘡,或鼻孔乾燥生瘡,或鼻腫痛,右寸脈洪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黃芩茅花湯

相似度 85%

芩芍湯

相似度 85%

陽旦湯

相似度 80%

陰旦湯

相似度 80%

清熱解肌湯

相似度 75%

黃芩芍藥湯

相似度 75%

桂枝加桂湯

相似度 66%

桂枝加芍藥湯

相似度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