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黃芩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調和藥性: 黃芩性寒,苦燥,容易傷陰,而甘草性甘,味平,能緩解黃芩的寒燥之性,使藥性平和,不至於過於傷陰。
其二,增強藥效: 甘草能調和諸藥,與黃芩配伍,能增強黃芩清熱燥濕的作用,使藥效更顯著。
甘草作為中藥中的“君臣佐使”之“使”,在黃芩湯中起著重要的輔助作用,與黃芩相輔相成,使藥效更佳,更安全。
黃芩湯中加入大棗,主要原因有二:
- 調和藥性: 黃芩性寒,清熱瀉火力強,若單味使用易傷脾胃。大棗性溫,味甘,能補脾益氣,緩和黃芩寒涼之性,避免寒涼過度損傷正氣。
- 增強功效: 黃芩清熱解毒,大棗補氣生津。二者合用,既能清熱瀉火,又能補益脾胃,相輔相成,使藥效更佳。
黃芩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緩解黃芩苦寒之性: 黃芩性寒,苦燥,容易傷及脾胃,而白芍性微寒,味苦甘,能緩解黃芩的寒燥之性,保護脾胃,避免過度寒涼損傷正氣。
二、調和營衛,促進血液循環: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和營止痛之功效,能與黃芩共同協調營衛,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達到更全面有效的治療效果。
黃芩湯中包含黃芩,乃因其藥性苦寒,具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
黃芩為方劑中君藥,其寒性可瀉熱,苦味可燥濕,能清泄上焦熱邪,並可解毒止痢。其寒性可制止熱邪熾盛,苦味可燥濕止瀉,故用於治療熱邪上炎之證,如高熱、口渴、煩躁、小便赤黃等,以及濕熱下注之證,如濕熱痢疾、帶下等。
因此,黃芩為黃芩湯中不可或缺的藥物,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使其成為治療熱濕病證的關鍵藥物。
主治功效
黃芩湯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
- 黃芩: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
- 白芍: 養血調經,平肝止痛,柔肝緩急。
- 甘草: 調和諸藥,補脾益氣,清熱解毒。
- 大棗: 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調胃。
主治
清熱止痢,和中止痛。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病症:
-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 多見於外感病過程中,邪熱由表入裡,侵犯腸胃,表現為發熱、下痢、腹痛、裡急後重等症狀。
- 濕熱瀉痢: 以痢下赤白黏凍,裡急後重,或發熱口渴,小便短赤為主要表現。
- 熱痢: 痢下赤色,或膿血相雜,腹痛,裡急後重,肛門灼熱,發熱,口渴,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 溫病: 以發熱、口渴、心煩、舌紅、脈數為主要表現。黃芩湯可作為溫病的基礎方,根據具體症狀加減使用。
- 上消氣分燥渴: 因熱邪耗傷津液所致的口渴多飲。
- 氣燥: 因熱邪耗傷氣陰所致的口乾舌燥,身熱,氣短等症狀。
治療原理
黃芩湯的治療原理基於以下幾個方面: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黃芩): 黃芩為君藥,苦寒之性直入腸胃,清瀉腸中濕熱之邪,是治療濕熱瀉痢的關鍵藥物。其清熱解毒之功,又能緩解熱毒壅盛導致的發熱、口渴等症狀。同時,黃芩還能瀉脾家濕熱,保護肺臟。
養血柔肝,緩急止痛 (白芍): 白芍為臣藥,酸寒,入肝經,能夠養血斂陰,柔肝緩急止痛。與黃芩配伍,既能制約黃芩的苦寒之性,防止其過於寒涼傷及脾胃,又能緩解熱邪傷陰導致的腹痛、裡急後重等症狀。
調和諸藥,補益脾胃 (甘草、大棗): 甘草、大棗為佐使藥,甘溫,具有補益脾胃,調和諸藥的作用。甘草還能清熱解毒,與黃芩相輔相成。大棗則能益氣養血,與白芍協同,增強其養血功效。
綜合來說,黃芩湯以黃芩清熱燥濕為主,白芍柔肝緩急止痛為輔,甘草、大棗調和諸藥,補益脾胃。四藥合用,共奏清熱止痢,和中止痛之功。
臨床應用
黃芩湯在臨床上應用廣泛,不僅可以治療上述提到的各種病症,還可以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加減變化。例如:
- 嘔吐: 可加半夏、生薑,成為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以增強止嘔作用。
- 胎動不安: 可加白朮、麥冬等,以增強安胎作用。
- 氣分燥渴: 可加梔子、桔梗、麥冬、當歸、生地、花粉、葛根、烏梅等,以增強清熱生津的作用。
總結
黃芩湯是中醫經典方劑,其組成精簡,配伍嚴謹,療效確切。通過清熱燥濕、柔肝緩急、調和脾胃等作用,達到清熱止痢、和中止痛的目的。臨床應用中,可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進行加減化裁,以提高療效。
傳統服藥法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3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下利初起有表證及虛寒性下利,不宜使用本方。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黃芩湯, 出處:《得效》卷十四。 組成:黃芩、白朮、縮砂、當歸各等分。 主治:胎孕不安。
黃芩湯, 出處:《赤水玄珠》卷二十。 組成:黃芩5分,川歸4分,側柏葉4分,蒲黃4分,艾葉1分,生地2錢半,伏龍肝2錢。 主治:經血不止。
黃芩湯, 出處:《回春》卷五。 組成:黃芩、山梔、桔梗、麥門冬(去心)、當歸、生地黃、乾葛、人參、天花粉、白芍各等分,烏梅1個。 主治:上焦渴症,飲水多而食少。
黃芩湯, 出處:《鎬京直指》卷二。 組成:炒黃芩2錢,葛根2錢,赤苓3錢,炒車前3錢,炒川連1錢,炒梔子2錢,通草1錢,澤瀉3錢。 主治:表邪轉裏,協熱下利,利色紅黃,糞似鴨溏。
黃芩湯, 出處:《痘疹全書》卷下。 組成:黃連、黃芩(條實者)、當歸、川芎、人參、木香、青皮、枳殼、檳榔、甘草。 主治:疹前曾有泄痢,未用清解,至疹後變爲休息痢,赤白,裏急後重,晝夜無度。
黃芩湯, 出處:《回春》卷二。 組成:黃芩1錢,山梔1錢,桔梗1錢,芍藥1錢,桑白皮1錢,麥門冬1錢,荊芥1錢,薄荷1錢,連翹1錢,甘草3分。 主治:肺火咳嗽,吐血、痰血、鼻血,咽喉腫痛乾燥生瘡,或鼻孔乾燥生瘡,或鼻腫痛,右寸脈洪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