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黃芩芍藥湯中包含黃芩,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 黃芩味苦寒,入肺、膽、心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止咳化痰之功效。方劑中可能因患者出現熱症,如發熱、口渴、煩躁、舌苔黃膩等,需要使用黃芩來清熱瀉火。
- 解毒止痢: 黃芩還具有解毒止痢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濕熱下痢、痢疾等症。若患者出現腹痛、腹瀉、大便稀溏等症狀,則需要使用黃芩來解毒止痢。
黃芩芍藥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熱毒傷陰: 黃芩性寒,擅長清熱瀉火,但長期服用易傷陰。白芍性微寒,入肝經,能養血柔肝,緩解黃芩的寒涼之性,避免過度傷陰,使藥性更平和。
- 調和肝脾: 黃芩善清熱解毒,但易損傷脾胃,白芍則能養血柔肝,並能調和肝脾,協調各臟腑功能,使藥效更全面。
總而言之,白芍在黃芩芍藥湯中起著重要作用,它不僅能緩解黃芩的寒性,更能協調藥性,使藥效更全面、更穏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黃芩芍藥湯中加入升麻,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升陽解表:升麻味甘性微寒,具有升散、解表之功,能疏散風熱,升舉陽氣,與黃芩、芍藥等藥物共同作用,能更好地清熱解表,化解表證之邪氣,使體表之熱邪得以降解,達到清熱解毒之效。
- 疏散內熱:升麻亦可升散內熱,配合黃芩清熱瀉火,芍藥養血柔肝,能協調營衛,疏通氣血,使體內熱邪得以降解,達到清熱解毒,調和氣血之效。
黃芩芍藥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黃芩性寒,芍藥性微寒,二者合用容易傷脾胃。甘草性甘平,味甘入脾,能緩解黃芩、芍藥的寒性,保護脾胃,使其藥力更趨平和,避免寒涼之性傷及脾胃。
- 增強療效: 甘草味甘,能調和諸藥,使黃芩、芍藥的功效發揮得更佳。甘草還能解毒,緩解黃芩、芍藥可能造成的毒副作用,確保藥物安全有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黃芩芍藥湯]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與基本功效
- 黃芩: 清熱燥濕、解毒消炎
- 白芍: 養血調經、緩急止痛
- 升麻:發汗解表、疏風清熱。(並非所有古籍都有升麻這味藥)
- 甘草: 和中補虛、益氣健脾
主治病症
根據古文記載,黃芩芍藥湯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病症:
熱痢、熱瀉:
- 《衛生寶鑒》指出「諸泄稠黏,皆屬於火」,說明此方針對因火熱引起的泄瀉,表現為膿血稠黏、裡急後重。
- 《醫方集解》引《機要》之論,明確指出此方可治「熱痢,腹痛後重,膿血稠黏」。
- 《幼科發揮》也提到此方可治「傷熱乳而瀉黃」。
- 《成方切用》更指出此方為「治瀉痢之祖方」。
鼻衄:
- 《聖濟總錄》記載此方可治「傷寒鼻衄脈微者」。
- 《仁齋直指方論》多次提及此方可治「鼻衄不止」。
- 《醫方集解》指出此方可治「火升鼻衄」。
腹痛:
- 《仁齋直指方論》指出「夏月腹痛,肌熱,惡熱,脈洪數,屬手太陰、足陽明,黃芩芍藥湯主之」。
- 《幼科發揮》提及此方「調其氣則後重除,養其血而痢止」,亦有止痛之效。
其他:
- 《驗方新編》用於「清熱和胎,行氣養血」。
- 《奇效良方》、《婦人大全良方》則用於治療「婦人傷寒,口燥咽乾,腹滿不思飲食」。
- 《專治麻痧初編》用於「疹既出而發熱吐利滯下者」。
治療原理
黃芩芍藥湯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清熱解毒: 黃芩為君藥,其苦寒之性可直清裡熱,特別是腸胃之熱,是治療熱痢、熱瀉的關鍵。
養血止血: 白芍酸寒,能養血斂陰,緩急止痛,對於熱邪傷陰導致的出血、腹痛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調和氣血: 甘草調和諸藥,並能益氣健脾,與白芍合用可緩急止痛。針對腹瀉,後人也說:「調其氣則後重除,養其血而痢止」。
升清降濁(部分醫家觀點,並非所有古籍都有升麻這味藥): 升麻可升舉清陽,與黃芩的降濁相輔相成,有助於恢復脾胃升降功能。
總結
綜合以上分析,黃芩芍藥湯以清熱解毒、養血止痛為主要功效,主治腸胃熱盛引起的熱痢、熱瀉、腹痛,以及火熱上炎導致的鼻衄等症。其配伍精當,療效顯著,被後世醫家廣泛應用,並在此基礎上衍生出多個加減方劑,成為治療相關病症的經典方劑。
傳統服藥法
條芩3錢,芍藥2錢,升麻2錢,甘草1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麻疹後期,大便不通,腹痛,里急後重,肛門灼熱,舌紅苔黃,脈數。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黃芩芍藥湯, 出處:《麻症集成》卷四。 組成:酒芩、酒芍、江殼、木香、甘草。 主治:麻後下痢,日久者。
黃芩芍藥湯, 出處:《赤水玄珠》卷二十八。 組成:條芩3錢,芍藥2錢,升麻2錢,甘草1錢。 主治:麻痘滯下。腸胃熱瀉。
黃芩芍藥湯, 出處:《傷寒大白》卷二。 組成:黃芩、白芍藥、川連、甘草。 主治:陽明表熱而衄;濕熱傷於少陽,下利,寒熱口苦。
黃芩芍藥湯, 出處:《活人書》卷十九。 組成:黃芩1兩,白芍藥1兩,白朮1兩,乾地黃1兩。 主治:婦人傷寒,口燥咽乾,腹滿不思飲食。
黃芩芍藥湯, 出處:《幼科直言》卷五。 組成:柴胡、黃芩、赤芍、陳皮、甘草、花粉、桃仁、山楂肉、歸尾。 主治:小兒傷寒傳裏爲熱,發熱作渴,譫言亂語,血分生熱,小便赤黃,兼得微汗,傳入少陰者。
黃芩芍藥湯, 出處:《種痘新書》卷十一。 組成:黃芩1錢(炒),赤芍1錢,升麻1錢,甘草1錢5分,生地1錢5分,木通1錢5分,枳殼1錢5分,歸尾1錢5分,川連8分,人參6分,酒大黃。 主治:麻症,實熱滯于大腸,欲泄不泄,裏急後重,時時欲出,滯而不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