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芩芍藥湯

HUANG QIN SHAO YAO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

寒性指數

2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8%
胃經 18%
脾經 17%
肝經 13%
大腸經 13%
心經 12%
膽經 7%
肺經
胃經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心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黃芩芍藥湯中包含黃芩,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 黃芩味苦寒,入肺、膽、心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止咳化痰之功效。方劑中可能因患者出現熱症,如發熱、口渴、煩躁、舌苔黃膩等,需要使用黃芩來清熱瀉火。
  2. 解毒止痢: 黃芩還具有解毒止痢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濕熱下痢、痢疾等症。若患者出現腹痛、腹瀉、大便稀溏等症狀,則需要使用黃芩來解毒止痢。

黃芩芍藥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熱毒傷陰: 黃芩性寒,擅長清熱瀉火,但長期服用易傷陰。白芍性微寒,入肝經,能養血柔肝,緩解黃芩的寒涼之性,避免過度傷陰,使藥性更平和。
  2. 調和肝脾: 黃芩善清熱解毒,但易損傷脾胃,白芍則能養血柔肝,並能調和肝脾,協調各臟腑功能,使藥效更全面。

總而言之,白芍在黃芩芍藥湯中起著重要作用,它不僅能緩解黃芩的寒性,更能協調藥性,使藥效更全面、更穏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黃芩芍藥湯中加入升麻,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升陽解表:升麻味甘性微寒,具有升散、解表之功,能疏散風熱,升舉陽氣,與黃芩、芍藥等藥物共同作用,能更好地清熱解表,化解表證之邪氣,使體表之熱邪得以降解,達到清熱解毒之效。
  2. 疏散內熱:升麻亦可升散內熱,配合黃芩清熱瀉火,芍藥養血柔肝,能協調營衛,疏通氣血,使體內熱邪得以降解,達到清熱解毒,調和氣血之效。

黃芩芍藥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黃芩性寒,芍藥性微寒,二者合用容易傷脾胃。甘草性甘平,味甘入脾,能緩解黃芩、芍藥的寒性,保護脾胃,使其藥力更趨平和,避免寒涼之性傷及脾胃。
  2. 增強療效: 甘草味甘,能調和諸藥,使黃芩、芍藥的功效發揮得更佳。甘草還能解毒,緩解黃芩、芍藥可能造成的毒副作用,確保藥物安全有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黃芩芍藥湯」

黃芩芍藥湯,出自《傷寒論》,為治療麻痘滯下、腸胃熱瀉的常用方劑。

組成

  • 黃芩: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 白芍:酸、甘,微寒,歸肝、脾經。具有平肝息風,養血調經,斂陰止汗,柔肝緩急,清熱涼血等功效。

  • 升麻:辛、苦、甘,微寒,歸肝、膽、脾、胃經。具有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熱解毒,補血養肝,散風熱,透疹,補陽等功效。

  • 甘草: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方義

《傷寒論》中記載,麻痘、腸胃熱瀉均可見發熱、口渴、煩躁等全身性症狀,同時伴有局部的病理變化,如麻痘初起時可見皮膚紅斑、丘疹,腸胃熱瀉則見腹痛、泄瀉等症狀。黃芩芍藥湯中,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可治療麻痘初起時皮膚紅斑、丘疹等症狀;白芍平肝息風,養血調經,斂陰止汗,柔肝緩急,清熱涼血,可治療麻痘初起時發熱、口渴、煩躁等全身性症狀;升麻發汗解表,清熱瀉火,清熱解毒,補血養肝,散風熱,透疹,補陽,可治療麻痘初起時皮膚紅斑、丘疹等症狀;甘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可緩解麻痘初起時發熱、口渴、煩躁等全身性症狀。

主治

  • 麻痘滯下:黃芩芍藥湯可治療天花、麻疹等出疹性疾病,以及女性白帶過多、異常的症狀。

  • 腸胃熱瀉:黃芩芍藥湯可治療因腸胃熱盛引起的腹瀉。

用法用量

口服,一日一劑,水煎服,或遵醫囑。

注意事項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老年人及虛弱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 服藥期間應忌食辛辣、油膩、生冷食物。

總結

黃芩芍藥湯是治療麻痘滯下、腸胃熱瀉的常用方劑,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平肝息風、養血調經、斂陰止汗、柔肝緩急、清熱涼血、發汗解表、補血養肝、散風熱、透疹、補陽、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傳統服藥法


條芩3錢,芍藥2錢,升麻2錢,甘草1錢。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麻疹後期,大便不通,腹痛,里急後重,肛門灼熱,舌紅苔黃,脈數。

相關疾病


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暴食症胃腸脹氣腹瀉嘴裡發苦口乾口渴咽喉乾燥眼瞼丹毒

相同名稱方劑


黃芩芍藥湯, 出處:《麻症集成》卷四。 組成:酒芩、酒芍、江殼、木香、甘草。 主治:麻後下痢,日久者。

黃芩芍藥湯, 出處:《赤水玄珠》卷二十八。 組成:條芩3錢,芍藥2錢,升麻2錢,甘草1錢。 主治:麻痘滯下。腸胃熱瀉。

黃芩芍藥湯, 出處:《傷寒大白》卷二。 組成:黃芩、白芍藥、川連、甘草。 主治:陽明表熱而衄;濕熱傷於少陽,下利,寒熱口苦。

黃芩芍藥湯, 出處:《活人書》卷十九。 組成:黃芩1兩,白芍藥1兩,白朮1兩,乾地黃1兩。 主治:婦人傷寒,口燥咽乾,腹滿不思飲食。

黃芩芍藥湯, 出處:《幼科直言》卷五。 組成:柴胡、黃芩、赤芍、陳皮、甘草、花粉、桃仁、山楂肉、歸尾。 主治:小兒傷寒傳裏爲熱,發熱作渴,譫言亂語,血分生熱,小便赤黃,兼得微汗,傳入少陰者。

黃芩芍藥湯, 出處:《種痘新書》卷十一。 組成:黃芩1錢(炒),赤芍1錢,升麻1錢,甘草1錢5分,生地1錢5分,木通1錢5分,枳殼1錢5分,歸尾1錢5分,川連8分,人參6分,酒大黃。 主治:麻症,實熱滯于大腸,欲泄不泄,裏急後重,時時欲出,滯而不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