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四季腹瀉的經絡型態,從中醫證候,穴道與中藥理解!

- 最後更新:2024-03-08
關於腹瀉的3D經絡穴道分析:點選開啟

從現代醫學觀點看腹瀉


腹瀉

腹瀉(拉肚子)是一種相當常見的症狀,指的是大便的次數過多、大便不成形如液狀或鬆軟的糞便,嚴重時會脫水、電解質不平衡,進而發燒、休克、甚至心率不整等。

現代醫學觀察腹瀉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流行性病毒、細菌、或寄生蟲腸道受到感染,或是食物保持不當(發霉或有細菌),造成「腸胃炎」。

有些人服用特定敏感食物(例如:牛奶、油膩或辣的食物…等)也會腹瀉。

一些疾病會出現腹瀉,例如:大腸激躁症、發炎性腸道疾病(克隆氏症、潰瘍性大腸炎)、內分泌失調(甲狀腺機能亢進)、乳糖不耐症、急性中毒、痢疾...等等。

有些藥物或營養品的副作用就是腹瀉,一般的時候,腹瀉都會自癒。有些人腹瀉的時候會同時出現發燒、頭暈、發冷、嘔吐、腹部痙攣,這就不是簡單的腹瀉了,必須進醫院檢查。

現代醫學界觀察到秋冬季節經常會出現腹瀉,尤其10~12月是流行的高峰期,這是以「輪狀病毒」為主的一系列病毒所造成,還會伴隨一些類似感冒症狀,例如:流鼻涕、發燒、嘔吐,可見腹瀉是有季節性特徵

秋冬季節病毒腹瀉
秋冬季節有不少流行性病毒,會導致腹瀉

然而有一些人卻發現,只要天氣一冷或是下雨,肚子就隱隱作痛開始拉肚子,這應該就不屬於病毒感染所引起的。

如果從中醫經絡的角度來看,腹瀉可能與病毒沒有太大的關係,而是受到天氣影響的身體反應,可以從其他角度來觀察這個常見的症狀。

快速理解腹瀉


一年四季腹瀉的經絡型態,從中醫證候,穴道與中藥理解!
一年四季腹瀉的經絡型態,從中醫證候,穴道與中藥理解!

從中醫的觀點看腹瀉


腹瀉絕對是困擾過去千年來所有古人的常見症狀,因此古代描述的名稱與紀錄很多,例如《黃帝內經》有提到:飧瀉、洞瀉、溏瀉、水瀉、濡瀉...等等名稱。

腹瀉主要是胃腸的疾病,胃腸位於腹部,通過腹部的經絡非常多。主要的經絡是:任脈、腎經、胃經、肝經、脾經、膽經。大腸經、小腸經與三焦經也通過腹部,肺經最終也下絡大腸,因此腹瀉與這些經絡有密切關係。

由於這些經絡於一年四季都會出現能量變化,因此可以運用經絡檢測,直接觀察腹瀉的人身上之經絡現象,就可以知道經絡與腹瀉的關係。以下整理出一年四季關於腹瀉的經絡變化。

1. 初春:肺經與手三陽經虛證

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就從春天開始吧!就北半球多數地區的人們而言,春天雖然是大自然的陽氣開始升發,但是卻是依然非常寒冷的。

這種寒冷的感覺甚至比冬天還要冷(點選閱讀) ,這要一直等到進入初夏(5月)才會有明顯且穩定的改變。

在這段期間,影響最大的一種經絡型態,就是「肺經、三焦經與大腸經虛證」的型態。

從下圖可以看出,從秋季末期(10月)開始,這種現象就開始明顯,持續到春季末期(4月)達到高峰,這就是典型因為大腸經及腹部虛寒所造成的腹瀉

肺經、三焦經與大腸經虛證時,很容易出現腹瀉
肺經、三焦經與大腸經虛證時,很容易出現腹瀉

而依照許多會員的觀察,當一個人得到六邪外感時(感冒),肺經與大腸經互為表裡經,確實容易出現大便異常的腹瀉現象。

所以春夏之間的感冒,也很容易出現腹瀉現象,現代人稱之為「腸胃型感冒」。

這種經絡型態還有更嚴重的版本,就是手三陽的小腸經也加入虛證的行列,那真的難以避免腹瀉。

手三陽的小腸經也加入虛證的行列,更容易出現腹瀉
手三陽的小腸經也加入虛證的行列,更容易出現腹瀉

這種經絡現象原因很多,除了天氣冷時受到外在寒氣影響,於濕氣為「陰邪」,很容易傷害陽氣,因此運用經絡檢測判斷濕氣,也可以觀察手三陽經的能量

有些會員透過長期觀察,發現在陰雨季節、家中濕氣太重,或喝太多冰水時,這三條手三陽經就會出現虛證。

由於這三條經絡最終都是通往腹部,那就很容易出現腹瀉。

這種經絡現象,其實就是傳統中醫所說的「寒濕腹瀉」,出現大便清稀不臭、腹部疼痛,肚子脹氣、食慾不佳、四肢沉重、感到疲倦、小便清白,苔白膩,脈濡或緩。這就是濕氣困脾胃所造成的腹瀉。

對多數人而言,這三條陽經的能量是很強旺的,有些人在夏天狂喝冰水,晚上睡覺肚子腹部受涼,也會出現這種經絡現象。

像這樣的案例很多,每個人都可以隨時印證,以某會員H先生為例,他使用經絡檢測超過8年,由於職業是電腦軟體工程師,整天都在用腦。

因此他的脾經經常出現虛症。他觀察到一個很特殊的現象,每次只要手三陽經虛症,就會開始腹瀉,尤其是小腸經最明顯,而進入秋冬之後這種現象非常頻繁!

有時候,他閒來沒事幫自己檢測經絡,根本都還沒有開始腹瀉,就會出現小腸經虛症,結果不久之後真的就開始腹瀉。

因此他吃驚地發現,原來經絡檢測真的可以預測疾病,連還沒有腹瀉前就可以預先知道即將腹瀉了!

手三陽經虛證容易造成肩頸酸痛與腹瀉
手三陽經虛證容易造成肩頸酸痛與腹瀉

有一天,他在電視上看到余雅雯中醫師的建議,嘗試食用四神湯,紅豆,薏仁,冬瓜…等等去除濕氣的食物,結果真的腹瀉的狀況真的大幅減少了。

由於他漸漸感到去除體內濕氣的重要性,現在只要是他經常工作的地方,都會放一台「除濕機」,以前經常腹瀉的現象已經漸漸消失!

中南海首席國醫路至正中醫師,他行醫七十餘年並在書中《除身體的濕,趕走脾胃病、皮膚病、慢性病、三高病》中提到,90%以上的人都曾經因為濕邪致病,以他一生的臨床經驗看來,「濕邪」,已成為威脅現代人健康的最大敵人。

2. 夏季:手三陽經實證

延續上面提到的「肺經、三焦經與大腸經虛證」,在進入夏天之後,出現戲劇性的變化,原本「虛證」的三條經絡,竟然轉變成為「實證」。

從下圖可以看出,進入5月之後,這三條經絡轉為實證,一直持續到9月到達高峰。

手三陽經出現實證時,體內火熱伴隨濕氣就會腹瀉
手三陽經出現實證時,體內火熱伴隨濕氣就會腹瀉

每一位讀者都可以印證這個現象,只要在夏天沒喝太多冰水,幾乎每個人的手三陽經都是實證,尤其是大腸經與三焦經實證。

在這個經階段,很容易結合夏天主氣(濕氣),出現濕熱的急性腹瀉,腹瀉黃色水樣便或帶粘液、腥臭、腹痛、肛門灼熱疼痛、口乾口渴、胸悶、小便黃、舌苔黃膩、脈滑數。

雲端中醫的文章常常提到「三焦經」實證時可以代表體內有火氣,體內火氣愈高,三焦經能量愈高,許多會員都回報自己也印證的這樣的現象。

而就有一位會員的狀況,長年都是三焦經嚴重實證,能量常常高達150以上。

不少體內火氣很大的人,手三陽經都是出現實證
不少體內火氣很大的人,手三陽經都是出現實證

她發現自己每次在服用瀉火中藥之後,三焦經就真的可以降下來。有一次她去吃麻辣火鍋,結果之後開始腹瀉,而且大便很臭。

結果她去查中醫書籍,發現這很有可能是體內太熱所造成的,最後服用「葛根芩連湯」竟然快速轉好。

有一天她與某位中醫師聊天提到這個案例,那位中醫師也分享,每次有病人只要因為喝酒過多,造成宿醉且腹瀉,他都會開「胃苓湯」效果非常好。這也是因為喝酒讓體內蘊熱過多所造成的。

這種經絡現象的變化,很有可能就是中國古代提到的「溫病」成因。在冬天時寒邪潛伏於體內,到春天陽氣漸升之後,才會出現一系列發病感冒症狀(伏氣),反映在這三條經絡實證。

3. 夏季:肝經旺、脾經虛(木剋土)

中醫常說「春養肝,夏養心」,傳統上都認為春夏季主要是「肝病」或「心病」的季節。

而事實上透過觀察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之後發現,進入夏季之後最明顯的改變就是肝經能量變得太強旺,而脾經能量變得很虛弱,這是很容易可以自行驗證的。

這完全可以印證中醫的五行原理,當肝經能量開始迅速提升之後,木氣旺盛之後,果然屬土的脾經能量開始降低,每年都是依照這樣的規律在運作著

住在赤道附近的人們由於四季如春,如果沒有經常待在冷氣房中,一整年的經絡型態幾乎都是如此。

進入春夏季節之後,多數人會出現肝經實證,脾經虛證
進入春夏季節之後,多數人會出現肝經實證,脾經虛證

這種型態的腹瀉,若依照中醫權威書籍上的描述,就是「肝鬱乘脾」(肝氣犯脾胃)、「脾虛食積」型的腹瀉,而夏天「濕熱」,也會造成腹瀉。

因此北半球每年進入4-5月之後,腹瀉就會是一種常見的症狀,最常用的中藥就是「四逆散」與「痛瀉要方

百萬暢銷書作者伍國忠中醫師在其書《 養陽氣,提升自身陽氣,就是百病的藥方》中也曾提到,他認為侵犯現代人陽氣最多的就是濕邪!

人體的濕氣多數來自於脾虛,因為脾臟的運化能力太差造成濕氣累積。因此如果一個人脾虛又濕氣很重,那是很容易出現腹瀉的。

4. 初秋期間:脾經虛、大腸實到極致

延續上面提到,脾經虛證在4月之後就開始一路愈來愈嚴重,而真正在進入初秋的時候,也就是節氣進入立秋至處暑之間(每年的8-9月),天氣才熱到了極點時(秋老虎)

這時候體內的大腸經能量達到了一年的最旺盛,而脾經達到了一年的最低點

初秋脾經虛證,大腸經實證到極點
初秋時,脾經虛證與大腸經實證都到達極點

在這個時候因為天氣炎熱,東亞南部經常下大雨,最容易出現所謂的「濕熱腹瀉」與「脾虛腹瀉」

2021年某會員就回報,在進入8月之後經常下大雨,他經常一天腹瀉三次,口渴尿黃,大便聞起來很臭。他的經絡圖就是大腸經與三焦經實證,而脾經嚴重虛證。

初秋腹瀉經絡
進入初秋之後,開始腹瀉的經絡現象

這種腹瀉的原因與夏天其實也是一樣的,只是嚴重性更加突顯出來。現代醫學發現,進入秋季之後因位「輪狀病毒」為主的感染造成腹瀉機率變高。

很巧的是,這段期間經絡也進入這種很容易腹瀉的階段,或許這是因為此時免疫力低下,面對病毒抵抗力變弱,才會有發病的機會

5. 冬季:脾腎陽虛、腳部陽虛

現代醫學界觀察,每年從秋季開始,也就是9月到隔年的1月,尤其10~12月是流行腹瀉的高峰期。除了病毒之外,天氣寒冷也是造成腹瀉原因。

醫師王鴻源曾經指出,這是因為天氣冷的時候,會觸發腸胃交感神經,促使腸胃頻繁蠕動,造成拉肚子,相較於腸道,胃部更容易受到氣候影響。這是用現代的解剖學來詮釋與中醫寒氣造成腹瀉的機制。

而這也可以透過觀察經絡現象找出原因,進入冬天之後高機率出現膽經、胃經、腎經與脾經虛證,這就是傳統中醫常說的「腎虛腹瀉」或「脾腎陽虛」腹瀉。這種腹瀉體質,平時容易肚子痛,大便次數多、食慾不佳,消化不良,腰酸、四肢冰冷,容易疲勞、精神不佳。

某會員S先生經常在清晨的時候肚子痛而被迫起床,在2020年11月之後,台灣地區開始變冷,他就發現自己的經絡圖自動變成陽虛圖。當時他透過Google,搜尋到「五更瀉」這三個字,發現真的與他的症狀一樣。

由於他是企劃專家,用腦過多,一年四季都是脾經虛證,到了冬天之後他發現自己的腎經也出現虛證,他說:「這時候,我真的清楚用眼睛看到什麼是"脾腎陽虛"了」

五更瀉經絡現象
脾腎陽虛造成腹瀉,從圖上可以清楚看出來

從他的經絡圖也可以清楚看到,膽經胃經(陽經)出現虛證,這可真是名副其實的陽虛+脾腎陽虛。

確認了這個證之後,喜歡研究中醫的他自己買了一罐「四神丸」科學中藥來服用,成分是:肉豆蔻補骨脂五味子吳茱萸生薑和大棗。服用沒幾天之後真的腹瀉的現象改善一大半,這就是他喜歡研究中醫的主因。

直到2022年3月,他做了更新回報:「直到現在,天氣一冷時還是會經常腹瀉,吃藥之後還是會快速改善。但是,經絡型態還是一樣,可見寒性陽虛體質真不是容易改變啊!」


改善慢性腹瀉的基本功

一年四季造成腹瀉的經絡型態,從上面已經清楚得知面貌,會發現都有一致的基本成因,只要注意養生就不會經常腹瀉,歸納如下:

1. 少吃生冷寒性食物 

上一點提到溫暖腹部可以改善腹瀉,反過來讓腹部更寒,就可以讓腹瀉更嚴重。所以秋冬期間如果出現腹瀉時,一定要減少或是停止吃生冷寒性食物。

少吃生冷食物這個概念,從漢朝時代就開始了,當時感冒服用「桂枝湯」的主要禁忌,就是不要吃生冷食物,此概念一直沿用了近兩千年。

少吃生冷食物可以改善秋冬腹瀉現象
少吃生冷食物可以改善秋冬腹瀉現象

如果一個人本來脾胃就虛弱,到了夏天脾經又虛證,又喝冰水、啃西瓜造成手三陽經虛證的話,就很難不會腹瀉。

2. 排除體內濕氣食療或中藥

中醫有不少排除體內濕氣的中藥或食物,雲端中醫在過去幾年來陸續整理過一些,建議各位讀者可以閱讀並運用(點選開啟)。

這裡必須提到「參苓白朮散」,它的成分幾乎都是食物,而某位會員J小姐就曾經分享:「參苓白朮散對她而言是神效,幾乎沒有一次是不能止瀉的!」運用食療可以改善身體健康,這個觀念最能讓人接受。

其實,從這個中藥方劑的組成來看,根本就不能說算是藥物,可以算是一堆食物,是值得規廣的食療食品。

分析其成分如下:甘草生薑大棗白扁豆白朮茯苓桔梗蓮子人參砂仁山藥薏苡仁,如果可以將這些這些成分熬煮成「藥膳粥」也是可以的。

上面的成分很多,有一種較簡單的縮小版藥膳,那就是「四神湯」,組合內容是:茯苓、山藥、蓮子、芡實、薏仁等藥材。許多商家會加入豬小腸一起燉煮,這也可以改善腹瀉,促進消化,進而調整體質,增強抵抗力。

曾有一位會員T 先生曾經說:「冬季腹瀉時,我每次服用附子理中湯幾乎每次都有效!」M小姐肚子長期感到虛寒,每次只要吃西瓜一定會腹瀉,透過經絡檢測之後果然手三陽經經常虛證。

結果她自己實驗每次只要出現腹瀉,服用「附子理中湯」一定可以快速改善,因此這個科學中藥對她而言是保命神丹。

B先生是一位整復師,約在2019年底加入會員,在2020年3月中就開始出現「肚子痛」與「腹瀉」的症狀,結果服用「痛瀉要方」一天後症狀改善很明顯。

他回憶以前在學習中醫的時候,有一次腹瀉是服用「藿香正氣散」,除了腹瀉好了,頭暈暈重重的、食慾不佳也消失,因此他一直很相信中醫。

這些中藥由於走脾胃經,可以在早上時間服用效果更好。若是不懂中醫的人,可以依照自己的體質狀態與醫師討論後,就可以清楚找出適合的藥方。

3. 讓自己流汗,少待在冷氣房

夏天本來就是大自然贈送給人類去除寒冬寒氣的大好機會,結果現代人研發冷氣把這個好機會也給放棄了,導致現代人幾乎都是出現陽虛經絡體質,從大量經絡數據就可以印證這個現象。

所以想要養生的人,只要利用春夏大自然所贈予的大好機會,儘量讓自己流汗,少待在冷氣房,許多體內累積過多寒氣的現象就會消失,達到自癒的狀態。

4. 注意飲食習慣

中醫常提到所謂的「食積腹瀉」,這是指飲食過量,過食肥甘厚味損傷脾胃,導致消化不良,進而引起腹瀉,因此中醫很喜歡用「保和丸」來消食導滯。

在春夏期間整個都是脾經虛證的階段,是真的不太適合吃太多。如果可以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定時定量且細嚼慢嚥,避免暴飲暴食或實用過冷、辛辣、燒烤、油炸、油膩的飲食,就可以避免腹瀉。

相關的12個中醫證候與中藥方劑


載入中...

可能經絡型態或現象


關於腹瀉的經絡型態,一年四季的現象已經於本文中提出,這裡列出常見的經絡型態如下:

載入中...

改善腹瀉的50個中藥方劑清單


與腹瀉的相關症狀或疾病


關於腹瀉之相關中醫典籍


  • 《醫宗必讀.泄瀉》:「治法有九:一曰淡滲,使濕從小便而去…。一曰升提,…升柴羌葛之類,鼓舞胃氣,上騰則注下自止。又如地上淖澤,風之即乾。故風藥多燥,旦濕為土病,風為木病,木可勝土,風亦勝濕,所謂下者舉之是也。一曰清涼,熱淫所至,暴注下迫,苦寒諸劑,用滌燔蒸…。一曰疏利,痰凝氣滯,食積水停,皆令人瀉,隨證祛逐,勿使稽留…。一曰甘緩,瀉利不已,急而下趨,愈趨愈下,泄何由止?甘能緩中,善禁急速…。一曰酸收,瀉下有日,則氣散而不收,無能統攝,注泄何時而已?酸之一味,能助收肅之權…。一曰燥脾,土德無慚,水邪不濫,故瀉皆成於土濕,濕皆本於脾虛,倉廩得職,水榖善分,虛而不培,濕淫轉甚…。一曰溫腎,腎主二便,封藏之本,況雖屬水,真陽寓焉,少火生氣,火為土母,此火一衰,何以運行三焦,熟腐五榖乎?故積虛者必挾寒,脾虛者必補腎,經曰:寒者溫之是也。一曰固澀,注泄日久,幽門道滑,雖投溫補,未克湊功,須行澀劑,則變化不愆。」
  • 《張聿青醫案》:「腎泄又名晨泄,每至黎明,輒暴迫而注者是也。然肝病亦有至晨而泄者,以寅卯屬木,於旺時輒乘土位也。疑似之症,將何以辨之哉?蓋腎泄是命火衰微而無抑鬱之氣,故暴注而不痛,肝病而木旺克土,則木氣抑鬱,多痛而不暴,以此為辨,可以了然。」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