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方劑組成解釋
白頭翁湯的組成中包含白頭翁,其原因主要有二:
- 主治濕熱下痢: 白頭翁味苦、性寒,善於清熱解毒,止瀉止痢。其藥性偏於下焦,尤其對於濕熱蘊結腸胃所致的腹痛、腹瀉、痢疾等症狀,具有顯著的療效。
- 配伍增效: 白頭翁常與其他清熱解毒、利濕止瀉的藥物配伍使用,如黃芩、黃連、地榆等,以增強藥效,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白頭翁湯中加入黃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可抑制濕熱蘊結,並清除腸道內毒素,與白頭翁、地榆等藥物協同作用,共奏清熱利濕、止瀉止痢之效。
- 收斂止瀉,固澀止血: 黃柏還具有一定收斂止瀉、固澀止血之功效,可減少腸道分泌物,並收縮血管,有助於控制腸道炎症,減輕腹瀉症狀。與白頭翁、地榆等藥物配合,共同發揮收斂止瀉的作用。
白頭翁湯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解毒:白頭翁湯主要用於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痢疾,而黃連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痢的功效。它能有效抑制腸道內炎性反應,並殺滅致病菌,達到止瀉的效果。
二、瀉火涼血:黃連入心、胃經,能瀉心火、清胃熱,並有涼血止血的作用。白頭翁湯中加入黃連,除了清熱解毒,還能兼顧瀉火涼血,使治療效果更全面。
總而言之,黃連在白頭翁湯中發揮著清熱解毒、瀉火涼血的重要作用,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痢疾的效果。
白頭翁湯中加入秦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燥濕,止瀉止痢:秦皮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止瀉止痢的功效。白頭翁湯以清熱解毒、止瀉為主,秦皮的加入可增強其清熱燥濕之力,並能有效控制腸道炎症,緩解腹瀉症狀。
- 收斂止癢:秦皮還具有收斂止癢的作用。對於一些因濕熱下注引起的皮膚瘙癢、濕疹等症,秦皮的加入可以起到緩解瘙癢、促進皮膚癒合的作用。
總之,秦皮在白頭翁湯中起著清熱燥濕、止瀉止痢、收斂止癢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共同發揮功效,治療濕熱下注所引起的腹瀉、痢疾、濕疹等症。
方劑介紹
白頭翁湯主要功效是「清熱解毒、涼血止痛」,古代被認為是治療由熱毒引起的血痢(腹痛、腹瀉,糞便中有血液並伴有黏液)的主要方劑。
適用症狀是痢疾伴有發燒、腹痛、急促的腹部疼痛並伴隨腹部緊張感、肛門有灼熱感、腹瀉伴隨膿血(血比較多,膿比較少)、喉嚨乾渴想要喝水、眼部紅腫疼痛。舌頭呈現紅色,舌苔黃色、脈緊脈數。
此方源自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原文是:「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意思是白頭翁湯主要用於治療因「熱毒」導致的痢疾。
古代的痢疾是指一種腸道疾病,主要症狀包括腹痛、腹瀉,特別是帶有血和黏液的稀便,以及可能的發燒。
可見遠古的中國人就已經觀察到,濕熱的天氣或環境,會導致人體嚴重腹瀉,進而產生各種腸道疾病。
這種狀態下,病人會感到極度口渴並伴有嚴重腹痛。病理上,這是由於熱毒下沉至大腸,導致大腸中的濕熱邪氣積聚,使得腸道氣滯不通。
這種熱毒會深入體內,進入血分階段對導致嚴重腸道病變,由於邪熱的影響,肛門會有灼熱感,並且因為痢疾和熱毒會損傷體液,所以病人會有強烈的飲水欲望。
治療的方法就是清除體內的熱毒,降低血液中的火熱讓治癒痢疾。古書《醫學衷中參西錄》 提到,凡是溫熱病伴有痢疾的情況,是最難治療的。
因為溫熱會隨著痢疾深入,使病情陷入難以恢復的狀態;而痢疾又因溫熱的燒灼而加重疼痛和下墜感,這就是里急後重。
古人柯韻伯提出深入解釋,認為腹瀉是一種腹部疾病,而腹部是脾經、肝經、腎經(三陰經)的交匯之處。只要其中一個臟器功能失調,就可能導致腹瀉。
因此,對於脾、肝、腎引起的腹瀉,張仲景分別創立了不同的方劑來治療。對於「太陰」的腹瀉,有理中湯和四逆湯。對於「厥陰」的腹瀉,有烏梅丸和白頭翁湯;對於「少陰」的腹瀉,有桃花湯、真武湯、豬苓湯、豬膚湯以及四逆湯、通脈四逆湯等方劑。
「白頭翁」是這個方劑的主要藥材,主要作用於大腸和肝經,具有苦味和強烈的性質,能夠進入血液系統,清熱解毒,涼血止痢。
現代藥理研究也發現,白頭翁可以用來治療腸炎、肺炎、腫瘤、流感和肝損傷等疾病。它具有抗腫瘤、抗病毒、抗炎、抗陰道毛滴蟲病、抗菌、殺精、抗氧化、抗突變、保護肝臟、增強免疫功能及影響細胞增殖和死亡的效果。
加入黃連和黃柏則協助白頭翁發揮清熱解毒的效果。黃連這種藥材苦寒,它能夠瀉熱、解毒,並幫助去除濕氣。黃柏同樣具有苦寒的特性,特別擅長清理腸道中的濕熱,與其他藥材一起協助清熱解毒。
秦皮味苦澀且寒,它不僅可以清熱解毒,還能收斂止痢,減少腹瀉,有助於控制熱痢的嚴重症狀。
現代藥理研究發系,秦皮含有多種有效成分,包括香豆素、木質素和酚類化合物。這些成分賦予了秦皮多種藥理作用,如抗炎、抗腫瘤、抗氧化和抗抑鬱等。
若提到白頭翁湯,另一個類似的是「芍藥湯」,白頭翁湯專門用於治療熱毒深入血液部分導致的痢疾,其作用是清熱解毒和涼血止痢。
芍藥湯則用於治療由濕熱引起的痢疾,同時調和氣血,清熱燥濕。兩個方劑的主要區別在於白頭翁湯主要是清熱和燥濕止痢,而芍藥湯則是結合清熱燥濕和調節氣血。
加減法:如果病情突然惡化,伴有新鮮的紫色膿血,高熱,口渴,煩躁,舌質绛紫,可以加入生地、丹皮來涼血解毒。如果腹痛和緊急需求後重明顯,則可以添加木香、延胡索、白芍來促進氣血流通,緩解緊急疼痛。
現代常用於治療急性腸炎腹瀉、眼睛結膜炎、細菌性腸炎痢疾、阿米巴痢疾、潰瘍性結腸炎、泌尿系統感染、急性腎損傷、關節炎、高尿酸血症和癌症…等。
傳統服藥法
上藥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再服一升(現代用法:水煎服)。
將上述四種藥材加入約1750毫升的水中,煮沸後煮至水量減少到大約500毫升,然後去除藥渣,留下藥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白頭翁湯適用於熱毒痢疾,對於寒溼或虛寒引起的腹瀉並不適用,需準確辨證後使用。
- 孕婦慎用,因含有苦寒藥物,孕婦應謹慎使用,以免影響胎兒。
- 體質虛弱者:體質過於虛弱者應減量或配合補益藥物使用,以免藥物過於寒涼傷及正氣。
現代藥理研究
這個中藥方劑對於某些痢疾桿菌,特別是志賀氏桿菌和施氏桿菌,有很強的抑制作用。但是對於福氏桿菌和宋內氏菌的抑制作用較弱,對多種沙門氏菌的作用也很弱,甚至沒有抗菌效果。
此外,這個方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卡他球菌等也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在這個方劑中,黃連和秦皮的抗菌作用較強,黃柏次之,白頭翁的抗菌作用最弱。
整體來看,這個方劑的抗菌效果比單獨使用黃連或秦皮要弱一些。由於白頭翁對阿米巴原蟲的抑制作用較強,因此在使用這個方劑治療阿米巴痢疾時,建議增加白頭翁的用量,這樣可以更有效地控制病情。
白頭翁湯的經絡型態
每年在進入8-9期間,因為長夏濕熱的天氣狀態,北半球多數人體內的三焦經、大腸經嚴重火熱,有些人就會出現熱性腹瀉,可以自行觀察經絡現象加以驗證。
相關證候
相同名稱方劑
白頭翁湯, 出處:《明醫指掌》卷四。 組成:白頭翁、秦皮、黃連各等分。 主治:協熱自利,小便赤澀,熱痢下重。
白頭翁湯, 出處:《普濟方》卷二一二。 組成:白頭翁2兩,黃連3兩,柏皮3兩,椿皮3兩。 主治:熱痢滯下,下血連月不癒。
白頭翁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五五。 組成:白頭翁(劉寄奴花亦可)2兩,甘草2兩,阿膠2兩,黃連3兩,柏皮3兩,陳皮3兩。 主治:清風火,平肝。主治:産後下痢虛極。
白頭翁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七。 組成:黃連(去須)1兩,白頭翁半兩,酸石榴皮(炙)半兩,犀角(鎊屑)半兩(一方無犀角)。 主治:小兒熱毒下痢如魚腦,手足壯熱。
白頭翁湯, 出處:《千金》卷十五。 組成:白頭翁2兩,厚朴2兩,阿膠2兩,黃連2兩,秦皮2兩,附子2兩,黃柏2兩,茯苓2兩,芍藥2兩,乾薑3兩,當歸3兩,赤石脂3兩,甘草3兩,龍骨3兩,大棗30個,粳米1升。 主治:赤滯下血,連月不癒。
白頭翁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白頭翁2兩,黃柏3兩,黃連3兩,秦皮3兩。 主治:散熱厚腸,清熱解毒,涼血止痢。主治:熱痢,痢疾腹痛,裏急後重,肛門灼熱,便下膿血,赤多白少,渴欲飲水,及噤口痢。現用於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阿米巴性肝膿腫;厥陰下利,屬於熱者,下重,便膿血;眼目鬱熱,赤腫陣痛,風淚不止;噤口痢,熱氣上衝,腸中逆阻似閉,腹痛在下尤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