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圖表

白頭翁湯

Bai Tou Weng Tang

出處典籍: 傷寒雜病論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8

複方歸經比例學習使用方法

大腸經 31%
肝經 13%
膽經 13%
胃經 13%
膀胱經 9%
腎經 9%
心經 4%
脾經 4%
最後更新日:2022-09-03

主治功效

本方證是因熱毒深陷血分,下迫大腸所致。熱毒血痢證,熱毒熏灼腸胃氣血,化為膿血,而見下痢膿血、赤多白少。腹痛,裏急後重、肛門灼熱,渴欲飲水,舌紅苔黃,脈弦數。 

熱毒阻滯氣機則腹痛里急後重;渴欲飲水,舌紅苔黃,脈弦數皆為熱邪內盛之象。治宜清熱解毒,涼血止痢,俾熱毒解,則痢止而後重自除。

故方用苦寒而入血分的白頭翁為君,清熱解毒,涼血止痢。黃連苦寒,瀉火解毒,燥濕厚腸,為治痢要藥。

黃柏清下焦濕熱,兩藥共助君藥清熱解毒,尤能燥濕治痢,共為臣藥。

秦皮苦澀而寒,清熱解毒而兼以收澀止痢,為佐使藥。四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涼血止痢之功。

本方與芍藥湯同為治痢之方。但本方主治熱毒血痢,乃熱毒深陷血分,治以清熱解毒,涼血止痢,使熱毒解,痢止而後重自除;芍藥湯治下痢赤白,屬濕熱痢,而兼氣血失調證,故治以清熱燥濕與調和氣血並進,且取「通因通用」之法,使「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

兩方主要區別在於:白頭翁湯是清熱解毒兼涼血燥濕止痢,芍藥湯是清熱燥濕與調和氣血並用。

現代運用於阿米巴痢疾、細菌性痢疾屬熱毒偏盛者。

傳統服藥法

上藥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再服一升(現代用法:水煎服)。

方劑組成解釋

白頭翁性味苦、寒。主治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用於熱毒血痢、陰癢帶下、阿米巴痢。

黃柏性苦、寒。主治清熱燥濕、瀉火除蒸、解毒療瘡。用於陰虛火旺、濕熱瀉痢、黃疸、帶下、熱淋、腳氣、痿{闢}、骨蒸勞熱、盜汗、遺精、瘡瘍腫毒、濕疹瘙癢盜汗骨蒸。

黃連性苦、寒。主治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用於濕熱痞滿、嘔吐吞酸、瀉痢、黃疸、高熱神昏、心火亢盛、心煩不寐、血熱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癰腫疔瘡、外治濕疹、濕瘡、耳道流膿。

秦皮主治清熱燥濕、平喘止咳、明目。治細菌性痢疾、腸炎、白帶、慢性氣管炎、目赤腫痛、迎風流淚、牛皮癬。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大便失禁大便膿血臍下偏左或偏右處疼痛左下腹側部痛肛門灼熱感腹瀉伴隨不消化食物舌苔黃膩下腹部痛(小腹痛)心胸煩熱右下腹側部痛肚臍周圍腹痛腹痛胰臟炎痢疾排尿困難腸炎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白頭翁湯, 出處:《明醫指掌》卷四。 組成:白頭翁、秦皮、黃連各等分。 主治:協熱自利,小便赤澀,熱痢下重。

白頭翁湯, 出處:《普濟方》卷二一二。 組成:白頭翁2兩,黃連3兩,柏皮3兩,椿皮3兩。 主治:熱痢滯下,下血連月不癒。

白頭翁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五五。 組成:白頭翁(劉寄奴花亦可)2兩,甘草2兩,阿膠2兩,黃連3兩,柏皮3兩,陳皮3兩。 主治:清風火,平肝。主治:産後下痢虛極。

白頭翁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七。 組成:黃連(去須)1兩,白頭翁半兩,酸石榴皮(炙)半兩,犀角(鎊屑)半兩(一方無犀角)。 主治:小兒熱毒下痢如魚腦,手足壯熱。

白頭翁湯, 出處:《千金》卷十五。 組成:白頭翁2兩,厚朴2兩,阿膠2兩,黃連2兩,秦皮2兩,附子2兩,黃柏2兩,茯苓2兩,芍藥2兩,乾薑3兩,當歸3兩,赤石脂3兩,甘草3兩,龍骨3兩,大棗30個,粳米1升。 主治:赤滯下血,連月不癒。

白頭翁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白頭翁2兩,黃柏3兩,黃連3兩,秦皮3兩。 主治:散熱厚腸,清熱解毒,涼血止痢。主治:熱痢,痢疾腹痛,裏急後重,肛門灼熱,便下膿血,赤多白少,渴欲飲水,及噤口痢。現用於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阿米巴性肝膿腫;厥陰下利,屬於熱者,下重,便膿血;眼目鬱熱,赤腫陣痛,風淚不止;噤口痢,熱氣上衝,腸中逆阻似閉,腹痛在下尤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自制堅陰湯

相似度 88%

加味白頭翁湯

相似度 80%

柏連散

相似度 66%

連柏湯

相似度 66%

連柏丸

相似度 66%

香臘膏

相似度 66%

平瘀散

相似度 66%

洗眼黃連湯

相似度 66%

洗眼防風湯

相似度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