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藥湯

SHAO YAO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保命集》卷下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1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6%
肝經 16%
心經 14%
胃經 14%
大腸經 11%
膽經 7%
肺經 7%
三焦經 4%
小腸經 2%
心包經 2%
腎經 2%
脾經
肝經
心經
胃經
大腸經
膽經
肺經
三焦經
小腸經
心包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4-01-29

主治功效


本方證是由濕熱壅滯腸中,氣血失調所致。濕熱下注大腸,搏結氣血,釀為膿血,而為下痢赤白;腸道氣機阻滯則腹痛、里急後重;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象弦數等俱為濕熱內蘊之象。故治宜清熱燥濕,調和氣血之法。

方中黃芩、黃連性味苦寒,入大腸經,功擅清熱燥濕解毒,以除致病之因,為君藥。

重用芍藥養血和營、緩急止痛,配以當歸養血活血,體現了「行血則便膿自愈」之義,且可兼顧濕熱邪毒熏灼腸絡,傷耗陰血之慮;木香、檳榔行氣導滯,「調氣則後重自除」,四藥相配,調和氣血,,是為臣藥。

大黃苦寒沈降,合芩、連則清熱燥濕之功著,合歸、芍則活血行氣之力彰,其瀉下通腑作用可通導濕熱積滯從大便而去,體現「通因通用」之法。

方以少量肉桂,其辛熱溫通之性,既可助歸、芍行血和營,又可防嘔逆拒藥,屬佐助兼反佐之用。炙甘草和中調藥,與芍藥相配,又能緩急止痛,亦為佐使。

諸藥合用,濕去熱清,氣血調和,故下痢可愈。 本方立意不在止痢,而重在治其致痢之本。其配伍特點是:氣血並治,兼以通因通用;寒熱共投,側重於熱者寒之。此方與一般純用苦寒以治濕熱下痢之方不同。

治産後諸積不可攻者。産後熱積,脈數弦虛微澀者。 濕熱痢疾。腹痛,便膿血,赤白相兼,里急後重,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弦數。

現代運用於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過敏性結腸炎、急性腸炎等屬濕熱為患者。

傳統服藥法


生白芍1錢5分,山楂(燒成炭)1錢分,桔梗1錢5分,陳茶葉2錢,炙甘草7分,生薑5片。
如渴,加葛根1錢5分。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心絞痛肺結核坐骨神經痛前列腺炎胰臟炎腳氣病排尿困難神經性厭食症心內膜炎尿道炎膀胱炎胃及十二指腸炎五十肩慢性肝硬化原發性高血壓類風濕性關節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

相同名稱方劑


芍藥湯, 出處:《保命集》卷下。 組成:芍藥1斤,黃芩6兩,茯苓6兩。 主治:養陰去熱。主治:産後諸積不可攻者。産後熱積,脈數弦虛微澀者。

芍藥湯, 出處:《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二。 組成:芎、歸、白芍、熟地、參、朮草、陳皮、香附、前胡、柴胡、紫蘇、黃耆、杜仲、大棗。 主治:妊娠8月,胎動不安者。

芍藥湯, 出處:《不知醫必要》卷三。 組成:生白芍1錢5分,山楂(燒成炭)1錢分,桔梗1錢5分,陳茶葉2錢,炙甘草7分,生薑5片。 主治:痢疾初起,身不熱者。

芍藥湯, 出處:《回春》卷二。 組成:芍藥1錢,梔子1錢,黃連1錢,石膏1錢,連翹1錢,薄荷1錢,甘草3分。 主治:脾火,或消谷易饑,或胃熱口燥煩渴,或唇生瘡,右關脈洪數者。

芍藥湯, 出處:《産乳備要》。 組成:當歸1兩半(切,焙),人參1兩,肉桂1兩,生薑(後入)1兩,甘草(炙)1兩,芍藥1兩。 主治:補虛治氣。主治:産後虛乏,不思飲食,四肢昏倦,心腹陣痛。

芍藥湯, 出處:《保命集》卷中。 組成:芍藥1兩,當歸半兩,黃連半兩,檳榔2錢,木香2錢,甘草2錢(炙),大黃3錢,黃芩半兩,官桂2錢半。 主治:活血調氣,清熱解毒;下血調氣。主治:濕熱痢,腹痛便膿血,赤白相兼,裏急後重,肛門灼熱,小便短赤。妊娠痢疾,腹痛口渴,後重裏急之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