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濕熱證,起因於濕熱蘊結大腸,下焦氣機壅滯,傳導失常,而引起的一系列既有熱象,又有濕象的症狀總稱。經常是由飲食不節、過食厚味醇酒,或暑濕熱毒侵犯腸道所致。
《素問·靈蘭秘典論》提到:「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濕熱蘊結大腸時,濕熱下注大腸,大腸傳導變化失職,阻遏氣機造成氣機不利,最常見的就是「腹瀉」及「腹痛」,腹痛以下腹部最明顯。
常見症狀是:腹瀉伴隨粘液、大便粘滯不暢、或便膿血,里急後重,或大便如醬惡臭,或大便如黃水而肛門灼熱,並見腹痛,痛而拒按,喜喝冰水,發熱汗出,午後熱盛,胸院滿悶,肢體沈重,納呆嘔惡,舌苔黃膩,脈象滑數。
大腸濕熱證常見於古代中醫疾病如:「腹痛」、「痢疾」、「濕溫」、「泄瀉」、「腸疽」、「痔瘡」…等疾病中。
「溫病」中也常見大腸濕熱證,身體發熱汗出,午後熱盛,大便稀而不暢,身重腹滿,嘔惡納呆。夏天的時候由於天氣濕熱,濕熱結於大腸,除見大便稀而不暢,肛門灼熱等下焦症狀外,往往兼見頭昏腦脹、胸院滿悶、惡心欲吐等濕熱上蒸之證。
大腸濕熱證經常起因於「食傷」,由於飲食不節,過飲醇酒,酒的熱與濕熱互結於腸胃,症狀是:噯腐吞酸、腹脹、腹瀉、大便酸臭。由於濕熱鬱蒸於腸胃,還有以下症狀:噁心嘔吐、食慾不佳、舌苔粘膩而黃,面目色黃。
大腸濕熱時日過久,很容易服用過多寒涼中藥,濕邪未除,正氣卻已衰,濕從寒化,可逐漸轉為「大腸虛寒證」,這必須要特別注意。
「大腸結熱證」與「大腸濕熱證」類似,大腸結熱證主要是由外邪犯肺,肺移熱於大腸,或濕熱化燥,或熱邪與食積互結,總為「燥與熱結」,症狀是:大便乾燥秘結,肛門灼痛、腹部脹滿、舌苔黃褐而燥,或生芒剌,脈象洪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