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ming Fu Shi Syndrome
承氣湯證的原因,症狀與經絡,運用穴道及中藥加以改善!
雲端中醫編輯組- 最後更新:2024-05-18
《傷寒論》中提到的「承氣湯證」,主要是指運用三種中藥方劑(大承氣湯、小承氣湯、調胃承氣湯),用來治療「陽明腑實證」。
「陽明腑實證」,是由於體內的熱邪太嚴重,傷害到身體的津液,導致身體裡面燥熱,造成胃腑的氣機不通暢,身體出現一種裡熱、實熱的現象。
古人說出現的症狀特點是「痞、滿、燥、實」,這四個字的意思可以分別加以理解:
- 痞:指胸腹部像是有東西壓住一樣,感覺悶塞壓重感。
- 滿:指胸部、腹部脹滿的感覺。
- 燥:指腸中有很乾燥的大便,無法順利排便。
- 實:腹部疼痛,如果用手去按會很痛。
 
有一些人,還會出現神昏譫語,臉面潮熱、舌苔黃燥、脈象沉實有力,這些都是身體內部「實熱」的體現。
「神昏」指的是神志不清,精神昏亂,無法正常意識和判斷。「譫語」指的是胡言亂語,說話不連貫或內容荒誕可笑。也就是說,出現「陽明腑實證」時,有可能會出現精神疾病。
改善的方法很單純,主要運用中藥「大黃」,這是瀉大腸的重要中藥,加上厚朴、枳實可以破氣、消痞。
較嚴重一點的加上「芒硝」,可見承氣湯就是以瀉除火熱、破氣、瀉大便來達到治療的目標。
這三個承氣湯證,運用時還是有差異的,分別如下:
- 「大承氣湯證」(大黃、厚朴、芒硝、枳實),可以改善燥、實、痞、滿4個症狀。
- 「小承氣湯證」(大黃、厚朴、枳實),可以改善滿、痞、實3個症狀為主。
- 「調胃承氣湯證」(大黃、芒硝、甘草),可以改善燥、實2個症狀為主。
《黃帝內經》提到陽明病會出現精神病,摘要「陽明熱甚,故惡火︰陽明厥逆,故惡人;四肢實,則登高;熱盛則棄衣;不欲食,則妄走。」
當陽明經的熱勢非常嚴重時,會害怕火源,不喜歡與人接近,想要攀登高處的傾向,不自覺地脫掉衣服以求降溫,不願進食時、胡亂走動。運用承氣湯來治療精神病,從古至今的紀錄非常多。
2024年大陸自學中醫者王大皮就曾經透過網路分享,她曾經運用「大承氣湯」來治療自己公公的精神病。
 
她說,她的公公曾經整天幻覺感到驚恐,總感覺有人要害他。聽到樓梯有人上樓,他就是來找他的。
半夜的時候說有人會爬上陽台,就拿著刀就出去了,家裡的人打算要把公公送到精神病院,結果她就幫公公治療。
她發現公公以前長期便秘,尤其是發病後更嚴重,幾乎不排便。她還發現公公的尿又濃又黄。
她給公公服用「大承氣湯」,剛開始出來的大便都是黑的硬便,用了兩天後還是黑便,但是變軟便,所以她就繼續給公公服用。
之後黑便的性狀愈來愈軟、越來越稀,最後就變成這個黑泥湯了。她繼續堅持給公公服用「大承氣湯」,一直到終於排黃便了,才停止服用。
結果一看大承氣湯竟然用了半個月,她說:「一般人哪可能拉半個月?早就拉完了!」但是當時,驚恐幻覺的症狀還有。
就這樣之後又保養了兩個月,中間也什麼藥都沒吃,那兩個月之後,這些精神症狀也全沒了,全好了。
現在醫學也發現,腸子與大腦之間有一條看不見的線,稱為「腦腸軸」,印證陽明病有可能出現精神病。
王大皮自學中醫,除了把自己的「乳腺癌」治癒之外,也治療了自己公公的精神病,這都是學習傷寒論所帶來不可思議的好處。
「陽明腑實證」常見於「春溫」、「伏暑」、「冬溫」、「腸痞」、「狂證」等等古代疾病中。常與「脾約證」、「大結胸證」、「少陽兼裏實證」、「熱入血室證」等證一起討論。
造成承氣湯證的主要原因
了解3種常見致病因素
暑熱

中醫認為「暑為陽邪,其性炎熱」,暑邪傷人可以導致人體陽氣亢盛,出現壯熱、面赤、脈象洪大等熱性症狀。
舌相與脈相
中醫診斷的重要指標
舌相
Tongue Characteristics
脈相
Pulse Characteristics
臨床症狀或疾病
常見的相關症狀表現
相關證型
與此證候相關的其他證型
經絡型態分析
從經絡測量數據分析證候表現
陽明腑實證既然是「陽明病」,理論上可以觀察陽明經(胃經、大腸經),從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中發現,當這兩條經絡一起出現實證的時候,通常會伴隨出現鐵三角經絡型態。
 
所謂的陽明證,有較高機率會出現三焦經、大腸經、胃經實證,脾經與膀胱經虛證的狀態。
膀胱經長期虛證的人,由於通往腦部的經絡長期阻塞,所以有機會出現各種腦部疾病,也很有可能出現精神疾病。
依照不少會員長期的觀察回報,這種經絡型態的人長期容易便秘、發熱、胸悶,而且有機會出現腦中風,以及各種腦部與精神的疾病。
1脾經+膀胱經虛證,肝經+胃經實證(鐵三角經絡型態變化型)

經絡型態

出現機率
春夏期間常見的經絡型態,北半球天氣溫度超過28°C,大約從4-5月開始,50%以上的人有機會出現這種經絡型態,肝經實證,脾經與膀胱經虛證,加上胃經實證,屬於「鐵三角」經絡型態之變化型。平時只要晚睡或過度勞累,長期疲勞累積時也會出現這種經絡型態。
相關典籍
古代醫學典籍中的相關記載
點擊按鈕查看詳細典籍內容
- 《傷寒論》:「傷寒吐後,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
- 《傷寒論》:「陽明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惱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
- 《傷寒論》: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燥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能食,但初頭硬,後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
- 《傷寒論》:「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裏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
- 《傷寒論》:「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大承氣湯;不硬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失氣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轉失氣者,此但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後發熱者,必大便復硬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矢氣者,慎不可攻也。」
- 《傷寒論》:「陽明病,讝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失氣者,更服一升;若不轉失氣者,勿更與之。明日又不大便,脈反微濇者,裏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
- 《傷寒論》:「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濇者死。微者,但發熱讝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後服。」
- 《傷寒論》:「陽明病,本自汗出,醫更重發汗,病已差,尚微煩不了了者,此大便必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乾燥,故令大便硬,當問其小便日幾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為小便數少,以津液當還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討論留言
與其他用戶分享經驗與見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