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胃承氣湯

TIAO WEI CHENG Q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29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4%
胃經 14%
小腸經 11%
三焦經 11%
肝經 11%
大腸經 11%
肺經 9%
心經 8%
腎經 6%
心包經 5%
脾經
胃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肝經
大腸經
肺經
心經
腎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4-07-25

方劑組成解釋

調胃承氣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方劑中含有芒硝、大黃等峻下藥,性寒且苦燥,容易傷胃氣。甘草性甘,味平和,入脾胃經,能緩和藥性,保護脾胃,防止峻下藥過於傷人。
  2. 增強藥效:甘草能調和諸藥,使各藥成分協同作用,發揮更佳的療效。同時,甘草還具有健脾益氣、和中緩急的作用,能增強人體對藥物的吸收利用,提高治療效果。

調胃承氣湯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熱通便:大黃性寒,味苦,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之效。調胃承氣湯主要用於治療熱結腸胃,腹痛便祕,大黃可瀉熱通便,解除腸胃熱結,改善便祕症狀。
  2. 引藥下行:大黃性峻,可引導其他藥物下行,促進藥效發揮。調胃承氣湯中其他藥物如芒硝、厚朴等,皆有瀉下作用,大黃的加入可增強其瀉下效果,使藥效更佳。

調胃承氣湯中加入芒硝,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瀉熱通便:芒硝性寒,味鹹,入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軟堅散結的功效。調胃承氣湯主要針對熱結便祕,芒硝能迅速瀉下熱結,緩解便祕症狀,促進腸道蠕動,使積滯排出。
  2. 引藥下行:芒硝性滑,能引導其他藥物下行,增強藥效。調胃承氣湯中其他藥物如厚朴、枳實等,也具有通便作用,芒硝的加入可以使這些藥物更快更有效地發揮作用,達到通便瀉熱的目的。

主治功效


調胃承氣湯:由甘草、大黃、芒硝組成。甘草補氣瀉火,大黃清熱瀉火,芒硝瀉下利水。三藥合用,具有瀉火通便、清熱利濕的功效。主治熱結腸腑、實熱便祕、腹脹腹痛、泄瀉痢疾等症狀。

這個方劑出自古代醫學經典《傷寒雜病論》。方劑的組成與使用方法如下:取三種藥材,用水三升(大約600毫升),煎煮至剩下約一升(200毫升)。然後過濾掉藥渣,在藥汁中加入芒硝,再次加熱使藥液微微沸騰,最後少量多次地溫熱服用。

這個調胃承氣湯主要用於治療因體內陽明腑實證引起的一系列症狀,具體包括:

  • 體內熱邪聚集在下腹部,導致胃腸積熱。
  • 可能出現皮膚髮紅如斑點的情況,口腔、牙齒和咽喉疼痛。
  • 觀察舌苔呈正黃色,脈象滑數,表示體內有熱邪。
  • 此方劑的功效在於溫和地清除體內的熱結,幫助身體排除熱邪。

簡單來說,這劑中藥是用來幫助解決由腸胃熱盛引起的不適,通過溫和的方式幫助身體排出熱毒,緩解相關症狀。

傳統服藥法


右三味,以水三升(600ml),煮取一升(200ml),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溫服之。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乾嘔口乾口渴鼻部疼痛打嗝呃逆大便時間較長潮熱發燒鼻子乾燥肚臍周圍腹痛嘴唇顫動胃及十二指腸炎貧血扁桃腺炎大便秘結排尿困難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鏈球菌性咽喉炎麻疹急性會厭炎暴食症

相同名稱方劑


調胃承氣湯, 出處:《傷寒大白》卷四。 組成:大黃、枳殼、厚朴、甘草。 主治:傷寒陰厥。用溫復陽太過,不耐辛溫,胃熱譫語。

調胃承氣湯, 出處:《外科證治全書》卷二。 組成:大黃3錢(酒制),元明粉1錢5分,甘草1錢,枳殼1錢5分。 主治:牙衄,陽明壅塞盛之甚,口渴便秘而衄不止者。

調胃承氣湯, 出處:《傷寒全生集》卷二。 組成:大黃、芒消、枳實、厚朴、黃芩。 主治:陽明經胃實,潮熱譫語,燥渴,大便不通,手足濈濈自汗,或面赤譫語,脈洪數,或揭去衣被,惡熱,飲水不止者。

調胃承氣湯, 出處:《普濟方》卷四○四。 組成:大黃、芒消、甘草各等分,生薑3片。 主治:熱留胃中發斑,及服熱藥過多而發斑。小兒肥甘過度,必生內熱,以致發熱蒸蒸,小便赤澀,面赤唇焦,舌燥而渴,脈實有力者。

調胃承氣湯, 出處:《片玉痘疹》卷十二。 組成:枳殼、酒大黃、檳榔末、甘草。 主治:痘後滯下。因平日食煎炒,素有積熱,痘後氣血虛,不能勝積,故利膿血,腸鳴作痛,裏急後重;或療腸垢,因痘出之後,飲水太過,水停作泄,熱毒乘虛入裏,便下膿血者。

調胃承氣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大黃4兩(去皮,清酒洗),甘草(炙)2兩,芒消半斤。 主治:推陳致新以和中。除熱蕩實,潤燥軟堅,甘平和緩。主治:陽明腑實,發熱汗出,口渴心煩,大便秘結,腹滿痛拒按,脈滑數。胃熱發斑,口齒咽喉腫痛,中消,瘡瘍等見上述症狀者。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誤攻其表,胃氣不和,譫語者;發汗後,不惡寒,但熱,屬實者;太陽病未解,但陰脈微者;傷寒13日,過經譫語,自下利,脈和,內實者;太陽病,過經10餘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鬱鬱微煩,先此時自極吐下者;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太陽病3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傷寒吐後,腹脹滿者。中熱,或口舌生瘡。善食而瘦。熱結旁流。陽明溫病,純利稀水無糞者。斑疹,陽明證悉具,外出不快,內壅特甚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