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調胃承氣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方劑中含有芒硝、大黃等峻下藥,性寒且苦燥,容易傷胃氣。甘草性甘,味平和,入脾胃經,能緩和藥性,保護脾胃,防止峻下藥過於傷人。
- 增強藥效:甘草能調和諸藥,使各藥成分協同作用,發揮更佳的療效。同時,甘草還具有健脾益氣、和中緩急的作用,能增強人體對藥物的吸收利用,提高治療效果。
調胃承氣湯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熱通便:大黃性寒,味苦,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之效。調胃承氣湯主要用於治療熱結腸胃,腹痛便祕,大黃可瀉熱通便,解除腸胃熱結,改善便祕症狀。
- 引藥下行:大黃性峻,可引導其他藥物下行,促進藥效發揮。調胃承氣湯中其他藥物如芒硝、厚朴等,皆有瀉下作用,大黃的加入可增強其瀉下效果,使藥效更佳。
調胃承氣湯中加入芒硝,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瀉熱通便:芒硝性寒,味鹹,入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軟堅散結的功效。調胃承氣湯主要針對熱結便祕,芒硝能迅速瀉下熱結,緩解便祕症狀,促進腸道蠕動,使積滯排出。
- 引藥下行:芒硝性滑,能引導其他藥物下行,增強藥效。調胃承氣湯中其他藥物如厚朴、枳實等,也具有通便作用,芒硝的加入可以使這些藥物更快更有效地發揮作用,達到通便瀉熱的目的。
主治功效
調胃承氣湯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綜合多部古籍的記載,調胃承氣湯的主要功效可以歸納為:緩下熱結,和胃氣。具體主治以下症狀:
- 陽明腑實,胃腸積熱: 表現為大便秘結、腹脹滿痛、潮熱、譫語、口乾舌燥、苔黃燥或焦黃燥裂、脈沉實或滑數等。如《衛生寶鑒》所載:「陽證/胃實不大便。譫語」,以及「惡熱不惡寒、手心腋下濈濈汗出、胃中乾涸、燥糞結聚、潮熱、大便硬、小便如常、或腹滿而喘、或譫語、脈沉而滑」。
- 發汗不解,蒸蒸發熱: 如《本草易讀》所言:「調胃承氣湯,炙草,大黃,芒硝,治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
- 胃氣不和: 如《傷寒雜病論(宋本)》所載:「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
- 陽證發狂、煩躁、面赤、脈實: 如《衛生寶鑒》所言:「陽證/發狂。煩躁。面赤。脈實。治用調胃承氣湯。」
- 熱結在下,發斑、口齒、咽痛: 根據經典記載,調胃承氣湯主治熱結在下,發斑、口齒、咽痛等症狀。
- 煩而悸,煩實: 如《類證治裁》所言:「煩而悸為熱,調胃承氣湯。」、「〔煩實〕,調胃承氣湯」
- 中消: 《類證治裁》指出:「〔中消〕,調胃承氣湯,見二卷汗。」
- 齒衄不止,大便秘: 《類證治裁》提到:「甚則衄不止,大便秘,調胃承氣湯」。
- 便秘: 《類證治裁》:「〔便秘〕,調胃承氣湯,大黃,芒硝,炙草」。
- 陽明胃實,汗出頭額: 《類證治裁》:「陽明胃實,亦汗出頭額,調胃承氣湯」。
治療原理
調胃承氣湯由甘草、大黃、芒硝三味藥組成。其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熱者寒之」、「實則瀉之」的原則,並結合各藥物的藥性進行分析:
清熱瀉下:
- 大黃苦寒,具有通便瀉熱、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的功效,是方中的主藥。它能攻下胃腸積滯,清除體內熱毒,使熱邪從大便排出。《本草從新》指出:「大黃,大苦大寒,沉而不浮,走而不守」。《本草備要》提到仲景太陽門調胃承氣湯,大黃用酒浸,是為了緩其下行之性。東垣也說到邪氣在上者,非酒不至,若用生大黃則遺其上焦之邪熱。
- 芒硝鹹寒,具有潤腸通便、清熱涼血、消癥散結的作用。它能軟化燥屎,協助大黃清除腸道內的燥熱積結。《本經逢原》提到:「仲景大陷胸湯、大承氣湯、調胃承氣湯,皆用芒硝軟堅去實」。《本草從新》也指出:「芒硝鹹寒潤下,與大黃相須為用」。成無己認為調胃承氣湯用芒硝是為了「軟堅、去實熱」。
調和胃氣:
- 甘草甘平,具有調和諸藥、緩和藥性、補中益氣的作用。在方中,甘草能夠緩解大黃和芒硝的峻下之性,防止其過於攻伐而傷正氣,同時也能夠調和胃氣,保護脾胃。正如《衛生寶鑒》所說:「甘草甘平,不冷不熱,以之緩大黃、芒硝之急迫,故曰調胃。」
綜合而言,調胃承氣湯通過大黃和芒硝的協同作用,達到清熱瀉下、蕩滌胃腸積熱的目的;同時,甘草的加入又能調和藥性,保護胃氣,使瀉下之力變得和緩,避免峻猛傷正。這正是方名「調胃承氣」的精髓所在。
方劑組成及藥理
藥物 | 古代用量 | 藥理作用 |
---|---|---|
甘草 | 半兩(炙) | 調和諸藥、緩和藥性、補中益氣、緩解大黃、芒硝峻下之性,保護胃氣。 |
大黃 | 二兩(酒浸) | 通便瀉熱、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攻下胃腸積滯,清除體內熱毒,使熱邪從大便排出。酒浸可緩其下行之性。 |
芒硝 | 九錢 | 潤腸通便、清熱涼血、消癥散結。軟化燥屎,協助大黃清除腸道內的燥熱積結。 |
桂枝(按病情加減) | - | 辛散下焦蓄血,與桃仁合用可以加強活血化瘀之效。 |
桃仁(按病情加減) | - | 甘緩解小腹急結,與桂枝合用可以加強活血化瘀之效。 |
黃連(按病情加減) | - |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
犀角(按病情加減) | - | 清熱涼血,解毒定驚。 |
註: 以上藥物用量為古代用量,現代應用需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調整。加入桂枝、桃仁是用於治療大熱之氣,熱甚搏血的情況。加入黃連、犀角用於疏利三焦,徹其本熱。
傳統服藥法
右三味,以水三升(600ml),煮取一升(200ml),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溫服之。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調胃承氣湯, 出處:《傷寒大白》卷四。 組成:大黃、枳殼、厚朴、甘草。 主治:傷寒陰厥。用溫復陽太過,不耐辛溫,胃熱譫語。
調胃承氣湯, 出處:《外科證治全書》卷二。 組成:大黃3錢(酒制),元明粉1錢5分,甘草1錢,枳殼1錢5分。 主治:牙衄,陽明壅塞盛之甚,口渴便秘而衄不止者。
調胃承氣湯, 出處:《傷寒全生集》卷二。 組成:大黃、芒消、枳實、厚朴、黃芩。 主治:陽明經胃實,潮熱譫語,燥渴,大便不通,手足濈濈自汗,或面赤譫語,脈洪數,或揭去衣被,惡熱,飲水不止者。
調胃承氣湯, 出處:《普濟方》卷四○四。 組成:大黃、芒消、甘草各等分,生薑3片。 主治:熱留胃中發斑,及服熱藥過多而發斑。小兒肥甘過度,必生內熱,以致發熱蒸蒸,小便赤澀,面赤唇焦,舌燥而渴,脈實有力者。
調胃承氣湯, 出處:《片玉痘疹》卷十二。 組成:枳殼、酒大黃、檳榔末、甘草。 主治:痘後滯下。因平日食煎炒,素有積熱,痘後氣血虛,不能勝積,故利膿血,腸鳴作痛,裏急後重;或療腸垢,因痘出之後,飲水太過,水停作泄,熱毒乘虛入裏,便下膿血者。
調胃承氣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大黃4兩(去皮,清酒洗),甘草(炙)2兩,芒消半斤。 主治:推陳致新以和中。除熱蕩實,潤燥軟堅,甘平和緩。主治:陽明腑實,發熱汗出,口渴心煩,大便秘結,腹滿痛拒按,脈滑數。胃熱發斑,口齒咽喉腫痛,中消,瘡瘍等見上述症狀者。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誤攻其表,胃氣不和,譫語者;發汗後,不惡寒,但熱,屬實者;太陽病未解,但陰脈微者;傷寒13日,過經譫語,自下利,脈和,內實者;太陽病,過經10餘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鬱鬱微煩,先此時自極吐下者;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太陽病3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傷寒吐後,腹脹滿者。中熱,或口舌生瘡。善食而瘦。熱結旁流。陽明溫病,純利稀水無糞者。斑疹,陽明證悉具,外出不快,內壅特甚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