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氣浴湯

承氣浴湯

CHENG QI YU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理瀹》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21

熱/寒比例

偏寒 (0.52)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7%
心經 13%
肝經 13%
胃經 12%
大腸經 8%
小腸經 8%
三焦經 8%
肺經 7%
心包經 5%
腎經 3%
脾經
心經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肺經
心包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在中藥方劑「承氣浴湯」中加入當歸,主要是利用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當歸能夠補血活血、調經止痛,對於治療血虛所致的面色蒼白、月經不調等症狀有良好的效果。與其他草藥配伍使用,能夠增強整體療效,適用於治療因血虛導致的相關症狀。

承氣浴湯中包含大黃,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大作用:

  1. 瀉熱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能瀉熱通便,清熱解毒。對於熱結便祕、腹痛、發熱等症狀,大黃能迅速清除腸道積熱,促進排便,緩解不適。
  2. 引藥下行: 承氣浴湯以瀉下為主,大黃的強力瀉下作用能引導其他藥物下行,直達病所,發揮更佳的治療效果。同時,也能減少其他藥物對脾胃的刺激,避免因藥力過強而導致腹痛、腹瀉等副作用。

承氣湯中使用芒硝,主要原因有二:

  1. 瀉熱通便:芒硝性寒,味苦鹹,入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之效。承氣湯用於治療熱結便祕、腸胃積熱等病症,芒硝可迅速清熱瀉火,通利大便,使熱邪得以排出。
  2. 消腫止痛:芒硝亦有消腫止痛之效。對於某些因熱毒壅滯、血脈瘀阻所致的疼痛,芒硝可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減輕疼痛,促進腫脹消散。

承氣湯方中包含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承氣湯以大黃瀉下為主,性寒峻猛,易傷脾胃。甘草性甘平,入脾胃經,能緩和藥性,保護脾胃,避免藥物過於猛烈而傷及正氣。
  2. 甘草瀉心火:承氣湯主要治熱結便祕,而甘草亦能清心火,瀉熱毒,與大黃相輔相成,更能有效地清除腸道積熱,促進排便通暢。

總而言之,甘草在承氣湯方中起到調和藥性、保護脾胃、清心火等作用,使其藥效更顯著,使用更安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承氣浴湯」主治「大腸燥結」,其名「承氣」與中醫經典方劑「大承氣湯」相呼應,暗示其具通下瀉熱之效。然此方用法特殊,以「煎湯摩腹」或「熬膏貼」之外治法為主,非傳統內服。大腸燥結在中醫屬「陽明腑實」範疇,表現為腹脹、便硬、排便困難,甚則熱結旁流。外治之法通過藥力透皮,刺激腹部經絡(如足陽明胃經、任脈),以間接導滯通便。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大黃(1兩)
    為瀉下攻積之要藥,性苦寒,歸大腸經,能蕩滌腸胃積滯。外用時,其瀉下成分(如蒽醌類)可經皮吸收,或透過摩擦刺激腸蠕動。

  2. 芒硝(原方未註量,推測與大黃比例相近)
    咸寒軟堅,與大黃協力破除燥屎。芒硝外用傳統多用於局部清熱(如敷貼腫脹),此處取其滲透之性,助大黃鬆解糞塊。

  3. 當歸(2兩)
    用量最大,彰顯「潤下」之意。當歸補血潤腸,既可制約大黃、芒硝之峻烈,防止外治時皮膚乾燥,亦能滋養腸道,符合「潤燥通便」原則。

  4. 甘草(5錢)
    甘緩和中,調和諸藥,減輕大黃、芒硝對皮膚的潛在刺激,兼具保濕之效,助藥力持久滲透。

外治機理推論

  • 摩腹法:藥液溫熱按摩腹部,可結合手法推動氣機(如順時針摩腹),促進腸道蠕動。大黃、芒消成分透過皮膚吸收,作用於局部腧穴(如天樞、大橫),激發「肺與大腸相表裡」之經絡聯繫。
  • 膏貼法:熬膏後貼敷,使藥效緩釋,持續刺激腸腑。當歸、甘草的油脂性成分可作為基質,延長藥效,兼顧護膚。

方劑特色

此方外治避開內服攻下傷正之弊,尤宜於體弱不堪峻下者。然其效或遜於內服,需反覆施治。整體配伍體現「瀉中寓潤,攻而不猛」之巧思,契合中醫「既病防變」思維,針對燥結未至危重時,先以外治緩圖。

傳統服藥法


當歸2兩,大黃1兩,芒消、甘草5錢。
煎湯摩腹。或熬膏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承氣浴湯是一張具有瀉下作用的中藥方劑,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副作用。因此,在服用承氣浴湯之前,一定要先諮詢醫生,並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承氣浴湯, 出處:《理瀹》。 組成:當歸2兩,大黃1兩,芒消,甘草5錢。 主治:大腸燥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