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歸大黃湯

當歸大黃湯

DANG GUI DA HUANG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偏寒 (0.67)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2%
脾經 16%
肝經 16%
胃經 11%
肺經 11%
大腸經 5%
心包經 5%
小腸經 5%
三焦經 5%
心經
脾經
肝經
胃經
肺經
大腸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當歸大黃湯中含有當歸,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當歸性溫,味甘辛,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此方以大黃瀉下為主,但同時也需顧及血虛之症,而當歸恰好能補血活血,平衡大黃的瀉下之性,避免損傷氣血。

其二,當歸能引導大黃下行,增強其瀉下效果。當歸善於行血,能促進大黃的藥力下達腸道,加速排泄宿便,達到更好的通便效果。

當歸大黃湯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大黃性寒,味苦,可瀉熱通便,清熱解毒,對於熱結血瘀所致的腹痛、便祕等症狀有很好的療效。

其二,當歸性溫,味甘辛,可活血化瘀,補血調經,與大黃相配,寒熱相濟,既可通便瀉熱,又能活血化瘀,協同作用更佳,適合治療熱結血瘀所致的各種病症,如血瘀閉經、腹痛、便祕等。

當歸大黃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涼血止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涼血止血、清熱瀉火之效。當歸大黃湯以大黃瀉熱通便,而生地黃則能涼血止血,防止大黃燥熱傷血,避免瀉下過度,達到瀉熱而不傷陰的效果。
  2. 滋陰潤燥: 大黃瀉熱燥腸,容易造成津液虧損,生地黃滋陰潤燥,可以補益陰液,緩解大黃的燥性,使藥效更加平和,避免副作用。

因此,生地黃在當歸大黃湯中起着重要的輔佐作用,既能涼血止血,又能滋陰潤燥,使藥效更加全面和安全。

當歸大黃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當歸大黃湯以當歸活血補血,大黃瀉熱通便,兩藥性相反,甘草性平和,味甘,能調和藥性,避免藥性過於偏激,使藥效更加協調,不致傷脾胃。
  2. 緩解藥性:大黃苦寒,容易傷及脾胃,甘草能緩解大黃的寒性,保護脾胃,使藥物更易於服用,不易產生副作用。

甘草在當歸大黃湯中起著重要的協調作用,既能調和藥性,又能緩解藥性,使藥物更加安全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當歸大黃湯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燥火下血、吐血、嗽血,大便乾結」,皆因體內燥熱化火,灼傷血絡,或津虧腸燥所致:

  1. 燥火下血:熱邪迫血妄行,下注腸道而便血,血色多鮮紅。
  2. 吐血、嗽血:火熱上炎,損及肺胃絡脈,血隨氣逆而出。
  3. 大便乾結:燥熱耗傷腸道津液,傳導失司,糞便乾硬難行。

此證屬「熱鬱血分,津傷絡損」,病機關鍵在「燥火」與「血瘀津虧」並存,故需涼血潤燥、通腑瀉熱,佐以扶正。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全方以「瀉熱逐瘀」為核心,兼顧「溫中養血」,組成可分為三層次:

  1. 瀉熱通腑-大黃為君

    • 大黃苦寒,峻下熱結,直瀉燥火,兼能化瘀止血,針對「大便乾結、熱迫出血」之主症。
    • 配伍甘草(炙)緩和大黃峻猛之性,防瀉下傷正。
  2. 養血和營-當歸、芍藥為臣

    • 當歸(重用三兩)補血活血,潤腸通便,助大黃潤燥下結。
    • 芍藥酸斂養陰,柔肝止血,與當歸共調血分,防燥火耗血。
  3. 溫中固本-桂心、乾薑、茱萸、人參為佐

    • 桂心、乾薑溫中助陽,反佐大黃之寒,防過瀉傷脾,亦助氣血生化。
    • 吳茱萸暖肝降逆,防吐血、嗽血因寒熱錯雜而逆亂。
    • 人參益氣攝血,扶助正氣,與當歸共成「氣血雙補」之勢。

配伍特點

  • 寒熱並用:大黃配乾薑、桂心,瀉火不傷陽,溫中不助熱。
  • 攻補兼施:大黃瀉實,當歸、人參補虛,適用於「燥火傷正」之虛實夾雜證。
  • 血分調理:當歸、芍藥、大黃協同,既清熱涼血,又活血止血,符合「瘀熱去則血自安」之理。

總結
此方通過瀉熱通腑、養血潤燥、溫中攝血的複方設計,針對「燥火內結、血傷氣弱」之複雜病機,體現中醫「寒熱並調、標本兼顧」的辨證思維。

傳統服藥法


當歸3兩,芍藥8分,桂心3分,乾薑6分,茱萸5分,人參1兩,大黃1兩,甘草2兩(炙)。上切。
以水6升,煮取3升,去滓,溫服1升,日3次。
忌海藻、菘菜、生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涼血止血、潤腸通便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燥火下血、吐血、嗽血、大便乾結等症。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血。
  • 本方有瀉下通便的作用,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

相關疾病


癲癇胃腸出血咳血腹瀉皮膚瘀血斑疹突然暈倒不省人事吐血

相同名稱方劑


當歸大黃湯, 出處:《傷寒大白》卷二。 組成:當歸、大黃、廣皮、甘草。 主治:專清大腸主治:下血。

當歸大黃湯, 出處:《傷寒大白》卷四。 組成:當歸、生大黃、川黃連、甘草。 主治:發斑。熱重便硬,有下症者。

當歸大黃湯, 出處:《傷寒大白》卷二。 組成:當歸、大黃、生地、甘草。 主治:燥火下血,及吐血、嗽血,大便乾結。

當歸大黃湯, 出處:《外台》卷七引《張文仲方》。 組成:當歸3兩,芍藥8分,桂心3分,乾薑6分,茱萸5分,人參1兩,大黃1兩,甘草2兩(炙)。 主治:冷氣牽引腰背肋下,腹內痛。

當歸大黃湯, 出處:《直指小兒》卷二。 組成:大黃(濕紙裹,略煨)3錢,甘草(炙)3錢,當歸3錢,赤芍藥3錢,半夏(制)1錢5分,川芎1錢5分。 主治:小兒諸癇,壯熱利下,心中惡血。

當歸大黃湯, 出處:《千金》卷十二。名見《普濟方》。 組成:芍藥3兩,乾薑3兩,茯苓3兩,桂心3兩,當歸3兩,大黃3兩,芒消3兩,阿膠2兩,甘草2兩,人參2兩,麻黃1兩,乾地黃4兩,虻蟲80個,水蛭80個,大棗20個,桃仁100個。 主治:吐血,胸中塞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