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當歸膏中加入血餘炭,主要考量其止血、活血化瘀的功效。血餘炭為動物血經炭化後的產物,具有收斂止血、涼血止痛之效。
當歸膏本身以當歸為君藥,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之效,但對於出血較多、瘀血阻滯的病症,單靠當歸難以奏效。加入血餘炭能加強止血效果,同時也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使當歸的活血化瘀之效發揮得更徹底,從而達到治療效果。
當歸膏中包含當歸,其原因如下:
- 當歸為君藥:當歸性溫,味甘辛,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其為當歸膏的主要成分,其補血活血之效,可改善氣血運行不暢,達到治療婦科疾病,如月經不調、痛經、產後瘀血等症狀的效果。
- 配合其他藥材:當歸膏中常配合其他藥材,如川芎、白芍、熟地等,共同發揮功效。當歸與這些藥材相輔相成,可以更好地達到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滋陰養血等目的。
當歸膏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是為了增強其養血滋陰、潤燥止渴之功效。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歸心、肝、腎經。其具有清熱涼血、滋陰生津、養血潤燥的作用。與當歸相配,能起到以下作用:
- 相輔相成:當歸補血活血,生地黃滋陰清熱,二者相合,可更好地起到養血滋陰、潤燥止渴的功效。
- 調節寒熱:當歸性溫,生地黃性寒,二者搭配可平衡藥性,避免過於偏寒或偏熱,更適合各種體質使用。
因此,生地黃是當歸膏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與當歸相輔相成,可發揮更好的藥效。
當歸膏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當歸性溫,偏於補血活血,但長期服用可能滋膩礙胃。甘草性平,味甘,能緩解當歸的燥熱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燥熱傷陰。
- 增強功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解疼痛、解毒的作用。與當歸搭配,可以增強補血活血的功效,並緩解因血虛引起的各種不適,如面色蒼白、疲乏無力、月經不調等。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當歸膏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攻「癰毒、湯火傷、疳臁瘡、爛瘡」等外瘡潰爛之症。其應用特點在於「外敷膏劑」,透過「塞耳中」或塗抹患處,以生肌斂瘡、祛腐解毒。古代外科認為,此類潰爛多因氣血壅滯、風邪熱毒搏於肌膚,或膿血腐敗所致,當歸膏以溫通散寒、活血托毒為核心,尤適於久潰不斂、瘡面晦暗者。
組成藥物邏輯與治療原理
- 當歸:為君藥,性溫味甘,善活血補血,《本草綱目》稱其「排膿止痛」,能改善瘡面血滯,促進新肌生長。
- 細辛、防風、白芷:三味共為臣藥,皆辛散之品。細辛通竅散寒,防風祛風勝濕,白芷燥濕排膿,合用可開泄腠理、透毒外出,針對瘡毒夾風濕之病理。
- 芎藭(川芎):助當歸活血行氣,兼能祛風止痛,加強局部氣血流通,破除瘡瘍瘀結。
- 生附子:大辛大熱,有毒而力猛,外用能「回陽逐冷」(《神農本草經》),助氣血溫通,散陰寒凝滯,對冷瘡久不收口尤效。
- 雄鯉魚腦:古法認為魚腦具「濡養斂瘡」之性,煎膏後成基質,既能潤澤瘡面,又可載藥透入。
配伍思維與原理
全方以「溫通—活血—透毒」為軸心:
- 溫通:附子、細辛溫散裡寒,防風、白芷祛表邪,內外兼攻,破除瘡毒陰凝之性。
- 活血:當歸、川芎調和氣血,改善局部瘀阻,促使瘡毒隨血行而散。
- 透毒:辛香藥物(如白芷)搭配魚腦滲透之性,引藥直達瘡深處,腐膿得排,新肉得生。
此方結構反映古代「外科必本於內」之理念,雖治外瘡,實則調氣血、通經絡,使「腐去新生」,契合癰瘡「膿成—潰後」之病理轉歸。
傳統服藥法
當歸半兩,細辛半兩,芎窮半兩,防風(去蘆頭)半兩,附子(生用)半兩,白芷半兩。
上為末,以雄鯉魚腦1斤,合煎三上三下,膏香,去滓。
以綿裹棗核大,塞耳中。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糖尿病患者慎用。
- 對本品過敏者禁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當歸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五。 組成:當歸(切,焙)2兩,甘草(銼)2兩,胡粉(研)2兩,羊脂2兩,豬脂3兩。 主治:灸瘡。
當歸膏, 出處:《理瀹》。 組成:新發,當歸2兩,生地1兩,生甘草5錢。 主治:生肌止痛,補血續筋。主治:癰毒,湯火傷,一切疳臁,諸般爛瘡。
當歸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 組成:當歸1兩,白芷1兩,烏雞糞(以豬脂3斤,飼雞3日,令盡,收其糞)1兩,鷹屎白半兩(與雞屎同研細)。 主治:面上瘢痕。
當歸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五。 組成:當歸(爲末)1兩,阿魏(研)1分,绯帛(細剪)5寸,胎頭發(細剪)半兩,鉛丹2兩,麻油4兩。 主治:傷折損破,痛不止,肉不合。
當歸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五。 組成:當歸(洗,切,焙),續斷(銼)1兩,細辛(去苗葉)1兩,木通(銼)1兩,白芷(切)1兩,川芎(銼)1兩,甘草(銼)1兩,蜀椒(去目及閉口者)1兩,牛膝(去苗)1兩,附子(去皮臍,生切)1兩。 主治:骨出臼,蹉跌不復,疼痛。
當歸膏, 出處:《普濟方》卷三一三。 組成:當歸、川芎、木鱉子、川山甲、蓖麻子、敗龜版、油頭發、白蘞、白及、白芷、草烏各等分,四物湯1貼,敗毒散1貼。以上香油1斤,于罐內浸此藥,春5夏3,秋7冬10日。然後用松香30兩,夏使油4兩。冬使油4兩半,次用:乳香1兩,沒藥1兩,血竭少許,麝香少許,龍骨(煅)3錢,白礬半兩(飛)。 主治:諸般癰疽發背,瘰癧惡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