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黃的傳統功效
1. 滋陰
生地黃,其滋陰功效歷代醫家皆有所論述,以《神農本草經》為首。該書記載生地黃「味甘寒」,「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痹,填骨髓,長肌肉」,已初步點明其滋養修復之效。而「除寒熱積聚,除痹」,更可見其清熱涼血,兼能緩解因陰虛火旺所致之症狀。
「甘寒」二字,是理解生地黃滋陰功效的關鍵。甘味入脾,具有益氣養陰的特性;寒味入腎,能清熱瀉火,滋陰降火。生地黃兼具此二味,故能兼顧脾腎兩臟。脾主運化水谷精微,以化生陰液;腎藏精,主水,為陰液之根本。生地黃通過滋養脾腎,從根本上補充人體陰液,達到滋陰的效果。
《神農本草經》中提到「填骨髓,長肌肉」,更進一步說明生地黃滋陰的深層機制。骨髓是人體造血之源,肌肉的生長發育也依賴陰液的滋養。生地黃能滋養骨髓,促進血液生成,並供給肌肉營養,從而使身體強健,這正是滋陰的直接體現。此外,「久服,輕身不老」,暗示其長期服用,能延緩衰老,而衰老的根本原因之一便是陰精虧損。因此,生地黃的滋陰功效,不僅能治療疾病,更能延年益壽,這與現代醫學中,強調陰陽平衡,才能保持健康長壽的觀點不謀而合。 生地黃生者尤良,更說明其藥效之佳。
2. 滋陰生津
生地黃,其「滋陰生津」的功效在古代醫籍中早有記載,並經後世臨牀驗證。其作用機理,可以從《神農本草經》的記載中窺探一二。
《神農本草經》中提到生地黃「味甘寒」,「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痹,填骨髓,長肌肉」。「甘」味入脾,具有緩和、滋養的作用;「寒」性則能清熱瀉火。 「填骨髓,長肌肉」則直接點明瞭生地黃滋養陰血的特性。骨髓與肌肉的營養,皆源於陰血的滋養,生地黃能填補骨髓、生長肌肉,說明其具有充盈陰血、改善體質的功效。 而「除寒熱積聚,除痹」,則說明生地黃不僅能滋陰,更能清熱,對於因陰虛火旺導致的諸多症狀,具有雙向調節的作用。
「生者尤良」的記載,也暗示了鮮生地黃的功效更勝一籌。這與現代藥理研究中,鮮生地黃含有的某些成分含量較高,藥效更強的結論相符。 總而言之,《神農本草經》對生地黃功效的描述,不僅體現了其滋陰生津的根本作用,也概括了其清熱涼血、潤燥生肌的輔助功效。 透過「填骨髓,長肌肉」這樣的描述,更直接地闡述了生地黃如何從根本上改善陰虛體質,達到滋陰生津的目的。 其「久服,輕身不老」的記載,則反映了古人對生地黃長期服用,改善體質、延年益壽的經驗總結。 這些記載,為我們理解生地黃的滋陰生津功效提供了珍貴的歷史依據。
3. 補血
生地黃,其補血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已有詳盡記載。其中,《神農本草經》便對其藥性與功效做了精闢的闡述。該書記載生地黃「味甘寒」,「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痹,填骨髓,長肌肉」。這句話看似涵蓋了多種功效,實則也點明瞭其補血的機理。
「味甘寒」說明生地黃性質平和,既能滋陰涼血,又能潤燥補虛。其「主折跌絕筋,傷中」的功效,則暗示生地黃能修復損傷,而傷痛的恢復往往與血液的供給息息相關,足見其補血的間接作用。更重要的是,「填骨髓,長肌肉」則直接指向了生地黃對血液生成的影響。骨髓是血液的產生場所,生地黃能「填骨髓」,便能促進造血功能,從根本上解決血虛問題。「長肌肉」則體現了血液營養肌體的作用,血液充盈,則肌肉才能得到充分滋養,顯現健康狀態。
此外,《神農本草經》還提到「除寒熱積聚,除痹,生者尤良」。這說明生地黃對於因血虛導致的寒熱不調、痹症等症狀,也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生者尤良」更突顯了鮮生地黃的藥效更佳,這也提示我們,在應用生地黃時,應盡可能選用新鮮的藥材,以取得最佳的療效。總而言之,《神農本草經》對生地黃的描述,從多個方面佐證了其補血的功效,並揭示了其補血機制與臨牀應用。
4. 清熱瀉火
生地黃,作為單方應用,其清熱瀉火的功效,主要體現在其寒涼的藥性與作用機制上。古代醫籍對此已有詳盡記載,例如《神農本草經》中記載其「味甘寒」,「除寒熱積聚」。「味甘寒」指出生地黃具有甘味和寒涼的特性。「甘」味能緩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氣過於峻猛,而「寒」則正是其清熱瀉火的關鍵。
「除寒熱積聚」則明確說明瞭生地黃的臨牀應用方向。所謂「寒熱積聚」,並非單純指外感寒熱,而是指體內因陰陽失衡、氣血瘀滯而導致的各種熱證。這類熱證可能表現為發熱、口渴、煩躁、便祕等症狀,也可能潛伏於臟腑之中,表現為慢性疾病。生地黃的寒涼之性,能夠清泄體內鬱積的熱邪,使陰陽歸於平衡。其「甘」味又可滋陰養血,避免寒涼之氣過度傷陰。
此外,「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痹,填骨髓,長肌肉」等記載,也側面反映了生地黃清熱瀉火的作用機制。這些功效表明生地黃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組織損傷,而這些都與體內熱邪的消散密切相關。 熱邪瘀滯,常導致氣血運行不暢,進而引起疼痛、腫脹等症狀。生地黃的清熱作用,能有效改善這種情況,促進身體自癒。
總而言之,《神農本草經》中對生地黃「味甘寒」、「除寒熱積聚」的描述,精準地概括了其作為單方清熱瀉火的藥理作用。其寒涼之性能清泄內熱,甘味則能滋陰養血,平衡藥性,使其在臨牀應用中發揮良好的療效。
5. 清熱涼血
生地黃,其「清熱涼血」之效,古已有之,並被歷代醫家所重視。 《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生地黃「味甘寒」,即指其性味甘涼,具有清熱瀉火的特性。此「寒」並非指冰冷刺骨之寒,而是指其能清解體內鬱積之熱,達到清熱的效果。
該書更明確指出生地黃「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痹」,此處的「逐血痹」尤為關鍵。「血痹」指的是血液瘀滯不通,導致疼痛、腫脹等症狀。生地黃的甘寒之性,能滋陰降火,涼血活血,使瘀滯之血得以疏通,從而達到止痛消腫的作用。其「填骨髓,長肌肉」的功效,也側面印證了生地黃滋陰養血的特性,因為骨髓與肌肉的生長發育,都離不開充足的陰血滋養。
此外,「除寒熱積聚」說明生地黃不僅能清洩實熱,更能調理因寒邪與熱邪交雜所致的積聚症候。 總體而言,《神農本草經》對生地黃功效的描述,已初步涵蓋了其清熱涼血的機理。其能清熱涼血,並非單純地降低體溫,而是通過滋陰養血,活血化瘀,從根本上解決熱邪內擾、血瘀不通的問題。 生地黃的甘寒之性,使其在清熱涼血的同時,又不傷正氣,是其獨特且珍貴之處。
生地黃的現代功效
1. 免疫調節
生地黃在中藥藥理研究中顯示出複雜的免疫調節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免疫增強作用:
- 淋巴細胞活性增強: 生地黃能顯著增強Concanavalin A (ConA) 誘導的淋巴細胞的DNA和蛋白質合成,同時促進白介素-2 (IL-2) 的產生。這表明生地黃能有效激活淋巴細胞,提升其增殖和功能活性。
- 多糖類活性成分: 研究顯示,生地黃的免疫增強作用與其所含的多糖類成分密切相關,提示這些多糖可能是主要的活性物質。
- 增強體液及細胞免疫功能: 地黃低聚糖能增強正常小鼠的溶血空斑形成細胞 (PFC) 反應。更重要的是,它還可以提高環磷酰胺抑制小鼠及荷瘤小鼠的PFC,顯示其能在免疫受損狀態下提升體液免疫功能。此外,地黃低聚糖能促進荷瘤小鼠的脾淋巴細胞增殖反應及ConA誘導的增殖反應,進一步證實其可增強細胞免疫功能。
免疫抑制作用:
- 調節巨噬細胞Ia抗原表達: 研究表明,生地黃能明顯抑制皮質激素過剩引起的“陰虛”小鼠腹腔巨噬細胞Ia抗原的高水平表達。這一發現暗示生地黃可能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特別是在特定免疫過激狀態下,能幫助恢復免疫平衡。
2. 抗腫瘤
生地黃的抗腫瘤功效,在現代藥理分析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直接抗腫瘤作用: 體外實驗和噬菌體篩選法均已證實生地黃本身具備直接抗腫瘤的能力。
- 降低腫瘤發生率: 六味地黃湯(含有生地黃)能夠顯著降低實驗性化學致癌物質(N-亞硝基肌氨乙酯)誘導的小鼠前胃鱗狀上皮細胞癌的發生率。
- 延長生存期、改善免疫指標: 六味地黃湯能延長荷瘤小鼠的存活時間,提高荷瘤動物的血清清蛋白/球蛋白的比值,並降低荷瘤動物血清極譜值,顯示其可能通過調節免疫功能來輔助抗腫瘤。
- 多糖的抗腫瘤活性: 生地黃所含的多糖是其抗腫瘤的有效成分之一,可以明顯抑制腫瘤的生長。
- 低分子量糖 LRPS 的抑制作用: 生地黃所含的低分子量糖 LRPS 對小鼠 Lewis 肺癌具有明顯的抑制生長作用,當劑量為 20mg/kg 和 40mg/kg 時,抑制率約為 46%。
- 增強抗癌基因 P53 的表達: LRPS 可以顯著增強抗癌基因 P53 的表達,可能藉此途徑發揮抗腫瘤作用。
3. 其他功效
對血液及造血功能的影響:
生地黃具有促進造血功能的作用,具體表現為刺激骨髓,增加紅細胞、血紅蛋白以及升高血小板。無論是生地黃或是熟地黃,都能促進血虛動物的紅細胞和血紅蛋白恢復,並加速骨髓造血細胞(CFU-S、CFU-E)的增殖和分化。
生地黃中的低聚糖成分(10~40mg/kg)可以促進小鼠骨髓造血祖細胞的增殖與分化,包括粒單系祖細胞、早晚期紅系祖細胞,使得CFU-GM、BFU-E及CFU-E顯著增加。對於快速老化模型小鼠(SAMP8),生地黃低聚糖也能明顯增加CFU-S、CFU-GM、CFU-E和BFU-E,並顯著增加外周血中降低的白血球(WBC)數量。這表明生地黃低聚糖可能影響小鼠造血的整個過程。雖然生地黃低聚糖本身對造血祖細胞的增殖分化沒有直接刺激作用,但它可以促進集落刺激因子的產生,進而通過刺激集落刺激因子來增加祖細胞的增殖分化,從而增強造血功能。
抗放射損傷作用:
地黃注射液腹腔注射,能減輕接受 600r 照射大鼠的血小板損傷,並加快血小板的回升,顯示出其具有抗放射損傷的作用。
對神經內分泌和心血管功能影響:
生地黃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與其對機體神經內分泌功能、血液及心血管功能的影響有關,但具體機制參考文獻未提供更詳細的現代藥理分析。
4. 強心作用
生地黃的現代藥理研究顯示,它具有強心作用,尤其對於衰弱的心臟,其作用更為明顯。在麻醉犬的實驗中,靜脈注射生地黃浸膏能夠觀察到尿量的增加,這表明生地黃可能具有利尿效果。這個利尿的機制可能與其強心作用,以及擴張腎血管的作用有關。
進一步的研究發現,生地黃的利尿活性成分主要來自於梓醇甙(Cataposide)和去對羥基苯梓醇甙(Des-p-hydroxybenzoyl catapo-side)。比較這兩種成分,梓醇甙的利尿作用比去對羥基苯梓醇甙更為顯著。因此,梓醇甙被認為是生地黃利尿效果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
5. 鎮靜
現代藥理研究顯示,中藥生地黃具有鎮靜的潛力。具體來說,小白鼠實驗表明,生地黃能夠顯著加強閾下劑量(即單獨使用無法產生催眠效果的劑量)戊巴比妥鈉的催眠作用。這表示生地黃可能通過某種機制,增強了戊巴比妥鈉對中樞神經系統的抑制作用,進而產生或加強了催眠效果。
6. 抗炎鎮痛
現代藥理分析顯示:
生地黃的水煎劑及醇浸劑,劑量為每日每公斤體重10克,連續灌服大鼠5日,對大鼠實驗性甲醛性關節炎具有顯著的消腫作用。這表明生地黃具備抗炎活性,能有效緩解因甲醛刺激引起的關節腫脹。
7. 降壓
- 降壓作用: 靜脈注射生地黃水煎浸膏劑或醇浸劑(劑量為0.8g/kg)可對麻醉犬產生降血壓的作用。
- 快速耐受性: 重複給藥時,會觀察到明顯的快速耐受現象。
- 可能的作用機理: 生地黃降低血壓的作用機理可能與其升高cAMP有關,進而導致cGMP/cAMP比值降低,最終引起血壓下降。
8. 提升免疫力
生地黃作為一種藥用植物,其提升人體免疫力的藥理功效,主要歸因於其蘊含的多種活性成分。其中,黃酮類、多醣體及酚酸等物質,被視為關鍵因子。這些成分協同作用,能顯著增強免疫系統的整體抵抗能力,提升機體抵禦外界病原體及疾病侵襲的能力。
其次,生地黃對於免疫細胞的調節作用亦不可忽視。它能促進白血球的生成與活化,包括淋巴細胞、巨噬細胞等,從而全面強化細胞免疫功能。同時,透過影響抗體的產生與分泌,它也能有效增強體液免疫反應,為身體構築起更堅固的防禦屏障,有助於預防各類感染及疾病的發生。
再者,生地黃展現出卓越的抗氧化特性。其所含的活性成分能有效清除體內的自由基,減少其對細胞構成的氧化壓力與損害。透過保護細胞膜及細胞器免受氧化破壞,維持細胞的正常生理功能,進一步穩固並提升了機體的整體免疫防禦能力。
9. 防癌抗腫瘤
生地黃性味甘寒,歸心、肝、腎經,傳統中醫理論認為其具涼血消腫之功,可應用於因熱毒壅盛所致的腫脹病症。現代藥理學研究深入探討,發現生地黃富含多種生物活性成分,包括黃酮類、多糖類及酚酸類物質。這些成分共同作用,展現出強效的抗氧化與抗發炎特性,能有效清除自由基,降低慢性炎症對細胞的損害,進而創建不利於腫瘤發生發展的內環境。尤為重要的是,研究揭示生地黃具備免疫調節能力,能顯著增強機體自身的抗腫瘤免疫監測與清除機制。透過抑制癌細胞的異常增殖、誘導其凋亡,並限制其侵襲與轉移,生地黃在多個層面上發揮潛在的抗癌效益,對於某些癌症的預防及作為輔助療法,已展現出積極的作用。
10. 抗氧化
生地黃的抗氧化功效,主要源自其豐富的化學成分,包括黃酮類、多糖類及酚酸類等。這些成分能夠直接中和體內的自由基,減少自由基對細胞造成的氧化損傷。
現代藥理研究顯示,生地黃能顯著增強小鼠血液中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GSH-Px是一種重要的抗氧化酶,它能催化還原型谷胱甘肽(GSH)還原體內的過氧化物,從而保護細胞免受氧化應激的損害。
同時,研究也發現生地黃能降低小鼠體內過氧化脂質(LPO)的含量。LPO是脂質過氧化作用的產物,其含量升高是氧化應激的指標之一。生地黃降低LPO含量,表明其具有抑制脂質過氧化反應的能力,進一步證實了其抗氧化效應。
基於上述藥理機制,生地黃的抗氧化作用有助於延緩衰老、預防心血管疾病,並且可能在預防癌症方面發揮一定的作用。
11. 降血糖
生地黃具有滋陰涼血,清熱生津之功效。最有名的「六味地黃丸」在中醫界廣泛被運用。現在藥理研究發現,在動物實驗六味地黃丸具有明顯降低血糖的作用,其中的一個重要成分就是生地黃。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生地黃的主要活性成分為β-谷甾醇、甘露醇、地黃素等。具有止血、強心、利尿、降血糖、抗炎、保肝等作用。有研究表明,單味生地黃降血糖作用比葛根顯著。地黃所含有的梓醇可能是其降血糖作用的有效成分之一。
生地黃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 內服:煎湯,3~5錢,大劑1~2兩;熬膏或入丸、散。
- 外用:搗敷。
生地黃的炮製
地黃處理方法
乾地黃
- 用水稍泡
- 洗凈泥砂雜質
- 撈出燜潤
- 切片曬乾或烘乾
生地黃炭
- 取洗凈的乾地黃
- 置煅鍋內裝八成滿
- 上面覆蓋一鍋
- 兩鍋接縫處用黃泥封固
- 上壓重物
- 用文武火煅至貼在蓋鍋底上的白紙顯焦黃色為度
- 擋住火門
- 待涼後,取出
- 或將乾地黃置鍋內直接炒炭亦可
《綱目》記載
- 《本經》所謂乾地黃者,即生地之乾者也
- 其法取地黃一百斤,擇肥者六十斤
- 洗凈,曬令微皺
- 以揀下者洗凈,木臼中搗絞汁盡
- 投酒更搗,取汁拌前地黃
- 日中曬乾或火焙乾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生地黃注意事項重點:
- 脾虛泄瀉、胃虛食少、胸膈多痰者慎服:生地黃性涼滑,脾胃虛弱者服用後容易助長濕邪,加重泄瀉、食少、痰多的症狀。
- 勿令犯銅鐵器:生地黃接觸銅鐵器後,會產生化學反應,生成難以吸收的物質,影響藥效,並可能損傷腎臟。
- 得麥門冬、清酒良:生地黃與麥門冬、清酒同用,可增強其滋陰潤燥的功效。
- 惡貝母:生地黃與貝母同用時,會產生拮抗作用,降低藥效。
- 畏蕪荑:生地黃畏懼蕪荑(柳絮),同用時會削弱生地黃的功效。
- 忌蘿蔔、蔥白、韭白、薤白:生地黃與這些辛溫燥熱的食物同用時,會抵消其滋陰潤燥的功效,甚至引起上火。
- 中寒有痞、易泄者禁:生地黃性寒涼,中寒有痞(胃脘部痞塞不舒)、易泄瀉者服用後會加重症狀。
- 體質虛寒者不宜長期食用:生地黃性寒涼,體質虛寒者長期食用容易引起腹瀉、腹脹、寒戰等不良反應。
- 不宜與某些藥物同時使用:生地黃不宜與硝酸甘油、醫用鉀電解液、鐵製劑等藥物同時使用,可能會產生相互作用,降低藥效或引起不良反應。
- 不適宜人羣:孕婦、哺乳期婦女、嬰幼兒、脾胃虛弱、便祕等疾病患者不宜長期食用生地黃。
生地黃相關的方劑
生地黃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生地黃含有的化學成分
益母草甙(Leonuride), 桃葉珊瑚甙(Aucubin), 梓醇(Catalpol), 美利妥雙甙(Melittoside), 洋丁香酚甙(Acteoside), 異洋丁香酚甙(Isoacteoside), 美利妥單甙(Monomelittoside), 地黃氯化臭蟻醛甙(Glutinoside), 都桷子甙(Geniposide), 筋骨草甙(Ajugoside), 6-OE-阿魏酰筋骨草醇(6-OE-Feruloylajugol), 焦地黃內酯(Jioglutolide), 梓醇甙元(Catalpolgenin), 梓醇甙元-α-L-呋喃阿拉伯糖甙(Catalpolgenin-α-L-arabinofuranoside), 格拉多甙(Gerardoside), 米歐波羅甙元(Mioporosidegenin), 地黃苦甙(Rehmapicroside), 洋地黃葉甙 C(Purpureaside C), 海膽甙(Echinacoside), 腦甙脂 B1-b(Cerebroxide B1-b), 水蘇糖(Stachyose), 單醣(Monosaccharides), 氨基酸(Amino acids), 葡萄糖胺(Glucosamine), 磷酸(Phosphoric acid), 錳、鐵、銅、鎂、鋁、硼、鍶、鋅等(Various inorganic elements), 苯甲酸(Benzoic acid), 辛酸(Caprylic acid), 苯乙酸(Phenylacetic acid), 壬酸(Pelargonic acid), 癸酸(capric acid), 桂皮酸(Cinnamic acid), 3-甲氧基-4-羥基苯甲酸(3-Methoxy-4-hydroxybenzoic acid), 月桂酸(Lauric acid), 肉荳蔻酸(Myristic acid), 十五碳酸(Pentadecanoic acid), 棕櫚油酸(Palmitoleic acid), 棕櫚酸(Palmitic acid), 十七碳酸(Margaric acid), 亞油酸(Linoleic acid), 硬脂酸(Stearic acid), 十九碳酸(Nonadecanoic acid), 花生酸(Arachidic acid), 二十一碳酸(Heneicosanoic acid), 山嵛酸(Behenic acid), 琥珀酸(succinic acid),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胡蘿蔔甙(daucosterol), 5-羥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2-furaldehyde), 1-(4-甲基-2-呋喃基)-2(-5-甲基-5-乙烯-2-四氫呋喃基)-1丙酮(1-(4-methyl-2-furanyl)-2-(5-methyl-5-ethenyl-2-tetrahydrofuranyl)-propan-1-one), 腺苷(Adenosin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