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黃的傳統功效
1. 滋陰
生地黃,其滋陰功效歷代醫家皆有所論述,以《神農本草經》為首。該書記載生地黃「味甘寒」,「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痹,填骨髓,長肌肉」,已初步點明其滋養修復之效。而「除寒熱積聚,除痹」,更可見其清熱涼血,兼能緩解因陰虛火旺所致之症狀。
「甘寒」二字,是理解生地黃滋陰功效的關鍵。甘味入脾,具有益氣養陰的特性;寒味入腎,能清熱瀉火,滋陰降火。生地黃兼具此二味,故能兼顧脾腎兩臟。脾主運化水谷精微,以化生陰液;腎藏精,主水,為陰液之根本。生地黃通過滋養脾腎,從根本上補充人體陰液,達到滋陰的效果。
《神農本草經》中提到「填骨髓,長肌肉」,更進一步說明生地黃滋陰的深層機制。骨髓是人體造血之源,肌肉的生長發育也依賴陰液的滋養。生地黃能滋養骨髓,促進血液生成,並供給肌肉營養,從而使身體強健,這正是滋陰的直接體現。此外,「久服,輕身不老」,暗示其長期服用,能延緩衰老,而衰老的根本原因之一便是陰精虧損。因此,生地黃的滋陰功效,不僅能治療疾病,更能延年益壽,這與現代醫學中,強調陰陽平衡,才能保持健康長壽的觀點不謀而合。 生地黃生者尤良,更說明其藥效之佳。
2. 滋陰生津
生地黃,其「滋陰生津」的功效在古代醫籍中早有記載,並經後世臨牀驗證。其作用機理,可以從《神農本草經》的記載中窺探一二。
《神農本草經》中提到生地黃「味甘寒」,「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痹,填骨髓,長肌肉」。「甘」味入脾,具有緩和、滋養的作用;「寒」性則能清熱瀉火。 「填骨髓,長肌肉」則直接點明瞭生地黃滋養陰血的特性。骨髓與肌肉的營養,皆源於陰血的滋養,生地黃能填補骨髓、生長肌肉,說明其具有充盈陰血、改善體質的功效。 而「除寒熱積聚,除痹」,則說明生地黃不僅能滋陰,更能清熱,對於因陰虛火旺導致的諸多症狀,具有雙向調節的作用。
「生者尤良」的記載,也暗示了鮮生地黃的功效更勝一籌。這與現代藥理研究中,鮮生地黃含有的某些成分含量較高,藥效更強的結論相符。 總而言之,《神農本草經》對生地黃功效的描述,不僅體現了其滋陰生津的根本作用,也概括了其清熱涼血、潤燥生肌的輔助功效。 透過「填骨髓,長肌肉」這樣的描述,更直接地闡述了生地黃如何從根本上改善陰虛體質,達到滋陰生津的目的。 其「久服,輕身不老」的記載,則反映了古人對生地黃長期服用,改善體質、延年益壽的經驗總結。 這些記載,為我們理解生地黃的滋陰生津功效提供了珍貴的歷史依據。
3. 補血
生地黃,其補血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已有詳盡記載。其中,《神農本草經》便對其藥性與功效做了精闢的闡述。該書記載生地黃「味甘寒」,「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痹,填骨髓,長肌肉」。這句話看似涵蓋了多種功效,實則也點明瞭其補血的機理。
「味甘寒」說明生地黃性質平和,既能滋陰涼血,又能潤燥補虛。其「主折跌絕筋,傷中」的功效,則暗示生地黃能修復損傷,而傷痛的恢復往往與血液的供給息息相關,足見其補血的間接作用。更重要的是,「填骨髓,長肌肉」則直接指向了生地黃對血液生成的影響。骨髓是血液的產生場所,生地黃能「填骨髓」,便能促進造血功能,從根本上解決血虛問題。「長肌肉」則體現了血液營養肌體的作用,血液充盈,則肌肉才能得到充分滋養,顯現健康狀態。
此外,《神農本草經》還提到「除寒熱積聚,除痹,生者尤良」。這說明生地黃對於因血虛導致的寒熱不調、痹症等症狀,也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生者尤良」更突顯了鮮生地黃的藥效更佳,這也提示我們,在應用生地黃時,應盡可能選用新鮮的藥材,以取得最佳的療效。總而言之,《神農本草經》對生地黃的描述,從多個方面佐證了其補血的功效,並揭示了其補血機制與臨牀應用。
4. 清熱瀉火
生地黃,作為單方應用,其清熱瀉火的功效,主要體現在其寒涼的藥性與作用機制上。古代醫籍對此已有詳盡記載,例如《神農本草經》中記載其「味甘寒」,「除寒熱積聚」。「味甘寒」指出生地黃具有甘味和寒涼的特性。「甘」味能緩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氣過於峻猛,而「寒」則正是其清熱瀉火的關鍵。
「除寒熱積聚」則明確說明瞭生地黃的臨牀應用方向。所謂「寒熱積聚」,並非單純指外感寒熱,而是指體內因陰陽失衡、氣血瘀滯而導致的各種熱證。這類熱證可能表現為發熱、口渴、煩躁、便祕等症狀,也可能潛伏於臟腑之中,表現為慢性疾病。生地黃的寒涼之性,能夠清泄體內鬱積的熱邪,使陰陽歸於平衡。其「甘」味又可滋陰養血,避免寒涼之氣過度傷陰。
此外,「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痹,填骨髓,長肌肉」等記載,也側面反映了生地黃清熱瀉火的作用機制。這些功效表明生地黃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組織損傷,而這些都與體內熱邪的消散密切相關。 熱邪瘀滯,常導致氣血運行不暢,進而引起疼痛、腫脹等症狀。生地黃的清熱作用,能有效改善這種情況,促進身體自癒。
總而言之,《神農本草經》中對生地黃「味甘寒」、「除寒熱積聚」的描述,精準地概括了其作為單方清熱瀉火的藥理作用。其寒涼之性能清泄內熱,甘味則能滋陰養血,平衡藥性,使其在臨牀應用中發揮良好的療效。
5. 清熱涼血
生地黃,其「清熱涼血」之效,古已有之,並被歷代醫家所重視。 《神農本草經》中記載生地黃「味甘寒」,即指其性味甘涼,具有清熱瀉火的特性。此「寒」並非指冰冷刺骨之寒,而是指其能清解體內鬱積之熱,達到清熱的效果。
該書更明確指出生地黃「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痹」,此處的「逐血痹」尤為關鍵。「血痹」指的是血液瘀滯不通,導致疼痛、腫脹等症狀。生地黃的甘寒之性,能滋陰降火,涼血活血,使瘀滯之血得以疏通,從而達到止痛消腫的作用。其「填骨髓,長肌肉」的功效,也側面印證了生地黃滋陰養血的特性,因為骨髓與肌肉的生長發育,都離不開充足的陰血滋養。
此外,「除寒熱積聚」說明生地黃不僅能清洩實熱,更能調理因寒邪與熱邪交雜所致的積聚症候。 總體而言,《神農本草經》對生地黃功效的描述,已初步涵蓋了其清熱涼血的機理。其能清熱涼血,並非單純地降低體溫,而是通過滋陰養血,活血化瘀,從根本上解決熱邪內擾、血瘀不通的問題。 生地黃的甘寒之性,使其在清熱涼血的同時,又不傷正氣,是其獨特且珍貴之處。
生地黃的古代典籍
生地黃的現代功效
1. 提升免疫力
生地黃含有多種有效成分,如黃酮、多糖和酚酸等,這些成分能夠增強人體免疫系統的抵抗力,提高身體對疾病的抵抗力。
此外,生地黃還可促進白血球的生成和活性化,增強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功能,有助於防止感染和疾病的發生。 生地黃還能減少自由基對細胞的氧化傷害,保護細胞健康,增強身體的免疫能力。
2. 防癌抗腫瘤
生地黃既可清熱涼血,又能滋陰補血,具滋陰生津、涼血養血等功效,其藥性甘寒,入心、肝、腎三經,能入血分,具有涼血消腫之效,尤其是對於溫熱內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腫脹等症狀效果更佳。
現代研究發現,生地黃中所含多種有效成分,如黃酮類、多糖類、酚酸類等,具有抗氧化、抗炎和免疫調節等作用,可以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和轉移,增強人體免疫系統的抵抗力,對於某些癌症的預防和治療有一定幫助。
3. 抗氧化
生地黃本性寒涼,味甘苦,屬補益藥品。其具有抗氧化作用,含有黃酮類、多糖類、酚酸類等成分,可中和自由基,減少細胞氧化損傷,有助延緩衰老、預防心血管疾病及防癌。
4. 降血糖
生地黃具有滋陰涼血,清熱生津之功效。最有名的「六味地黃丸」在中醫界廣泛被運用。現在藥理研究發現,在動物實驗六味地黃丸具有明顯降低血糖的作用,其中的一個重要成分就是生地黃。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生地黃的主要活性成分為β-谷甾醇、甘露醇、地黃素等。具有止血、強心、利尿、降血糖、抗炎、保肝等作用。有研究表明,單味生地黃降血糖作用比葛根顯著。地黃所含有的梓醇可能是其降血糖作用的有效成分之一。
生地黃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 內服:煎湯,3~5錢,大劑1~2兩;熬膏或入丸、散。
- 外用:搗敷。
生地黃的炮製
乾地黃:用水稍泡,洗凈泥砂雜質,撈出燜潤,切片曬乾或烘乾。生地黃炭:取洗凈的乾地黃,置煅鍋內裝八成滿,上面覆蓋一鍋,兩鍋接縫處用黃泥封固,上壓重物,用文武火煅至貼在蓋鍋底上的白紙顯焦黃色為度,擋住火門,待涼後,取出;或將乾地黃置鍋內直接炒炭亦可。 《綱目》:《本經》所謂乾地黃者,即生地之乾者也,其法取地黃一百斤,擇肥者六十斤,洗凈,曬令微皺,以揀下者洗凈,木臼中搗絞汁盡,投酒更搗,取汁拌前地黃,日中曬乾或火焙乾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生地黃注意事項重點:
- 脾虛泄瀉、胃虛食少、胸膈多痰者慎服:生地黃性涼滑,脾胃虛弱者服用後容易助長濕邪,加重泄瀉、食少、痰多的症狀。
- 勿令犯銅鐵器:生地黃接觸銅鐵器後,會產生化學反應,生成難以吸收的物質,影響藥效,並可能損傷腎臟。
- 得麥門冬、清酒良:生地黃與麥門冬、清酒同用,可增強其滋陰潤燥的功效。
- 惡貝母:生地黃與貝母同用時,會產生拮抗作用,降低藥效。
- 畏蕪荑:生地黃畏懼蕪荑(柳絮),同用時會削弱生地黃的功效。
- 忌蘿蔔、蔥白、韭白、薤白:生地黃與這些辛溫燥熱的食物同用時,會抵消其滋陰潤燥的功效,甚至引起上火。
- 中寒有痞、易泄者禁:生地黃性寒涼,中寒有痞(胃脘部痞塞不舒)、易泄瀉者服用後會加重症狀。
- 體質虛寒者不宜長期食用:生地黃性寒涼,體質虛寒者長期食用容易引起腹瀉、腹脹、寒戰等不良反應。
- 不宜與某些藥物同時使用:生地黃不宜與硝酸甘油、醫用鉀電解液、鐵製劑等藥物同時使用,可能會產生相互作用,降低藥效或引起不良反應。
- 不適宜人羣:孕婦、哺乳期婦女、嬰幼兒、脾胃虛弱、便祕等疾病患者不宜長期食用生地黃。
生地黃相關的方劑
生地黃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生地黃含有的化學成分
益母草甙(Leonuride), 桃葉珊瑚甙(Aucubin), 梓醇(Catalpol), 美利妥雙甙(Melittoside), 洋丁香酚甙(Acteoside), 異洋丁香酚甙(Isoacteoside), 美利妥單甙(Monomelittoside), 地黃氯化臭蟻醛甙(Glutinoside), 都桷子甙(Geniposide), 筋骨草甙(Ajugoside), 6-OE-阿魏酰筋骨草醇(6-OE-Feruloylajugol), 焦地黃內酯(Jioglutolide), 梓醇甙元(Catalpolgenin), 梓醇甙元-α-L-呋喃阿拉伯糖甙(Catalpolgenin-α-L-arabinofuranoside), 格拉多甙(Gerardoside), 米歐波羅甙元(Mioporosidegenin), 地黃苦甙(Rehmapicroside), 洋地黃葉甙 C(Purpureaside C), 海膽甙(Echinacoside), 腦甙脂 B1-b(Cerebroxide B1-b), 水蘇糖(Stachyose), 單醣(Monosaccharides), 氨基酸(Amino acids), 葡萄糖胺(Glucosamine), 磷酸(Phosphoric acid), 錳、鐵、銅、鎂、鋁、硼、鍶、鋅等(Various inorganic elements), 苯甲酸(Benzoic acid), 辛酸(Caprylic acid), 苯乙酸(Phenylacetic acid), 壬酸(Pelargonic acid), 癸酸(capric acid), 桂皮酸(Cinnamic acid), 3-甲氧基-4-羥基苯甲酸(3-Methoxy-4-hydroxybenzoic acid), 月桂酸(Lauric acid), 肉荳蔻酸(Myristic acid), 十五碳酸(Pentadecanoic acid), 棕櫚油酸(Palmitoleic acid), 棕櫚酸(Palmitic acid), 十七碳酸(Margaric acid), 亞油酸(Linoleic acid), 硬脂酸(Stearic acid), 十九碳酸(Nonadecanoic acid), 花生酸(Arachidic acid), 二十一碳酸(Heneicosanoic acid), 山嵛酸(Behenic acid), 琥珀酸(succinic acid),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胡蘿蔔甙(daucosterol), 5-羥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2-furaldehyde), 1-(4-甲基-2-呋喃基)-2(-5-甲基-5-乙烯-2-四氫呋喃基)-1丙酮(1-(4-methyl-2-furanyl)-2-(5-methyl-5-ethenyl-2-tetrahydrofuranyl)-propan-1-one), 腺苷(Adenosin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