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湯

Zhi Gan Cao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其他名稱:復脈湯,甘草湯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6%
心經 21%
肝經 14%
胃經 14%
脾經 13%
腎經 4%
大腸經 3%
膀胱經 2%
肺經
心經
肝經
胃經
脾經
腎經
大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脈象數脈,虛脈

舌象舌苔乾燥(舌乾)

疼痛胸悶胸痛,心絞痛,心臟痛

症狀心悸,手腳容易出汗,口乾口渴,夜間盜汗,睡眠障礙,四肢痿軟無力,胸悶脹,大便秘結,耳鳴,咳嗽,呼吸氣短言語無力

現代疾病心臟病,心律不整,心肌炎,甲狀腺亢進,冠狀動脈疾病,原發性高血壓,感冒,心包炎,心肌梗塞,心臟衰竭,高血壓性心臟病,三尖瓣疾病,二尖瓣狹窄,風濕性心臟病,心內膜炎

方劑組成解釋

炙甘草湯為一經典的中醫方劑,用於治療心悸、脈結代等症狀。在該方劑中,桂枝作為主要成分之一,其作用不可或缺。根據中醫理論,桂枝性溫味辛,歸心、肺、膀胱經,具有發汗解表、溫通經絡、助陽化氣之功。在炙甘草湯中加入桂枝,主要是取其溫通心陽、調和營衛的功效。

炙甘草湯強調滋陰養血、益氣安神,但單純補益易致滯滯,因此需要配合行氣活血之品,以促進血液循環,使藥物能夠到達病所。桂枝在此即扮演了調節陰陽平衡、促進氣血流通的角色。此外,桂枝還能與炙甘草相配伍,協同增強整個方劑的溫中補虛作用,對於改善患者心悸怔忡、脈搏不整等症狀具有重要意義。總體而言,桂枝在炙甘草湯中的應用,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調和陰陽的基本原則。

炙甘草湯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1. 調和藥性: 甘草性平和,味甘,能調和諸藥,緩解其他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炙甘草更能增強其調和作用,使方劑中各藥物發揮最佳功效,避免藥性相沖,確保藥效穩定。
  2. 增強補益作用: 炙甘草能補脾益氣,緩解脾胃虛弱導致的氣虛乏力、食慾不振等症狀。在炙甘草湯中,炙甘草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更能增強補益效果,使身體恢復元氣。

炙甘草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兩點原因:

  1. 緩解甘草的寒性:甘草性寒,而生薑性溫,加入生薑可緩和甘草的寒性,使其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寒涼之性損傷脾胃。
  2. 增強藥效:生薑具有解表散寒、溫中止嘔的功效,與甘草合用,可增強其解毒、緩和藥性、調和脾胃等功效,使藥效更加顯著。

總之,生薑在炙甘草湯中,既可緩解甘草的寒性,又可增強藥效,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炙甘草湯中加入大棗,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和藥性,調和脾胃: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補氣益脾、緩和藥性之功。大棗味甘性溫,亦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效。兩者合用,能互相協調,既能增強甘草補脾益氣之效,又能緩解甘草的燥性,避免其過於燥烈傷陰。
  2. 增強補益效果,促進氣血生化: 大棗含有多種營養物質,如維生素C、鐵等,可滋補氣血,提高機體免疫力。與甘草共同作用,能更好地補益脾胃,促進氣血生化,達到強身健體的效果。

炙甘草湯為一經典中藥方劑,用於治療心悸、脈結代、虛羸等症狀。在炙甘草湯的組成中,包含了炙甘草、生地黃、人參、桂枝、阿膠、麥門冬、酸棗仁、麻子仁等藥材。其中,阿膠是一味重要的成分。

阿膠,性平、味甘,歸肝、肺、腎三經,具有補血滋陰、潤燥止血的功效。在炙甘草湯中加入阿膠,主要是為了滋養心臟和血液,改善因心血不足而導致的心悸怔忡、脈象不整等問題。此外,阿膠還能增強皮膚和黏膜的滋潤度,對於因陰血虧虛所致的乾燥症狀也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綜合來說,阿膠在炙甘草湯中的應用,旨在通過其滋補作用,協同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滋陰養血、調理心脈的目的。對於治療心悸怔忡、脈結代、肢體倦怠等症狀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炙甘草湯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主要用於治療心悸怔忡、脈結代等症狀。該方由多種中藥材組成,其中火麻仁作為一方成分,其應用有其深層意義。火麻仁性味甘平,歸脾、胃及大腸經,具有潤腸通便、養血潤燥的功效。在炙甘草湯中加入火麻仁,不僅能增強整體方劑的滋補效果,還能對心血管系統產生正面影響。由於心與小腸相表裡,通過調理腸道,間接有助於心臟功能的改善。此外,火麻仁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及多種營養素,可輔助改善血液質地,減少心臟負擔。因此,在炙甘草湯中使用火麻仁,既能增強滋陰養血的作用,又能協同其他藥材共同發揮保護心臟、調節心律的作用。

炙甘草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潤肺,清熱生津: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清熱生津的功效。炙甘草湯主治心氣不足、心悸、失眠、咳嗽、口渴等症狀,而麥門冬的滋陰潤肺之效,可輔助甘草益氣養心,達到清熱生津、潤肺止咳的效果。
  2. 緩解甘草燥性:甘草性溫,味甘,善於補氣益血,但同時也具燥性。加入性寒的麥門冬,可以中和甘草的燥性,避免燥熱之氣傷陰,使藥性更趨平和,更利於臨牀應用。

炙甘草湯為一經典中藥方劑,出自《傷寒論》,主要用於治療心悸、脈結代等症狀。其組成成分包括炙甘草、生地黃、人參、桂枝、阿膠、麥門冬、麻子仁、大棗、生姜等。其中,人參為炙甘草湯的重要成分之一,其在方中的使用具有深遠意義。

人參味甘性溫,歸脾肺經,能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在炙甘草湯中加入人參,主要是因為此方針對的是心臟功能不全所致的心悸、脈搏不整等症狀。人參能夠強化心臟機能,增強心肌收縮力,對心悸怔忡有很好的緩解作用。此外,人參還可以補充體內的元氣,改善虛弱狀態,對於因氣血兩虛引起的心律失常有輔助治療效果。總體來說,人參在此方中的應用,既可直接增強心臟的功能,又能從根本上改善患者體質,達到治本的目的。

炙甘草湯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主要用於治療心悸、脈結代等症狀。在炙甘草湯的組成中,生地黃作為重要成分之一,其作用不可小覷。生地黃性味甘、微寒,歸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養血的功效。在炙甘草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是取其滋陰補血的作用,能夠滋養心臟及血液,對心悸怔忡有良好的調節效果。

此外,生地黃還能協同方中其他藥材,如炙甘草的補脾益氣、桂枝的溫通心陽等功效,共同發揮協同作用,達到增強心肌營養、調節心律的作用。對於因陰血不足引起的心悸、脈搏不整等症狀,生地黃能夠起到很好的輔助治療效果。總體而言,生地黃在炙甘草湯中的應用,體現了中醫“補其不足”的治療原則,通過滋補陰血,從根本上改善患者的心臟功能狀態。

方劑介紹


炙甘草湯

炙甘草湯的功用是「益氣養血,通陽復脈」,改善陰血陽氣虛弱,心脈失養證。本方是《傷寒論》的名方,原文:「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這在古代主要用來改善「心臟氣血兩虛」,體內陽氣及陰血不足所出現的「結代脈」、「心悸」的現象。

所謂的「結代脈」,是指脈搏跳動時,會突然中止,然後再繼續跳動,在現代醫學理解就是心律不整(心跳過快、過慢、不規則)。

結代脈是一種比較嚴重的脈象,常見於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中風、休克等。

古人認為,心氣虛弱時,沒有能量鼓動血脈,脈氣不相接續,就會出現「結代脈」。心陽虛弱,不能溫養心脈,所以心悸不安。

心血虛弱時容易出現心律不整
心血虛弱時容易出現心律不整

此外,炙甘草湯還可以用於:身體虛弱氣力不足、體型消瘦且容易氣短,舌頭表面光滑且沒有多少舌苔,舌頭乾燥且瘦小。

可改善虛勞引起的肺部痰液問題,治療「久咳傷肺」,由於氣陰秏損,肺氣虛弱氣逆而上,所以咳嗽氣短,乾咳無痰,或咳吐涎沫,痰液呈暗褐色且較多。

此方亦可改善失眠,尤其是經常出現自汗(無原因自動出汗)和盜汗(夜間睡眠時出汗)。喉嚨乾燥、舌頭乾燥,大便乾結難解,脈搏虛弱而快速(脈虛數)。

當一個人氣血兩虛時,就會感到虛弱,沒有氣。由於「舌爲心之苗」,心血不足時出現舌頭少苔或質乾瘦小。

肺氣不足,衛氣虛弱,皮膚腠理不夠緊密,所以容易流汗。陰血不足,所以容易虛煩不眠,口乾舌燥,形體消瘦,大便乾結。陰虛熱擾,所以夜間容易盜汗。脈象虛數,就是氣陰不足之象。

此方原爲治療心之氣血兩虛的脈結代,運用此方益心氣、補心血,養心陰,通心陽。

此方重用炙甘草(高達四兩),超出常規劑量,目的在於益氣補心氣,可「安魂定魄」。現代藥理學也發現,甘草具有抗心律失常功效,同時還具有更多的功效。

方中重用生地黃甘涼滋潤,養陰補血,《名醫別錄》稱地黃「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脈,益氣力」,與炙甘草相伍益氣養血。

配合人參、大棗補益心脾。阿膠、麥冬、火麻仁滋心陰,養心血,充血脈。桂枝、生薑辛溫走散,溫心陽,通血脈,使氣血流暢以助脈氣接續。

原方煎煮時加人清酒,以酒性辛熱,可行藥勢,助諸藥溫通血脈之力。

煎煮中藥加入酒可通血脈
煎煮中藥加入酒可通血脈

此方與「歸脾湯」類似,都可以補益心之氣血,改善氣血不足,心神失養之心悸。

炙甘草湯補益氣血之功較顯著,而且加了了桂枝、生薑、酒等辛溫通陽之品,故不僅能夠益氣養血,並可通陽復脈,故適宜於氣血兩虛,所造成的心悸、結代脈,亦可加減用肺氣陰兩虛的久咳痰少證。

本方現代常用於治療功能性心律不整、期外收縮(正常以外的多餘的心肌收縮)、冠心病、風溼性心臟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狀腺功能亢進等有心悸、氣促、脈結代之症且辨證屬陰血不足,心氣虛弱者,以及氣陰兩傷之虛勞乾咳等。

傳統服藥法


上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服,阿膠烊化,沖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陰虛者,方中薑、桂、酒減少用量或不用,因為溫藥有耗傷陰液之弊,故應慎用。
  • 本方用藥偏溫,陰虛內熱者慎用。

炙甘草湯的經絡型態


無論哪一種經絡型態,發展到後期都很容易出現「心經」與「心包經」虛症的現象,可見心陽不足、心氣血虛弱,是許多疾病的共同背後現象。

而這種經絡型態所造成的心律不整或心悸,可以嘗試運用「炙甘草湯」來加以改善。

相關證候


相同名稱方劑


炙甘草湯,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七。 組成:炙草、阿膠、生地、麥冬、人參、麻仁。 主治:熱劫燥病,時邪昏陷。

炙甘草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甘草4兩(炙),生薑3兩(切),人參2兩,生地黃1斤,桂枝3兩(去皮),阿膠2兩,麥門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棗30枚(擘)。 主治:補氣血而復脈通心。主治:氣陰兩虛,心悸,脈結代;肺痿,心中溫溫液液者。現常用於病毒性心肌炎,風濕性心臟病,心律失常等病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