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方是《傷寒論》治療心動悸、脈結代的名方。其證是由傷寒汗、吐、下或失血後,或雜病陰血不足,陽氣不振所致。陰血不足,血脈無以充盈,加之陽氣不振,無力鼓動血脈,脈氣不相接續,故脈結代。
陰血不足,心體失養,或心陽虛弱,不能溫養心脈,故心動悸。治宜滋心陰,養心血,益心氣,溫心陽,以復脈定悸。
若心氣虛弱時,無力鼓動血脈,脈氣不相接續,則脈來或結或代,至數不齊。陰血不足,血脈無以充盈,心失其養,則心悸不寧。
本方所治之虛勞肺痿,乃久咳傷肺,氣陰秏損而成已肺氣靠弱,氣逆而上,故咳嗽氣短。津液失布,故多唾涎沫。肺氣不足,衛氣亦弱,自汗不已。
陰血不足,形體久充,神明、清竅、形體皆失其養,故虛煩不眠,咽乾舌燥,形體消瘦,大使乾結;陰虛熱擾,迫津外洩,睡覺時流汗。
本方原為治療心之氣血兩虛的脈結代,心動悸而設,故以益心氣、補心血,養心陰,通心陽立法。方中炙甘草的劑量高達四兩,意在益氣補心,緩急定悸,為引起醫家重視,強詞其非同於一般方劑的調和之功,故以「炙甘草湯」名方,又名「復脈湯」。
主治:益氣滋陰、養血復脈,陰血陽氣虛弱,心脈失養證。脈結代,心動悸,虛羸少氣,舌光少苔,或質乾而瘦小者。虛勞肺痿。乾咳無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氣,虛煩不眠,自汗盜汗,咽乾舌燥,大便乾結,脈虛數。
現代運用於於功能性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缺氧,心臟收縮力道減弱,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狀腺功能亢進等而有心悸、氣短、脈結代等屬陰血不足,陽氣虛弱者。
本方與生脈散均有補肺氣,養肺陰之功,可治療肺之氣陰兩虛,久咳不已。但本方益氣養陰作用較強,斂肺止咳之力不足,重在治本,且偏於溫補,陰虛肺燥較著或兼內熱者不宜;而生脈散益氣養陰之力雖不及本方,因配伍了收斂的五味子,標本兼顧,故止咳之功甚於炙甘草湯,且偏於清補,臨證之時可斟酌選用。
上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現代用法:水煎服,阿膠烊化,沖服)。
桂枝性辛甘溫、主治發汗解表、調和營衞、溫經通脈止痛、助心陽且通陽利水、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
甘草性甘、平。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生薑性味辛、溫。主治主風寒感冒、惡寒發熱、頭痛鼻塞、嘔吐、痰飲喘咳、脹滿、泄瀉。
大棗性甘、溫。主治補中益氣、解藥毒、養血安神。用於脾虛食少、乏力便溏、婦人臟躁、氣管炎、腸炎、痢疾、崩漏、外用治外傷出血。
阿膠性味甘、平。主治補血滋陰、潤燥、止血。主治血虛萎黃、眩暈心悸、肌痿無力、心煩不眠、虛風內動、肺燥咳嗽、勞嗽咯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妊娠胎漏等症。
火麻仁性甘、平。主治潤燥滑腸、利水通淋、活血。主腸燥便秘、風痹、消渴、風水、熱淋、痢疾、月經不調、瘡癬、丹毒。
麥門冬性甘、微苦、寒。主治養陰潤肺、清心除煩、益胃生津。 治肺燥乾咳、吐血、咯血、肺痿、肺癰、虛勞煩熱、消渴、熱病津傷、咽乾口燥、便秘。
人參性甘、微苦、微溫。主治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安神。用於體虛欲脫、肢冷脈微、脾虛食少、肺虛喘咳、津傷口渴、內熱消渴、久病虛羸、驚悸失眠、陽痿宮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生地黃性甘、苦、寒。主治滋陰清熱;涼血補血。用於熱病煩渴、內熱消渴、骨蒸勞熱、溫病發斑、血熱所致的吐血、崩漏、尿血、便血、血虛萎黃、眩暈心悸、血少經閉、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經不調、胎動不安、陰傷便秘。
方中重用生地黃滋陰養血為君,《名醫別錄》謂地黃「補五臟內傷不足,通血脈,益氣力」。配伍炙甘草、人參、大棗益心氣,補脾氣,以資氣血生化之源;阿膠、麥冬、麻仁滋心陰,養心血,充血脈,共為臣藥。佐以桂枝、生薑辛行溫通,溫心陽,通血脈,諸厚味滋膩之品得薑、桂則滋而不膩。
用法中加清酒煎服,以清酒辛熱,可溫通血脈,以行藥力,是為使藥。諸藥合用,滋而不膩,溫而不燥,使氣血充足,陰陽調和,則心動悸、脈結代,皆得其平; 虛勞肺痿屬氣陰兩傷者,使用本方,是用其益氣滋陰而補肺,但對陰傷肺燥較甚者,方中薑、桂、酒減少用量或不用,因為溫藥畢竟有耗傷陰液之弊,故應慎用。
炙甘草湯,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七。 組成:炙草、阿膠、生地、麥冬、人參、麻仁。 主治:熱劫燥病,時邪昏陷。
炙甘草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甘草4兩(炙),生薑3兩(切),人參2兩,生地黃1斤,桂枝3兩(去皮),阿膠2兩,麥門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棗30枚(擘)。 主治:補氣血而復脈通心。主治:氣陰兩虛,心悸,脈結代;肺痿,心中溫溫液液者。現常用於病毒性心肌炎,風濕性心臟病,心律失常等病證。
相似度 70%
相似度 66%
相似度 66%
相似度 66%
相似度 66%
相似度 66%
相似度 66%
相似度 63%
相似度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