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加減復脈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 調和藥性,緩解副作用: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保護脾胃的作用。復脈湯中含有多種藥物,有些藥物性偏寒涼,有些藥物性偏溫熱,甘草可以調和各藥性,避免藥物互相沖突,減輕藥物對人體的副作用。
- 增強療效,扶正固本: 甘草具有益氣補中、緩解疲勞、增強免疫力的作用。復脈湯主要用於治療心悸、失眠、氣短等症,甘草的補益作用可以增強心臟功能,改善氣血循環,進一步提高療效,同時也有扶正固本的作用,提升人體抵抗力。
加減復脈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滋陰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養血生津的功效。復脈湯本身以益氣養血為主,而生地黃的加入則能平衡藥性,避免溫燥之氣傷陰,使藥效更加平和。
- 清熱解毒: 生地黃還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因熱毒所致的心悸、失眠等症狀,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復脈湯中的黃芪、桂枝等藥材偏於溫補,生地黃的加入則能起到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避免藥物過於溫燥。
加減復脈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養血柔肝,緩解心悸失眠: 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之效,可緩解因肝血不足、心失所養導致的心悸、失眠等症狀,配合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增強方劑的療效。
二、 調和藥性,避免燥烈: 方劑中其他藥物如黃芪、桂枝等性偏溫燥,而白芍性微寒,能起到調和藥性、避免燥烈、保護脾胃的作用,使藥物更平和地發揮療效,減少副作用。
加減復脈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有兩個原因:
- 滋陰潤肺:麥門冬味甘性寒,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養心安神之功效。加減復脈湯主要用於治療心陰不足、心悸怔忡、失眠多夢、口燥咽乾等症,麥門冬可滋養心陰,緩解心火亢盛,改善心悸失眠等症狀。
- 配合藥性:加減復脈湯中其他藥物如生地黃、玄參等也具有滋陰清熱的作用,麥門冬與之相配,可增強滋陰降火的效果,使藥效更加協調,治療效果更佳。
加減復脈湯中加入阿膠,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滋陰補血,固本培元: 阿膠具有滋陰補血、養血生津、潤燥止渴之功效,可補益氣血,改善心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失眠、面色蒼白等症狀。復脈湯本身為補氣固本之方,加入阿膠可增強其補益氣血之功效,使補益之力更加全面。
- 緩解陰虛火旺,改善心神不寧: 阿膠性質滋潤,可緩解陰虛火旺所致的心神不寧、煩躁不安等症狀。復脈湯中加入阿膠,有助於滋陰降火,使心神安寧,進一步改善心悸失眠等症狀。
「加減復脈湯」中加入「火麻仁」,主要考量其 潤腸通便 和 養心安神 的作用。
火麻仁 性涼,味甘,歸脾、胃、大腸經,能潤腸通便,緩解便祕,改善因腸燥津虧導致的心悸失眠。同時,火麻仁還能滋養心脾,寧心安神,對於因心脾兩虛、心神不寧引起的失眠、心悸、健忘等症狀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因此,在「加減復脈湯」中加入「火麻仁」,可以更好地 緩解心悸失眠,改善氣血循環,促進整體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加減復脈湯源自《溫病條辨》,為吳鞠通針對溫病後期陰液耗損之證所設,主要適應症可分四類:
- 陽明熱熾傷陰:溫病邪留陽明日久(無論是否用下法),症見身熱面赤、口乾舌燥,甚則齒黑唇裂,脈虛大而手足心熱甚於手足背,此乃腎陰枯涸、虛熱內擾之象。
- 汗下後陰傷未復:雖發汗或攻下而熱不退,病延六七日,脈仍躁盛,提示邪熱雖挫而真陰已虧,需滋陰以制餘熱。
- 誤治致心陰耗竭:誤用升散藥後,出現脈結代(心律不整)或脈率極緩(脈兩至),為心陰心陽俱損之危候。
- 虛風內動先兆:汗下後口燥咽乾、神倦欲眠、舌赤苔老,乃陰虛風動之漸,需急復其陰以防痙厥。
此方針對溫病「邪少虛多」階段,以滋陰復脈為核心,恢復陰液以斂亢陽,體現「存得一分陰液,便有一分生機」之溫病治療原則。
【組成邏輯推理及治療原理】
方劑組成與配伍思維:
君藥:
- 炙甘草(6錢):甘緩補中,益氣通脈,重用可穩定心律,針對脈結代。
- 乾地黃(6錢):滋腎陰、填真水,清血分虛熱,解決陰虛內熱之本。
臣藥:
- 生白芍(6錢):酸寒斂陰,柔肝止痙,與地黃協同滋養肝腎之陰。
- 麥冬(5錢,不去心):養心陰、潤肺胃,兼清虛火,尤適口乾舌燥。
佐藥:
- 阿膠(3錢):血肉有情之品,滋陰補血,助地黃填精,兼能止血防妄行。
- 麻仁(3錢):潤燥通便,針對陰虧腸燥,且微量油脂可助藥性濡潤經脈。
加減邏輯:
- 若病情劇甚,加重甘草至1兩(加強穩脈)、地黃白芍至8錢(增滋陰力)、麥冬7錢(強化潤燥),並改為「日三夜一服」,以密集給藥維持血中藥濃度,體現「峻補陰液」之緊迫性。
治療原理探討:
- 陰血互濟:地黃、阿膠滋陰補血,麥冬、白芍潤養營陰,構成「增水制火」基礎,解決溫病後期「陰虛內熱」病理關鍵。
- 脈絡雙調:炙甘草配白芍,仿芍藥甘草湯意,緩急止痛;甘草量重則側重「復脈」,針對心律不整。
- 臟腑同治:補腎水(地黃)、養肝陰(白芍)、潤心肺(麥冬)、和脾胃(甘草),達成多臟陰液協同補充,使虛熱自斂。
此方實為仲景炙甘草湯去參、桂、薑、棗等溫陽藥,純以柔潤養陰,契合溫病「忌剛喜柔」用藥法度,將經方轉化為溫病學派之代表方劑。
傳統服藥法
炙甘草6錢,乾地黃6錢,生白芍6錢,麥冬5錢(不去心),阿膠3錢,麻仁3錢。水8杯,煮取3杯,分3次服,劇者,加甘草至1兩,地黃、白芍8錢,麥冬7錢。日3夜1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減復脈湯, 出處:《重訂通俗傷寒論》引葉氏方。 組成:北沙參、龍牙燕、陳阿膠、吉林參、麥冬、大生地、生白芍、清炙草、白毛石斛、鮮茅根。【功效】滋養陰液。 主治:滋養陰液。主治:伏暑傷寒,在陰分精室,餘熱未清者。
加減復脈湯, 出處:《溫病條辨》卷三。 組成:炙甘草6錢,乾地黃6錢,生白芍6錢,麥冬5錢(不去心),阿膠3錢,麻仁3錢。 主治:溫病邪在陽明久羈,或已下,或未下,身熱面赤,口乾舌燥,甚則齒黑唇烈,脈虛大,手足心熱甚於手足背者;或溫病已汗而不得汗,已下而熱不退,6-7日以外,脈尚躁盛者;或溫病誤用升散,脈結代,甚者脈兩至者;或汗下後,口燥咽乾,神倦欲眠,舌赤苔老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