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脈湯

FU MA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極寒 (0.05)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3%
心經 23%
肺經 23%
脾經 11%
肝經 5%
腎經 5%
大腸經 5%
胃經
心經
肺經
脾經
肝經
腎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復脈湯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可緩解其他藥物的毒性或副作用,使藥性更平和,更易於被人體吸收利用。復脈湯中包含多味藥材,甘草可協調各藥材之間的藥性,使藥效更協調。
  2. 益氣健脾: 甘草具有補氣益脾的功效,可增強人體正氣,有助於恢復心氣,改善心臟功能。復脈湯主要用於治療心悸、氣短、心慌等症狀,甘草的益氣作用可以增強藥效,幫助患者更快恢復健康。

復脈湯中加入西洋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滋陰補氣:西洋參性涼,味甘微苦,入心、肺、脾經,具有滋陰補氣、生津止渴、清熱降火之效。復脈湯主要用於治療氣陰兩虛、心悸怔忡、失眠多夢等症,而西洋參正好能補益心氣、滋養心陰,有助於改善這些症狀。
  2. 增強功效:復脈湯中其他藥材如人參、麥冬等也具有滋陰補氣作用,西洋參的加入可以增強補氣功效,使其更能改善氣血不足、心神不寧等問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復脈湯中加入火麻仁,主要考量其兩方面功效:

一、寧心安神:火麻仁性平味甘,入心、脾經,具有養心安神、潤腸通便之效。對於心悸、失眠等心神不寧之症,火麻仁可起到安撫心神、促進睡眠的作用,與復脈湯中其他滋陰養心、清熱安神之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寧心安神的功效。

二、潤腸通便:火麻仁富含油脂,具潤腸通便之效。復脈湯常用於治療心悸、失眠等症,患者往往伴有心煩、口渴、便祕等症狀,火麻仁能潤腸通便,改善患者的腸道功能,有利於整體病情的恢復。

復脈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降火: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清熱解毒之功效。復脈湯多用於心陰不足,心火偏亢,心悸失眠,或陰虛火旺,潮熱盜汗等症,而生地黃的滋陰降火作用正好能平衡心火,改善患者症狀。
  2. 養血生津:生地黃能養陰生津,潤燥止渴。復脈湯的藥性偏燥,加入生地黃可以緩解藥性,同時也能滋潤心血,改善心悸、失眠等症狀。

因此,生地黃在復脈湯中起著滋陰降火、養血生津的關鍵作用,為整體方劑的功效發揮了重要作用。

復脈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是為了其養陰生津的功效。

麥門冬味甘,性寒,入心、肺經,具有滋陰潤肺、清心除煩、生津止渴的功效。復脈湯用於治療心陰不足,心悸失眠,心煩不安,口渴咽乾,脈細數等症。麥門冬能滋養心陰,清心除煩,緩解心悸失眠,同時也能生津止渴,緩解口渴咽乾等症狀,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整體調理心陰不足的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復脈湯之探討

方劑組成與功效

復脈湯,一名炙甘草湯,其組成在不同醫籍與醫案中有不同的變化,但基礎方劑主要由以下藥物構成:

  • 炙甘草:調和脾胃、緩解咳嗽。
  • 人參 (或西洋參):大補元氣、生津止渴。
  • 生地黃:滋陰養血、清熱涼血。
  • 麥門冬:養陰生津、潤肺清心。
  • 火麻仁:潤腸通便。
  • 阿膠:滋陰補血、潤燥止血。
  • 桂枝 (或肉桂):溫經散寒、通陽化氣。
  • 生薑:溫中散寒、發汗解表。
  • 大棗:補中益氣、養血安神。

此方劑綜合了益氣、滋陰、養血、潤燥等多重功效,其主要治療目標在於恢復脈搏的正常搏動,並改善因陰血虧虛、氣血不足所導致的各種症狀。

古籍記載與演變

從《類證治裁》的記載中可見,復脈湯的應用相當廣泛,且根據不同的病症有不同的加減變化:

  • 治療陰虛火旺:去生薑、桂枝,加西洋參、茯神、酸棗仁、白芍等,以加強滋陰清熱、養心安神之效。
  • 治療痰熱內結:加川貝母、瓜蔞霜等,以清熱化痰、開結散瘀。
  • 治療肺虛氣不化液:去生薑、桂枝、火麻仁,加當歸、白芍等,以養血益氣、生津潤肺。
  • 治療老年陰虛血虧:去生薑、桂枝、火麻仁,加竹茹、鉤藤等,以滋陰清熱、熄風止痙。
  • 治療秋燥咳嗽:去生薑、桂枝,以加強潤燥之功。
  • 治療腎虛陽浮:加熟地黃、白芍、枸杞子、茯神、酸棗仁、炒甘菊、霜桑葉、牡蠣、石斛、五味子等,以滋陰補腎、潛陽安神。
  • 治療肝陰虛、內風動:去人參、生薑、桂枝,加雞子黃、白芍,以滋陰養血、柔肝熄風。
  • 治療溫邪傷陰:去生薑、桂枝,以加強滋陰清熱之效。

從《本草綱目》的記載可見,復脈湯在急救危重症方面也有應用,如治療傷寒壞證,甚至有「奪命散」之稱,強調其峻猛的扶正祛邪之力。

《皇漢醫學》則從現代醫學的角度分析,認為復脈湯主要用於治療心悸亢進而導致血壓下降,脈搏出現結代(間歇性停搏)的病症,其作用機制在於提高血壓、恢復脈搏的正常搏動。

《本草思辨錄》與《本草問答》則進一步探討了方劑中藥物的配伍原理,強調了人參、麥冬、桂枝等藥物在復脈湯中的重要作用,並闡述了氣血陰陽之間的相互關係。

治療原理分析

綜合各家觀點,復脈湯的治療原理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 益氣養血:方中人參、炙甘草大補元氣,生地黃、阿膠滋陰養血,可有效改善氣血虧虛的狀態,為心脈搏動提供充足的動力和物質基礎。
  2. 滋陰潤燥:生地黃、麥門冬、火麻仁、阿膠等藥物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可改善因陰虛津虧所導致的口乾舌燥、大便乾結等症狀,並濡潤脈道,使血脈流暢。
  3. 溫陽通脈:桂枝、生薑具有溫陽通脈的作用,可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因寒凝血瘀所導致的脈搏遲緩、結代等症狀。值得注意的是,現代臨牀應用中,常以肉桂取代桂枝,加強溫陽之力。
  4. 調和陰陽:復脈湯的配伍體現了陰陽互濟的原則,既有滋陰養血之品,又有溫陽通脈之藥,通過調和陰陽,使氣血運行恢復正常,達到復脈的目的。
  5. 針對病因,靈活加減:復脈湯的加減變化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根據不同的病因病機,靈活調整藥物組成,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例如,陰虛火旺者,加強滋陰清熱之力;痰熱內結者,加強清熱化痰之力;肺虛氣不化液者,加強益氣養血生津之力。

總結

復脈湯作為一張經典名方,其組成雖看似簡單,但配伍精妙,功效全面,臨牀應用廣泛。通過益氣養血、滋陰潤燥、溫陽通脈等作用,可有效改善氣血陰陽失調所導致的各種病症,尤其在治療心悸、脈結代等心血管疾病方面有獨到之處。然而,臨牀應用時仍需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辨證論治,靈活加減,方能取得最佳療效。此外,亦須注意藥材品質與煎煮方法,以確保藥效的充分發揮。

傳統服藥法


炙甘草、西洋參、火麻仁、生地、麥冬。
益陰生脈。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慎用。
  • 對本方過敏者禁用。
  • 本方不宜與其他滋補性中藥同時服用。

相關疾病


手震顫動搖舌形斂縮,無力自由伸縮轉動四肢筋肉筋攣僵硬昏迷牙齒焦黑大便出血舌頭僵硬,活動不靈伸舌時舌體顫動不定,不能控制舌頭鮮紅色舌苔灰黑

相同名稱方劑


復脈湯, 出處:《醫門補要》卷中。 組成: 復脈湯(《醫門補要》卷中。)出處:《醫門補要》卷中。組成:炙甘草、西洋參、火麻仁、生地、麥冬。主治:益陰生脈。 。 主治:益陰生脈。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