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肺湯

ZI FE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五

熱性指數

3

寒性指數

30

熱/寒比例

極寒 (0.1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9%
心經 24%
胃經 23%
肝經 10%
膽經 4%
大腸經 4%
脾經 4%
肺經
心經
胃經
肝經
膽經
大腸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滋肺湯中加入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表: 石膏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表、涼血止渴之功效。滋肺湯常用於治療肺熱咳嗽、燥熱傷肺等症,而石膏能清泄肺熱,緩解肺部燥熱,使患者咳喘、口渴等症狀得到緩解。
  2. 滋陰潤肺: 滋肺湯以滋陰潤肺爲主,而石膏雖性寒,但其甘寒之性,能清熱而不傷陰,還能起到潤肺生津之效,與其他滋陰潤肺藥物配合,能更好地改善肺部乾燥,恢復肺部功能。

滋肺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潤肺生津:麥門冬味甘性寒,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生津止渴的功效。其能有效緩解肺燥津傷所引起的乾咳、口乾、咽燥等症狀,與滋肺湯整體滋陰潤肺的功效相輔相成。
  2. 養心安神:麥門冬亦可入心經,具有養心安神的作用,可改善心陰不足引起的失眠、心悸、心煩等症狀,與滋肺湯中其他清熱、潤燥的藥物協同作用,起到養心安神、改善睡眠的功效。

滋肺湯中包含生地黃,主要是因為生地黃具有以下功效:

1. 涼血滋陰: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能清熱涼血、滋陰潤燥,對於肺熱燥咳、咽喉腫痛、口渴便祕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2. 滋陰養肺:肺主氣,喜潤惡燥,生地黃可以滋陰潤肺,對於肺陰不足、燥咳痰少、口乾舌燥等症狀,具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生地黃在滋肺湯中起到清熱涼血、滋陰潤肺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

滋肺湯方劑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黃芩味苦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肺熱咳嗽、痰黃粘稠、口渴咽乾等症狀,均可見於肺熱。黃芩能清熱瀉肺,使肺熱下降,從而改善肺部的炎症和不適。
  2. 止咳化痰: 黃芩不僅能清熱,還能止咳化痰。對於肺熱咳嗽伴隨痰多、氣喘等症狀,黃芩能清熱化痰,使痰液稀薄,利於咳出,進而緩解咳嗽。

總而言之,黃芩在滋肺湯中起到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滋陰潤肺、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的功效。

滋肺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滋肺湯中可能包含其他藥物,甘草可以調和各藥物的性質,避免藥物相互衝突,使藥效更為和緩。
  2. 補益脾胃: 甘草入脾胃經,具有補益脾胃、健脾益氣的功效。脾胃為後天之本,滋養肺氣需要脾胃運化精微物質,甘草的補脾作用可以增強機體對藥物的吸收利用,達到更好的滋肺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滋肺湯]的功效與主治分析

組成分析

  • 石膏: 辛、甘,大寒。歸肺、胃經。清熱瀉火,除煩止渴。在此方中主要針對肺胃熱盛。
  • 麥門冬: 甘、微苦,微寒。歸心、肺、胃經。養陰潤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煩。可滋養肺胃之陰,緩解石膏之寒涼。
  • 生地黃: 甘、苦,寒。歸心、肝、腎經。清熱涼血,養陰生津。協助石膏清熱,並滋陰以制約其燥性。
  • 黃芩: 苦,寒。歸肺、膽、脾、大腸、小腸經。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增強清肺熱之效。
  • 甘草: 甘,平。歸心、肺、脾、胃經。調和諸藥,益氣補中,緩急止痛,潤肺止咳,解毒。在此方中起調和作用,並可緩解咳嗽。

綜合古文分析

古文,滋肺湯主要用於治療**麻疹後期(沒後)**的餘熱未清、咳嗽聲喑等症狀,以及與之相關的併發症,如氣促、喘息等。

主要功效:

  1. 清肺熱: 針對麻疹後期餘熱留戀,灼傷肺金所致的咳嗽、聲喑等症狀。
  2. 滋肺陰: 麥門冬、生地黃等藥可滋養肺陰,緩解因熱邪傷陰導致的口乾、鼻燥等症狀。
  3. 止咳化痰: 方中黃芩、甘草等藥可清熱化痰,緩解咳嗽症狀。在部分醫案中,還會根據具體情況加減藥物,如多痰者去麥冬,加橘皮、茯苓以燥濕化痰。
  4. 緩解氣促、喘息: 對於麻疹後期出現的氣促、喘息等症狀,滋肺湯通過清肺熱、滋肺陰,改善肺部功能,從而緩解症狀。

治療原理:

滋肺湯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針對病因: 麻疹後期,邪熱雖減,但往往餘熱未盡,留戀於肺,導致肺失清肅,出現咳嗽、聲喑等症狀。滋肺湯以石膏、黃芩等清熱藥為主,直清肺熱,以祛除病根。
  2. 扶正祛邪: 在清熱的同時,配伍麥門冬、生地黃等滋陰藥物,以滋養肺陰,防止清熱藥物過於寒涼,損傷正氣。體現了扶正祛邪的治療原則。
  3. 標本兼顧: 滋肺湯既能清熱以治標,又能滋陰以治本,標本兼顧,使邪熱去而正氣復,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4. 根據病情加減: 古文記載的醫案中,醫家會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對滋肺湯進行加減化裁,如多痰者去麥冬,加橘皮、茯苓;氣促者加茯苓、陳皮等。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靈活性。

古文支持:

  • 《兒科要略》: "清咽滋肺湯,治麻後餘熱,咳嗽聲喑。"
  • 《痧疹輯要》: "麻後咳嗽,切忌辛溫酸澀,但用清咽滋肺湯以清餘熱,痰壅自愈。多喘者,熱邪壅肺也,切勿定喘,惟應大劑竹葉石膏湯去半夏加貝母、玄參、薄荷。"
  • 《麻科活人全書》: "清咽滋肺湯,治麻後餘熱。咳嗽聲喑。"
  • 《張氏醫通》: "清咽滋肺湯,治麻後餘熱。咳嗽聲喑。"
  • 《麻疹專論》: "麻疹沒後咳仍不止,餘熱未清,肺金被燥也,清咽滋肺湯主之。"

總結:

滋肺湯是一個以清肺熱、滋肺陰為主要功效的方劑,主要用於治療麻疹後期的餘熱未清、咳嗽聲喑等症狀。其配伍精當,既能清熱祛邪,又能滋陰扶正,標本兼顧,且可根據病情靈活加減,是中醫治療麻疹後期相關症狀的有效方劑。

傳統服藥法


石膏2錢,麥冬1兩,生地3錢,黃芩1錢,甘草1錢。
瀉胃火。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適用於春季傷風,症見發熱口渴,鼻燥能食,衄血等症。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
  • 本方有滑腸作用,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口乾口渴牙齦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滋肺湯, 出處:《辨證錄》卷五。 組成:石膏2錢,麥冬1兩,生地3錢,黃芩1錢,甘草1錢。 主治:瀉胃火。主治:春月傷風脈浮,發熱口渴,鼻燥能食,衄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