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

石膏

SHI GAO

  • 英文名稱:CaSO₄ Gypsum Stone Paste, Gypsumfibrosum
  • 別名:冰石,細理石,軟石膏,細石,白虎,寒水石,大石膏,玉大石
  • 藥品來源:硫酸鹽類礦物石膏的礦石。本品為礦石,即合結晶水硫酸鈣‧全年可挖。研細生用或煅用。
  • 道地藥材:新疆, 雲南, 四川, 廣東, 廣西, 山東, 河南, 安徽, 湖南, 湖北
  • 生長環境:湖泊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全國中草藥彙編全國中草藥彙編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石膏的傳統功效


1. 清熱瀉火

石膏,其清熱瀉火之功,歷代醫家多有論述,其功效與應用值得深入探討。

《神農本草經》記載石膏主治中風寒熱、心下逆氣等症,並提及其可治口乾舌焦、腹中堅痛等陽明經熱證,《神農本草經疏》更進一步闡釋其辛甘大寒的藥性,能除大熱,並說明其功效來自於解肌發汗,散除體內邪熱。 《本草衍義》則指出石膏為陽明經藥,能瀉胃火、痰火、食積,其甘能緩脾益氣,止渴去火,辛能解肌出汗。 由此可見,古代醫家已認識到石膏清熱瀉火的特性,並能根據不同病證靈活運用。

然而,石膏的應用並非毫無限制。《脾胃論》指出食少者忌用石膏,因為石膏能去脈數,若疾病好轉但脈數未退,則不可使用。 《外臺祕要》更詳細地指出,石膏雖有清熱之力,但過度使用則會損傷陽明津液,導致小便失禁;並且對於年老體弱、氣虛血虛者,應慎用,以免傷及脾胃。 《醫學衷中參西錄》則強調生石膏與煅石膏的區別,認為煅石膏收斂性強,反而會阻礙邪熱的散發,應以生石膏治療外感實熱,且劑量可達數兩。

綜上所述,石膏清熱瀉火之功,主要體現在其能解肌發汗、散除邪熱,尤其針對陽明經熱證效果顯著。但其寒涼之性,需根據患者體質及病證進行辨證施治,不可濫用,否則可能導致不良反應。 古籍中關於石膏用量的記載也提醒我們,用藥需謹慎,劑量需適度,切勿過量。

2. 斂瘡

石膏,其斂瘡功效並非其主要功能,古籍記載多著重於清熱瀉火。然而,透過分析古籍,可窺見其在特定情況下,輔助斂瘡的可能性。

《神農本草經》記載石膏主治「金瘡」,《本草經疏》則進一步解釋,此指外用以止血。這與《神農本草經》中「金瘡」的記載相符,表明石膏外用能起到止血、收斂的作用,達到斂瘡的效果。 《本草書名》中楊土瀛更明確指出:「煅過最能收瘡暈,不至爛肌。」說明經煅燒後的石膏,其收斂作用更佳,可用於處理瘡瘍,防止組織潰爛。

然而,需注意的是,石膏的斂瘡作用多為外用,且以煅石膏為主。內服石膏,古籍中多強調其清熱瀉火功效,如《本草衍義》提及石膏能「瀉胃火、痰火、食積」。《神農本草經疏》也指出石膏「大寒而兼辛甘,則能除大熱」,並列舉多種由陽明經邪熱引起的病症。 《脾胃論》更直接指出「如食少者,不可用石膏」,暗示其應用需謹慎,不可濫用。

《外臺祕要》中記載單用石膏治骨蒸勞熱的案例,雖然取得良好效果,但亦有服用過量導致不良反應的案例,說明即使單味藥,劑量和體質也是關鍵因素。因此,石膏的斂瘡功效應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根據患者病情和體質,合理運用,切勿自行使用。 整體而言,石膏的斂瘡作用主要體現在外用止血方面,內服則以清熱瀉火為主,其應用需嚴謹考量。

3. 活絡止痛

石膏,味甘辛,性大寒,其活絡止痛之效,並非其主要功效,但從古代醫籍中,可見其於特定情況下,能間接發揮此作用。

《神農本草經》記載石膏主治「中風寒熱,心下逆氣,驚喘,腹中堅痛」,這些症狀皆與氣血瘀滯、經絡不通有關。 其「辛能解肌,甘能緩熱」的特性,能疏通經絡,解除因熱邪壅塞而導致的疼痛。 《神農本草經疏》更進一步說明石膏能「除大熱」,而熱邪往往是導致疼痛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當疼痛源於陽明經熱邪熾盛,例如因外感實熱或內熱鬱結引起的頭痛、胃痛等,石膏的清熱解毒作用,能間接達到活絡止痛的效果。《藥性論》也記載石膏能治「傷寒頭痛如裂,壯熱」,說明其在熱性疼痛上的應用。

然而,石膏的寒涼性質,需謹慎使用。《脾胃論》指出食少者不宜使用,因其「能去脈數」,過度使用可能損傷正氣。《外臺祕要》中記載案例,說明過量服用石膏可能導致不良反應,甚至危及生命。 《本草衍義》則提到石膏為陽明經藥,能緩脾益氣,但其辛味也能解肌出汗,需根據體質和病情調整用量。 部分醫籍如《重慶堂隨筆》更指出,石膏的應用需區分暑熱病與濕溫病,其效用因病而異。

綜上所述,石膏的活絡止痛功效主要體現在其清熱解毒、疏通經絡的作用上,多見於熱邪壅塞引起的疼痛。但其寒涼之性,決定了其應用需謹慎,並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結合其他藥物,才能安全有效地發揮作用。切勿單純依賴單方,應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

4. 化腐生肌

石膏,其「化腐生肌」功效並非單獨存在於現代醫學框架中,而是古籍中記載的臨牀經驗總結,其作用機理需結合古代醫家觀點及現代藥理知識綜合理解。

古籍中對石膏功效的記載多見於其清熱解毒、瀉火止渴等方面,間接體現了其「化腐生肌」的潛力。《神農本草經》記載石膏主治「金瘡」,《本草經疏》更進一步解釋其辛甘大寒的特性能除大熱,而熱邪正是傷口感染化膿腐敗的元兇。 《名醫別錄》則記載石膏能「解肌發汗」,促進體內毒素排出,利於傷口癒合。 《本草書名》中楊土瀛的記載「煅過最能收瘡暈,不至爛肌」,更直接點明煅石膏在治療傷口方面的應用,其「收斂」的作用,能促進組織修復,防止傷口潰爛。

然而,需注意的是,《外臺祕要》中記載了石膏用量過大或使用不當可能導致不良反應,例如損傷脾胃。 《脾胃論》也提醒,石膏非萬能,需謹慎使用,並非所有情況都適用。 《本草衍義》提到石膏為陽明經藥,與肌肉組織關係密切,其甘辛之性能緩解組織損傷。

總之,石膏的「化腐生肌」功效並非其主要功效,而是其清熱解毒、瀉火止渴等作用在治療傷口感染過程中所體現的間接效果。 古代醫家對石膏的應用經驗豐富,但也強調了用藥的劑量、炮製方法及患者體質的考量,現代人應結合自身情況,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不可單憑古籍記載自行嘗試,以免造成不良後果。

5. 止咳平喘

石膏,其止咳平喘功效,古籍多有記載,但運用需謹慎。諸多醫籍記載其清熱瀉火之效,並以此解釋其平喘作用。

《神農本草經》記載石膏主治「驚喘」,《神農本草經疏》進一步闡述,此乃因「邪火上衝」所致。邪火指體內鬱積的熱邪,上衝則導致呼吸困難,出現喘息。石膏性寒,能清瀉肺胃之熱,故能平喘。 《名醫別錄》更列舉石膏能治「喘息咽熱」,說明其能清肺熱,從而緩解咽喉腫痛及呼吸不暢。

然而,石膏的寒涼之性也需注意。《脾胃論》指出食少者不宜服用,因其寒涼易傷脾胃。 《外臺祕要》中記載一例因過量服用石膏導致咳嗽加重,病情惡化的案例,說明其寒涼之性,若使用不當,反而可能加重病情。 此書亦提及石膏適用於「少壯肺胃火盛,能食而病者」,而對於體虛者則需謹慎。

《本草衍義》則從經絡角度解釋,認為石膏入陽明經,能瀉胃火、痰火,間接達到止咳平喘的作用。陽明經與肺經相通,其熱邪下降,則肺熱得以消除,咳喘自愈。

綜上所述,石膏止咳平喘的機理主要在於其清熱瀉火的作用,但其寒涼的特性決定了其使用需謹慎,需根據患者體質和病情,合理用藥,不可盲目應用。古籍中對於石膏用量的記載多有出入,反映出其用量需根據病情輕重及個人體質而定,切不可一概而論。 因此,臨證需結合患者具體情況,辨證論治,才能發揮石膏的最佳療效。

6. 生津止渴

石膏,其生津止渴的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但其應用也需謹慎。本文將結合多部古代醫學典籍,分析石膏生津止渴的機理及臨牀應用。

《神農本草經》記載石膏“主中風寒熱,口乾舌焦,不能息”,《名醫別錄》更明確指出其能“止消渴煩逆”。這些記載都直接說明石膏具有治療口渴的功效,其機理與其清熱瀉火作用密切相關。 《神農本草經疏》闡述石膏“辛能解肌,甘能緩熱”,其辛甘之性,能有效清除體內蘊積的熱邪。當體內陽明經熱盛,津液被灼傷,則出現口乾舌燥、消渴等症狀,此時石膏能清泄陽明之熱,使津液得以生髮,從而達到生津止渴的效果。 《本草衍義》則指出石膏“止渴去火”,並認為其甘味能緩脾益氣,說明石膏的生津止渴作用並非單純的瀉火,也與益氣健脾相關,脾胃功能正常才能更好地運化水液。

然而,古籍中也存在對石膏使用禁忌的記載。《脾胃論》指出“如食少者,不可用石膏”,《外臺祕要》則提到“衰暮及氣虛血虛胃弱者,恐非所宜”。 這些記載提示我們,石膏雖能生津止渴,但其寒涼之性,對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的患者,反而可能加重病情。 《神農本草經疏》中也提到“惟產乳、金瘡,非其用也”,說明石膏並非適用於所有情況。 《醫學衷中參西錄》更強調應使用生石膏,避免煅石膏收斂之性反而抑制了邪熱的散發。

綜上所述,石膏生津止渴的功效基於其清熱瀉火、益氣健脾的特性,但其寒涼之性也決定了其應用需謹慎,需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體質,以及辨證施治,方能發揮其良好的療效,避免不良反應。 古代醫家對石膏的應用經驗,值得我們在現代臨牀實踐中借鑒與思考。

7. 清熱利尿

石膏,其清熱利尿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但其應用亦需謹慎。本文將結合古代典籍,分析石膏的清熱利尿作用機理。

《神農本草經》記載石膏主治“中風寒熱,心下逆氣,驚喘,口乾舌焦”,《名醫別錄》更進一步指出其能“除時氣頭痛身熱,三焦大熱,皮膚熱”,這些都說明石膏具有清熱解表的作用。其清熱功效主要針對陽明經的實熱,正如《本草衍義》所言,“石膏,本陽明經藥,陽明主肌肉,其甘也,能緩脾益氣,止渴去火”。石膏的甘味能緩解熱邪所傷的津液不足,辛味則能解肌發汗,促進體內熱邪的排出。這與《神農本草經疏》中“辛能解肌,甘能緩熱”的論述相符。

石膏的利尿作用則與其清熱功效密切相關。由於熱邪傷及津液,導致體內水液代謝失衡,出現小便不利等症狀。石膏清熱解毒後,可恢復體內水液代謝的平衡,從而達到利尿的目的。《本草再新》中記載石膏“利小便”,即佐證了這一點。 然而,《脾胃論》提示“如食少者,不可用石膏”,《外臺祕要》亦提到過量使用石膏可能導致“小便不禁”,以及在虛弱體質者身上可能產生不良反應,說明石膏的應用需要辨證施治,不可盲目使用。 《藥徵》則指出,即使石膏性寒,在適當的情況下,如大渴引飲等,仍可有效且安全地應用。

綜上所述,石膏的清熱利尿功效源於其清熱解毒的特性,並與調節體內水液代謝息息相關。 但其寒涼之性,決定了其應用的侷限性,需根據患者體質和病情謹慎使用。 古代醫家對石膏的應用經驗,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參考,也警示我們在臨牀應用中需格外注意辨證論治的重要性。

石膏的古代典籍


石膏的現代功效


1. 抗發炎

石膏清熱解毒之功,可治口腔炎、喉炎等炎症病症。石膏降火止痛,治牙痛、頭痛等火熱所致疼痛。石膏利尿消腫,治水腫,消疼痛不適。

2. 降血糖

石膏,性寒、味苦、甘,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消腫之功,為清熱瀉火之要藥。

白虎加人參湯方中,石膏與人參、知母同用,有增強降血糖作用之效。石膏配伍人參時,可降低四氧底唗性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水平;石膏配伍知母時,亦有增強降血糖作用。

石膏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 內服:煎湯,0.3-1兩(大劑可用6-8兩);或入丸、散。
  • 外用:煅研撒或調敷。

石膏的炮製


  • 生石膏:去淨雜石,洗淨泥土,打碎成小塊。煅石膏:取淨石膏塊,置坩堝內,在無煙爐火中煅至酥松狀,取出,放涼,碾碎。
  • 《雷公炮炙論》:凡使石膏,須石臼中搗成粉,羅過,生甘草水飛過,澄,曬,研用。
  • 《綱目》:石膏,古法惟打碎如豆大,絹包入湯煮之,近人因其寒,火煅過用,或糖拌炒過,則不妨脾胃。
  • 《藥品化義》:石膏,略煅帶生用,多煅則體膩性斂。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關於中藥「石膏」的注意事項

  1. 脾胃虛寒者忌服。
  2. 血虛、陰虛發熱者忌服。
  3. 內服宜生用,入湯劑宜打碎先煎。
  4. 外用宜火碫研末。
  5. 脾胃虛寒,陰虛內熱者忌用。
  6. 石膏毒性甚小,但含有高量鍶的石膏可能導致中毒死亡。
  7. 腎功能不全的人應避免使用,以免引起鈣質代謝問題。
  8. 患有腸道梗阻的人應避免使用,以免加重病情。
  9. 患有嚴重肝腎疾病、高鈣血癥和甲狀腺功能亢進等疾病的人應避免使用,以免對病情造成不良影響。
  10. 孕婦應避免長期大量使用,以免影響胎兒發育。

石膏相關的方劑


石膏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原發性高血壓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口乾口渴心情煩燥牙齒痛身體發低熱頭痛腦中風熱中暑酸中毒口乾糖尿疼痛糖尿病咳嗽濕疹

石膏含有的化學成分


含水硫酸鈣(Calcium sulfate dihydrate), 氧化鈣 (CaO)(Calcium oxide), 三氧化硫 (SO₃)(Sulfur trioxide), 水 (H₂O)(Water), 二價鐵離子 (Fe²⁺)(Iron(II) ion), 二價鎂離子 (Mg²⁺)(Magnesium(II) ion), 砂粒(Sand), 粘土(Clay), 有機物(Organic matter), 硫化物(Sulfide), 無水硫酸鈣(Calcium sulfate anhydrous)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