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續命湯中包含麻黃,主要是因為麻黃具有發汗解表、宣肺止咳、利水消腫之功效。
麻黃性溫,味辛,歸肺、膀胱經,擅長於溫肺散寒、宣肺止咳,適用於寒邪客肺、外感風寒等症。續命湯為溫陽救逆之方,主要用於陽氣虛衰、亡陽欲脫之危重症,而麻黃在此方中可以溫陽散寒、通陽救逆,起到回陽救逆的作用。
此外,麻黃亦可利水消腫,有助於改善患者水腫,減輕其痛苦,促進其康復。
續命湯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救逆:桂枝性溫,味辛,入心、脾、膀胱經,具有溫經散寒、通陽化氣、回陽救逆之功效。續命湯多用於陽氣衰竭、亡陽欲脫等危重症,桂枝可溫補陽氣,回陽救逆,扶正祛邪,提升患者抵抗力,延續生命。
- 調和營衛:桂枝可調和營衛,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血液循環。續命湯中其他藥物如附子、乾薑等可溫補陽氣,但同時也可能導致氣血運行不暢,桂枝可協調各藥性,使藥力平和,更好地發揮藥效。
續命湯方劑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潤肺止咳: 杏仁性味苦甘,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化痰平喘之效。續命湯多用於治療肺熱咳嗽、痰多喘促等症狀,杏仁可有效緩解肺熱,使痰液易於咳出,達到止咳平喘之目的。
- 宣肺解表: 杏仁亦有宣肺解表之效,可促進肺氣宣發,解除表邪。續命湯中常配合其他宣肺解表藥物,如柴胡、葛根等,以增強解表作用,達到祛除風邪、宣通肺氣之效。
綜上,續命湯中加入杏仁,旨在潤肺止咳,宣肺解表,以達到治療肺熱咳嗽、痰多喘促等症狀之目的。
續命湯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一、 調和藥性: 續命湯多用於急重危症,藥性多偏寒涼,甘草性甘平,入脾胃經,能緩和藥性,避免寒涼過度傷及正氣。
二、 增強藥效: 甘草味甘,有益氣補中、緩急止痛、調和諸藥之功效。在續命湯中,甘草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幫助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提高救治效果。
總而言之,甘草在續命湯中起着重要的調和藥性、增強藥效的作用,有助於提高救治效果。
續命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行氣,通經止痛: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心包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續命湯主要用於救治危重病症,而川芎的活血行氣作用可以改善患者血流循環,疏通經絡,減輕疼痛,從而提高患者的生存機會。
- 升陽舉陷,回陽救逆: 川芎還具有升陽舉陷、回陽救逆的功效。續命湯主要用於氣血兩虛、陰陽失衡的患者,川芎的升陽舉陷作用可以提升患者的陽氣,改善氣血循環,從而達到回陽救逆的效果。
續命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活血: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續命湯多用於氣血不足、面色蒼白、心慌氣短等症,當歸可補益心血,改善氣血循環,有助於提高患者的體力和抵抗力。
- 緩解疼痛:當歸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營養供應,具有止痛的功效。續命湯中常加入當歸,可用於緩解患者因氣血不足或瘀血阻滯引起的疼痛,例如胸悶、腹痛、頭疼等。
續命湯中加入乾薑,主要源於其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
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溫脾胃、散寒止痛、回陽救逆的作用。 續命湯常用於治療陽氣虛衰、寒邪入體所致的危重症,如瀕臨死亡、神志不清、肢體厥冷等。
乾薑溫陽散寒,可以激發人體陽氣,促進血液循環,溫暖四肢,改善患者的寒象,起到回陽救逆的作用,有助於患者恢復生命體徵,因此被列為續命湯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續命湯中加入人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大補元氣,回陽救逆:人參為補氣藥之首,能大補元氣,回陽救逆,適用於元氣虛脫、陽氣衰微的危重症患者。續命湯多用於急救重症,如中風昏迷、危重病症等,人參可以幫助患者恢復元氣,提升抵抗力,延續生命。
- 扶正祛邪,改善臟腑功能:人參具有扶正祛邪的作用,能增強心臟功能、改善血液循環、提高免疫力,進而改善患者的臟腑功能,幫助機體抵禦外邪入侵。續命湯多以溫陽補氣為主,人參可以增強藥效,更有效地治療患者的疾病。
續命湯中加入石膏,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腫的功效。續命湯通常用於治療熱毒熾盛、邪熱內陷所致的疾病,石膏可有效清熱解毒,降低體內熱度,緩解病情。
- 降逆止嘔:石膏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可抑制胃氣上逆,緩解嘔吐症狀。續命湯中加入石膏,有助於穩定胃氣,減少嘔吐,幫助患者恢復體力。
主治功效
續命湯主治功效分析
續命湯,在古籍記載中,原始的藥方組成包含:麻黃、桂枝、杏仁、甘草、川芎、當歸、乾薑、人參、石膏。古代用於治療產後驟血不止。然而,從多本中醫典籍的記載和臨床應用來看,續命湯及其加減方劑,主要用於治療中風相關病症,且多為小續命湯的應用。其應用層面相當廣泛,以下就其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進行分析:
主治功效:
綜合各家典籍,續命湯(特別是小續命湯)主要應用於以下幾種情況:
- 中風初期,風邪在表: 當風邪侵犯體表,出現惡寒發熱、身痛拘急、脈浮等症狀時,續命湯可以發汗解表,祛風散邪。《諸病源候論》中提到「脈浮大而緩,宜服續命湯兩劑」,即指此類情況。《類證治裁》也指出「真中者,風邪在表,身痛拘急,宜汗,小續命湯,或疏風散。」
- 中風諸症: 包括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言語不利、筋脈拘攣、肢體麻木等。《三指禪》中提到小續命湯可治療半身不遂等症狀,且根據病情輕重調整劑量。《本草綱目》也記載了用小續命湯治療目瞤、唇動、口喎、中風筋急拘攣等症狀的醫案。
- 風厥、痙證: 《類證治裁》指出小續命湯可用於治療「風厥手足搐搦,身體強直,名痙厥」以及產後痙證中的「剛痙」(無汗惡寒)。
- 風中腑者: 《衛生寶鑒》提出「風中腑者,先以加減續命湯隨證發其表」,顯示續命湯可應用於風邪侵犯腑部的情況。
- 氣痛、腰痛: 《類證治裁》提到氣痛、傷風腰痛,以及傷寒腰冷,皆可用小續命湯加減治療。
治療原理:
續命湯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
- 發汗解表,祛風散邪: 麻黃、桂枝為方中主要發汗解表的藥物,可以將侵襲體表的風邪驅逐出去。杏仁、防風等藥物協助祛風。這是續命湯治療中風初期,風邪在表的主要機轉。
- 活血行氣,通經活絡: 川芎、當歸等藥物具有活血行氣的作用,可以改善血液循環,緩解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這對於中風後遺症的康復至關重要。
- 溫中散寒,回陽救逆: 乾薑具有溫中散寒的作用,對於體質虛寒、陽氣不足的患者尤為重要。
- 益氣固本,扶正祛邪: 人參可以益氣固本,增強人體的抵抗力,與其他祛邪藥物配合,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 清熱瀉火,解毒消腫: 石膏可以清熱瀉火,用於治療內熱症狀。
- 調和諸藥,緩急止痛: 甘草調和諸藥,使藥性更加平和,同時具有緩急止痛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醫家對續命湯的應用有所側重,並會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加減。例如,《本草衍義》和《本草綱目》中記載的醫案,就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對小續命湯進行了加減,以達到更好的療效。而《衛生寶鑒》中則提到了使用續命湯不當導致病情加重的案例,提示了辨證論治的重要性。
總之,續命湯,特別是小續命湯,在中醫臨床上廣泛應用於治療中風及相關病症。其治療原理涵蓋了發汗解表、祛風散邪、活血行氣、溫中散寒、益氣固本等多個方面,體現了中醫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思想。
傳統服藥法
當歸5錢,半夏5錢,川芎4錢,麻黃4錢,防風3錢,防己3錢,白芍3錢,杏仁3錢,羌活3錢,陳皮3錢,茯苓3錢,桂枝3錢,天麻2錢,人參2錢,全蠍2錢,僵蠶2錢,甘草1錢。
分4帖,加生薑3片,同金銀器煎服。如化蘇合香丸同服尤效。若不能下藥,用鵝毛管插喉中,漸漸灌之自蘇,蘇後再服四物排風散,每日2服,如藥灌不下而唇青者必死。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續命湯, 出處:《經效産寶》卷中。 組成:白蜜1匙頭,生薑1片。 主治:産後驟血不止。
續命湯, 出處:《千金翼》卷十七。 組成:麻黃(去節)1兩,人參1兩,桂心1兩,附子(炮,去皮)1兩,茯苓1兩,防己1兩半,防風1兩半,黃芩1兩半,生薑6兩(切),半夏5兩(洗),枳實2兩(炙,上氣悶者加之),甘草1兩(炙)。 主治:久風卧在床。
續命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七一引《全嬰方》。 組成:麻黃(去節,泡)半兩,防風1分半,芍藥1兩,附子1兩(生),人參1兩,川芎1兩,白朮1兩,防己1兩,黃芩1分,桂枝1分,甘草半兩。 主治:慢驚虛風。小兒吐瀉之後,因虛生風,瘈瘲神昏,涎盛不利。
續命湯, 出處:《女科旨要》卷三。 組成:當歸5錢,半夏5錢,川芎4錢,麻黃4錢,防風3錢,防己3錢,白芍3錢,杏仁3錢,羌活3錢,陳皮3錢,茯苓3錢,桂枝3錢,天麻2錢,人參2錢,全蠍2錢,僵蠶2錢,甘草1錢。 主治:産後忽然中風不語,因胎産先染風邪未發,以致産後中風,或兼産難失於調理,感冒轉成此證。
續命湯, 出處:《女科秘要》卷一。 組成:人參1錢5分,麻黃1錢5分,黃芩1錢5分,白朮1錢5分,防己1錢5分,川芎1錢5分,杏仁1錢5分,甘草1錢5分,肉桂1錢5分,附子1錢,防風1錢,薑5片。 主治:産後中風不語,或胎産前先染風邪未發,致産後失於調理而然,或兼産難感冒轉成此症。産後乘風,口眼歪,血虛氣弱,脈濡弱弦微。
續命湯, 出處:《千金翼》卷十六。 組成:麻黃6分(去節),大棗10個(擘),桂心3分,防風3分,細辛3分,川芎3分,甘草3分,芍藥3分,人參3分,秦艽3分,獨活3分,黃芩3分,防己3分,附子(炮,去皮)3分,白朮3分,生薑5分。 主治:大風,風邪入心,心痛達背,背痛達心,前後痛去來上下或大腹脹滿微痛,一寒一熱,心中煩悶,進退無常,面或青或黃。皆是房內太過,虛損勞傷。交會後出汗,汗出未除,或因把扇,或出當風而成勞,五俞大傷,風因外入,下有水因變成邪。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