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

桂枝

GUI ZHI

  • 英文名稱:Lauraceae Ramulus Cinnamomi Cassiae Cinnamon, Cassia
  • 別名:桂枝尖,桂心,柳桂
  • 來源:為樟科植物肉桂之嫩枝。春、夏二季採收,除去葉,切片曬乾或陰乾。泡製時除去雜質,稍泡,洗凈,潤透,切薄片,晾乾。
  • 道地藥材:雲南, 台灣, 海南, 廣東, 廣西, 福建
  • 生長環境:林中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桂枝的傳統功效


1. 散風寒

桂枝,其散風寒的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被廣泛應用於臨牀。其散風寒作用機理,可從古籍中窺見一斑。

《新修本草》指出桂枝「輕薄而能發散」,並特別提到「柳桂」,即桂樹嫩枝,更適合治療上焦風寒。這說明桂枝的質地輕盈,具有良好的發散性,能有效驅散表邪。而《傷寒雜病論(宋本)》更直接指出桂枝湯主治「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此即典型風寒表證,明確肯定了桂枝散風寒的療效。

《本經疏證》則從更深層次闡述桂枝的功效,認為其「溫經通脈」是根本,而散風寒僅是其多種作用之一。其「和營」作用,即調和營氣,可有效緩解風寒侵襲導致的氣血運行不暢,進而達到散寒的目的。《本草備要》則簡潔地概括其功效為「溫經通脈,發汗解肌」,「發汗解肌」正是驅散風寒的具體體現。

《名醫別錄》與《長沙藥解》則更進一步地描述了桂枝的藥性及作用機理。《名醫別錄》記載其「主治脅風」,而《長沙藥解》則詳細說明桂枝能「解風邪」、「去濕寒」,並通過「通經絡」等作用,緩解風寒所致的疼痛、痹澀等症狀。總而言之,桂枝散風寒的功效,源於其輕揚發散的藥性,以及溫經通脈、調和營氣的藥理作用,使其成為治療風寒表證的重要藥物。

2. 發汗解表

桂枝,其「發汗解表」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被廣泛應用。其作用機理與藥性,從不同角度得到闡述。

《新修本草》中提及桂枝的輕薄特性,使其能有效發散,這也解釋了其發汗解表的作用機制。書中更區分了桂枝與柳桂,暗示不同形態的桂枝可能適用於不同的病症,例如柳桂更適合治療上焦的病症。

《傷寒雜病論(宋本)》則直接指出桂枝湯的主治範圍: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此處的「汗出惡風」說明桂枝湯主要針對表邪已侵犯肌表,但汗出不暢的病證,通過桂枝的發汗作用來驅散外邪。

《本經疏證》則從更深層次闡述桂枝的藥性。作者認為桂枝的根本功效是「利關節,溫經通脈」,而發汗解表只是其多種用途之一,更強調其「和營」作用在桂枝湯中的重要性。「和營」指的是調和營氣,營氣是人體的營養物質,桂枝能通過調和營氣來增強人體的抵抗力,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本草備要》則簡潔地概括桂枝的功效為「溫經通脈,發汗解肌」,「解肌」即指發汗解表,進一步佐證了其發汗作用。其他典籍如《名醫別錄》、《長沙藥解》也從不同角度論述了桂枝的功效,例如溫通經絡、行血活血、止痛等,這些功效都與發汗解表相關,並展現了桂枝藥性之全面性。總而言之,古籍記載表明,桂枝發汗解表之效,源於其輕薄易散的藥性,以及其溫經通脈、調和營氣的多方面作用。

3. 祛風除濕

桂枝,其祛風除濕之功效,古籍多有記載,且應用廣泛。從上述典籍可見,桂枝的祛風除濕作用並非單純,而是通過多種途徑實現的。

《新修本草》提及桂枝「輕薄而能發散」,說明其藥性輕揚,善於疏通經絡,驅散外邪。風濕之邪,往往阻滯經絡,導致疼痛痺痛等症狀,而桂枝的發散作用,恰能將風濕之邪從體內排出,達到祛風除濕的效果。這與《傷寒雜病論(宋本)》中桂枝湯治療「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的臨牀應用相符,說明桂枝在治療風寒感冒引起的頭痛、發熱等症狀時,具有良好的祛風功效,而這些症狀也常伴隨濕邪。

《本經疏證》更進一步闡述了桂枝的六大功效,其中「利水」和「行痰」都與祛濕相關。「利水」指其利尿消腫的作用,可以將體內積聚的水濕排出;「行痰」則是指其能化解體內痰濕,痰濕是濕邪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本草備要》中的「溫經通脈」,也與祛風除濕相關。風濕之邪往往阻礙經絡運行,導致氣血瘀滯,而桂枝溫經通脈的作用,可以改善血液循環,疏通經絡,從而減輕風濕之邪的侵襲。 《長沙藥解》更詳細地指出桂枝「甚去濕寒」,並闡述其通過疏通經絡,行血活血,溫陽利水等多方面作用來達到祛濕的效果。

綜上所述,桂枝的祛風除濕功效並非單一作用,而是通過發散風寒、溫通經絡、利水消腫、化痰除濕等多重機制實現的,這也正是其臨牀應用廣泛且療效顯著的原因。

4. 調和營衛

桂枝,其「調和營衛」的功效歷來為醫家所重視。其功效的闡述,可從多部經典醫籍中窺見一斑。

《傷寒雜病論》中,桂枝湯以桂枝為君藥,治療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明確指出其在治療外感風寒方面的作用。這與《新修本草》中所述「輕薄而能發散」相符,說明桂枝具有發汗解表,驅散風邪的功效,此乃調和營衛的第一步,將體表之邪氣驅散。

《本經疏證》更進一步闡明桂枝的六大作用,「和營」位列首功。所謂「營」,指人體營養物質的運行;「衛」,指人體抵禦外邪的氣機。營衛調和,則氣血運行通暢,機體抗病能力增強。桂枝能溫經通脈,促進氣血運行,正是其調和營衛的根本機理。此觀點與《本草備要》中「溫經通脈,發汗解肌」的論述不謀而合。

《名醫別錄》記載桂枝「溫筋通脈」,《長沙藥解》則詳細描述其作用於肝膽,疏通經絡,散寒止痛,以及調暢氣機的功能。這些論述都從不同角度印證了桂枝調和營衛的作用機制:通過溫經通脈,促進氣血運行,使營衛之氣恢復平衡,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總而言之,桂枝的「調和營衛」功效,是其多種藥理作用綜合體現的結果,使其成為治療外感風寒及相關疾病的重要藥物。

5. 提振胸陽

桂枝,其「提振胸陽」的功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其作用機理值得細細探究。

《傷寒雜病論(宋本)》中記載桂枝湯主治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這點便點明瞭桂枝發汗解表,溫通陽氣的特性。其「提振胸陽」,並非單純指心臟功能,而是指溫煦上焦,提升陽氣於胸腔的整體作用。《新修本草》提及桂枝的輕薄特質,有利於發散,尤其以嫩枝「柳桂」更適合治療上焦病證。這也說明瞭桂枝藥性輕靈,能輕快地到達上焦,溫通陽氣,改善胸悶、氣短等症狀。

《本經疏證》更進一步闡述了桂枝的六大功效:「和營、通陽、利水、下氣、行痰、補中」,其中「通陽」正是其提振胸陽的核心作用。 桂枝能溫通經脈,使氣血運行通暢,從而改善上焦陽氣不足所致的各種病症。 《本草備要》簡潔地概括其功效為「溫經通脈,發汗解肌」,也印證了其溫陽作用。

《名醫別錄》和《長沙藥解》則從不同角度闡述了桂枝的藥理作用。 《名醫別錄》記載其主治心痛、脅痛等症狀,說明桂枝能溫通心脈,緩解胸痛。而《長沙藥解》則深入闡述桂枝走經絡、達營鬱,升清陽、降濁陰,舒筋脈,散寒濕等功效,更全面地展現了桂枝溫通陽氣,調節臟腑功能的機制,間接提升了胸陽之氣。 總而言之,桂枝「提振胸陽」的功效,是其多方面作用的綜合體現。

6. 活血化瘀

桂枝,其活血化瘀之效,並非其主要功能,但從古代醫籍中亦可窺見其一斑。

《新修本草》提及桂枝輕薄而能發散,側重其發汗解表之功,並未直接點明活血化瘀。 《傷寒雜病論(宋本)》中,桂枝湯的運用,主要針對太陽病,其活血作用並非顯性,而是透過溫經通脈,改善氣血運行,間接達到舒緩瘀阻的效果。

《本經疏證》則更深入地闡述桂枝的功效,指出其「溫經通脈」,這正是活血化瘀的基礎。經絡通暢,氣血才能運行自如,瘀滯自然得以緩解。 書中提及的「和營」,也與氣血的調和有關,營血調和,則瘀血不易形成。

《本草備要》簡潔地概括其「溫經通脈,發汗解肌」,溫經通脈的功效同樣支持其在活血化瘀上的作用。 《名醫別錄》中記載桂枝能治「脅風,脅痛」,這些症狀往往與氣血瘀滯有關,暗示著桂枝具備一定的活血功效。

《長沙藥解》則更進一步說明桂枝「入肝家而行血分,走經絡而達營鬱」,這直接點明瞭桂枝的活血作用,其透過疏通經絡,改善肝臟氣血運行,從而達到活血化瘀的效果。 總體而言,桂枝的活血化瘀作用並非其主要功效,而是其溫經通脈、調和氣血的功效所帶來的間接效果。 其活血作用更傾向於溫和調理,而非直接破瘀。

7. 止嘔

桂枝,其止嘔功效雖非其主要功能,但在古代醫籍中亦有提及,並可從其整體作用機理推導而出。其止嘔作用並非單純抑製嘔吐中樞,而是通過調節臟腑氣機,緩解引起嘔吐的根本原因來實現。

《名醫別錄》記載桂枝「主治心痛,脅風,脅痛…止煩」,其中「止煩」可理解為緩解心煩意亂等不適,而這些症狀常伴隨嘔吐發生。 《長沙藥解》更進一步闡述桂枝的藥理作用:「升清陽脫陷,降濁陰沖逆」,此處「降濁陰沖逆」正好說明桂枝能調理因氣機逆亂而導致的嘔吐。嘔吐常常與胃氣上逆有關,桂枝具有「溫經通脈」的功效(《本草備要》、《本經疏證》),可以溫通經脈,調和氣血,使胃氣下降,從而止嘔。

《本經疏證》中提到桂枝「和營」,「營」指營養物質的運行,桂枝能調和營氣,使營養物質正常運轉,避免因氣血運行失調而引起的嘔吐。 雖然《傷寒雜病論》主要記載桂枝湯用於治療太陽病,但其發汗解表的作用,在某些由外感風邪引起的嘔吐場合,也能起到輔助止嘔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桂枝止嘔的作用多見於氣機失調引起的嘔吐,而非因臟腑實邪或嚴重疾病引起的嘔吐。 綜上,桂枝止嘔的作用並非直接,而是通過其溫經通脈、調和氣血、升清降濁等整體作用,間接達到止嘔效果。

8. 活絡止痛

桂枝,其活絡止痛的功效,古籍多有記載,並非單純因其發汗解表之功。

從古代醫籍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窺探桂枝活絡止痛的機理。例如,《新修本草》提及桂枝輕薄,能發散,說明其藥性輕靈,可達於經絡。《傷寒雜病論》中,桂枝湯用於治療太陽病頭痛發熱,說明桂枝能疏通經絡,解除痺阻,從而緩解疼痛。《本經疏證》更進一步指出桂枝的六大功效,其中「利關節」、「溫經通脈」直接點明其活絡作用。其溫通經脈,則能改善血液循環,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本草備要》簡潔地概括了桂枝「溫經通脈,發汗解肌」的功效,其中「溫經通脈」正是其活絡止痛的關鍵。而《名醫別錄》則列舉了桂枝主治心痛、脅痛等症狀,更直接說明其止痛功效。《長沙藥解》則深入闡述其作用機制,指出桂枝入肝行血,通經絡,散寒濕,從而舒筋利節,止痛消腫。 總而言之,桂枝的活絡止痛功效,源於其溫經通脈、疏通經絡的特性,並能驅除寒濕,改善痹阻,達到舒筋活絡、止痛的效果。其作用機理並非單一,而是多方面協同作用的結果。

9. 通經絡

桂枝,其「通經絡」功效歷來受到醫家重視。從古代典籍中,我們可以窺見其作用機理與臨牀應用。

《新修本草》指出桂枝取其「輕薄而能發散」,特別是「柳桂」,更適合治療上焦病症。這暗示了桂枝通經絡的特性,在於其輕靈的藥性,可以疏通經絡中氣血運行受阻的部分。 《傷寒雜病論》中的桂枝湯,更是經典的運用,用於治療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等症狀,這說明桂枝能通過發汗解表,疏通經絡,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本經疏證》更進一步闡述桂枝的功效:「能利關節,溫經通脈」。作者張仲景的後繼者指出桂枝的作用機理,其「溫經通脈」正是其通經絡功效的根本。 《本草備要》也簡潔地概括為「溫經通脈,發汗解肌」,再次強調其溫通經絡的作用。

《名醫別錄》和《長沙藥解》則更詳細地描述了桂枝通經絡的具體表現。 《名醫別錄》記載其能「溫筋通脈」,而《長沙藥解》則指出桂枝「走經絡而達營鬱」,「通經絡而開痹澀」,能治療因經絡不通所致的各種病症,如心痛、脅痛、筋脈急攣、關節壅阻等。 這些描述都從不同角度佐證了桂枝通經絡的卓越功效,其溫通、疏通、活血的特性,使其成為治療經絡不通之症的有效藥物。 總之,古籍記載充分說明瞭桂枝在通經絡方面的作用,其溫和的藥性與多方面的功效,使其成為中醫臨牀常用的重要藥物。

10. 溫經

桂枝,其「溫經」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也值得探討。

《新修本草》指出桂枝取其「輕薄而能發散」,說明其藥性輕揚,適合發汗解表。而《傷寒雜病論(宋本)》中經典的桂枝湯方劑,則明確指出其可用於治療太陽病,即外感風寒、頭痛發熱、汗出惡風等症狀,這也間接說明了其溫經散寒的作用。

《本經疏證》則更深入地闡述了桂枝的藥理特性。作者認為桂枝「能利關節,溫經通脈」,並指出其功效包含和營、通陽、利水、下氣、行痰、補中等多方面,而「和營」是其最重要的功效。此處「溫經通脈」正是桂枝溫經功效的精髓,它能溫煦經脈,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經脈阻滯所致的各種病症。

其他醫籍如《本草備要》也提到桂枝「溫經通脈,發汗解肌」,《名醫別錄》則指出其可「溫筋通脈」,這些記載都從不同角度印證了桂枝溫經的功效。而《長沙藥解》更進一步闡述了桂枝走經絡、達營郁、舒筋脈、利關節等作用機制,從而解釋了其溫經功效的內在原因,並指出其能治療因經絡不通所致的各種疼痛、痺證等。

綜上所述,桂枝的「溫經」功效並非單純的溫熱,而是通過溫煦經脈,促進氣血運行,達到疏通經絡、緩解疼痛、改善症狀的作用,是其治療多種疾病的重要機理。

桂枝的古代典籍


桂枝的現代功效


1. 發汗作用

傳統中醫藥學記載桂枝能「發汗解肌」,意指其透過促進發汗來解除體表寒邪。現代藥理研究深入分析此功效,發現桂枝水煎劑及其主要有效成分如桂皮醛、桂皮酸鈉,在動物實驗中能顯著降低體溫。這種解熱和降溫作用的機制,被推斷主要歸因於其能夠引起周邊皮膚血管的擴張。當皮膚血管擴張時,表層血液流量增加,使得體內熱量更容易傳導至體表。同時,這種血管擴張作用會刺激汗腺分泌,促進汗液蒸發,從而有效增加身體的散熱,達到降低體溫的目的。因此,桂枝的發汗作用在現代藥理解釋下,是一種透過促進皮膚血液循環,加速體溫調節與熱量散發的生理過程。

2. 鎮靜

中藥桂枝的鎮靜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桂枝總揮發油、水提物及其有效成分桂皮醛,可以降低小鼠的自主活動。這表明桂枝具備直接抑制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性的能力,使動物的活動能力下降,呈現鎮靜效果。

桂枝能夠增強巴比妥類催眠藥的催眠作用。巴比妥類藥物通過作用於GABA受體而產生鎮靜催眠效果。桂枝能加強巴比妥類藥物的效果,暗示其可能也具有調節GABA能神經傳遞的作用,或通過其他機制與巴比妥類藥物產生協同作用,從而增強催眠效果。

桂枝能有效對抗苯丙胺引起的中樞神經系統過度興奮。苯丙胺是一種興奮劑,會導致中樞神經系統高度興奮。桂枝的此項作用表明其具有平衡興奮性神經遞質的作用,可抑制過度興奮狀態,從而達到鎮靜效果。

此外,桂枝還能延長士的寧所致強直性驚厥的死亡時間,減少煙鹼引起的強直性驚厥及死亡的發生率,並且抑制小鼠聽源性驚厥。這些結果顯示桂枝具備抗驚厥作用,能穩定神經系統,降低異常放電的發生,從而預防或減輕驚厥的發生。

3. 止痛功效

桂枝在現代藥理研究中,其止痛功效已獲得初步驗證。透過給予小鼠桂枝煎劑或桂枝水提物與總揮發油的混合物,觀察到對熱刺激引起的疼痛反應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同時能有效提高痛覺閾值。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也顯示桂枝複方的鎮痛作用效果更佳。

從傳統醫學典籍的記載來看,桂枝的應用與其現代藥理的止痛特性相互印證。《本草經疏》提及桂枝「實表祛邪。主利肝肺氣,頭痛,風痹,骨節攣痛」,明確指出了其對於頭痛、風濕性疼痛以及骨關節疼痛的治療作用。而《本草再新》則記載桂枝能「治手足發冷作麻、筋抽疼痛,並外感寒涼等症」,這也反映出桂枝對於緩解肢體麻木、肌肉痙攣疼痛等症狀的傳統應用,這些都與現代藥理實驗中觀察到的鎮痛效果具有潛在關聯性。

4. 其他功效

心血管系統影響: 桂枝辛溫入血分,現代研究認為其溫通血脈的功效與心血管系統密切相關。具體作用機制尚待深入研究。

利尿作用: 桂枝具有一定的利尿效果,能夠促進體內水分排出。

抗腫瘤作用: 桂枝的有效成分桂皮醛,在體外實驗中顯示出抗腫瘤的潛力。例如,在小鼠實驗中,給予50ug/ml的桂皮醛注射,對SV病毒所致的腫瘤抑制率可達100%。

促進消化與利膽: 桂皮醛能夠促進胃腸蠕動,增強消化機能,具有芳香健胃的功效。此外,桂皮酸還具有利膽作用,有助於膽汁分泌。

抗血小板聚集與抗凝血酶作用: 桂皮醛在體外實驗中顯示出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並且具有抗凝血酶的作用,可能有助於預防血栓形成。

增強免疫功能: 桂枝揮發油能夠促進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從而增強機體的免疫能力。

5. 鎮痛

桂枝煎劑及其水提物與總揮發油的混合物,透過灌服方式給予小鼠,能夠顯著抑制由熱刺激引起的疼痛反應,並能提高小鼠的痛閾值。 這代表桂枝具有直接降低對熱刺激的疼痛感知,並增加小鼠對疼痛刺激的耐受能力。 研究也表明,桂枝復方的鎮痛效果可能更佳,提示桂枝與其他藥物的結合使用,可能產生協同作用,進一步增強其鎮痛效果。

6. 抗菌

  • 廣譜抗菌作用: 桂枝的水煎液能有效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以及某些致病性真菌的生長。醇提取物則對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炭疽桿菌和霍亂弧菌等均有抑制效果。
  • 特定菌株抑制: 桂皮油和桂皮醛,作為桂枝的活性成分,對於變形桿菌和結核桿菌具有抑制作用。
  • 抗病毒活性: 桂枝對某些病毒也顯示出抑制效果,包括流感病毒亞洲甲型京科68-1株和孤兒病毒 (ECHO)。

這些體外實驗的結果表明,桂枝具有廣泛的抗菌和抗病毒活性,其抗菌機制可能與其發汗解肌的功效有關。

7. 抗炎鎮痛

桂枝的抗炎鎮痛作用,在現代藥理上體現如下:

  • 對急性炎症的抑制: 桂枝的煎劑和總揮發油,能夠顯著抑制角叉菜膠、蛋清、二甲苯等引起的急性炎症反應。
  • 降低血管通透性: 桂枝能有效抑制小鼠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亢進,顯示其能降低炎症部位的血管滲漏。
  • 抑制肉芽腫形成: 桂枝總揮發油能夠抑制小鼠棉球肉芽腫的形成,表明其對慢性炎症也有一定作用。
  • 對呼吸道炎症的消炎作用: 桂枝揮發油通過呼吸道排出,對呼吸道炎症具有消炎作用。
  • 治療病毒性肌炎: 桂枝能有效治療柯薩奇病毒誘導的多發性肌炎。
  • 抗炎機理: 桂枝的抗炎機制與抑制組胺生成、前列腺素E (PGE) 的合成釋放,以及清除自由基有關。
  • 抗過敏作用: 桂枝能抑制IgE介導的肥大細胞脫顆粒,從而抑制介質釋放。同時,桂枝還能抑制補體活性。
  • 對關節炎的抑制: 桂枝總揮發油對佐劑性關節炎(一種過敏性炎症模型)的大鼠具有抑制作用,進一步證實其抗過敏能力。

8. 預防心血管疾病

桂枝在預防心血管疾病方面展現現代藥理潛力。據研究(詳見:心血管的作用),桂枝水煎劑能增加小鼠心肌營養血流量,並擴張周邊血管,進而提升冠脈流量。此作用機制有助於改善心臟供血,可能對心血管健康帶來正面效益。

9. 防癌抗腫瘤

桂枝在現代藥理研究中,其防癌抗腫瘤潛力主要歸因於其所含的活性成分,尤其是桂枝素(Cinnamaldehyde)和桂枝酸(Cinnamic acid)。這些化合物被證實具有多靶點的抗癌藥理活性。它們能有效抑制多種腫瘤細胞株的增殖,透過干預細胞週期進程,將異常增生的癌細胞阻滯於特定階段,從而限制其無限分裂。

更重要的是,桂枝成分能夠誘導腫瘤細胞程序性死亡,即細胞凋亡。此作用機制涉及活化內源性或外源性凋亡通路,例如透過上調促凋亡蛋白(如Bax)並下調抗凋亡蛋白(如Bcl-2),進而激活半胱天冬酶(Caspases)級聯反應,最終導致癌細胞的自我毀滅。此外,研究也提示桂枝活性成分能透過抑制腫瘤血管新生(Angiogenesis),阻斷供給腫瘤生長所需的血液和營養,從而遏制腫瘤的生長與轉移。其亦可能參與調節炎症反應和氧化應激相關信號通路,例如干預NF-κB等關鍵轉錄因子的活化,進一步抑制腫瘤細胞的存活、侵襲及遠端轉移能力。

10. 抗發炎

桂枝的抗發炎功效源於其主要成分,如桂皮醛、桂皮酸及香豆素。現代藥理研究指出,桂枝能透過多種途徑抑制發炎反應。它可顯著降低發炎介質的產生,從而減輕組織損傷。在角叉菜膠誘導的急性發炎模型中,桂枝煎劑與總揮發油展現出顯著的抑制作用。此外,桂枝還能抑制毛細血管通透性亢進,減少滲出。於細胞層面,桂枝能穩定肥大細胞膜,抑制其脫粒釋放組織胺等發炎物質,並能抑制補體系統的活性,這些機制共同發揮抗發炎及抗過敏作用。

11. 抗菌抗病毒

桂枝的現代藥理研究顯示其具備顯著的抗菌、抗病毒功效。其抗病毒作用機制可能與所含的桂枝醛、桂皮素等化學成分直接抑制病毒活性有關,並能增強人體免疫力,提升機體對抗病毒的抵抗能力。體外實驗證實,桂枝水煎液能有效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及多種常見致病性真菌。其醇提取物對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炭疽桿菌、霍亂弧菌亦有抑制效果。此外,桂皮油和桂皮酵對變形桿菌、結核桿菌亦具抑制作用。在抗病毒方面,桂枝對流感病毒亞洲甲型京科68-1株、孤兒病毒(ECHO11)均呈現抑制效果,且可能助於預防新冠肺炎

桂枝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5-6g,大劑量,可用至15-30g;或入丸、散。

桂枝的炮製


桂枝炮製方法

  1. 桂枝:

    • 水浸泡片刻
    • 撈起,悶潤至透
    • 切片
    • 晾乾
    • 篩去屑
  2. 桂枝木:

    • 取去皮桂枝
    • 稍浸泡
    • 潤透
    • 切片
    • 晾乾
  3. 桂枝尖:

    • 取桂枝細枝梢
    • 稍浸
    • 悶潤至透
    • 切片
    • 晾乾
  4. 炒桂枝:

    • 取桂枝片入鍋內
    • 文火炒至深黃色略有焦斑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桂枝注意事項

  1. 陰虛火旺、出血症時不宜使用:桂枝性溫助熱,會加重陰虛火旺和出血症的症狀。
  2. 熱病高熱、陰虛發熱時禁用:桂枝會助熱發汗,加重熱病高熱和陰虛發熱的症狀。
  3. 血熱嘔吐時禁服:桂枝會助熱止嘔,加重血熱嘔吐的症狀。
  4. 孕婦忌服:桂枝會引起子宮興奮,可能導致流產。
  5. 月經過多時忌服:桂枝會助熱活血,加重月經過多的症狀。
  6. 陰虛之人、血證、外無寒邪、陽氣內盛時禁用:桂枝會傷陰助熱,加重這些情況的症狀。
  7. 消化不良:長期或過量使用桂枝會導致胃腸道不適,如惡心、嘔吐、腹脹等。
  8. 過敏反應:有些人可能對桂枝過敏,使用後可能出現皮膚瘙癢、皮疹、呼吸急促等過敏反應。
  9. 中毒反應:長期或過量使用桂枝會導致中毒反應,出現頭暈、心慌、惡心、嘔吐、口渴、腹瀉等症狀。
  10. 與某些藥物相互作用:桂枝和某些藥物可能會產生相互作用,如和降血壓藥物、降血糖藥物等同時使用可能會導致血壓或血糖過低。

桂枝相關的方劑


桂枝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心絞痛心內膜炎心律不整原發性高血壓心肌梗塞心包炎心肌炎慢性腎衰竭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全身性水腫多痰氣從少腹起上衝咽喉感冒心悸頭痛類風濕性關節炎癲癇低血壓胃潰瘍下肢水腫損傷傷寒腹痛肺炎疼痛副傷寒月經不調虛弱霍亂ch大椎穴痛

桂枝含有的化學成分


桂皮醛(Cinnamaldehyde), 苯甲酸苄酯(Benzyl benzoate), 乙酸肉桂酯(Cinnamyl acetate), β-蓽澄茄烯(β-Cadinene), 菖蒲烯(Calamenene), 香豆素(Coumarin), 桂皮醇(Cinnamic alcohol), 甲氧基桂皮醛(Methoxycinnamaldehyde), 苯甲醛(Benzenepropanal (or Benzaldehyde)), 3-羥基苯甲醛(3-Hydroxy-benzaldehyde), 2-丙烯-1-醇-3-苯基乙酸酯(2-Propen-1-ol-3-phenyl-acetate), 茨烯(Camphene), 萜烯-4-醇(Terpinen-4-ol), α-胡椒烯(α-Copaene), β-欖香烯(β-Elemene), 白菖蒲烯(Calamenene), 桂皮酸(Cinnamic acid), 2-甲氧基肉桂酸(2-Methoxycinnamic acid), 反式-鄰羥基桂皮酸((E)-o-Hydroxycinnamic acid), 對羥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 2-甲氧基苯甲酸(2-Methoxybenzoic acid), 原兒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硫酸鉀(Potassium sulfate), 葡萄糖苷(Glucosid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