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散

Wu Li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1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6%
膀胱經 20%
脾經 18%
肺經 16%
心經 10%
胃經 6%
肝經 4%
腎經
膀胱經
脾經
肺經
心經
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脈象浮脈

舌象舌苔淡薄白

疼痛小便疼痛,頭痛,下背部疼痛,背痛,腳大趾痛,腳五趾痛,腳三趾痛,腳二趾痛,腳底外側痛,三叉神經痛,全身酸痛,腳外側痛,眼睛紅痛,妊娠尿痛,腰骶痛

症狀喝水之後吐水,口乾口渴,夜間頻尿多尿,排尿困難,排尿後有殘尿感,無尿及少尿,頻尿,暈眩,呼吸氣短言語無力,嘔吐,咳嗽,全身性水腫,小便量多顏色像水,胃腸脹氣,腹瀉

現代疾病感冒,原發性高血壓,尿道炎,青光眼,膀胱炎,帶狀疱疹,腸炎,腹水,腎炎,甲狀腺機能減退,前列腺增生,腎及輸尿管結石,慢性腎衰竭,心包炎,胃及十二指腸炎

方劑介紹


五苓散

五苓散是一個相當熱門且重要的中藥方劑,尤其是日本人的最愛,在Google Trend始終是網路熱門中藥,搜尋量日本佔第一名。原因無他,就是因為此中藥功用強大!

本方首見於《傷寒論》,歷代醫家都很重視對本方的研究和運用,在各方面都有很大的進展。然而,後代對此方劑主治的理解與運用機制不同,區分為7種看法,列出如下:

  1. 太陽蓄水證:此派認為五苓散專治蓄水證這派看法最多,近代中醫教科書幾乎都是這樣寫。由於感冒傷寒太陽病表邪未解,內傳太陽膀胱之腑,體內水液積蓄在下半身(下焦),水蓄膀胱氣化不行,形成太陽經腑同病。外有太陽表邪,正邪相爭,運用「利水滲濕,溫陽化氣」之法。
  2. 屬於蓄水證:此派認為,這是「屬太陽表證合陽明裡熱津傷證」,是屬於「太陽病」與「陽明病」並病,因為熱傷體內津液所造成,因此會口渴。
  3. 蓄水與失水並存:此派認為其病機為汗,吐、下等津液大傷在先,氣化失司,水液內停在後。日人伊藤嘉紀也認為「這是因為在胃內與細胞間隙中水液滯留,而血液中水分不足」。
  4. 水熱停蓄膀胱:此派認為,「水道為熱所秘,故令小便不利」所謂:「熱在膀胱,故以五苓利水瀉熱」、「太陽之熱,傳人膀胱之腑,故口渴而便不通」。吳謙提到:「乃冶水熱小便不利之主方也」。
  5. 脾失轉輸:此派認為,為「口渴」與「小便不利」是為脾臟氣血異常,運化水液能力失調所造成。
  6. 太陽與少陰同病,形成水寒互結:此派認為「因為太陽寒水之經,本寒而標熱,太陽表邪不解,病邪人里,從本化寒,使水寒之氣互結三焦」。清代柯琴認為:「是寒邪在太陽之半表裡,用五苓散飲暖水利水而發汗」。由於太陽與少陰相表裡,這是太陽與少陰並病,由於太陽病失治或誤治,邪犯少陰,氣化不及而致寒水不化
  7. 不在太陽,而在三焦:此派認為「此治小便不利之主方,乃治三焦水道,而非治太陽藥也。把這個方劑定位在調治體內三焦水道,不屬於六經辨證範疇。

近代中醫師普遍認為「五苓散」的運用機制是第一種,這主要是因為此方劑主要就是被用來治療尿路障礙(無尿、頻尿...等等),因此被定位為治療膀胱疾病方劑。如果就六經辨證本質而言,應歸類於「太陽與少陰同病」,水寒互結之證較適當。

如果是化熱的證候,應屬「豬苓湯」證。一個人如果平時脾胃氣血虛弱者,脾臟運化水液失職,亦容易出現此證。

此方原本是散劑,目的是要使藥性較長時間停留在胃中,緩行經絡,以輸脾歸肺,下達膀胱,體內津液流暢,水得盡去,津液不傷。所以徐大椿就指出:「此乃散方,近人用以作湯,往往鮮效。」但實際上本方目前臨床上多作湯劑服用,亦有片劑、顆粒。

關於五苓散症狀,由於是太陽病表症,所以會出現:頭痛、發熱、脈浮。由於膀胱氣化不利,因此小便不利,口渴口乾。由於脾臟運化水液失職,水入即吐

這是因為原本水飲停蓄下焦,加上飲入之水不得輸布,勢必導致愈飲愈蓄,水無去路,反而上逆,則水人即吐而成「水逆證」。

《黃帝內經》提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邪傳太陽膀胱之腑,膀胱氣化失常,則小便不利。水蓄不化,精津不得輸布,出現口渴口乾。

古人說:「渴欲飲水者,以五苓散救之,可知用五苓原是治水,不是治渴」,所以五苓散所治之水,是體內水液運化障礙所致,非煩渴、消渴之水。

《黃帝內經》提到:「諸濕腫滿,皆屬於脾」,因為水濕內停,困阻脾陽,或脾虛不運,水濕內停,脾虛不運,脾不制水,水濕流溢肌膚、經脈,導致水濕泛溢肌膚經脈而導致水腫、身重、下肢浮腫

由於水濕阻中,脾胃失和,胃氣上逆則嘔吐,脾濕下注則腹瀉,二者兼有則成上吐下瀉之霍亂證。

體內水濕聚則為痰,水停則為飲,水濕停聚,久而不去則成「痰飲」,痰飲上泛,肺氣不利,則吐涎沫,短氣而咳嗽。痰飲為陰邪,易蔽阻陽氣,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則躋下悸動,頭暈目眩。

現代常運用於:腹瀉、腹脹、急慢性腎炎、腎小球腎炎、肝硬化腹水、一般水腫、心源性水腫、腸炎、尿瀦留、腦積水、胸水、傳染性肝炎、泌尿系感染、中心性視網膜炎、青光眼等屬於水濕內停者,可用本方加減治療。

加減法:兼腹脹者,加陳皮,積實以理氣消脹。兼熱者,去桂枝,加黃苓以清熱。中暑霍亂泄瀉者,加滑石以利濕清熱。伏暑身熱而大渴者,合人參白虎湯以益氣清熱生津。水腫較甚者,加桑白皮,橘皮,大腹皮、車前子以增強行水消腫作用。若水氣壅盛者,可與五皮散合用,則利水消腫之力更大。夏日痛風,選加威靈仙、防風、防己,細辛,木瓜,惹政仁,蒼耳子等以祛風勝濕止痛。

中醫古書寫到,五苓散是古代御醫的「預防方」,專門預防瘟疫,古今各種怪病也經常運用此方改善,值得現代人深入研究。

方劑組成解釋

五苓散的組成中並未包含桂枝。五苓散由豬苓、澤瀉、茯苓、白朮、桂枝組成,而桂枝是屬於溫陽發汗的藥材,與五苓散的利水滲濕功效相違背。

五苓散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水濕內停引起的症狀,如腹瀉、水腫、小便不利等。桂枝具有溫陽散寒、發汗解表的功效,加入五苓散中會減弱其利水滲濕的效果,甚至可能加重寒濕之邪。因此,五苓散的組成中不包含桂枝。

五苓散中包含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 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五苓散主治濕邪困脾,水濕停聚所致的證候,如水腫、腹瀉、小便不利等。白朮能健脾燥濕,促進脾胃運化水濕,利水消腫,改善上述症狀。
  2. 固表止汗: 白朮還具固表止汗之功,能收斂腠理,防止汗液過度流失。五苓散中,白朮與茯苓、豬苓等藥材配合,既能利水消腫,又能固表止汗,使治療更加全面。

五苓散中包含茯苓,主要原因如下:

  1. 利水滲濕: 茯苓性味甘淡平,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之功效。五苓散用於治療水濕內停,導致的各種症狀,茯苓正是起到利水滲濕、化解水濕的作用。
  2. 健脾益氣: 茯苓亦可健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使水濕代謝通暢,從根本上解決水濕停滯的問題。五苓散中加入茯苓,不僅利水滲濕,更能健脾益氣,相輔相成,提高治療效果。

五苓散中包含澤瀉,其原因主要有二:

  1. 利水滲濕: 澤瀉性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五苓散主治水停證,而澤瀉可促進體內水液代謝,將積聚的水分排出體外,達到利水消腫的作用。
  2. 健脾利濕: 澤瀉亦能健脾利濕,改善脾胃運化功能,使水濕代謝正常。五苓散中常配伍茯苓、豬苓等健脾利濕藥物,與澤瀉相輔相成,加強利水滲濕功效,達到整體治癒效果。

因此,澤瀉在五苓散中起到重要的利水滲濕、健脾利濕作用,為方劑的核心藥物之一。

五苓散中包含豬苓,主要原因如下:

  1. 利水滲濕: 豬苓性平味甘,入脾、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五苓散主治濕熱內蘊,水停證,而豬苓能將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緩解水腫。
  2. 健脾利濕: 豬苓可健脾益氣,促進脾胃運化,利濕化濁,幫助脾胃更好地運化水濕,防止水濕停滯於體內。

五苓散中,豬苓與茯苓、澤瀉、桂枝、白朮共同作用,發揮利水滲濕、健脾利濕的功效,有效治療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搗為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6g),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現代用法:原方水煎,日分3服)。當服後多飲暖水取汗。以水熱之氣,助人體陽氣,資其發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藥性偏於滲利,劑量及用藥時間必須小心,過量出現頭暈、目眩、口淡、食慾減退。 本方不宜長服,體弱者常與補養脾胃劑合用。 本方傳統劑型為散劑,吞服散後多飲水,至微有汗出為好。現代一般用湯劑熱服,注意不宜久煎,以免減弱滲利之性。如津液耗傷的口渴或小便不利,不宜用本方,陰虛病人慎用。

現代藥理研究


  1. 五苓散對水負荷狀態的小鼠有較強的利尿作用;比乙酰唑胺和速尿的利尿作用弱,但不伴有體內電解質的丟失。對腎性高血壓大鼠有顯著利尿作用;對正常狀態的小鼠幾乎無利尿作用;對脫水狀態的小鼠呈現抗利尿作用。配伍研究表明,五苓散全方強於方中任一單味藥利尿作用。五苓散按仲景原方比例用藥,利尿作用最強。若藥量均等,利尿作用明顯減弱。若藥量比例顛倒,則利尿作用更差。所以在臨床應用時應盡量遵照原方用量比例,即澤瀉、茯苓、豬苓、白朮、桂枝的藥量之比是5:3:3:3:2。
  2. 五苓散拮抗ET對系膜細胞的刺激增殖作用,緩和ECM增生,抑制腎小球硬化的進程;對阿霉素腎病大鼠的足細胞形態及基底膜電荷屏障有一定保護作用,降低阿霉素腎病綜合徵大鼠蛋白尿;改善阿霉素腎病大鼠腎組織局部的血流動力學,增加腎組織的血供。餵飼五苓散2周後,對高磷食餌致大鼠腎鈣化具有防護效果,明顯改善大鼠腎間質和間質細胞內廣泛性鈣化。
  3. 五苓散對排便具有雙向調節作用。五苓散能明顯提高番瀉葉粉所致腹瀉小鼠模型結腸組織AQP4mRNA的表達,通過增加結腸對水分的吸收,達到「利小便實大便」作用。
  4. 五苓散水煎醇沈液股靜脈緩慢注入,可使大鼠急性腎型高血壓模型血壓明顯下降,降壓作用溫和且持續時間較長,此特點與其利尿和擴張血管作用有關。
  5. 五苓散能抑制高脂模型大鼠血清TC、TG、LDL-C含量及LDL-C/HDL-C比值的升高;還有抗氧化作用,能降低血漿MDA含量、增強全血GSH-Px活性。
  6. 此外,五苓散還有抑制尿路結石形成和減輕酒精對肝臟損傷的作用。

五苓散的經絡型態


本文提到,如果就六經辨證本質而言,應歸類於「太陽與少陰同病」,水寒互結之證較適當。基於此,高機率出現在「寒性陽虛經絡體質」的人身上,可以透過觀察脾經與膀胱經能量異常現象。

當外感傷寒之後「太陽病」與「少陰病」相結合,形成「水寒互結」,體內水液運化障礙而出現各種症狀,例如:口渴口乾、胃腸脹氣、腹瀉、消化不良、咳嗽、暈眩、心悸、頻尿或無尿,或尿有殘留感...等等。

尤其是「寒性陽虛經絡體質」很容易出現的「倒鐵三角經絡型態」,更是經常出現五苓散證。這類人會感到口渴而一直想喝水,大量喝水、喝湯之後出現胃脹氣而嘔吐,或是嘔吐之後感到舒適。在此提出,請各位讀者自行驗證之。

寒性陽虛經絡體質的人,很容易出現五苓散證
寒性陽虛經絡體質的人,很容易出現五苓散證

然而,「鐵三角經絡體質」之人,由於長期脾經虛證造成脾虛,亦有可能出現水液運化能力失調,所以亦可運用五苓散,可見此方運用層面之廣,善於運用除了可以增強免疫力,更可以預防各種疾病。

相關證候


相同名稱方劑


五苓散, 出處:《便覽》卷四。 組成:澤瀉5錢,白朮3錢,赤苓3錢,豬苓3錢。 主治:痘瘡已靨未靨之間,大熱經日不除,無他證者。

五苓散, 出處:《便覽》卷一。 組成:辰砂、澤瀉、白朮、茯苓、官桂。 主治:中暑煩渴,身熱頭痛,霍亂吐瀉,小便赤少,心神恍惚不寧。

五苓散, 出處:《辨證錄》卷九。 組成:白朮1兩,豬苓3錢,澤瀉2錢,茯苓1兩,肉桂2錢,半夏3錢。 主治:脾濕生痰,肢節痠痛。背心作疼,臍下有悸。

五苓散, 出處:《陳素庵婦科補解》卷三。 組成:當歸、川芍、白芍、生地、熟地、阿膠、澤瀉、豬苓、白朮、茯苓、黃連、黃柏、甘草。 主治:妊娠勞傷經絡,生內熱,熱乘血分而尿血,或痛或不痛,或發寒熱,致胎不安。

五苓散, 出處:《回春》卷三。 組成:茯苓(去皮)8分,白朮(去蘆)8分,豬苓8分,澤瀉8分,山藥8分,陳皮8分,蒼朮(米泔制)8分,砂仁(炒)8分,肉蔻(面包煨,捶去油)8分,訶子(煨,去核)8分,官桂5分,甘草(炙)5分。 主治:濕瀉。瀉水多而腹不痛,腹響雷鳴,脈細。

五苓散, 出處:《痘科類編》卷三。 組成:澤瀉1錢5分,白朮1錢,赤茯苓1錢,豬苓1錢,肉桂5分,薑1片,棗1枚。 主治:痘瘡,因天氣炎熱,過求溫暖,使瘡被熱氣熏而不收靨者;痘瘡因發渴飲水過多,以致水漬脾胃,濕淫肌肉而不收靨者。痘瘡飲水過多而嘔吐者;痘瘡身實中滿,不食而瀉,小便不利,或水瀉而渴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