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濕熱的傳統中醫證型介紹
膀胱濕熱證,這是「下焦濕熱」其中一種常見的證候,指濕熱邪氣影響下焦(主要影響膀胱、大腸、子宮...等下腹部臟腑)所引發的一系列症狀和疾病。
下焦濕熱通常出現在夏季炎熱潮濕的環境中,身體受到外界潮濕或熱氣的影響。
其次是飲食沒有節制,比如吃了太多油膩、辛辣或是甜食,這些都會在身體裡產生濕熱,這些濕熱就會往下流,影響到膀胱。
過度勞累、經常喝酒或是心情鬱悶,這也會造成體內濕熱的積聚。
當濕熱之邪氣蘊結在下焦的膀胱,就像是身體裡的下水道被濕熱的髒東西堵住了,特別是膀胱這個部位。
當濕熱這種邪氣在身體下部聚集時,就會讓膀胱的功能失調,不能正常地控制尿液的排出和儲存,同時也會消耗身體的水分,造成一系列的不舒服。
常見的症狀是:尿頻、尿急、少尿或尿不出來、尿道灼痛、尿黃赤混濁,伴隨下腹痛或腰痛、或發熱、心煩、舌紅苔黃、脈數等,與現代膀胱炎症狀類似。
古書《續名醫類案》提到,膀胱濕熱時甚至有可能書現咽喉痛,伴隨兩眼模糊、小便深黃赤痛,運用四苓散加上知母、黃柏、黃連、茵陳、防己這些中藥可以改善。
有大量古書例如《証治準繩‧瘍醫》、《古今醫統大全》都曾經提到,膀胱濕熱也可能造成腦部的膿瘡,眼睛腫睜不開,頭部也腫大,運用黃連消毒飲相關的清熱瀉火中藥之後,效果顯著。
古書《辨證奇聞》提到,如果小便只能一點一點地排出,甚至完全無法排尿,同時伴有小腹部的脹大,以及腳部腫脹和全身發黃的現象,這通常是因為膀胱受到濕熱的影響,導致了癃閉的情況。
古人一致認為,當天氣寒冷時,水分會像冰一樣凝固,無法被膀胱氣化;當天氣過熱時,水分又會像沸騰一樣,同樣無法順利代謝。
這種下焦濕熱的現象,在夏季是很容易發生的,2024年7月期間台灣地區非常炎熱,某會員堅持就是不開冷氣,整天在很悶熱的房間中做事,他覺得這樣可能會比較養生,結果事實上與他想的不一樣。
漸漸地,他發現自己越來越頻尿,晚上反而要一直起來上廁所,而且會有尿急的感覺。同時,他覺得下腹部經常會有疼痛,後來竟然開始出現腰痛,讓他感到很難過。
他仔細思考,他驚覺這很可能就是傳說中的「下焦濕熱」,因此他翻箱倒櫃,把很久以前的「豬苓湯」科學中藥翻出來吃。
剛好家裡還有前一陣子,去草藥店購買的魚腥草的乾燥中草藥,他就煮水來喝,沒想到一天之後,腹痛、腰痛與頻尿就全部消失了。
他說:「夏天還是要注意室內溫度的調整,悶熱的環境下若持續不降溫,這也會讓人生病!」
古代稱這種疾病為「淋證」、「癮閉」、「尿濁」,淋證還區分為「石淋」、「血淋」、「膏淋」、「氣淋」、「熱淋」…等等,這是依照症狀來加以分類的。
例如「血淋」是指尿血紫紅,甚則夾有血塊,「石淋」是尿有砂石,「膏淋」是小便混濁,如米泔水。
膀胱濕熱證常見於古代中醫疾病如「淋證」、「癮閉」、「尿濁」等疾病中。
膀胱濕熱證容易引發「腎陰虧虛證」,常與「下焦濕熱證」、「心火亢盛證」一起討論。
在中醫理論中,膀胱與腎臟有著密切的關聯,猶如外衣與內襯相輔相成。當膀胱長期受到濕熱的侵擾,時間一長,這股濕熱勢必會波及到腎臟。
隨著濕氣轉變為燥熱,就會損耗腎臟的陰液,導致腎陰不足,陰虛生內熱。出現口乾舌燥、咽喉乾澀、陣發性的潮熱,尤其是夜間容易出汗(盜汗)、手掌和腳底常感到熱燙、經常感到精神疲憊力不從心。
腰部和膝蓋會感到酸軟無力、舌頭顏色偏紅,舌態可能薄或少津、脈象可能是細弱且快速,或是虛弱的狀態。
「下焦濕熱證」也會出現大便、小便的異常,膀胱濕熱主要以小便不利為主。
此外,由於「心與小腸」具有表裡關係,心火亢盛時火氣會下移小腸,小腸積熱時也會造成尿道症狀。
症狀如:小便帶血、血色鮮紅、尿道灼熱感、心胸煩熱,面赤、口渴、睡眠障礙、口舌生瘡、舌尖紅、脈數…等症狀,與膀胱濕熱證類似。
從經絡理解膀胱濕熱
造成膀胱濕熱的3種主要原因
膀胱濕熱的舌相與脈相
舌相
脈相
膀胱濕熱的臨床症狀或疾病
膀胱濕熱的相關證型
改善膀胱濕熱的常用方劑
改善膀胱濕熱的常用穴道
膀胱濕熱的可能經絡型態或現象
在進入炎熱夏季之後,多數人體內的「寒熱指數」開始提升,也就是體內的火氣逐漸增高,但是膀胱經與腎經能量卻大幅降低。
基於此,夏季很容易出現「膀胱濕熱證」,常見於膀胱經虛證相關經絡型態,天氣愈熱時出現頻率愈高,與現代醫學觀察,夏季很容易出現膀胱炎、尿道炎現象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