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五淋散方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血活血,改善血瘀: 五淋散主要針對泌尿系統疾病,而當歸具有補血活血的功效,能改善血瘀,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改善泌尿系統的供血,減輕疼痛和炎症。
- 滋陰潤燥,調和氣血: 五淋散中常會加入一些燥熱藥物,而當歸的滋陰潤燥之性可以緩解燥熱之弊,調和氣血,避免燥熱傷陰。
此外,當歸還有利於補益脾腎,有助於提升患者的整體體質,提高抵抗力,促進疾病的恢復。
五淋散方劑中包含赤芍,其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涼血止痛: 赤芍性寒,味苦,入肝、心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止痛之效。五淋散主治濕熱下注所致的淋證,赤芍可清熱涼血,緩解濕熱所引起的疼痛,並改善血瘀阻滯,促進尿路通暢。
二、 活血化瘀: 赤芍可活血化瘀,改善血行不暢,對於因血瘀所致的淋證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綜上,赤芍在五淋散方劑中發揮清熱涼血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於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淋證。
五淋散中包含茯苓,主要因其利水滲濕之功效。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能健脾利濕,滲濕利水。
五淋散主治淋證,即小便異常,而茯苓能利水滲濕,排除體內多餘水分,有助於改善淋證的症狀。同時,茯苓也能健脾,增強脾臟運化水濕的能力,從根本上改善淋證的病因。因此,茯苓在五淋散中扮演著重要的利水滲濕和健脾作用,有助於治療淋證。
五淋散中加入甘草,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作用:
- 調和藥性: 五淋散以清熱利濕為主,其中藥性較偏寒涼。甘草味甘性平,能緩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傷脾胃,使藥效更和緩、更適合長期服用。
- 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之效,能增強脾胃運化能力,幫助藥物更好地吸收,更有效地發揮清熱利濕作用,提高藥效。
五淋散中包含梔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利濕:梔子味苦寒,入肝、膽、膀胱經,具有清熱瀉火、利濕退黃之效。五淋散主要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尿路感染,梔子可清熱利濕,消炎止痛,有助於改善患者的尿頻、尿痛、尿澀等症狀。
- 涼血止血:梔子還有涼血止血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血熱妄行所致的尿血、便血等症狀。五淋散中,梔子可與其他清熱利濕藥物配合,緩解患者的炎症反應,並有助於止血止痛。
五淋散方中加入燈心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通淋: 燈心草性味甘淡,入心、小腸經,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止痛之效。五淋散主治小便不利、淋瀝澀痛等症,燈心草可助其利水通淋,使尿路暢通,解除淋痛。
- 清熱解毒: 燈心草亦有清熱解毒之功,可解暑熱、除煩渴。五淋散中可能存在因熱毒蘊結而致小便不利的情況,燈心草可清熱解毒,輔助主藥消炎止痛,達到更好的療效。
總而言之,燈心草在五淋散方中,既能利水通淋,又能清熱解毒,有助於緩解小便不利、淋瀝澀痛等症狀,為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主治功效
五淋散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五淋散,中醫方劑名,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止痛的功效。
主治症狀
根據中醫典籍的記載,五淋散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症狀:
- 小便異常:包括小便頻數、淋瀝澀痛、尿液混濁(如豆汁、砂石)、尿血等。
- 臍腹滿痛:時作時休,勞倦後容易發作。
- 其他症狀:身有微熱,咳嗽痰多,甚則咳吐腥臭膿血,胸中隱隱作痛,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療原理
五淋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
1. 清熱利濕
五淋散中的主要成分,如山梔子、赤芍、赤茯苓、燈心草等,都具有清熱利濕的作用。
- 山梔子:清熱瀉火,解毒除煩,針對熱淋、血淋等症狀有很好的效果。
- 赤芍:涼血散瘀,消腫止痛,有助於緩解膀胱濕熱引起的疼痛和尿血。
- 赤茯苓:健脾利濕,有助於排除體內多餘的濕氣,減輕膀胱濕熱的症狀。
- 燈心草:清熱利尿,可促進排尿,加速濕熱的排出。
這些藥物合用,可以有效地清除膀胱濕熱,改善小便不利的症狀。
2. 補血活血
五淋散中加入了當歸,其作用是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 當歸:在治療淋證時,當歸可以滋養陰血,防止清熱利濕藥物過於苦寒而損傷陰液。同時,活血化瘀的作用也有助於改善尿路不通的症狀。
3. 調和諸藥
甘草在方劑中起到調和諸藥的作用。
- 甘草:和中緩急,調和諸藥,使整個方劑的藥性更加平和,減少對身體的刺激。
4. 針對不同病症的加減應用
- 熱淋:加入茵陳、竹葉、木通、滑石等加強清熱利濕的作用。
- 水淋:加木通、澤瀉增強利水通淋的效果。
- 淋濁初期:加藕汁清熱涼血,止血散瘀。
- 小便不通:下竅塞則上竅壅,五淋散可通調水道。
- 三焦症狀:陳修園認為可用五淋散統治三焦,但也有醫家認為應根據中下焦及臟腑辨證施治。
5. 氣化理論
部分醫家從氣化理論的角度解釋了五淋散的治療機理。
- 膀胱功能:膀胱的正常排尿功能依賴於氣化作用,氣化正常則小便通暢。
- 淋證病機:淋證的發生是由於“化源不清”,即氣化功能失常,導致水道不利。
- 五淋散作用:五淋散通過清心肺之火、滋腎肝之陰、調中焦之氣,恢復太陽之氣的氣化功能,從而達到治療淋證的目的。
總結
五淋散是一個以清熱利濕為主要功效的方劑,通過清熱利濕、補血活血、調和諸藥等作用,達到治療小便不利、淋瀝澀痛等症狀的目的。其治療原理涉及多個方面,包括直接清除濕熱、滋養陰血、調和氣機以及恢復膀胱的氣化功能等。在臨床應用中,可以根據不同的病症進行加減應用,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方劑組成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 赤芍:涼血散瘀,消腫止痛。
- 茯苓:健脾利濕,寧心安神。
- 甘草:和中緩急,調和諸藥。
- 梔子:清熱瀉火,解毒除煩。
- 燈心草:清熱利尿,寧心安神。
參考文獻
- 《類證治裁》| 林佩琴
- 《血證論》| 唐宗海
- 《醫法圓通》| 鄭欽安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太平惠民和劑局
- 《仁齋直指方論》| 楊士瀛
- 《世醫得效方》| 危亦林
- 《奇效良方》| 董宿
- 《醫方集宜》| 丁毅
- 《古今名醫方論》| 羅美
- 《時方妙用》| 陳修園
- 《時方歌括》| 陳修園
- 《証治準繩‧女科》| 王肯堂
- 《活幼心書》| 曾世榮
- 《兒科萃精》| 陳守真
- 《幼科証治準繩》| 王肯堂
- 《女科經綸》| 蕭塤
傳統服藥法
赤茯苓6錢,當歸5錢,生地1錢,澤瀉1錢,條苓1錢,生甘草5錢,木通5錢,赤芍藥1兩,車前子1兩,滑石1兩,山梔1兩。
上銼散,作5劑。
水2鐘,煎8分,空心服。滓再煎服。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五淋散, 出處:《脈因證治》卷二。 組成:牛膝根、葵子、滑石、瞿麥。 主治:五淋。
五淋散, 出處:《血證論》卷八。 組成:山梔子3錢,車前子3錢,當歸尾3錢,甘草1錢。 主治:清心平肝利水。主治:心遺熱於小腸,結而爲淋。
五淋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八。 組成:赤茯苓、赤芍藥、山梔子、生甘草、當歸、黃芩、車前子、淡竹葉、燈心、木通、滑石、葵子、葶藶(炒)各等分。 主治:五淋。
五淋散, 出處:《奇效良方》卷六十四。 組成:赤茯苓6錢,赤芍藥2錢,當歸(去蘆)2錢,甘草(生用)2錢。 主治:小兒腎氣不足,膀胱有熱,水道不通,淋瀝不出,或尿如豆汁,或如砂石,或冷淋如膏,或熱淋便血。
五淋散, 出處:《良朋匯集》卷二。 組成:赤茯苓6錢,當歸5錢,生地1錢,澤瀉1錢,條苓1錢,生甘草5錢,木通5錢,赤芍藥1兩,車前子1兩,滑石1兩,山梔1兩。 主治:肺氣不足,膀胱有熱,水道不通,淋瀝不出,或尿如豆汁,或如砂石,或冷淋如膏,或熱淋尿血。
五淋散, 出處:《局方》卷六(續添諸局經驗秘方)。 組成:木通(去節)6兩,滑石6兩,甘草(炙)6兩,山梔仁(炒)14兩,赤芍藥半斤,茯苓(去皮)半斤,淡竹葉4兩,山茵陳(去根,曬乾)2兩。 主治:腎氣不足,膀胱有熱,水道不通,淋瀝不宣,出少起多,臍腹急痛,蓄作有時,勞倦即發,或尿如豆汁,或如砂石,或冷淋如膏,或熱淋便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