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五淋散方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血活血,改善血瘀: 五淋散主要針對泌尿系統疾病,而當歸具有補血活血的功效,能改善血瘀,促進血液循環,有利於改善泌尿系統的供血,減輕疼痛和炎症。
- 滋陰潤燥,調和氣血: 五淋散中常會加入一些燥熱藥物,而當歸的滋陰潤燥之性可以緩解燥熱之弊,調和氣血,避免燥熱傷陰。
此外,當歸還有利於補益脾腎,有助於提升患者的整體體質,提高抵抗力,促進疾病的恢復。
五淋散方劑中包含赤芍,其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涼血止痛: 赤芍性寒,味苦,入肝、心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止痛之效。五淋散主治濕熱下注所致的淋證,赤芍可清熱涼血,緩解濕熱所引起的疼痛,並改善血瘀阻滯,促進尿路通暢。
二、 活血化瘀: 赤芍可活血化瘀,改善血行不暢,對於因血瘀所致的淋證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綜上,赤芍在五淋散方劑中發揮清熱涼血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於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淋證。
五淋散中包含茯苓,主要因其利水滲濕之功效。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能健脾利濕,滲濕利水。
五淋散主治淋證,即小便異常,而茯苓能利水滲濕,排除體內多餘水分,有助於改善淋證的症狀。同時,茯苓也能健脾,增強脾臟運化水濕的能力,從根本上改善淋證的病因。因此,茯苓在五淋散中扮演著重要的利水滲濕和健脾作用,有助於治療淋證。
五淋散中加入甘草,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作用:
- 調和藥性: 五淋散以清熱利濕為主,其中藥性較偏寒涼。甘草味甘性平,能緩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傷脾胃,使藥效更和緩、更適合長期服用。
- 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之效,能增強脾胃運化能力,幫助藥物更好地吸收,更有效地發揮清熱利濕作用,提高藥效。
五淋散中包含梔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利濕:梔子味苦寒,入肝、膽、膀胱經,具有清熱瀉火、利濕退黃之效。五淋散主要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尿路感染,梔子可清熱利濕,消炎止痛,有助於改善患者的尿頻、尿痛、尿澀等症狀。
- 涼血止血:梔子還有涼血止血的作用,可用於治療血熱妄行所致的尿血、便血等症狀。五淋散中,梔子可與其他清熱利濕藥物配合,緩解患者的炎症反應,並有助於止血止痛。
五淋散方中加入燈心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通淋: 燈心草性味甘淡,入心、小腸經,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止痛之效。五淋散主治小便不利、淋瀝澀痛等症,燈心草可助其利水通淋,使尿路暢通,解除淋痛。
- 清熱解毒: 燈心草亦有清熱解毒之功,可解暑熱、除煩渴。五淋散中可能存在因熱毒蘊結而致小便不利的情況,燈心草可清熱解毒,輔助主藥消炎止痛,達到更好的療效。
總而言之,燈心草在五淋散方中,既能利水通淋,又能清熱解毒,有助於緩解小便不利、淋瀝澀痛等症狀,為方劑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主治功效
五淋散功效清熱利濕,通淋止痛。
主治
膀胱濕熱證。症見小便頻數短澀,淋漓刺痛,尿色黃赤混濁,或如豆汁,或見砂石,或見膏脂,或見血尿,小腹脹滿,口渴不欲飲,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方解
五淋散是治療膀胱濕熱,小便淋漓澀痛的常用方劑。從多篇古文的記載中,我們可以歸納出以下幾種不同的觀點和配伍變化:
- 《仁齋直指方論》/楊士瀛 和 《世醫得效方》/危亦林:認為五淋散主治膀胱有熱,水道不通,淋瀝不宣,臍腹急痛,或尿如豆汁,或如砂石,或膏淋尿血。更強調海金砂和滑石的配伍,認為能加強利尿通淋之效。
- 《奇效良方》/董宿:記載了三種不同配方的五淋散,分別針對一般情況、腎氣不足兼膀胱有熱,以及小兒患者。其中,一般情況的方劑以山茵陳、淡竹葉、木通、滑石、甘草、山梔子、赤芍、赤茯苓組成,突出了清熱利濕的功效;腎氣不足兼膀胱有熱的方劑則以山梔子、赤芍、當歸、甘草、赤茯苓為主,並提出可與五苓散合用,體現了扶正祛邪的治療思路;小兒患者的方劑則精簡為赤茯苓、赤芍、當歸、甘草四味,劑量更輕,更符合小兒的生理特點。
- 《古今名醫方論》/羅美:記載的五淋散由赤茯苓、赤芍、山梔、當歸、甘草組成,並加入了燈心草。柯韻伯的論述進一步闡明了五淋散的治療機理,認為本方通過清心肺之熱以通上焦之氣,滋肝腎之陰以安下焦之氣,調中焦之氣以和陰陽,從而達到清熱利水、通淋止痛的目的。
- 《時方歌括》/陳念祖:同樣強調了五淋散清熱利水、通淋止痛的功效,並指出“氣化原由陰以育”,即在清熱的同時,也需兼顧養陰,以防過度利尿傷陰。
- 《証治準繩‧女科》/王肯堂:指出五淋散可治療膀胱熱結導致的小便不利,並根據不同兼證,提出了多種加減配伍方案,如熱結膀胱用五淋散,脾肺虛熱用補中益氣加山藥、五味、麥門冬,膀胱陰虛用滋腎丸,膀胱陽虛用腎氣丸等,體現了辨證論治的靈活性。
- 《幼科折衷》/秦昌遇 和 《幼科指南》/周震:都提到了五淋散在兒科的應用,主要用於治療石淋、血淋等症,並根據患兒的具體情況,提出了加減配伍的建議。
- 《濟陽綱目》/樓英:突出了“五淋散治腎氣不足,膀胱有熱,水道不通”的功效,並特別強調了“上銼,水煎,空心服。一方加生地黃、澤瀉、木通、滑石、車前子各等分”,突出了生地、澤瀉、木通、滑石、車前子的清熱利尿、滋陰潤燥功效。
- 《血證論》/唐宗海:指出了五淋散治療小便不利、淋證的功效,並強調了“分別中下,而又各區臟腑以施治”的重要性,即根據病位和病因的不同,選擇合適的藥物進行配伍。
綜合以上觀點,五淋散的基本方義為:
- 赤茯苓、茵陳、淡竹葉、木通、滑石、海金砂、瞿麥、萹蓄、車前子:清熱利濕,通淋利尿,為主藥。針對膀胱濕熱,小便不利之主症。
- 山梔子:清熱瀉火,涼血解毒,輔助主藥加強清熱作用,並可針對熱淋便血。
- 赤芍:活血散瘀,止痛,可緩解淋證疼痛,並有助於血淋的治療。
- 當歸:活血補血,調經止痛,可緩解疼痛,並可針對血淋。當歸還可顧護陰血,與大量利尿藥配伍使用,可防止過度利尿傷陰。
- 甘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並可顧護脾胃。
- 燈心草:清心除煩,引熱下行。
五淋散的加減變化:
- 氣淋:加香附、荊芥、麥芽。
- 血淋:加生地、牛膝、紅花、麝香。
- 石淋:加六一散。
- 膏淋:合分清飲。
- 勞淋:合補中益氣湯。
- 過服金石藥或老人陽痿思色:加萆薢、石菖蒲、菟絲餅。
- 腎氣不足:加山藥、五味子。
- 陰虛:加黃柏、知母。
- 陽虛:加附子、肉桂。
- 脾肺氣虛:加黃耆、麥門冬。
- 肝經濕熱:加龍膽草。
傳統服藥法
赤茯苓6錢,當歸5錢,生地1錢,澤瀉1錢,條苓1錢,生甘草5錢,木通5錢,赤芍藥1兩,車前子1兩,滑石1兩,山梔1兩。
上銼散,作5劑。
水2鐘,煎8分,空心服。滓再煎服。
相關證候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五淋散, 出處:《脈因證治》卷二。 組成:牛膝根、葵子、滑石、瞿麥。 主治:五淋。
五淋散, 出處:《血證論》卷八。 組成:山梔子3錢,車前子3錢,當歸尾3錢,甘草1錢。 主治:清心平肝利水。主治:心遺熱於小腸,結而爲淋。
五淋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八。 組成:赤茯苓、赤芍藥、山梔子、生甘草、當歸、黃芩、車前子、淡竹葉、燈心、木通、滑石、葵子、葶藶(炒)各等分。 主治:五淋。
五淋散, 出處:《奇效良方》卷六十四。 組成:赤茯苓6錢,赤芍藥2錢,當歸(去蘆)2錢,甘草(生用)2錢。 主治:小兒腎氣不足,膀胱有熱,水道不通,淋瀝不出,或尿如豆汁,或如砂石,或冷淋如膏,或熱淋便血。
五淋散, 出處:《良朋匯集》卷二。 組成:赤茯苓6錢,當歸5錢,生地1錢,澤瀉1錢,條苓1錢,生甘草5錢,木通5錢,赤芍藥1兩,車前子1兩,滑石1兩,山梔1兩。 主治:肺氣不足,膀胱有熱,水道不通,淋瀝不出,或尿如豆汁,或如砂石,或冷淋如膏,或熱淋尿血。
五淋散, 出處:《局方》卷六(續添諸局經驗秘方)。 組成:木通(去節)6兩,滑石6兩,甘草(炙)6兩,山梔仁(炒)14兩,赤芍藥半斤,茯苓(去皮)半斤,淡竹葉4兩,山茵陳(去根,曬乾)2兩。 主治:腎氣不足,膀胱有熱,水道不通,淋瀝不宣,出少起多,臍腹急痛,蓄作有時,勞倦即發,或尿如豆汁,或如砂石,或冷淋如膏,或熱淋便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