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稱:Paeonia lactiflora Pall. Radix Paeoniae Rubrae Radix Paeoniae Rubra
- 別名:木芍藥,赤芍藥,臭牡丹根,山芍藥,草芍藥,紅芍藥
- 來源: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芍藥或川赤芍的根。春、秋季採挖,曬乾、切片。生用或炒用。
- 道地藥材:華北地區, 山西, 河北, 甘肅, 新疆, 陝西, 青海, 西藏, 雲南, 四川, 遼寧, 吉林, 西北地區, 黑龍江, 河南, 安徽, 浙江, 江西, 湖南, 湖北, 貴州, 西南地區, 寧夏, 內蒙古, 東北地區, 蒙古
- 生長環境:山坡草地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赤芍的傳統功效
1. 活血化瘀
赤芍,其「活血化瘀」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與白芍有所區分。其作用機理主要體現在「破瘀散結」、「涼血解毒」兩個方面。
《本草經集註》中,陶弘景已指出赤芍「止痛」,其效力不亞於當歸。而《蘭室祕藏》李東垣更進一步闡述,赤芍能「破瘀血而療腹痛,煩熱亦解」,並指出其在仲景方中多用,因其能「定寒熱,利小便」。此處點明瞭赤芍不僅能活血化瘀,更能調節寒熱,利水消腫。
《藥品化義》賈所學則更詳盡地描述了赤芍的功效,認為其「味苦能瀉,帶酸入肝,專瀉肝火」。因肝藏血,故赤芍能「清熱涼血」。 他列舉了赤芍在多種方劑中的應用,例如治療暴赤眼、吐衄血、諸毒熱壅等,說明其具有廣泛的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賈所學指出赤芍「能主降,善行血滯」,這正是其活血化瘀之效的關鍵。
《本草求真》黃宮繡則將赤芍與白芍做了比較,指出赤芍「止有散邪行血之意」,與白芍的補益作用截然不同。它能針對因「積熱」導致的腹痛堅積、血瘀、經閉等症狀,發揮「涼血逐瘀」的功效。
《神農本草經疏》繆希雍則從經絡角度闡述赤芍的活血化瘀作用。他認為赤芍「專入肝家血分」,通過「涼肝」來「通順血脈」,從而達到「散惡血,逐賊血」的效果。這也解釋了赤芍治療血瘀所致的各種症狀,例如血痹、疝瘕、經閉、目赤、腸風下血等,皆因其能疏通經絡,消除血瘀。總而言之,古籍記載充分說明瞭赤芍活血化瘀的功效,並從不同角度詮釋了其作用機制。
2. 活絡止痛
赤芍,味苦酸,性寒,入肝經,為常用活絡止痛中藥。其「活絡止痛」功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並非單純止痛,而是著重於疏通經絡,排除導致疼痛的病因。
《本草經集註》中,陶弘景已指出赤芍「俗方以止痛,乃不減當歸」,肯定其止痛功效與當歸相近。李東垣在《蘭室祕藏》中則更進一步指出赤芍「破瘀血而療腹痛」,認為其能有效解決因瘀血凝滯造成的腹痛,並能同時緩解煩熱症狀。此觀點與《神農本草經疏》繆希雍的論述相呼應,繆氏認為赤芍「專入肝家血分,故主邪氣腹痛」,並詳細闡述其通過行血、涼血來治療各種因血瘀導致的疼痛,例如血痹、疝瘕、癰腫等,以及婦女經閉、目赤等症。
《藥品化義》賈所學則強調赤芍「味苦能瀉,帶酸入肝,專瀉肝火」,指出其清熱涼血的特性。他認為赤芍能「善行血滯」,治療因血瘀、血熱等引起的各種疼痛。
《本草求真》黃宮繡則將赤芍與白芍作比較,說明赤芍「止有散邪行血之意」,著重於疏通經絡,排除瘀血,與白芍的補益功效不同。 因此,對於因積熱導致的腹痛、血瘀、經閉等症,赤芍能發揮「涼血逐瘀」的作用,達到活絡止痛的效果。綜上所述,赤芍的活絡止痛,並非單純的鎮痛,而是通過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從根本上解決導致疼痛的病理因素,達到治病之效。
3. 止血
赤芍,作為一種常用中藥,其止血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機理並非單純的凝血,而是透過疏通經絡、活血化瘀來達到止血的目的。
《本草經集註》中,陶弘景提及赤芍「止痛」,雖未直接點明止血,但痛症的產生常與瘀血阻滯相關,止痛即暗含疏通血脈,從而間接止血的意義。 李東垣在《蘭室祕藏》中也強調赤芍「破瘀血而療腹痛」,腹痛也常與血瘀相關,破瘀則血行通暢,自然能達到止血效果。
賈所學在《藥品化義》中詳細闡述了赤芍的功效,指出其「清熱涼血」,能治療吐衄血等出血症狀。 這說明赤芍的止血作用與其清熱涼血的性質密切相關,尤其在熱毒壅盛導致出血的情況下,赤芍能有效控制出血。
黃宮繡的《本草求真》則將赤芍與白芍作比較,指出赤芍「止有散邪行血之意」,強調其活血化瘀的特性。 只有打通血脈的瘀阻,才能使血液流動正常,達到止血的目的。 這與《神農本草經疏》中繆希雍的觀點相呼應,繆希雍認為赤芍「入肝行血,故散惡血,逐賊血」, 其止血機制在於疏通肝經,使瘀滯之血得以運行,從而達到止血的效果。 文中更指出赤芍能治「腸風下血」,這類出血多因濕熱所致,赤芍的涼血作用能有效控制病情。
總而言之,古籍中關於赤芍止血功效的記載,並非單純指其直接凝血的作用,而是透過其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特性,改善血液循環,疏通經絡,最終達到止血的目的。 不同的醫家從不同角度闡述了赤芍止血的機理,但殊途同歸,都指向其在治療出血症狀方面的獨特功效。
4. 補血養肝
赤芍,性味苦寒,入肝經,古籍記載其功效多與「破瘀行血」、「清熱涼血」相關,雖無直接提及「補血養肝」,但其功效間接實現了養肝的目標。
《本草經集註》中陶弘景指出赤芍「止痛」,其功效不亞於當歸,暗示其具有活血作用,而血液充盈則有助於肝臟的正常運作。李東垣在《蘭室祕藏》中提到赤芍「破瘀血而療腹痛,煩熱亦解」,說明其能清除肝臟淤血,改善肝臟功能。賈所學在《藥品化義》中更進一步指出赤芍「味苦能瀉,帶酸入肝,專瀉肝火」,明確說明其能清瀉肝火,而肝火過盛往往導致肝血不足,因此赤芍瀉肝火間接達到養肝的目的。
《本草求真》黃宮繡則比較了赤芍與白芍的異同,認為赤芍「止有散邪行血之意」,與白芍的「斂陰益營」不同。然而,散邪行血並非單純的耗散,而是通過疏通血脈,讓氣血運行通暢,從而達到養肝護肝的效果。 《神農本草經疏》繆希雍更詳細地闡述了赤芍的功效機理,認為其「涼肝故通順血脈」,「入肝行血,故散惡血,逐賊血」,說明赤芍能改善肝臟血液循環,清除淤血,從而促進肝臟健康。
綜上所述,雖然古籍未明確記載赤芍「補血養肝」,但其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有效解決肝火旺盛、氣血瘀滯等問題,間接達到養肝護肝的效果。 赤芍的運用,需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辨證施治。
5. 清熱利尿
赤芍,以其色澤鮮紅而得名,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清熱利尿之效,多與其涼血活血、散瘀通經的特性相聯繫。
從古代醫家觀點來看,赤芍的清熱利尿作用並非單純的利水瀉熱,而是透過疏通經絡、調和氣血來達到的。李東垣在《蘭室祕藏》中指出赤芍「破瘀血而療腹痛,煩熱亦解」,說明其清熱作用與其破瘀止痛的功效密切相關。瘀血阻滯,常伴隨發熱、腹痛等症狀,赤芍能消除瘀血,自然也就達到清熱的效果。而利尿,則與其通利血脈的特性有關,血脈通暢,則水液代謝順利,小便自然通利。
賈所學在《藥品化義》中更進一步闡述赤芍的清熱機制:「赤芍,味苦能瀉,帶酸入肝,專瀉肝火。」他認為赤芍入肝經,能清瀉肝火,而肝火旺盛常會導致水液代謝紊亂,因此赤芍的清熱作用能間接地促進利尿。此外,他還提到赤芍用於治療暴赤眼、吐衄血等症,這些都與肝經的相關病症有關,再次印證了赤芍清熱作用的肝經歸屬。
《本草求真》中黃宮繡則將赤芍與白芍作比較,指出赤芍「止有散邪行血之意」,更強調其散血逐瘀的特性。 因此,赤芍的清熱利尿作用,並非單純作用於水液,而是透過調節氣血,尤其是肝經之氣血,從而達到清熱利尿的功效。 總而言之,古代醫家認為赤芍的清熱利尿功效,是其整體藥性在人體內發揮作用的結果,而非單一成分的直接作用。
6. 補腎
赤芍雖非傳統意義上的補腎藥物,但從古代醫籍中,我們可以窺見其間接的「補腎」作用,此「補腎」並非直接滋補腎陽,而是通過改善與腎臟相關的病理狀態來達到間接的益腎效果。
《本草經集註》中陶弘景提到赤芍「止痛」,其止痛功效能緩解因腎虛引起的腰痛、下肢冷痛等症狀。腎主骨,腎氣充足則骨骼強健,反之則容易出現疼痛。赤芍的止痛作用,可以改善這些疼痛,從而間接地舒緩腎虛的症狀。
《蘭室祕藏》李東垣指出赤芍「定寒熱,利小便」。腎與水液代謝密切相關,腎虛則可能出現水腫、小便不利等情況。赤芍利小便的功效,能促進體內水液代謝,改善腎虛引起的相關症狀,達到間接的「補腎」作用。
《神農本草經疏》繆希雍更進一步闡述赤芍「涼肝」、「行血」。肝腎同源,肝腎陰虛往往同時存在。赤芍涼血的作用,可以平抑肝陽,使肝腎陰陽趨於平衡,從而間接地改善腎虛所致的症狀。 例如,肝陽上亢可導致頭暈目眩、腰膝酸軟等,而赤芍能通過涼肝降火來改善這些症狀,間接地起到輔助腎陽的作用。
綜上所述,赤芍的「補腎」並非直接作用於腎臟,而是通過其止痛、利水、涼血等功效,間接改善與腎臟功能相關的病理狀態,從而達到一種間接的益腎效果。 需要強調的是,這僅僅是古代醫籍中對赤芍藥效的推測和理解,其作用機制和臨牀應用需結合現代醫學研究進一步探討。
7. 利水消腫
赤芍的利水消腫功效,並非其主要作用,但在多部古代醫籍中有所提及,並與其其他功效緊密相連。其利水消腫機理,主要體現在其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特性上。
《蘭室祕藏》中李東垣指出赤芍「能定寒熱,利小便」,暗示其利水作用與其清熱解煩的功能相關。若體內濕熱蘊結,導致水液代謝障礙,則會出現水腫等症狀。赤芍的清熱作用能消除濕熱,從而促進水液代謝,達到利水消腫的效果。
《藥品化義》賈所學更進一步闡述:「以其性稟寒,能解熱煩,祛內停之濕,利水通便。」此處直接點明赤芍的寒涼性質有助於祛除體內停滯的濕邪,進而利水通便,消腫。 這與現代醫學中,某些炎症導致的水腫,透過消炎降溫來改善水腫的機理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神農本草經疏》繆希雍則從經絡角度解釋,認為赤芍入肝經,肝主血,其行血作用能疏通經絡,使氣血運行通暢。若因血瘀阻滯導致水液運行不暢而致水腫,則赤芍能通過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從而達到利水消腫的目的。
總而言之,古代醫籍中關於赤芍利水消腫的論述,並非單純指其具有直接利尿排水的功效,而是通過其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特性,間接地改善導致水腫的根本病因,從而達到利水消腫的效果。 其利水作用,通常與其他功效,例如清熱解毒、活血止痛等,共同發揮作用。
8. 清熱瀉火
赤芍,其清熱瀉火的功效在歷代醫家論述中多有記載,其機理主要在於其涼血活血、瀉肝火之效。
《本草經集註》中,陶弘景已指出赤芍「止痛」,其功效並不亞於當歸。而李東垣在《蘭室祕藏》中更進一步闡述,赤芍能「破瘀血而療腹痛,煩熱亦解」,並指出其能「定寒熱,利小便」。此處已明確指出赤芍在清熱解煩方面的功效。
賈所學在《藥品化義》中則更詳細地說明赤芍的清熱瀉火機制:「赤芍,味苦能瀉,帶酸入肝,專瀉肝火。蓋肝藏血,用此清熱涼血。」他指出赤芍苦寒入肝,能瀉肝火,並列舉多個方劑,說明赤芍在治療暴赤眼、吐衄血、諸毒熱壅等熱症中的應用,進一步佐證其清熱解毒之效。
《本草求真》的黃宮繡則將赤芍與白芍作比較,指出赤芍「止有散邪行血之意」,與白芍的補益性質不同,更側重於散熱除瘀。
繆希雍在《神農本草經疏》中則從臟腑經絡的角度深入闡述,認為赤芍入肝經,能「涼肝故通順血脈」,「散惡血,逐賊血」,從而達到清熱解毒,治療目赤、經閉、腸風下血等由肝經鬱熱引起的病症。其論述中,將赤芍的清熱作用與其活血化瘀功效緊密聯繫起來,說明赤芍清熱是通過活血化瘀,疏通經絡來實現的,並非單純的寒涼之性。
綜上所述,歷代醫家對赤芍清熱瀉火的功效多有論證,其機理主要在於其苦寒的藥性,以及其活血化瘀、疏通經絡的特性,從而達到清熱解毒,消散鬱熱的效果。
9. 清熱涼血
赤芍,味苦酸,性寒,歸肝經,為常用清熱涼血藥材。其清熱涼血功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並體現在諸多經典方劑中。
從古代醫籍中,我們可窺見赤芍清熱涼血之道的多重面向。陶弘景在《本草經集註》中指出,赤芍「止痛,乃不減當歸」,說明其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而痛症的產生,往往與血瘀、熱邪有關。李東垣在《蘭室祕藏》中則更進一步,認為赤芍「破瘀血而療腹痛,煩熱亦解」,強調其既能破瘀血,又能清熱解煩,這正是其清熱涼血功效的體現。
賈所學在《藥品化義》中,更詳細地闡述了赤芍清熱涼血的機理:「味苦能瀉,帶酸入肝,專瀉肝火。蓋肝藏血,用此清熱涼血。」他指出赤芍苦寒瀉火,能清瀉肝火,而肝主藏血,肝火得以清瀉,則血熱得以消除,故能清熱涼血。此外,賈所學還列舉了許多使用赤芍治療熱證的方劑,如治療暴赤眼的洞然湯、治療吐衄血的犀角湯等,進一步印證其清熱涼血的功效。
黃宮繡在《本草求真》中,比較了赤芍與白芍的異同,認為赤芍「止有散邪行血之意」,強調其散血行瘀,清熱涼血的特性,尤其適用於因熱邪導致的腹痛、血瘀等症。
繆希雍在《神農本草經疏》中,則更深入地闡述了赤芍清熱涼血的機制。他認為赤芍入肝經,能行血涼血,散瘀消腫,並能治療目赤、經閉、腸風下血等因血熱瘀滯所致的疾病。
綜上所述,歷代醫家對赤芍清熱涼血功效的認識,從其止痛、破瘀、清熱解煩等多個層面入手,揭示了赤芍藥性寒涼,善於清瀉肝火,活血化瘀,從而達到清熱涼血的目的,為後世臨牀應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赤芍的古代典籍
赤芍的現代功效
1. 抗動脈粥樣硬化
赤芍能夠減少高脂飼料誘發的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家兔的主動脈斑塊面積。更進一步的研究發現,赤芍能夠顯著降低主動脈內膜中總膽固醇、鈣離子(Ca+)和磷脂的含量。
在血脂方面,赤芍能夠顯著升高血漿中高密度脂蛋白 (HDL),同時顯著降低低密度脂蛋白 (LDL),從而改善脂蛋白組成。赤芍的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並非通過改變血清鈣水平實現。
赤芍能夠抑制脂質過氧化 (LPO) 的生成,使血漿LPO水平顯著降低並趨於正常。
赤芍能夠調節血栓素A2 (TXA2) 和前列環素 (PGI2) 的平衡,使得血漿TXA2升高和PGI2下降的幅度明顯減少,且變化出現的時間明顯後移。進一步表現為TXB2/6-酮PGF1α 比值趨於平衡。
此外,參考資料還提示,赤芍的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可能與其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提高環磷酸腺苷 (cAMP) 水平有關。
2. 抗血栓
赤芍水煎劑的抗血栓作用主要體現在抗凝血和防治血栓形成兩方面。具體來說,赤芍水煎劑能夠顯著抑制大鼠體外血栓的形成,並延長血栓形成的時間。通過降低血栓的濕重和乾重,以及減少血栓的長度,表明赤芍具有減少血栓體積和重量的作用。
此外,赤芍的有效成分之一,赤芍精,對於高脂飲食導致血凝亢進的大鼠,也顯示出顯著的抑制血小板血栓和纖維蛋白血栓形成的作用。這表明赤芍精能夠針對血栓形成的兩種主要途徑,即血小板聚集和纖維蛋白凝集,起到抑制作用。這暗示了赤芍精可能作用於血小板功能和凝血瀑布中的相關環節,進而發揮抗血栓效果。
3. 抗凝血
根據研究,中藥赤芍的抗凝血功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現代藥理層面:
- 體外抗凝血活性: 赤芍的水煎醇沈液在體外實驗中,能顯著延長家兔血漿的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時間(KPTT)、凝血酶原時間(PT)以及凝血酶時間(TT)。具體而言,當赤芍濃度達到10mg/ml時,就已經表現出顯著的抗凝血作用,並且隨著濃度的增加,抗凝效果也會隨之增強。
- 體內抗凝血活性: 在體內實驗中,靜脈注射3g/kg的赤芍可以顯著延長家兔的KPTT、PT和TT。藥效維持時間約為51分鐘。
- 抗凝機制研究: 研究顯示,甲苯胺藍僅能部分拮抗赤芍延長TT的作用,而抗凝血酶III (ATⅢ) 抗血清對赤芍的作用沒有明顯影響。這表明赤芍的抗凝活性成分可能主要為非多糖類物質,其抗凝作用並不依賴於ATⅢ,而是可能直接抑制凝血酶的活性。
- 抗凝活性強度: 實驗估計,1mg的赤芍大約相當於2.0×10-3單位的肝素的抗凝活性。
- 對凝血系統的影響: 赤芍煎劑可以顯著抑制大鼠血漿和纖維蛋白原的凝固。在高濃度下,例如500mg/ml,可以使血漿或纖維蛋白原完全不凝固。這表明赤芍對內源性和外源性凝血系統以及凝血酶都具有濃度依賴性的抑制作用。
- 協同抗凝效果: 研究發現,赤芍與紅花以等量配伍使用時,可以產生最強的協同抗凝效果。
4. 其他功效
- 纖溶作用與纖溶酶原激活: 赤芍煎劑能夠促進纖維蛋白溶解,但此作用並非直接溶解纖維蛋白,而是通過激活纖溶酶原轉化為纖溶酶,進而間接促進纖維蛋白溶解。此外,赤芍灌服能縮短大鼠優球蛋白溶解時間,進一步證實其纖溶活性。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赤芍對尿激酶激活纖溶酶原的作用具有抑制效果,而且赤芍自身的纖溶酶原激活作用也會減弱,表明赤芍與尿激酶之間存在相互抑制關係。
- 心功能保護作用: 在實驗性燙傷大鼠模型中,赤芍灌服對受損的心功能具有顯著的保護作用。它能減輕左室內壓峰值(LVSP)、左室內壓最大變化速率 (dp/dt max)、等容壓(IP)、dp/dt max/IP、心力環(Lo) 等心功能指標的下降,表明赤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或逆轉燙傷後大鼠的心功能損害。
- 降低肺動脈高壓及門脈高壓: 赤芍對實驗性肺動脈高壓和慢性肺心病引起的肺動脈高壓均顯示出良好的緩解效果。赤芍肌注可以預防和治療 FeCl3 靜注所致的家兔實驗性肺動脈高壓,使肺動脈壓顯著降低或恢復至正常,促進肺血管擴張,改善肺部血液循環,並增加心排出量,從而改善心肺功能。 此外,赤芍注射液能顯著降低犬的急性實驗性門脈高壓,降低幅度達到 26.4%。
- 促進肝細胞DNA合成與增強耐缺氧能力: 在細胞層面,赤芍在一定濃度範圍內(0.7~3.3mg/ml)能顯著增強肝細胞對 3H-TdR 的摻入,表明其具有促進肝細胞 DNA 合成的能力。此外,赤芍腹腔注射可顯著提高小鼠的耐常壓缺氧能力,且其作用效果優於丹參。
- 芍藥甙的藥物動力學: 通過靜脈注射芍藥甙於犬體內,研究表明其體內過程符合二房室模型。其消除半衰期(T1/2β) 較長,顯示其在體內的代謝較為緩慢。藥物主要以原形經尿液和膽汁排泄,尿液是主要排泄途徑。
5. 抗心肌缺血
中藥赤芍在抗心肌缺血方面的現代藥理機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冠脈血流量: 赤芍及其注射液能夠顯著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心臟的冠脈血流量。研究表明,赤芍注射液可使大鼠離體心臟冠脈流量增加28.4%;對於電刺激引起室顫的心臟,也能使其冠脈流量增加21%。在犬類實驗中,赤芍同樣表現出增加冠脈流量和降低冠脈阻力的作用。
- 保護缺血心肌,抑制心電圖ST-T段抬高: 赤芍對於垂體後葉素誘發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具有顯著的保護作用,能明顯抑制心電圖ST-T段的升高,表明其能夠減輕心肌缺血的程度。
- 增加心肌營養性血流量,降低心肌氧耗量: 赤芍可以增加小鼠心肌的營養性血流量,同時降低犬的心肌氧耗量,這有助於改善心肌供血,減輕缺血狀態下的心肌負擔。
-
有效成分的作用機制:
- 赤芍甙: 赤芍甙是赤芍中的一種主要活性成分,能增加犬的冠脈和股動脈流量,雖然其效力相較於罌粟鹼、亞硝酸甘油等藥物較低,但仍然具有一定的擴張血管作用。然而,一旦赤芍甙被分解為去苯甲酰基芍藥甙與苯甲酸後,其抗心肌缺血的作用就會消失,這提示赤芍甙的完整結構對於其藥效至關重要。
- d-兒茶精: 另一有效成分d-兒茶精也能顯著增加豚鼠和犬的冠脈流量,降低冠脈阻力,並且對神經垂體素所致心肌缺血具有顯著的保護作用。與赤芍甙不同,d-兒茶精對心肌耗氧量無明顯影響。
6. 抗炎鎮痛
赤芍的現代藥理研究顯示,其抗炎鎮痛功效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抗炎作用:
- 芍藥甙: 芍藥甙是赤芍中的重要活性成分,具有顯著的抗炎活性。實驗表明,芍藥甙能夠顯著抑制大鼠因鹿角菜膠或右旋糖酐引起的腳部腫脹,顯示其對急性炎症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
- 牡丹酚: 牡丹酚是赤芍中另一關鍵成分,具備較強的抗炎活性。它能有效抑制多種致炎劑引起的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滲出以及水腫等炎症反應。此外,牡丹酚對於免疫性炎症也表現出顯著的抑制作用。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 抗菌活性: 體外試驗表明,赤芍提取物對多種細菌具有顯著的抑製作用,包括痢疾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以及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球菌、百日咳桿菌、霍亂弧菌等。這些結果顯示赤芍具有廣譜的抗菌潛力。
- 抗病毒活性: 研究顯示,赤芍對多種病毒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包括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皰疹病毒以及某些腸道病毒。
7. 抗血小板聚集
赤芍及其成分能顯著抑制血小板聚集活性。具體而言,赤芍水煎劑以及其主要成分芍藥甙,對由腺苷二磷酸(ADP)、膠原、花生四烯酸等多種物質誘導的血小板聚集均表現出顯著的抑制效果。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抑制作用並非通過降低血小板數量來實現。
有研究表明,赤芍煎劑可以顯著提高誘導血小板聚集所需的ADP用量,例如,原本只需7.3±0.5pg/ml的ADP即可誘導血小板聚集,但在赤芍煎劑的作用下,需要174.9±94.2pg/ml的ADP才能達到相同的效果。
此外,赤芍中所含的一種成分及其衍生物801、802,在5×10⁻⁴至5×10⁻² mol/L的濃度範圍內,對ADP及膠原誘導的血小板聚集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製作用,且抑制效果呈現明顯的量效關係,即濃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強。這些成分對烙鐵頭蛇毒、腎上腺素等其他物質所致的血小板聚集也具有顯著的抑制效果。
研究還顯示,赤芍精能顯著提高高脂飲食大鼠血小板內的環磷酸腺苷(cAMP)水平,這可能是其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的機制之一。
8. 抗發炎
赤芍的抗發炎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證實主要歸因於其所含的活性成分,尤其是芍藥苷(Paeoniflorin)和芍藥苷酸(Albiflorin)。這些芍藥類化合物展現出多重抗發炎機制。它們能顯著抑制體內促發炎細胞因子(如腫瘤壞死因子-α, TNF-α;介白素-6, IL-6;介白素-1β, IL-1β)的釋放與表達,這些細胞因子是啟動和維持炎症反應的關鍵介質。
同時,赤芍成分亦能下調環氧化酶-2(COX-2)和誘導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活性,進而減少前列腺素和一氧化氮等發炎介質的生成,這些介質與疼痛和組織損傷密切相關。此外,研究顯示它們可抑制核因子-κB(NF-κB)等關鍵轉錄因子的活化,此路徑在多種發炎過程中扮演核心角色。這些作用有助於減少發炎細胞(如巨噬細胞、嗜中性白血球)的浸潤與活化,從源頭上緩解組織損傷和發炎症狀。其抗氧化特性亦能減輕氧化應激對細胞的損害,進一步強化其總體抗發炎能力。因此,赤芍在治療發炎性疾病,如風濕性關節炎、痛風、以及各種疼痛性發炎症狀上,提供了堅實的藥理證據支持。
9. 降血糖
赤芍的主要活性成分如芍藥苷及其相關醣苷,在現代藥理研究中被證實具有多重降血糖機制。其能顯著降低血糖水平,主要透過促進胰島素敏感性來改善組織對葡萄糖的利用。研究顯示,這些成分能調節胰島素分泌,優化胰島B細胞功能,減少胰島素抵抗。此外,赤芍提取物可促進外周組織(如骨骼肌和脂肪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和利用,增加葡萄糖轉運蛋白(如GLUT4)的表達與轉位。同時,它也能影響肝臟的葡萄糖生成,抑制肝糖新生作用,從而減少肝臟葡萄糖輸出。這些作用共同促進全身葡萄糖代謝趨於平衡,有助於降低高血糖症。
10. 止痛功效
赤芍的止痛功效主要歸因於其活性成分芍藥苷及芍藥苷酸。現代藥理研究指出,芍藥苷能顯著抑制體內發炎反應,透過阻斷發炎介質如前列腺素與細胞因子釋放,從而減輕因發炎引起的疼痛。此外,芍藥苷亦具備神經保護與血管舒張作用,有助於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因氣血瘀滯或組織缺血導致的疼痛。其鎮痛機制涵蓋多方面,包括外周鎮痛、中樞鎮痛及肌肉鬆弛效應,使其對頭痛、牙痛、經痛及關節痛等多種痛症均具療效。
赤芍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4-10g;或入丸、散。
赤芍的炮製
赤芍炮製方法
- 生赤芍:
-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
- 分開大小條,洗淨,潤透。
- 切薄片,乾燥。
- 炒赤芍:
- 取赤芍片置鍋內,用文火加熱。
- 炒至顏色加深,偶有焦斑,取出放涼。
- 酒赤芍:
- 取赤芍片,加黃酒拌勻,悶潤。
- 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黃色,取出,放冷。
- 每赤芍100kg,用黃酒15kg。
- 酒炒制其寒。
赤芍飲片性狀
- 赤芍: 橢圓形薄片,直徑10-30mm,表面粉白色或粉紅色,中心有放射狀紋理,皮部窄,周邊灰褐色。質硬而脆。氣微香、味微苦略酸。
- 炒赤芍: 形如赤芍,色澤加深,偶見焦斑。
- 酒赤芍: 形如炒赤芍,微有酒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赤芍注意事項重點
- 血虛無瘀之症及癰疽已潰者慎服:不適合使用赤芍,因為可能會加重病情。
- 孕婦禁用:活血化瘀,可能引起子宮收縮,影響胎兒。
- 出血性疾病患者禁用:活血化瘀,可能加重出血。
- 脾胃虛寒患者慎用:清熱解毒,可能傷脾胃。
- 肝腎不足患者慎用:活血化瘀,可能傷肝腎。
- 《本草經集註》:"惡石斛、芒硝。畏消石、鱉甲、小薊。反藜蘆。"
- 《本草衍義》:"血虛寒人,禁此一物。"
- 《本草經疏》:"赤芍藥破血,故凡一切血虛病,及洩瀉,產後惡露已行,少腹痛已止,癰疽已潰,並不宜服。"
赤芍相關的方劑
赤芍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赤芍含有的化學成分
芍藥苷(Paeoniflorin), 氧化芍藥苷(Oxy-paeoniflorin), 苯甲酰芍藥苷(Benzoylpaeoniflorin), 白芍苷(Albiflorin), 芍藥苷無酮(Paeoniflorigenone), 沒食子酰芍藥苷(Galloylpaeoniflorin), β-蒎-10-烯基-β-巢菜苷(Z-1s,5R-β-pinen-10-yl-β-vicianoside), 芍藥新苷(Laciflorin), 芍藥內酯A(Paeonilactone A), 芍藥內酯B(Paeonilactone B), 芍藥內酯C(Paeonilactone C),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胡蘿蔔苷(Daucosterol), 六沒食子酰基葡萄糖(Hexa-O-galloyl-β-D-glucose), 七沒食子酰基葡萄糖(Hepta-O-galloyl-β-D-glucose), 右旋兒茶精(Catechin), 苯甲酸(Benzoic acid), 牡丹酚(Paeonol), 牡丹酚原苷(Paeonolide), 水楊酸(Salicylic acid), 沒食子酸(Gallic acid), β-香樹脂醇(β-Amyrin), 揮發油(Volatile oil), 脂肪油(Fatty oil), 樹脂(Resin), 鞣質(Tannin), 糖(Sugar), 澱粉(Starch), 粘液質(Mucilage), 蛋白質(Protein), 環烯醚萜類(Iridoid)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