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芍

赤芍

CHI SHAO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赤芍的傳統功效


1. 活血化瘀

赤芍,其「活血化瘀」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與白芍有所區分。其作用機理主要體現在「破瘀散結」、「涼血解毒」兩個方面。

《本草經集註》中,陶弘景已指出赤芍「止痛」,其效力不亞於當歸。而《蘭室祕藏》李東垣更進一步闡述,赤芍能「破瘀血而療腹痛,煩熱亦解」,並指出其在仲景方中多用,因其能「定寒熱,利小便」。此處點明瞭赤芍不僅能活血化瘀,更能調節寒熱,利水消腫。

《藥品化義》賈所學則更詳盡地描述了赤芍的功效,認為其「味苦能瀉,帶酸入肝,專瀉肝火」。因肝藏血,故赤芍能「清熱涼血」。 他列舉了赤芍在多種方劑中的應用,例如治療暴赤眼、吐衄血、諸毒熱壅等,說明其具有廣泛的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賈所學指出赤芍「能主降,善行血滯」,這正是其活血化瘀之效的關鍵。

《本草求真》黃宮繡則將赤芍與白芍做了比較,指出赤芍「止有散邪行血之意」,與白芍的補益作用截然不同。它能針對因「積熱」導致的腹痛堅積、血瘀、經閉等症狀,發揮「涼血逐瘀」的功效。

《神農本草經疏》繆希雍則從經絡角度闡述赤芍的活血化瘀作用。他認為赤芍「專入肝家血分」,通過「涼肝」來「通順血脈」,從而達到「散惡血,逐賊血」的效果。這也解釋了赤芍治療血瘀所致的各種症狀,例如血痹、疝瘕、經閉、目赤、腸風下血等,皆因其能疏通經絡,消除血瘀。總而言之,古籍記載充分說明瞭赤芍活血化瘀的功效,並從不同角度詮釋了其作用機制。

2. 活絡止痛

赤芍,味苦酸,性寒,入肝經,為常用活絡止痛中藥。其「活絡止痛」功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並非單純止痛,而是著重於疏通經絡,排除導致疼痛的病因。

《本草經集註》中,陶弘景已指出赤芍「俗方以止痛,乃不減當歸」,肯定其止痛功效與當歸相近。李東垣在《蘭室祕藏》中則更進一步指出赤芍「破瘀血而療腹痛」,認為其能有效解決因瘀血凝滯造成的腹痛,並能同時緩解煩熱症狀。此觀點與《神農本草經疏》繆希雍的論述相呼應,繆氏認為赤芍「專入肝家血分,故主邪氣腹痛」,並詳細闡述其通過行血、涼血來治療各種因血瘀導致的疼痛,例如血痹、疝瘕、癰腫等,以及婦女經閉、目赤等症。

《藥品化義》賈所學則強調赤芍「味苦能瀉,帶酸入肝,專瀉肝火」,指出其清熱涼血的特性。他認為赤芍能「善行血滯」,治療因血瘀、血熱等引起的各種疼痛。

《本草求真》黃宮繡則將赤芍與白芍作比較,說明赤芍「止有散邪行血之意」,著重於疏通經絡,排除瘀血,與白芍的補益功效不同。 因此,對於因積熱導致的腹痛、血瘀、經閉等症,赤芍能發揮「涼血逐瘀」的作用,達到活絡止痛的效果。綜上所述,赤芍的活絡止痛,並非單純的鎮痛,而是通過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從根本上解決導致疼痛的病理因素,達到治病之效。

古代典籍

3. 止血

赤芍,作為一種常用中藥,其止血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機理並非單純的凝血,而是透過疏通經絡、活血化瘀來達到止血的目的。

《本草經集註》中,陶弘景提及赤芍「止痛」,雖未直接點明止血,但痛症的產生常與瘀血阻滯相關,止痛即暗含疏通血脈,從而間接止血的意義。 李東垣在《蘭室祕藏》中也強調赤芍「破瘀血而療腹痛」,腹痛也常與血瘀相關,破瘀則血行通暢,自然能達到止血效果。

賈所學在《藥品化義》中詳細闡述了赤芍的功效,指出其「清熱涼血」,能治療吐衄血等出血症狀。 這說明赤芍的止血作用與其清熱涼血的性質密切相關,尤其在熱毒壅盛導致出血的情況下,赤芍能有效控制出血。

黃宮繡的《本草求真》則將赤芍與白芍作比較,指出赤芍「止有散邪行血之意」,強調其活血化瘀的特性。 只有打通血脈的瘀阻,才能使血液流動正常,達到止血的目的。 這與《神農本草經疏》中繆希雍的觀點相呼應,繆希雍認為赤芍「入肝行血,故散惡血,逐賊血」, 其止血機制在於疏通肝經,使瘀滯之血得以運行,從而達到止血的效果。 文中更指出赤芍能治「腸風下血」,這類出血多因濕熱所致,赤芍的涼血作用能有效控制病情。

總而言之,古籍中關於赤芍止血功效的記載,並非單純指其直接凝血的作用,而是透過其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特性,改善血液循環,疏通經絡,最終達到止血的目的。 不同的醫家從不同角度闡述了赤芍止血的機理,但殊途同歸,都指向其在治療出血症狀方面的獨特功效。

4. 補血養肝

赤芍,性味苦寒,入肝經,古籍記載其功效多與「破瘀行血」、「清熱涼血」相關,雖無直接提及「補血養肝」,但其功效間接實現了養肝的目標。

《本草經集註》中陶弘景指出赤芍「止痛」,其功效不亞於當歸,暗示其具有活血作用,而血液充盈則有助於肝臟的正常運作。李東垣在《蘭室祕藏》中提到赤芍「破瘀血而療腹痛,煩熱亦解」,說明其能清除肝臟淤血,改善肝臟功能。賈所學在《藥品化義》中更進一步指出赤芍「味苦能瀉,帶酸入肝,專瀉肝火」,明確說明其能清瀉肝火,而肝火過盛往往導致肝血不足,因此赤芍瀉肝火間接達到養肝的目的。

《本草求真》黃宮繡則比較了赤芍與白芍的異同,認為赤芍「止有散邪行血之意」,與白芍的「斂陰益營」不同。然而,散邪行血並非單純的耗散,而是通過疏通血脈,讓氣血運行通暢,從而達到養肝護肝的效果。 《神農本草經疏》繆希雍更詳細地闡述了赤芍的功效機理,認為其「涼肝故通順血脈」,「入肝行血,故散惡血,逐賊血」,說明赤芍能改善肝臟血液循環,清除淤血,從而促進肝臟健康。

綜上所述,雖然古籍未明確記載赤芍「補血養肝」,但其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有效解決肝火旺盛、氣血瘀滯等問題,間接達到養肝護肝的效果。 赤芍的運用,需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辨證施治。

5. 清熱利尿

赤芍,以其色澤鮮紅而得名,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清熱利尿之效,多與其涼血活血、散瘀通經的特性相聯繫。

從古代醫家觀點來看,赤芍的清熱利尿作用並非單純的利水瀉熱,而是透過疏通經絡、調和氣血來達到的。李東垣在《蘭室祕藏》中指出赤芍「破瘀血而療腹痛,煩熱亦解」,說明其清熱作用與其破瘀止痛的功效密切相關。瘀血阻滯,常伴隨發熱、腹痛等症狀,赤芍能消除瘀血,自然也就達到清熱的效果。而利尿,則與其通利血脈的特性有關,血脈通暢,則水液代謝順利,小便自然通利。

賈所學在《藥品化義》中更進一步闡述赤芍的清熱機制:「赤芍,味苦能瀉,帶酸入肝,專瀉肝火。」他認為赤芍入肝經,能清瀉肝火,而肝火旺盛常會導致水液代謝紊亂,因此赤芍的清熱作用能間接地促進利尿。此外,他還提到赤芍用於治療暴赤眼、吐衄血等症,這些都與肝經的相關病症有關,再次印證了赤芍清熱作用的肝經歸屬。

《本草求真》中黃宮繡則將赤芍與白芍作比較,指出赤芍「止有散邪行血之意」,更強調其散血逐瘀的特性。 因此,赤芍的清熱利尿作用,並非單純作用於水液,而是透過調節氣血,尤其是肝經之氣血,從而達到清熱利尿的功效。 總而言之,古代醫家認為赤芍的清熱利尿功效,是其整體藥性在人體內發揮作用的結果,而非單一成分的直接作用。

6. 補腎

赤芍雖非傳統意義上的補腎藥物,但從古代醫籍中,我們可以窺見其間接的「補腎」作用,此「補腎」並非直接滋補腎陽,而是通過改善與腎臟相關的病理狀態來達到間接的益腎效果。

《本草經集註》中陶弘景提到赤芍「止痛」,其止痛功效能緩解因腎虛引起的腰痛、下肢冷痛等症狀。腎主骨,腎氣充足則骨骼強健,反之則容易出現疼痛。赤芍的止痛作用,可以改善這些疼痛,從而間接地舒緩腎虛的症狀。

《蘭室祕藏》李東垣指出赤芍「定寒熱,利小便」。腎與水液代謝密切相關,腎虛則可能出現水腫、小便不利等情況。赤芍利小便的功效,能促進體內水液代謝,改善腎虛引起的相關症狀,達到間接的「補腎」作用。

《神農本草經疏》繆希雍更進一步闡述赤芍「涼肝」、「行血」。肝腎同源,肝腎陰虛往往同時存在。赤芍涼血的作用,可以平抑肝陽,使肝腎陰陽趨於平衡,從而間接地改善腎虛所致的症狀。 例如,肝陽上亢可導致頭暈目眩、腰膝酸軟等,而赤芍能通過涼肝降火來改善這些症狀,間接地起到輔助腎陽的作用。

綜上所述,赤芍的「補腎」並非直接作用於腎臟,而是通過其止痛、利水、涼血等功效,間接改善與腎臟功能相關的病理狀態,從而達到一種間接的益腎效果。 需要強調的是,這僅僅是古代醫籍中對赤芍藥效的推測和理解,其作用機制和臨牀應用需結合現代醫學研究進一步探討。

7. 利水消腫

赤芍的利水消腫功效,並非其主要作用,但在多部古代醫籍中有所提及,並與其其他功效緊密相連。其利水消腫機理,主要體現在其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特性上。

《蘭室祕藏》中李東垣指出赤芍「能定寒熱,利小便」,暗示其利水作用與其清熱解煩的功能相關。若體內濕熱蘊結,導致水液代謝障礙,則會出現水腫等症狀。赤芍的清熱作用能消除濕熱,從而促進水液代謝,達到利水消腫的效果。

《藥品化義》賈所學更進一步闡述:「以其性稟寒,能解熱煩,祛內停之濕,利水通便。」此處直接點明赤芍的寒涼性質有助於祛除體內停滯的濕邪,進而利水通便,消腫。 這與現代醫學中,某些炎症導致的水腫,透過消炎降溫來改善水腫的機理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神農本草經疏》繆希雍則從經絡角度解釋,認為赤芍入肝經,肝主血,其行血作用能疏通經絡,使氣血運行通暢。若因血瘀阻滯導致水液運行不暢而致水腫,則赤芍能通過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從而達到利水消腫的目的。

總而言之,古代醫籍中關於赤芍利水消腫的論述,並非單純指其具有直接利尿排水的功效,而是通過其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特性,間接地改善導致水腫的根本病因,從而達到利水消腫的效果。 其利水作用,通常與其他功效,例如清熱解毒、活血止痛等,共同發揮作用。

8. 清熱瀉火

赤芍,其清熱瀉火的功效在歷代醫家論述中多有記載,其機理主要在於其涼血活血、瀉肝火之效。

《本草經集註》中,陶弘景已指出赤芍「止痛」,其功效並不亞於當歸。而李東垣在《蘭室祕藏》中更進一步闡述,赤芍能「破瘀血而療腹痛,煩熱亦解」,並指出其能「定寒熱,利小便」。此處已明確指出赤芍在清熱解煩方面的功效。

賈所學在《藥品化義》中則更詳細地說明赤芍的清熱瀉火機制:「赤芍,味苦能瀉,帶酸入肝,專瀉肝火。蓋肝藏血,用此清熱涼血。」他指出赤芍苦寒入肝,能瀉肝火,並列舉多個方劑,說明赤芍在治療暴赤眼、吐衄血、諸毒熱壅等熱症中的應用,進一步佐證其清熱解毒之效。

《本草求真》的黃宮繡則將赤芍與白芍作比較,指出赤芍「止有散邪行血之意」,與白芍的補益性質不同,更側重於散熱除瘀。

繆希雍在《神農本草經疏》中則從臟腑經絡的角度深入闡述,認為赤芍入肝經,能「涼肝故通順血脈」,「散惡血,逐賊血」,從而達到清熱解毒,治療目赤、經閉、腸風下血等由肝經鬱熱引起的病症。其論述中,將赤芍的清熱作用與其活血化瘀功效緊密聯繫起來,說明赤芍清熱是通過活血化瘀,疏通經絡來實現的,並非單純的寒涼之性。

綜上所述,歷代醫家對赤芍清熱瀉火的功效多有論證,其機理主要在於其苦寒的藥性,以及其活血化瘀、疏通經絡的特性,從而達到清熱解毒,消散鬱熱的效果。

9. 清熱涼血

赤芍,味苦酸,性寒,歸肝經,為常用清熱涼血藥材。其清熱涼血功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並體現在諸多經典方劑中。

從古代醫籍中,我們可窺見赤芍清熱涼血之道的多重面向。陶弘景在《本草經集註》中指出,赤芍「止痛,乃不減當歸」,說明其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而痛症的產生,往往與血瘀、熱邪有關。李東垣在《蘭室祕藏》中則更進一步,認為赤芍「破瘀血而療腹痛,煩熱亦解」,強調其既能破瘀血,又能清熱解煩,這正是其清熱涼血功效的體現。

賈所學在《藥品化義》中,更詳細地闡述了赤芍清熱涼血的機理:「味苦能瀉,帶酸入肝,專瀉肝火。蓋肝藏血,用此清熱涼血。」他指出赤芍苦寒瀉火,能清瀉肝火,而肝主藏血,肝火得以清瀉,則血熱得以消除,故能清熱涼血。此外,賈所學還列舉了許多使用赤芍治療熱證的方劑,如治療暴赤眼的洞然湯、治療吐衄血的犀角湯等,進一步印證其清熱涼血的功效。

黃宮繡在《本草求真》中,比較了赤芍與白芍的異同,認為赤芍「止有散邪行血之意」,強調其散血行瘀,清熱涼血的特性,尤其適用於因熱邪導致的腹痛、血瘀等症。

繆希雍在《神農本草經疏》中,則更深入地闡述了赤芍清熱涼血的機制。他認為赤芍入肝經,能行血涼血,散瘀消腫,並能治療目赤、經閉、腸風下血等因血熱瘀滯所致的疾病。

綜上所述,歷代醫家對赤芍清熱涼血功效的認識,從其止痛、破瘀、清熱解煩等多個層面入手,揭示了赤芍藥性寒涼,善於清瀉肝火,活血化瘀,從而達到清熱涼血的目的,為後世臨牀應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赤芍的現代功效


1. 抗發炎

赤芍,味酸、苦,性微寒,歸肝經,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芍藥苷和芍藥苷酸等成分具有抗發炎作用,可抑制炎症反應,減輕發炎症狀。

在中醫學中,赤芍常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痛風、痛經等與發炎相關的疾病和症狀。另外,赤芍還能緩解肝火旺盛引起的症狀,如眼睛紅腫、頭痛目眩等。

2. 降血糖

赤芍含芍藥苷、芍藥苷酸等成分,能降血糖、調節胰島素分泌,促進葡萄糖代謝。中醫常用赤芍治療糖尿病及其症狀,亦可調節經期、緩解痛經。

3. 止痛功效

赤芍為中藥材,主要成分是芍藥苷和芍藥苷酸等成分。這些成分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瘀血和淤血,達到活血止痛的功效。赤芍中的芍藥苷和芍藥苷酸等成分能夠緩解人體內的疼痛,對於各種痛症,如頭痛、牙痛、經痛、關節疼痛等都有較好的止痛效果。此外,赤芍還能夠緩解肝火旺盛所引起的眼睛紅腫、頭痛目眩等症狀。

赤芍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4-10g;或入丸、散。

赤芍的炮製


  • 赤芍《傷寒論》載:"搗篩。"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分開大小條,洗淨,潤透,切薄片,乾燥。
  • 炒赤芍《經效產寶》載:"炒黃。"《三因方》:"炒令赤色。"《婦人良方》:"微炒。""炒焦黃。"現行,取赤芍片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顏色加深,偶有焦斑,取出放涼。
  • 酒赤芍《扁鵲心書》載:"酒。"《湯液本草》:"酒浸。"《濟陰綱目》:"酒炒黃。"現行,取赤芍片,加黃酒拌勻,悶潤,置鍋內,用文火炒至微黃色,取出,放冷。每赤芍100kg,用黃酒15kg。酒炒制其寒。飲片性狀:赤芍為橢圓形薄片,直徑10-30mm,表麵粉白色或粉紅色,中心有放射狀紋理,皮部窄,周邊灰褐色。質硬而脆。氣微香、味微苦略酸。炒赤芍形如赤芍,色澤加深,偶見焦斑。酒赤芍形如炒赤芍,微有酒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赤芍注意事項重點

  1. 血虛無瘀之症及癰疽已潰者慎服:不適合使用赤芍,因為可能會加重病情。
  2. 孕婦禁用:活血化瘀,可能引起子宮收縮,影響胎兒。
  3. 出血性疾病患者禁用:活血化瘀,可能加重出血。
  4. 脾胃虛寒患者慎用:清熱解毒,可能傷脾胃。
  5. 肝腎不足患者慎用:活血化瘀,可能傷肝腎。
  6. 《本草經集註》:"惡石斛、芒硝。畏消石、鱉甲、小薊。反藜蘆。"
  7. 《本草衍義》:"血虛寒人,禁此一物。"
  8. 《本草經疏》:"赤芍藥破血,故凡一切血虛病,及洩瀉,產後惡露已行,少腹痛已止,癰疽已潰,並不宜服。"

赤芍相關的方劑


赤芍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前列腺炎胰臟炎結膜炎慢性肝炎原發性高血壓慢性腎衰竭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腎絲球腎炎背部膿瘡肋間神經疼痛腹痛眼睛紅痛牙齦出血吐血腰痛頭痛膀胱炎貧血月經不調腹水腎炎損傷耳鳴疼痛糖尿失眠赤白帶白帶糖尿病痤瘡痛風

赤芍含有的化學成分


芍藥(Paeonia), 芍藥甙(paeoniflorin), 苯甲酰芍藥甙(Benzoylpaooniflorin), 芍藥甙無酮(Paeoniflorigenone), 沒食子酰芍藥甙(Galloylpeoniflorin), 芍藥新甙(Lacioflorin),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右旋兒茶精(Catechin), 揮發油 (volatileoil), 苯甲酸(benzoicacid), 牡丹酚(paeonol), 川赤芍(Chuanchishao), 四川產品(Sichuanproducts), 草芍藥(Caoshaoyao), 北京地區產品(Beijingareaproducts), 氧化芍藥甙(Oxrpaeoniflorin), 牡丹酚原甙(Paeonolide), 脂肪油(fatoil), 樹脂(resin), 鞣質(tannin), 澱粉(Starch), 粘液質(mucilage), 蛋白質(Protein), 美麗芍藥(Meilishaoyao), 窄葉芍藥(Zhiyeshaoyao), 水楊酸(Salicylicacid), 沒食子酸(Gallicacid), 環烯醚萜類(Iridoid)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