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紅花散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是為了涼血活血,滋陰潤燥。
紅花性溫,擅長活血化瘀,但若單用可能燥熱傷陰。生地黃性寒,能清熱涼血,滋陰潤燥,可緩解紅花燥熱之弊,並增強其活血化瘀功效。
此外,生地黃入肝經,可滋陰養血,有助於改善紅花活血後可能出現的氣血不足情況,使活血效果更顯著,並避免出現陰虛火旺的副作用。
加味紅花散中的[當歸],主要用於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當歸具有補血活血的作用,能夠改善由血虛引起的症狀,如面色蒼白、月經不調等。其加入在[加味紅花散]中,有助於調理月經,增強血液健康。
加味紅花散中加入赤芍,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活血化瘀,涼血止痛: 赤芍性寒,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止痛的功效。其與方中紅花、桃仁等藥物共同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瘀血阻滯,減輕疼痛。
- 緩解紅花燥熱之性: 紅花性溫燥,易傷陰血。赤芍的寒涼之性可中和紅花的燥性,防止藥性過於偏燥,避免對身體造成損傷。
因此,加味紅花散中加入赤芍,不僅可增強活血化瘀的效果,還能起到保護陰血的作用,使藥效更為平和。
加味紅花散中加入荷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解暑,利濕消腫: 荷葉性寒,味苦,入肺、脾經,具有清熱解暑、利濕消腫的功效。在紅花散中,荷葉可輔助紅花活血化瘀,並清熱利濕,減輕因瘀血阻滯所致的腫痛及發熱。
- 減輕藥性,協調整體功效: 紅花性溫,燥性較強,易耗傷陰液。荷葉性寒,可中和紅花的燥熱之性,避免其過於燥烈,減輕藥性,使藥效更為平和,更好地發揮活血化瘀的作用。
加味紅花散中包含牡丹皮,主要因其具備以下功效:
- 活血化瘀: 牡丹皮性寒,味苦,入心、肝經,可活血化瘀、涼血止痛,與紅花相輔相成,加強散瘀止痛之效。
- 清熱解毒: 牡丹皮亦有清熱解毒之功,可與紅花相配,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尤其適用於熱毒瘀滯所致的疼痛症狀。
因此,牡丹皮在加味紅花散中可發揮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的雙重功效,促進血液循環,消除瘀血,緩解疼痛,提升藥效。
加味紅花散中包含紅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 紅花性溫,味辛,歸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加味紅花散中加入紅花,主要用於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血瘀的消散,達到止痛、消腫、消瘀的作用。
2. 改善經絡流通: 紅花可以改善經絡流通,促進氣血運行,對於因氣血瘀滯引起的疼痛、腫脹、經閉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在加味紅花散中,紅花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可以更有效地改善經絡流通,達到治療目的。
加味紅花散中加入蒲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蒲黃性味甘平,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與方中紅花、桃仁等藥物相配伍,可加強活血化瘀的作用,加速瘀血消散,減輕疼痛。
- 利尿通淋,排石通竅: 蒲黃亦有利尿通淋、排石通竅之功效。對於因血瘀阻滯導致的尿路不通、排石困難等症狀,蒲黃可起到輔助治療作用,促進尿液排泄,緩解尿路阻塞。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加味紅花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産後血暈之血瘀證,偏于熱邪者」,其核心病機為產後瘀血內阻、熱邪擾動,具體表現如下:
- 面帶紅色,神昏口噤:瘀熱上衝,擾亂心神,導致神志不清、面赤煩躁。
- 胸滿心煩,少腹硬痛拒按:瘀血停滯下焦,氣機壅塞,故少腹硬滿疼痛;熱鬱胸中則心煩胸悶。
- 惡露不下,大便秘結:瘀阻胞宮,新血難安;熱灼津液,腸道失潤。
- 舌紅苔黃,脈數:均為血瘀化熱之象。
本方針對「瘀熱互結」之證,以活血化瘀為基礎,兼清血分鬱熱,使惡露得下、熱邪得清,則神昏腹痛自解。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活血化瘀為核心
- 紅花(1錢):辛溫活血,專入血分,破瘀通經,為君藥。
- 蒲黃(生炒各半,3錢):生用散瘀,炒用止血,雙向調節以防出血過多,兼化瘀止痛。
- 赤芍(3錢)、牡丹皮(2錢):涼血活血,既助紅花化瘀,又防血熱妄行,為臣藥。
2. 清熱涼血以安神
- 生地(5錢,劑量最重):甘寒滋陰,清熱涼血,解血分伏熱,並防瘀久化燥傷陰。
- 牡丹皮:除涼血外,更具「除癥堅瘀血」之力(《神農本草經》),兼清虛熱。
3. 調和氣血,引藥歸經
- 秦歸(當歸,2錢):養血和血,與活血藥配伍,使「化瘀不傷正」。
- 乾荷葉(2錢):輕清上行,既能涼血散瘀,又可升清降濁,緩解胸悶神昏。
4. 配伍特點
- 活血與涼血並行:赤芍、牡丹皮制約紅花之溫性,全方化瘀不助熱。
- 補瀉兼施:生地滋陰,當歸養血,佐制化瘀藥之峻性,適合產後「多虛多瘀」體質。
- 標本兼顧:既治惡露不下之「標」,又清血熱、養陰液以調「本」。
5. 治療原理
通過「化瘀—涼血—養陰」三層作用,疏導下焦瘀血、清解上擾之熱,使氣血調和、惡露通暢,則神昏、腹硬痛等症自除。乾荷葉之升散,更助藥力上下貫通,契合「瘀熱上攻」之病勢。
【總結】
本方以《傷寒論》桃核承氣湯「瘀熱互結」思路為基礎,去峻下之大黃、芒硝,轉為柔和之品,更適合產後體虛者。其組方嚴謹,體現「涼而不凝,活而不耗」的用藥智慧,堪為治療產後瘀熱血暈之典範。
傳統服藥法
生地5錢, 秦歸2錢, 赤芍3錢, 乾荷葉2錢, 牡丹皮2錢, 紅花1錢, 蒲黃(生炒各半)3錢。
清熱活血。
水煎,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紅花散, 出處:《中醫婦科治療學》。 組成:生地5錢,秦歸2錢,赤芍3錢,乾荷葉2錢,牡丹皮2錢,紅花1錢,蒲黃(生炒各半)3錢。 主治:清熱活血。主治:産後血暈之血瘀證,偏於熱邪者,面帶紅色,神昏口噤,甚至不省人事,胸滿心煩,少腹硬痛拒按,惡露不下,大便秘結,舌質紅,苔薄黃,脈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