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藍花飲子

紅藍花飲子

HONG LAN HUA YIN ZI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寒 (0.63)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7%
肝經 22%
肺經 16%
脾經 11%
心包經 5%
小腸經 5%
腎經 5%
膀胱經 5%
心經
肝經
肺經
脾經
心包經
小腸經
腎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紅藍花飲子中包含紅花,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 紅花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對於瘀血阻滯導致的疼痛、經閉、痛經等症狀,紅花能有效改善。
  2. 改善循環: 紅花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有助於緩解因氣血運行不暢引起的各種不適,例如肢體麻木、頭暈目眩等。

因此,紅花作為活血化瘀的藥材,在紅藍花飲子中發揮重要作用,有助於改善因血瘀導致的各種病症。

紅藍花飲子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涼血止痛: 赤芍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涼血止痛、清熱解毒的功效。紅藍花飲子多用於治療血熱妄行、瘀血阻絡所致的各種疼痛,赤芍可有效清熱涼血,緩解疼痛。
  2. 活血化瘀: 赤芍亦具活血化瘀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瘀,進一步減輕疼痛。對於紅藍花飲子所針對的瘀血阻絡症狀,赤芍能有效促進血液流通,改善血液循環,幫助止痛。

紅藍花飲子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紅藍花飲子常用於治療血熱妄行、瘀血阻絡引起的各種出血症狀,如鼻衄、咯血、吐血等。生地黃能清熱涼血,降低血熱,減少出血,緩解症狀。
  2. 滋陰潤燥: 生地黃能滋陰潤燥,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血瘀消散。紅藍花飲子常用於治療血虛津虧、口乾舌燥、皮膚乾裂等症,生地黃能滋陰潤燥,補充血液,緩解症狀。

紅藍花飲子為一傳統中醫方劑,其配方獨特,旨在調理血氣,活血化瘀。令人驚訝的是,其組成成分中竟包含人尿,此成分在現代人觀念中或許難以接受,但在古醫學中卻有其深遠的歷史與科學依據。根據《本草綱目》記載,人尿,又稱為「還元水」,在中醫裡被認為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之效。古人認為,人尿中含有豐富的礦物質與微量元素,能促進血液循環,對改善瘀血症狀有一定幫助。在紅藍花飲子中,人尿與紅花、藍花等草藥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活血化瘀、調經止痛的功效。雖然現代醫學對人尿的藥用價值仍有爭議,但在中醫傳統療法中,它仍占有一席之地,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因時因地而異的治療原則。

紅藍花飲子中加入蒲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 蒲黃性味甘平,入肝、膀胱經,具有活血化瘀、利尿通淋的功效。紅藍花飲子主要用於治療血瘀所致的各種病症,蒲黃的加入可幫助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改善血瘀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
  2. 利水消腫: 蒲黃亦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可以幫助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減輕水腫。紅藍花飲子在治療血瘀的同時,也常伴有水腫等症狀,蒲黃的加入可幫助利水消腫,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紅藍花飲子》主治產後血氣攻心,症見煩悶、氣欲絕、神識昏蒙(不識人)。此屬產後惡露不暢、瘀血內阻,上衝心胸,導致氣血逆亂、心神失養之危候。古代醫家以「血氣相搏」為病機核心,強調瘀血阻滯、新血不生而引發的神昏煩躁,故治法當以活血散瘀、清熱涼血為主,兼顧通絡開竅。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紅藍花(紅花):為君藥,性味辛溫,專入血分,能破血行瘀、通經止痛。其辛散之力可直達心包,化解產後瘀血攻心之勢,以除煩悶昏厥之標。
  2. 紫葛(又名凌霄花或紫葳):性寒味酸,功能涼血散瘀、通經下血。與紅花相配,一溫一寒,既能增強活血之效,又可制約紅花溫燥之性,防止瘀熱互結。
  3. 赤芍藥:苦寒入肝,清熱涼血、散瘀止痛。助紅花、紫葛疏通血脈,兼清瘀久所化之熱,緩解產後血熱上衝之煩躁。
  4. 生地黃汁:甘寒質潤,滋陰涼血、清熱生津。後下取其清潤之性,既能防諸藥辛散耗血,又可養陰固本,針對產後陰血虧虛之本。
  5. 童子小便(人尿鹹寒):古代視為「引火下行」之妙品,能降火解毒、活血消瘀。其性走下,可導瘀熱下行,緩解氣血上逆之神昏。
  6. 蒲黃:甘平,生用活血祛瘀,炒用止血。此方取其生者,與紅花協力化瘀,兼防離經之血溢散。

整體配伍邏輯:

  • 活血與涼血並行:紅花、紫葛、赤芍破血通瘀,生地、童便涼血制熱,標本兼治,防瘀熱燔灼。
  • 通絡與滋養同施:辛散藥中佐生地汁滋陰,既「祛瘀不傷正」,又契合產後「多虛多瘀」之體質特點。
  • 升降相因:童便引瘀熱下行,紅花上行心包,一降一升,調暢氣機逆亂。

治療原理總結:
透過活血化瘀為主軸,配合涼血滋陰、降火通絡,使惡露得下、瘀熱得清、氣血調和,則神識自復。全方體現古代「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變通思維,將產後昏厥歸因於血瘀,非單純補虛,亦非專事攻逐,深諳「通補」之妙。

傳統服藥法


紅藍花半兩,紫葛半兩(銼),赤芍藥半兩(銼),生地黃汁3合(後下),童子小便2合(後下),蒲黃半兩。
以水1大盞,酒半盞,煎至8分,去滓,下地黃汁並小便,更煎2-3沸,分溫3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孕婦慎用。
  2. 本方具有涼血解毒的功效,陰虛血虧者慎用。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紅藍花飲子, 出處:《聖惠》卷七十九。 組成:紅藍花半兩,紫葛半兩(銼),赤芍藥半兩(銼),生地黃汁3合(後下),童子小便2合(後下),蒲黃半兩。 主治:産後血氣攻心,煩悶,氣欲絕,不識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