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物五苓散

SI WU WU LING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24

熱/寒比例

極寒 (0.04)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心經 25%
肝經 25%
小腸經 12%
脾經 12%
肺經
心經
肝經
小腸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四物五苓散中加入赤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赤芍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有效改善由熱毒、瘀血導致的各種症狀,例如發熱、口渴、小便赤澀、腹痛、經閉等。四物五苓散中的四物湯偏溫補,加入赤芍可以平衡藥性,避免燥熱傷陰。
  2. 利水滲溼,消腫止痛:五苓散以利水滲濕爲主,赤芍則兼具利水消腫之效,兩者協同作用,能更好地消除水腫,緩解疼痛。例如,對於水腫伴有熱痛的患者,赤芍能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緩解疼痛,達到更好的療效。

四物五苓散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清熱: 生地黃味甘性寒,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清熱解毒之效。四物湯本身溫補,加入生地黃可平衡其溫性,防止燥熱傷陰,並能清熱瀉火,緩解因熱毒所致的各種症狀。
  2. 利水滲濕: 五苓散主治水濕停滯,而生地黃能清熱利濕,有助於改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同時,生地黃也能滋陰潤燥,避免利水過度而傷陰。

因此,生地黃在四物五苓散中扮演著滋陰清熱、利水滲濕的關鍵角色,使方劑更能全面改善病患的體質。

主治功效


四物五苓散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根據《保命歌括》記載,「四物五苓散」主治「小便自溺孔中出,澀數作痛,或雜溺而出者」,意即治療小便淋瀝澀痛,或伴隨出血等症狀,主要病機在於小腸。

組成與藥理分析

「四物五苓散」顧名思義,是由「四物湯」與「五苓散」加減化裁而成。

  • 四物湯去熟地黃,改用赤芍、生地黃: 傳統四物湯由熟地黃、當歸、白芍、川芎組成,主要功用為補血活血。此方將熟地黃改為赤芍與生地黃,加強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效。赤芍能活血祛瘀、止痛;生地黃則能滋陰清熱、涼血止血。
  • 五苓散去桂枝: 傳統五苓散由澤瀉、茯苓、豬苓、白朮、桂枝組成,主要功用為利水滲濕、健脾化氣。此方去桂枝,避免辛溫助熱,更著重於利水通淋、清熱止血。澤瀉、茯苓、豬苓利水滲濕,使濕熱從小便而出;白朮則健脾益氣,使氣旺則血行,有助於瘀血的消散。

治療原理

綜合分析,「四物五苓散」的治療原理如下:

  1. 清熱涼血,止血化瘀: 方中赤芍、生地黃能清瀉血分之熱,涼血止血,並活血化瘀,消除因血熱瘀阻所致的小便淋瀝澀痛、出血等症狀。
  2. 利水通淋,清利濕熱: 方中澤瀉、茯苓、豬苓利水滲濕,使濕熱從小便排出,緩解小便不利、澀痛等症狀。
  3. 健脾益氣,助血行瘀: 方中白朮健脾益氣,脾健則運化水濕功能增強,氣旺則能推動血液運行,有助於瘀血的消散,從而達到止血、止痛之效。

因此,「四物五苓散」透過清熱涼血、利水通淋、健脾益氣等作用,達到治療小便淋血之目的。其針對病機,標本兼治,一方面清除血分之熱,一方面利水滲濕,使濕熱從小便排出,同時兼顧脾胃功能,使氣血調和,達到整體治療效果。

傳統服藥法


四物用赤芍、生地黃,合五苓散,去桂。
瀉膀胱之火。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四物五苓散, 出處:《保命歌括》卷八。 組成:四物用赤芍、生地黃,合五苓散,去桂。 主治:瀉膀胱之火。主治:小便自溺孔中出,澀數作痛,或雜溺而出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