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瓜拔刀
DONG GUA BA D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九○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極寒 (0.03)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33%
肝經 33%
肺經 33%
心經
肝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冬瓜拔刀方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涼血: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冬瓜拔刀方主治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生地黃可清熱涼血,降火解毒,抑制出血。
- 滋陰潤燥:生地黃能滋陰潤燥,生津止渴。冬瓜拔刀方中常配伍其他燥性藥物,例如黃芩、黃連等,生地黃可起到緩解燥熱、滋陰潤燥的作用,避免藥物過於燥烈,損傷陰液。
總而言之,生地黃在冬瓜拔刀方中起到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作用,與其他藥物配合,共同發揮治療熱毒壅盛、血熱妄行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産後血壅消渴,日夜不止」,此症指婦女產後因血瘀滯(血壅)兼陰血虧虛,導致津液輸布失常,出現煩渴多飲、難以緩解的症狀。古代醫家認為,產後氣血耗傷,若瘀血內阻,可能進一步阻碍水液代謝,形成「血壅」與「消渴」並見之證。
方劑組成與邏輯推理
1. 藥物組成與性味功效
- 冬瓜汁(3合):
- 性味甘淡微寒,《食療本草》謂其「止煩渴,利小便」,能清熱生津、利尿消腫。
- 針對消渴之「熱」與「津傷」,通過利水而不傷陰的特性,緩解口渴。
- 小麥麵(4兩):
- 性味甘涼,《本草拾遺》載其「補虛,實人膚體,厚腸胃」,具補益氣血、健脾和中之效。
- 作為主食基底,既能養胃,又能緩和冬瓜汁的寒性。
- 地黃汁(3合):
- 性味甘苦寒,《神農本草經》言其「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痺,填骨髓,長肌肉」,擅長滋陰涼血、養血潤燥。
- 針對產後血虛及血瘀化熱,補充陰血以解消渴。
- 鹿肉(4兩):
- 性味甘溫,《醫林纂要》稱其「補脾胃,益氣血,補腎」,屬血肉有情之品,能溫養產後虛弱之體。
- 以五味(酸甘苦辛鹹)調和煮汁,兼具補虛與行氣活血之效,助化瘀而不留邪。
2.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 清熱生津+養血化瘀:
冬瓜汁清熱止渴,地黃汁滋陰涼血,二者共解血壅化熱之煩渴;小麥麵與鹿肉調補氣血,扶正以助祛瘀。 - 通補並行:
鹿肉汁煮「撥刀麵」(一種刀削麵食形制),利用五味調和之性,疏通血壅,同時藉麵食溫養中焦,促進氣血生化。 - 食療優點:
全方以食材為主,性質平和,符合產後「勿妄攻伐」的原則,通過飲食調理緩解血瘀與陰虛並見之證。
總結
此方組合體現「滋陰清熱為主,輔以化瘀補虛」的思路,適用於產後因血瘀兼陰傷所致的消渴。冬瓜、地黃清潤,小麥、鹿肉溫補,形成寒溫互制,標本兼顧的食療方劑。
傳統服藥法
冬瓜(研取汁)3合,小麥面4兩,地黃汁3合。
上藥一處搜和如常面,切為撥刀。先將(鹿章)肉4兩細切,用五味調和煮汁熟,卻濾去肉取汁,下撥刀面煮令熟,不拘多少,任意食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糖尿病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冬瓜拔刀,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九○。 組成:冬瓜(研取汁)3合,小麥面4兩,地黃汁3合。 主治:産後血壅消渴,日夜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