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乾地黃散

生乾地黃散

SHENG QIAN DI HUANG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33%
肝經 33%
肺經 33%
心經
肝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生乾地黃散」方劑中使用「生地黃」的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用於治療熱病煩躁、心煩不寐、口乾舌燥、血熱妄行等症,能有效緩解熱證所致的不適。
  2. 滋陰生津: 生地黃能滋養陰液,生津止渴,用於治療陰虛火旺、燥熱津傷、口渴咽乾等症。在「生乾地黃散」中,生地黃與其他滋陰藥物配伍,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滋陰生津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生乾地黃散主治「小兒臟腑壅熱,氣血不榮,致囟陷不平者」。此證主要源於小兒體內熱邪壅滯於臟腑,導致氣血運行受阻,無法上榮於頭部(囟門),因而囟門下陷、未能正常充盈。此方旨在清熱滋陰、調和氣血,以恢復囟門的生理狀態。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清熱涼血,滋陰生津

  • 生乾地黃:主藥,清熱涼血、滋陰養血,針對臟腑壅熱與陰血不足。
  • 麥門冬:輔助生津潤燥,強化滋陰效果,緩解熱邪傷陰。
  • 黃芩:清上焦熱,尤其肺胃之熱,助生地黃泄火。

2. 宣肺化痰,肅降肺氣

  • 麻黃:宣肺開鬱,疏通氣機,助氣血上達。
  • 紫菀、桑根白皮:化痰止咳、瀉肺平喘,改善肺氣壅滯(肺熱可能影響氣血上榮)。
  • 半夏:燥濕化痰,降逆和胃,防痰熱阻滯中焦。

3. 調理氣機,和解少陽

  • 柴胡:疏肝解鬱,升舉清陽,助氣血上榮頭面。
  • 射乾:清熱解毒、散結利咽,針對熱毒壅滯咽喉(可能兼證)。

4. 益氣斂陰,健脾和中

  • 甘草、大棗、生薑:調和脾胃,補益中氣,助氣血生化之源。
  • 赤茯苓:利水滲濕,導熱下行,防陰藥滋膩礙脾。
  • 五味子:斂肺滋腎,固護陰液,防宣散藥過耗正氣。

整體治療思路

此方以「清熱養陰」為本,結合「宣肺調氣」「健脾和中」之法,多層次調理:

  1. 清除臟腑壅熱(生地黃、黃芩、射乾)以治本,解除熱邪對氣血的耗傷。
  2. 宣降肺氣(麻黃、紫菀、桑白皮)暢通氣機,助氣血上達囟門。
  3. 疏肝健脾(柴胡、甘草、大棗)調和氣血生化與運行,標本兼治。

適用於熱邪內鬱、氣血失調所致的小兒囟陷,但需辨證屬「熱證」為宜。

傳統服藥法


生乾地黃1兩,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麥門冬半兩(去心), 赤茯苓1兩,半夏3分(湯洗7遍去滑), 麻黃3分(去根節), 紫菀3分(洗去苗土), 五味子2分,柴胡1兩(去苗), 射乾半兩, 黃芩3分, 桑根白皮3分(銼)。
上為散。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大棗3個,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氣喘心絞痛陰道炎肺結核扁桃腺炎白帶子宮崩漏胃及十二指腸炎百日咳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低血壓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癤和癰鏈球菌性咽喉炎

相同名稱方劑


生乾地黃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二。 組成:生乾地黃2兩,烏雞骨1兩(塗酥,炙令黃)。 主治:小兒臟腑壅熱,氣血不榮,致囟陷不平者。

生乾地黃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三。 組成:生乾地黃半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半兩,麥門冬(去心,焙)半兩,五味子半兩,川大黃(銼,微炒)半兩,滑石1分。 主治:小兒寒熱,咳逆上氣,逆滿,膈中有痰,食乳即吐。

生乾地黃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七。 組成:生乾地黃1兩,柴胡1兩(去苗),知母1兩,枳殼3分(麸炒微黃,去瓤),赤芍藥1兩,麥門冬2兩(去心,焙),甘草3分(炙微赤,銼),人參1兩(去蘆頭)。 主治:虛勞。四肢煩疼,口舌乾燥,面色萎黃,食物無味。

生乾地黃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四。 組成:生乾地黃1兩,杏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麥門冬1兩(去心焙),款冬花2分,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小兒時氣,壯熱咳嗽,心胸脹悶,乳食不下;身熱口乾,咳嗽心煩。

生乾地黃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六。 組成:生乾地黃2兩,川升麻1兩,柴胡3兩(去苗),射乾1兩,子芩1兩,茵陳1兩,犀角屑1兩,麥門冬1兩(去心),桔梗1兩(去蘆頭),梔子仁1兩,葳蕤1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 主治:脾勞壅熱,身體、眼目、唇口悉黃,舌乾,咽喉痛,不能咽唾。

生乾地黃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六。 組成:生乾地黃1兩,白茯苓1兩,當歸1兩,麥門冬1兩(去心),人參1兩(去蘆頭),車前子3分,黃耆1兩(銼),枳殼3分(麸炒微黃,去瓤),白芍藥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酸棗仁1兩(微炒)。 主治:骨極。頭熱,肢節疼痛,不得睡卧,兼不思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