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乾地黃散

SHENG QIAN DI HUANG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寒性指數

31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33%
肝經 33%
肺經 33%
心經
肝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生乾地黃散」方劑中使用「生地黃」的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用於治療熱病煩躁、心煩不寐、口乾舌燥、血熱妄行等症,能有效緩解熱證所致的不適。
  2. 滋陰生津: 生地黃能滋養陰液,生津止渴,用於治療陰虛火旺、燥熱津傷、口渴咽乾等症。在「生乾地黃散」中,生地黃與其他滋陰藥物配伍,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滋陰生津效果。

主治功效


生乾地黃散

生地黃散,是一味中藥方劑,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小孩的內臟處於發熱的狀態,氣血不足,導致囟門凹陷不平整。

組成

生地黃散由生地黃組成。

生地黃

生地黃是一種中藥材,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生地黃能清瀉肝火、胃火、心火、肺火,滋陰、養血,治陰虛發熱、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經不調、胎動不安、陰傷便祕。生地黃亦用於津傷口渴、內熱消渴。現代研究表明,生地黃對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具有治療和預防作用。

主治功效

生地黃散主治小孩的內臟處於發熱的狀態,氣血不足,導致囟門凹陷不平整。

用法用量

生地黃散的用法為口服,一次 3-5 克,一日 2-3 次。

禁忌

生地黃散不宜與寒涼藥物同用。

注意事項

生地黃散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總結

生地黃散是一種中藥方劑,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小孩的內臟處於發熱的狀態,氣血不足,導致囟門凹陷不平整。

傳統服藥法


生乾地黃1兩, 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麥門冬半兩(去心), 赤茯苓1兩,半夏3分(湯洗7遍去滑), 麻黃3分(去根節), 紫菀3分(洗去苗土), 五味子2分,柴胡1兩(去苗), 射乾半兩, 黃芩3分, 桑根白皮3分(銼)。
上為散。
每服3錢,以水1中盞,加生薑半分,大棗3個,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氣喘心絞痛陰道炎肺結核扁桃腺炎白帶子宮崩漏胃及十二指腸炎百日咳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低血壓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癤和癰鏈球菌性咽喉炎

相同名稱方劑


生乾地黃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二。 組成:生乾地黃2兩,烏雞骨1兩(塗酥,炙令黃)。 主治:小兒臟腑壅熱,氣血不榮,致囟陷不平者。

生乾地黃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三。 組成:生乾地黃半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半兩,麥門冬(去心,焙)半兩,五味子半兩,川大黃(銼,微炒)半兩,滑石1分。 主治:小兒寒熱,咳逆上氣,逆滿,膈中有痰,食乳即吐。

生乾地黃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七。 組成:生乾地黃1兩,柴胡1兩(去苗),知母1兩,枳殼3分(麸炒微黃,去瓤),赤芍藥1兩,麥門冬2兩(去心,焙),甘草3分(炙微赤,銼),人參1兩(去蘆頭)。 主治:虛勞。四肢煩疼,口舌乾燥,面色萎黃,食物無味。

生乾地黃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四。 組成:生乾地黃1兩,杏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麥門冬1兩(去心焙),款冬花2分,陳橘皮3分(湯浸,去白瓤,焙),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小兒時氣,壯熱咳嗽,心胸脹悶,乳食不下;身熱口乾,咳嗽心煩。

生乾地黃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六。 組成:生乾地黃2兩,川升麻1兩,柴胡3兩(去苗),射乾1兩,子芩1兩,茵陳1兩,犀角屑1兩,麥門冬1兩(去心),桔梗1兩(去蘆頭),梔子仁1兩,葳蕤1兩,甘草1兩(炙微赤,銼)。 主治:脾勞壅熱,身體、眼目、唇口悉黃,舌乾,咽喉痛,不能咽唾。

生乾地黃散, 出處:《聖惠》卷二十六。 組成:生乾地黃1兩,白茯苓1兩,當歸1兩,麥門冬1兩(去心),人參1兩(去蘆頭),車前子3分,黃耆1兩(銼),枳殼3分(麸炒微黃,去瓤),白芍藥3分,甘草半兩(炙微赤,銼),酸棗仁1兩(微炒)。 主治:骨極。頭熱,肢節疼痛,不得睡卧,兼不思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