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黃糟裹方

地黃糟裹方

DI HUANG ZAO GUO F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33%
肝經 33%
肺經 33%
心經
肝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地黃糟裹方中使用生地黃,主要是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滋陰潤燥: 生地黃味甘性寒,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潤燥、涼血止血、清熱瀉火之功效。方劑中使用生地黃,可以滋養陰液,緩解燥熱,並改善因陰虛所致的各種症狀。
  2. 與方中藥材配伍: 地黃糟裹方中其他藥材多具有燥性,例如黃芪、當歸等,生地黃的加入可以起到平衡藥性,防止燥熱傷陰的作用,同時也能更好地發揮其他藥材的功效。

因此,生地黃在方劑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有助於滋陰潤燥,協調藥性,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地黃糟裹方】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墜墮撲損,筋肉疼痛,瘀血凝滞,腫熱不消」,針對外傷導致的局部氣血瘀阻,症見腫脹、疼痛、發熱。其用法為外敷,通過蒸熱藥材包裹患處,達到活血散瘀、消腫止痛之效。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

  1. 生地黃(鮮品)

    • 性味功用:甘苦寒,入血分,具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之效。
    • 外治機理:鮮生地搗爛外用,能消散血熱瘀滯,其寒涼性質可緩解局部腫熱;所含鞣質等成分可能幫助收斂消腫。
  2. 酒糟(發酵殘渣)

    • 性味功用:辛溫,富含酒酵成分,具活血散結、溫通經絡之效。
    • 外治機理:藉酒性辛散,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瘀血吸收;其輕微刺激性可引藥透皮,加強藥力滲透。
  3. 配伍邏輯

    • 寒溫並用:生地涼血抑熱,酒糟溫通散瘀,二者相制相成,既能清熱消腫,又可活血行滯。
    • 物理協同:蒸熱後外用,利用溫熱效應擴張毛細血管,助藥力直達病所;布裹固定則使藥效持續作用。

三、推論治療原理
此方結合「清熱化瘀」與「溫通散結」之法,針對外傷初期「瘀熱互結」病機:

  • 血瘀遇熱則腫痛加劇,生地涼血以清熱,酒糟散瘀以止痛。
  • 蒸熱外敷符合中醫「熨法」原理,透過溫通促使氣血流通,瘀去新生。

整體而言,此方透過外治法直接作用患處,體現古人「就近祛邪」與「動靜結合」的治療思維,適用於急性軟組織損傷伴隨熱象者。

傳統服藥法


生地黃(洗,切,杵細)1斤,酒糟1斤。
上藥拌和令勻。隨腫處用藥,遂旋以大碗盛,甑上蒸熱,用布絹之類裹腫處,每日1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地黃糟裹方,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四。 組成:生地黃(洗,切,杵細)1斤,酒糟1斤。 主治:墜墮撲損,筋肉疼痛,瘀血凝滯,腫熱不消。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