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斷湯

XU DUA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偏寒 (0.7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2%
心經 24%
肺經 15%
脾經 15%
腎經 7%
小腸經 5%
肝經
心經
肺經
脾經
腎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續斷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助續筋骨:續斷湯主治筋骨傷損、腰膝酸軟等症,而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筋骨營養供應,有助於傷筋骨的修復。
  2. 溫陽化寒,協調藥性:續斷性寒,單用容易寒凝血脈,影響藥效。當歸性溫,能溫陽化寒,與續斷相配,既能發揮續斷補肝腎、強筋骨的作用,又能避免寒性過盛,提高藥效。

續斷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涼血止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續斷湯主要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筋骨疼痛等症,而這些病症往往伴隨瘀血、腫痛、疼痛等表現。生地黃可以清熱涼血,消腫止痛,配合續斷等藥物,有助於活血化瘀,促進傷口癒合。
  2. 滋陰補血: 生地黃同時具有滋陰補血的功效。跌打損傷、骨折等症往往會損傷氣血,導致氣虛血瘀。生地黃能滋陰養血,補充氣血,配合續斷等藥物,有助於促進筋骨生長,加速傷勢恢復。

續斷湯方劑中包含續斷,主要原因在於續斷藥性與方劑主治的密切關係。

續斷味甘性溫,入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續傷止痛等功效。其補益肝腎之精血,有助於促進筋骨生長,強健筋骨,並能緩解因肝腎虧虛導致的腰膝酸軟、筋骨疼痛等症狀。

續斷湯通常用於治療腰膝酸軟、筋骨疼痛、跌打損傷、骨折等病症,其藥性與方劑主治相符,能有效地發揮補益肝腎、強筋骨、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患者康復。

續斷湯中加入赤芍,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續斷湯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筋骨疼痛等症,而赤芍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以幫助血液循環通暢,減輕局部腫脹,緩解疼痛。

2. 涼血解毒,清熱散瘀:赤芍性寒,入肝經,有涼血解毒、清熱散瘀的作用,可以緩解因瘀血阻滯而引起的熱毒症狀,配合續斷等藥物共同發揮療效。

綜上所述,赤芍的加入既能活血化瘀,止痛消腫,又能涼血解毒,清熱散瘀,與續斷湯的整體功效相輔相成,使療效更加顯著。

主治功效


續斷湯主治功效分析

續斷湯,顧名思義,方中以續斷為主要成分。根據古籍記載,其主要功效為治療妊娠下血尿血,也可用於偏枯少血骨蒸熱勞肝勞虛寒等症。

治療原理分析:

1. 妊娠下血及尿血: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有助於改善血虛狀態,並可止血。
  • 生地黃:滋陰清熱,涼血止血,針對血熱妄行導致的出血有效。
  • 續斷:補肝腎,強筋骨,止血安胎,對於肝腎不足引起的胎動不安、下血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 赤芍:活血散瘀,涼血止痛,有助於消除血瘀,並可止血。

綜合四藥,可補血、涼血、止血、安胎,故能治療妊娠下血及尿血。

2. 偏枯少血:

  • 當歸、生地黃:補血滋陰,濡養經脈。
  • 續斷:強筋骨,續絕傷,改善經脈不通、血不榮筋的症狀。
  • 赤芍:活血通絡,緩解疼痛。

此方以補血活血、強筋通絡為主,故可治療血虛不能榮養經脈所致的偏枯。

3. 骨蒸熱勞、傳屍瘦病:

  • 生地黃:滋陰清熱,針對骨蒸潮熱有效。
  • 續斷:補肝腎,強筋骨,改善虛勞導致的身體疼痛。
  • 多本古籍中提到續斷湯可治此症,但未見完整的藥物組成。可以推測,在此基礎上,可能還會加入紫菀、五味子、桔梗等藥,以增強止咳化痰、降氣平喘的功效,並用桑白皮瀉肺平喘,青竹茹清熱化痰,甘草調和諸藥,赤小豆利水消腫。

此方以滋陰清熱、補益肝腎、止咳平喘為主,故可治療骨蒸熱勞、傳屍瘦病。

4. 肝勞虛寒:

  • 續斷:補肝腎,強筋骨。
  • 當歸:補血活血,溫經止痛。
  • 芎藭: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 橘紅、半夏、乾薑:溫中散寒,理氣化痰。
  • 桂心:溫經通脈,散寒止痛。
  • 甘草:調和諸藥。

此方以溫補肝腎、散寒止痛、理氣化痰為主,故可治療肝勞虛寒導致的脅痛脹滿、關節疼痛攣縮等症。

5. 痛風、腳氣走注等

古文記載“今人當用羌活續斷湯”,即在續斷湯基礎上加入羌活、防風、秦艽、白芷、桂枝、牛膝、杜仲等藥,以增強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的功效,故可用於治療痛風、腳氣走注等症。

總結

續斷湯的治療原理,主要是根據不同病症,通過調整藥物組成,發揮補血活血、滋陰清熱、補益肝腎、強筋健骨、溫經散寒、祛風除濕等功效,從而達到治療目的。其核心藥物為當歸、生地黃、續斷、赤芍,並根據具體病症,加減其他藥物,以增強療效。

傳統服藥法


續斷2兩,杜仲2兩(去粗皮,銼,炒),桂2兩(去粗皮),防風2兩(去叉),牛膝2兩(酒浸,切,焙),細辛2兩(去苗葉),白茯苓2兩(去黑皮),人參2兩,當歸2兩(切,焙),白芍藥2兩,獨活3兩(去蘆頭),芎藭3兩,秦艽3兩(去苗土),生乾地黃3兩(焙),甘草(炙)3兩。
上為粗散。
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溫服。宜用蒴藋葉火燎厚安床上,及熱臥上,冷即易之,冬月取根搗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肺結核坐骨神經痛前列腺炎胰臟炎半身不遂神經性厭食症五十肩原發性高血壓類風濕性關節炎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嗜眠症(嗜睡症)膀胱惡性腫瘤(膀胱癌)四肢麻痺癱瘓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腦內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續斷湯, 出處:《婦人良方》卷十五。 組成:當歸1兩,生地黃1兩,續斷半兩,赤芍藥1分。 主治:妊娠下血及尿血。

續斷湯, 出處:《普濟方》卷九十七引《指南方》。 組成:當歸3兩(生用),生地黃2兩,橘皮1兩,芍藥1兩,細辛(去苗)1兩。 主治:偏枯少血。

續斷湯, 出處:《濟生》卷三。 組成:川續斷1兩(酒浸),川芎1兩,當歸1兩(去蘆,酒浸),橘紅1兩,半夏1兩(湯洗7次),乾薑(泡)1兩,桂心半兩(不見火),甘草(炙)半兩。 主治:肝勞虛寒,脅痛脹滿,關節疼痛,攣縮煩悶,眼昏不食。

續斷湯, 出處:《普濟方》卷一四四引《護命方》。 組成:續斷1兩,杜仲1兩(去粗皮,炙,銼),羌活1兩(去蘆頭),麻黃1兩(去根節,湯煮掠去沫,焙),川芎1兩,牽牛1分(炒熟)。 主治:傷寒熱毒氣攻腎,腰背疼痛,脊膂強急,頭痛,左手尺脈浮,微數。

續斷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五。 組成:續斷1兩(焙),桂1兩(去粗皮),防風1兩(去叉),大黃1兩(銼,炒),牡丹皮1兩,川芎1兩,牛膝1兩(去苗,酒浸,焙),細辛1兩(去苗葉),秦艽1兩(去苗土),赤茯苓1兩(去黑皮),海桐皮1兩(去粗皮,銼),當歸1兩(切,焙),赤芍藥1兩,杜仲(去粗皮,銼,炒)2兩,熟乾地黃(焙)2兩。 主治:腰痛強直,不得俯仰。

續斷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 組成:續斷2兩,杜仲2兩(去粗皮,銼,炒),桂2兩(去粗皮),防風2兩(去叉),牛膝2兩(酒浸,切,焙),細辛2兩(去苗葉),白茯苓2兩(去黑皮),人參2兩,當歸2兩(切,焙),白芍藥2兩,獨活3兩(去蘆頭),川芎3兩,秦艽3兩(去苗土),生乾地黃3兩(焙),甘草(炙)3兩。 主治:腎氣虛弱,卧冷濕地,風邪乘之,流入腰腳,冷痹疼痛。頭眩瘈瘲,搐掣欲作者,覺氣上衝。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