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補丸

NEI BU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偏寒 (0.77)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33%
肝經 33%
肺經 16%
脾經 16%
心經
肝經
肺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內補丸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養血: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養血生津、清熱解毒的功效。內補丸旨在滋陰補腎,而生地黃能有效滋養陰血,緩解因腎陰不足引起的虛熱燥渴、心煩失眠、頭暈目眩等症狀。
  2. 清熱解毒: 生地黃亦能清熱解毒,對於因熱毒蘊結而導致的陰虛火旺、口舌生瘡、便祕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內補丸常用於治療腎陰虛引起的各種病症,而生地黃的清熱解毒功效可以避免滋陰補腎過程中出現過於滋膩而導致的濕熱內生。

內補丸中加入當歸,主要考量其補血活血之效。

  • 補血方面:當歸性溫,味甘辛,歸心、肝、脾經,能養血活血,潤燥滑腸。對於氣血不足、面色蒼白、頭暈目眩、月經不調等症狀,能起到補益氣血的作用。
  • 活血方面:當歸能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對於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有較好療效。

因此,內補丸中加入當歸,可有效改善氣血不足、血液循環不暢等問題,達到補虛扶正之功效。

主治功效


內補丸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內補丸,作為一個傳統中藥方劑,其應用廣泛,尤其在婦科領域備受推崇。根據多部中醫典籍的記載,其功效主治和治療原理可歸納如下:

一、主治功效

綜合各家醫書的論述,內補丸的主治功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補血安胎

這是內補丸最為突出的功效,也是其應用最廣泛的領域。

  • **《普濟本事方》、《婦人大全良方》、《濟陰綱目》**等書均明確指出,內補丸主治「妊婦衝任脈虛,補血安胎」。
  • **《世醫得效方》**進一步闡明其功效為「安胎扶虛、助陰滋血」。
  • **《盤珠集胎產症治》**指出內補丸可用於治療「胎氣自痛」。
  • **《濟生集》**則提到將內補丸與他方合用,創制「三合保胎丸」用於治療習慣性流產。

這些記載表明,內補丸通過補益氣血,特別是補益衝任之血,達到安胎、固胎的效果,適用於妊娠期因氣血不足導致的胎動不安、胎漏、胎痛等症狀。

2. 調經止痛

  • **《奇效良方》**記載內補丸可「治冷熱氣不和,腹痛下痢不止,及通血氣」,並指出其對產婦下痢不止亦有效。
  • **《太平聖惠方》**亦指出內補丸可「治冷熱氣不和。腹痛。下痢不止。」
  • **《雞峰普濟方》**記載內補丸可「治婦人衝任氣虛經候不調赤白帶下」。
  • **《聖濟總錄》**提到內補丸治療勞聾,即腎氣虛勞導致的耳聾。
  • **《女科百問》**指出內補丸可用於治療白淫(遺精)。
  • **《幼幼新書》**則描述內補丸可治療「受氣虛弱、五勞七傷、臟腑積冷、痃癖症塊、虛脹、經脈不調、疳冷赤白帶下」等症,並能「調經助孕」。

這些記載表明,內補丸具有調和氣血、溫經散寒、止痛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月經不調、痛經、帶下等婦科疾病,以及一些虛寒性腹痛、下痢等症。

3. 滋陰養血,平衡陰陽

  • **《醫方集解》、《証治準繩‧女科》、《女科精要》**等書都提到在妊娠期,內補丸常與枳殼散合用。枳殼散具有抑陽作用,而內補丸則滋陰養血,兩者合用可平衡陰陽,避免單用枳殼散可能造成的胎寒腹痛。
  • **《醫學綱目》**提到許叔微的觀點,認為內補丸的作用是「抑陽助陰」、「陽不至強,陰不至弱」,達到陰陽調和。

這些記載說明,內補丸具有滋陰養血、平衡陰陽的作用,尤其在妊娠期,通過與其他藥物配伍,可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4. 其他功效

  • **《聖濟總錄》**記載內補丸的另一種組成,包含狼毒、天麻、附子等,用於治療虛勞、耳聾等症。
  • **《太平聖惠方》**中也記載了內補丸的另一種組成,用於治療痔瘻。
  • **《雜病廣要》**提到內補丸可用於治療婦人頭痛,伴隨發熱多汗、脈象虛弱等症狀。

這些記載說明,內補丸在不同醫家的應用中,其組成和功效也存在一定的差異,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靈活性。

二、治療原理

內補丸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氣血理論和陰陽學說。

1. 補益氣血,固本培元

內補丸的核心組成是熟地黃當歸

  • 熟地黃: 味甘,性微溫,歸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益精填髓的功效,為補血要藥。
  • 當歸: 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為婦科要藥。

兩者合用,共奏補血養血之功。

2. 溫經散寒,調和氣機

方中,部分醫家會根據不同病症加入溫熱或理氣藥物,如:

  • **《奇效良方》**中加入黃連、乾薑、阿膠,增強溫中散寒、止痢止痛的功效。
  • **《聖濟總錄》**中加入附子、巴戟天、鹿茸等,增強溫補腎陽、強筋健骨的功效。
  • **《雞峰普濟方》**中加入五加皮、白朮、牛膝等,增強健脾益氣、祛風除濕的功效。

這些藥物與熟地、當歸配伍,可以增強溫經散寒、調和氣機的作用,使補血功效更好地發揮。

3. 平衡陰陽,調和臟腑

在妊娠期的應用中,內補丸常與枳殼散合用。

  • 枳殼散: 具有理氣寬中、行氣消脹的功效,可抑制陽氣過亢。

內補丸滋陰養血,枳殼散理氣抑陽,兩者合用,可使陰陽平衡,既能避免陽氣過亢耗傷陰血,又能避免陰寒內生導致胎寒腹痛。這種配伍體現了中醫“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治療原則。

三、總結

內補丸是一個以補血養血為基礎,兼顧溫經散寒、調和氣機、平衡陰陽的經典方劑。其應用廣泛,尤其在婦科領域,對於妊娠期氣血不足、胎動不安、月經不調、痛經等症具有良好的療效。不同醫家根據具體病症和體質,對內補丸的組成進行加減化裁,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靈活性和個性化治療的特點。

總之,內補丸以其獨特的配伍和顯著的療效,在中醫藥寶庫中佔據重要地位,為後世醫家提供了寶貴的治療經驗和思路。

傳統服藥法


熟乾地黃(焙) 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 1兩,桂(去粗皮) 1兩,肉蓯蓉(酒浸一宿,切,焙) 1兩,鹿茸(去毛,酒浸一宿,酥炙) 1兩,人參1兩,山芋1兩半,柴胡(去苗)3分,胡黃連1分,遠志(去心)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白茯苓(去黑皮)1分,鐘乳(鵝管者)2兩(以甘草水煮3日,研3日)。
上除研藥,余為細末,再研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空心溫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胎動不安陰道炎肺結核胰臟炎耳聾白帶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嗜眠症(嗜睡症)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妄想狀態子宮頸炎

相同名稱方劑


內補丸, 出處:《本事》卷十。 組成:熟乾地黃(酒灑,9蒸9曝,焙)2兩,當歸(去蘆,洗、切,焙乾,微炒)1兩。 主治:補血安胎。主治:妊娠,衝任脈虛,胎氣自痛。

內補丸, 出處:《女科切要》卷二。 組成:鹿茸、絲子、沙蒺藜、紫菀茸、黃耆、肉桂、桑螵蛸、肉蓯蓉、附子(制)、茯神、白蒺藜。 主治:益火之源。主治:女子白淫,屬陽虛者。

內補丸, 出處:《聖惠》卷五十九。 組成:黃連1兩(去須,微炒),當歸3分(銼,微炒),乾薑半兩(炮裂,銼),阿膠3分(搗碎,炒令黃燥)。 主治:通血氣。主治:冷熱氣不和,腹痛,下痢不止,下膿血。

內補丸, 出處:《聖惠》卷六十。 組成:黃耆3分(銼),槐耳1兩(微炙),苦參半兩(銼),白桐葉3分,龍骨3分,狸睛1對(微炙),漏蘆半兩,猬皮1兩(炙黃焦),萹蓄半兩,敗醬半兩,續斷半兩,木香半兩,厚朴1兩(去粗皮,塗生薑汁,炙令香熟),硫黃1兩(細研),豬後懸蹄甲1兩(炙黃焦)。 主治:痔瘻積年不癒。

內補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四。 組成:熟乾地黃(焙)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桂(去粗皮)1兩,肉蓯蓉(酒浸1宿,切,焙)1兩,鹿茸(去毛,酒浸1宿,酥炙)1兩,人參1兩,山芋1兩半,柴胡(去苗)3分,胡黃連1分,遠志(去心)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白茯苓(去黑皮)1分,鍾乳(鵝管者)2兩(以甘草水煮3日,研3日)。 主治:腎虛勞聾。

內補丸, 出處:《幼幼新書》卷一引《靈苑方》。 組成:萆薢4兩,牛膝2兩,五加皮2兩,白朮1兩,川烏頭(炮,去皮臍)1兩,丹參1兩,枳實(麸炒,去瓤)1兩。 主治:受氣虛弱,及五勞七傷,臟腑積冷,(疒去)癖癥塊,虛脹;或經脈不調,疳冷,赤白帶下,口苦舌乾,面色萎黃,黑(黑乾),心煩驚悸,頭目旋暈,不喜飲食,痰涕粘涎,手足百節熱疼無力,肌肉消瘦,子息斷緒,服一月當妊娠,百病皆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