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歸膏子

當歸膏子

DANG GUI GAO ZI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偏寒 (0.7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3%
心經 33%
脾經 16%
肺經 16%
肝經
心經
脾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當歸膏子以「當歸」為主要藥材,其原因如下:

  1. 補血活血,潤燥養血: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潤燥養血之功效。膏方製法有助於藥力緩和,更易於人體吸收,且能長時間滋養補益。
  2. 藥性相合,增益功效:當歸膏子中其他藥材,如川芎、白芍等,與當歸藥性相合,共同發揮補血活血、養血潤燥、調經止痛等功效。此配方針對女性月經不調、血虛、氣虛等常見問題,療效顯著。

當歸膏子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養血滋陰,潤燥止渴: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之功效。與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之效相輔相成,共同滋養血液,潤燥止渴,改善血虛津虧所致的口乾舌燥、面色蒼白、心悸失眠等症狀。
  2. 相輔相成,增強功效:生地黃的清熱涼血作用,可以緩解當歸的溫燥之性,防止燥熱傷陰。同時,生地黃的滋陰作用,可以促進當歸補血活血的功效,使藥效更為全面。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當歸膏子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脫皮疥瘡,血虛、血熱、風躁等外症」,其核心病機為血分失調,兼有風燥或濕熱蘊膚。

  1. 脫皮疥瘡:指皮膚乾燥脫屑、瘙癢或皸裂,可能由蟲毒(如疥蟲)或濕熱風燥蘊結所致。
  2. 血虛、血熱、風躁
    • 血虛:陰血不足,肌膚失潤,見乾燥、脫屑。
    • 血熱:熱鬱血分,發為紅疹、搔癢。
    • 風躁:風邪化燥,耗傷津液,加重皮膚乾裂。

此方以潤燥養血為主,兼清熱祛風,適用於慢性皮膚病(如乾性濕疹、老年皮膚瘙癢)或疥瘡後期陰傷者。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主藥:養血潤燥
  • 當歸(3兩):辛溫,補血活血,調和血分。其油溶性成分能滲透皮膚,改善血虛風燥。
  • 大生地(3兩):甘寒,滋陰涼血,清解血熱,與當歸共成「血分潤劑」,針對血虛兼熱之皮膚燥癢。
(2)基質:賦形護膚
  • 麻油(1斤8兩):潤膚生肌,解毒止癢,為傳統外用膏劑載體,助藥物吸收。
  • 黃蠟、白蠟(各1.5兩):固形收斂,增強膏體附著性,並形成保護膜,防水分流失。
(3)佐藥:祛風殺蟲
  • 大風子肉(3兩):辛熱有毒,燥濕殺蟲,古方多用治疥瘡、癬疾,針對寄生蟲或濕熱蟲毒。
  • 鵝兒不食草(1兩):辛溫,祛風散濕,外用可止癢,強化抗風邪之效。
(4)配伍特點
  • 養血潤膚(當歸、生地)+殺蟲止癢(大風子):標本兼治,既調內在血分,又祛外邪。
  • 油蠟基質:形成封閉性保護層,適合乾裂性皮損,防止二次感染。
(5)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通過「養血潤燥」改善基底皮膚代謝,緩解脫屑;「殺蟲祛風」抑制病原(如疥蟲)或風邪誘發的搔癢;「油蠟賦形」直接修復皮膚屏障。全方側重「血分調理」,符合中醫「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理念,適用於慢性、乾性皮膚病症。

傳統服藥法


當歸3兩,大生地3兩。
浸麻油1斤8兩內,煎枯去滓,再加黃蠟1兩5錢、白蠟1兩5錢,焙化攪勻。再加大風子肉3兩,鵝兒不食草1兩,更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貧血疥癬

相同名稱方劑


當歸膏子, 出處:《千金珍秘方選》。 組成:當歸3兩,大生地3兩。 主治:脫皮疥瘡,血虛、血熱、風躁等外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