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苣勝丹
JU SHENG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幼幼新書》卷六引張渙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寒 (0.53)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苣勝丹方劑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活血: 當歸為補血活血之要藥,可改善血虛、瘀血等症狀。苣勝丹常用於治療血瘀導致的各種病症,如跌打損傷、閉經等,而當歸能促進血液循環,化瘀止痛,與方劑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治療目的。
- 調和藥性: 方劑中可能存在一些較為寒涼的藥材,而當歸性溫,能起到調和藥性、緩解藥物副作用的作用,使方劑更易於服用,並提升藥效。
苣勝丹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原因有二:
一、清熱涼血: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之功效。苣勝丹多用於熱毒壅盛、血分有熱的病症,生地黃可清熱涼血,緩解熱毒對人體的傷害。
二、滋陰生津:生地黃能滋陰生津,潤燥止渴,可緩解熱毒引起的津液虧損,使患者口渴、皮膚乾燥等症狀得到改善。
總之,生地黃在苣勝丹中起到清熱涼血、滋陰生津的作用,有助於改善熱毒壅盛、血分有熱引起的病症。
苣勝丹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疼痛,平肝止痙: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平肝止痙的功效。苣勝丹主要用於治療肝陽上亢引起的頭暈目眩、頭痛、耳鳴、口苦等症,白芍可以平肝潛陽,緩解肝陽上亢引起的頭疼、目眩等症狀。
- 調和藥性,保護脾胃:白芍能緩解藥物的燥烈之性,保護脾胃,避免藥物對脾胃造成損傷。同時,白芍還能補益氣血,有助於提高機體抵抗力,促進疾病恢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苣勝丹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專治小兒因「先天氣血不足」所致之「髮不生長」。中醫認為「髮為血之餘」,而頭發生長需賴「腎精化血」與「肝血濡養」。小兒若稟賦虛弱,氣血難以上榮頭皮,則髮遲不生。本方以補血填精為主,輔以外用塗搽,內外兼治以促生髮。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主藥:苣勝(黑芝麻)
- 性味甘平,入肝腎經,為「補精血、烏鬚髮」要藥。富含油脂,能潤燥滋養毛囊,古稱「逐風濕、填腦髓」,改善血虛風燥之頭皮環境。
- 「別研」可保留其脂溶性成分,增强吸收。
輔藥:當歸、生乾地黃、芍藥
- 當歸(洗焙乾):補血活血,溫而不燥,帶動氣血上行頭面。
- 生乾地黃:滋腎陰、涼血養營,與當歸合用滋陰補血,針對血虛本質。
- 芍藥:養肝血、斂陰和營,助當歸調和血分,防肝血耗散。三藥共成「補血+活血+養陰」結構,構成生髮之基礎。
佐藥:胡粉(鉛粉)
- 性寒有毒,今已罕用。古方取其「殺蟲止癢」之功,推測用於外塗時抑制頭皮濕癢或寄生蟲(如疥蟎),減少因搔抓損傷毛囊。內服微量可能意在「鎮驚安神」,但需謹慎。
配伍特點
- 內服:以黑芝麻攜當歸、地黃等補血藥,借黑豆湯(補腎活血)送服,强化「補腎精→化肝血→榮毛髮」之鏈條。
- 外用:藥丸化塗,直接滋潤頭皮,結合胡粉局部作用,改善血虛風燥或寄生蟲所致之頭皮環境障礙。
總結
此方從「肝腎同補、精血互生」切入,內服補足氣血,外用清除障礙,體現中醫「標本兼顧」之思維,尤其適合先天不足、血虛風燥之「髮遲不長」。然胡粉之用當審慎評估,現代臨床可考慮以無毒殺菌藥替代。
傳統服藥法
苣勝1合(別研),當歸(洗,焙乾)1兩,生乾地黃1兩,芍藥1兩(以上為細末)1兩,胡粉半兩(細研)。
上藥同研勻,煉蜜為丸,如黍米大。
每服10丸,煎黑豆湯送下;兼化塗搽頭上無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補血養血、生發烏髮的功效,適合氣血不足、頭髮稀疏的人群使用。
- 本方中含有何首烏,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孕婦慎用。
- 本方中含有生地黃,有涼血止血的作用,陰虛血虧、大便溏泄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苣勝丹, 出處:《幼幼新書》卷六引張渙方。 組成:苣勝1合(别研),當歸(洗,焙乾)1兩,生乾地黃1兩,芍藥1兩(以上爲細末)1兩,胡粉半兩(細研)。 主治:小兒稟受氣血不足,不能榮於發,故頭發不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